..續本文上一頁了一首偈:
叁界流浪漢,六道獨行俠,堅忍建道場,娑婆是吾家。
那是我五十歲的時候,內心覺得我們信佛的人要有這種態度:我們是人,我們站在人的立場來看宗教,站在人的立場來修宗教,我們不要討厭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越惡劣,那我們變成有逆的增上緣,也很容易得道。所以古代有一句話說,如果一個國家四周沒有強國、沒有敵國的話,這國家會滅亡。我們中國人有一個意思,叫憂患意識。在西洋的文學裏面,我好象還沒看過一個字說「憂患意識」,或者是你可以把它翻成awaken,警覺。
就是說,我們因爲有生老病死這些來激勵我們向道,這是好事情。
我再舉個例子來講。如果世間沒有死亡,請問有沒有宗教?沒有宗教。宗教是跟死亡有絕對關系;世間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也都是因爲死亡而建立。死亡,意味著有一天我們會離開世間,那我們可以爲了國家、爲了全人類的幸福而提早離開這世間,反正早晚有一天會離開這世界,我提早離開的話,我可以利益這個世間。如果我是順著自然而死亡的話,那個屍體太髒了,連狗都不願意吃。
這個就是說,收放自如的「自」,自己,就是咱們人類,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身分,我們出現生命的時候,是以人的身分出現,這是很值得我們慶幸。我們不是狗身、牛身、馬身,不是寵物狗,也不是寵物雞。
佛陀一再的強調,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都擁有一顆無上的、無價的寶珠,叫做佛性,成佛的可能性;這個成佛的可能性,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去尊重它,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寶貴,自己的靈性這麼好,因爲它跟佛是平等的。所以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了解到我們每一個人自己擁有這麼寶貴的佛性寶,我們就是怎麼樣去挖掘它,去修戒、修定、修慧、布施、忍辱、精進。如果我們找到這個寶,這個寶我們得到了,我們面對生離死別,面對窮通夭壽,面對這世間的一切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事情不再影響我們。
所以宋朝有個禅師就講過這句話,他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也就是說,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人,禅宗說是明心見性的人,他不再被這個世間的一切所轉。那我們還沒找回這個寶的人,就一直被外在的人事物所轉,生也好,老也好,病也好,死也好,不斷被它所轉。
不要講到生老病死,就是一個頭發白就讓你傷透腦筋;一個單眼皮、雙眼皮,就要讓你到哪裏去手術;長太高、長太低,或黑斑、雀斑,就想盡辦法買什麼藥膏牙膏來塗。爲什麼呢?舍本逐末。
所以爲什麼禅宗一直要我們找回本來面目,因爲我們有這個無價的珠寶,任何人找到了,他就是尊貴的,因爲他的快樂、他的幸福不是外面給他的。講到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複講剛才的「收」。因爲他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他的痛苦、快樂這一切一切,不是外人決定給他的。
各位,如果我們家裏的大門、房間門的鑰匙,打了一大堆送給人,好不好?不好。別人馬上到你家裏偷東西。所以我們今天要要學什麼?把鑰匙收回來。我說你好漂亮,你就好快樂;說你好醜,你又痛苦了;你的快樂、你的痛苦、你的鑰匙在我這邊。這樣笨不笨?很笨。
我們要學○○○常常笑,常常微笑面對人生,因爲鑰匙他沒有交給別人。我們平時都是鑰匙交給人家──別人一句話,別人一個關愛的眼神,哇,就快樂得不得了;別人一句話,傷心難過,吃睡不得──我們把快樂、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所以今天我們記得把這個鑰匙全部要收回來。這個是「收」功。
你能把這個鑰匙收回來,你這個自己的「自」才能發揮他的功能。因爲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幸福、我們的一切一切,一定要靠自己去努力爭取,沒有什麼僥幸可言。
今天我這個長相、我的習慣、我成功、我失敗、婚姻事業子女,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己招感而來的,不要去怨天尤人;一切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口語、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爲去招感來的。
所以佛陀一再的強調,命運是在自己的手中,今天快樂不快樂、幸福不幸福、悲傷、難過、痛苦,都是自己的一個念頭來決定。你想到我頭發白了要去染,你就會很難過;如果你想到說,我知道我白發蒼蒼,每個月領叁千塊,不錯了,有些人還沒有領叁千塊就走了。一個念頭而已嘛!是不是?所以你看我們自己的念頭多厲害,幸福、痛苦、快樂、悲傷都只是自己的一個念頭。所以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是佛陀一再強調的。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是我們一般人主人不願意做,我們喜歡做奴隸──我有錢我就很快樂;我有白馬王子我就很快樂;我有天仙美女我就很快樂;我有孝子賢孫我也很快樂;銀行裏面有很多很多的存款,我很快樂。我們忘記了最重要是我自己健全的心靈、健全的人格,我們忘記這個了。
各位眼睛閉起來你想象有一張紙,在紙上我們畫很多的零,畫一百個零也等于零;如果你先寫一,再寫一個零,變成十;再加一個零,就是百,然後千、萬。這個「一」是什麼呢?就是你自己健康的身心、健康的心靈、健康的生理。那麼後面的「零」是代表什麼呢?妻子丈夫、財産名譽、兒女、孝子賢孫、你的願望…你都可以加。所以零跟一哪個最重要?一最重要;一就是自,自己。成佛也是由我自己去成佛,不是別人幫我成佛;下地獄也不是別人叫我下地獄,我就會下地獄,是我動惡念、做壞事下地獄的。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了解到,我們自己的本事很大,因爲我們有無上的如意珠寶──佛性。如果我們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我們向外去追求快樂,你就是把痛苦與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所以我們要把它收回來。
◆◆◆◆
第四個字「如」,如如不動,如如本性。佛經裏面講到這個「如」字很有意思,這個叫如實,如者不虛,或者如者不動。
這個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性本來是如如不動的,可是我們已經養成一個習慣,總是向外去追尋快樂啦、幸福啦,都是向外去追求,很少去注意到自己有如如不動的本性。往往我們都是向外去追尋快樂,所以靠人人會跑,靠山山會倒。但是我們生命的依歸處──生命之所以依靠的地方,是如如不動的本性。
再講一個故事好了。有一個人莫名其妙的來到沙漠的地方,一望無際的沙漠,他獨自一個人踽踽獨行,背上背包又是重很重的,每走一步好象有一千斤重。在這個沙漠當中,唯一的辦法是是埋頭苦幹一直往前走,一步一腳印。可惜這個老天爺啊,太陽很大,風沙又大,滿身流汗,這個風沙就粘在身上變成汙垢。走啊走啊,幸運的看到一個綠洲了。來到綠洲,還不錯,還有旅館客棧,所以他登記好了,就到房間裏面。
各位注意喔,他進到房間以後,是先化妝?還是洗澡?先卸裝是不是。把身上的包裹、包袱整個拿下來,然後跳到浴缸裏面,把幾年來的汙垢洗幹淨,這時候身上一無所有,寸絲不挂,是最快樂的時候了。有沒有人進房間以後,趕快化妝的?沒有。你們要化妝以前,要先洗淨是不是啊,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所以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很單純的、很純潔的、很純樸的。古代人說反璞歸真,當我們回到生命的原點、如如不動的這個地步之後,我們感到空生的輕松愉快,叫做法喜充滿。就像這個人在外面流浪好幾年,全身的汙垢又癢又難過,等一洗完澡的時候,那種快樂實在很難去形容。
各位有沒有遇到這種情形:你忘記了你的身分,你忘記了你的曆史,你只把你的腿盤起來,眼睛一閉,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突然間你感覺到手腳消失了、肉體消失了、宇宙消失了,整個就是光明的一片,那時候這個時間就像飛快的一閃而過,你覺得幾秒鍾,實際已經是幾個小時了。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這個美妙的經驗很有意思喔!那是我小的時候常常玩的遊戲,想進去就這麼一蹲下來,慢慢就宇宙消失了,很好玩的。
這個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擁有一顆如如不動的本性,當我們回到生命的原點,這個時候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喜悅,你真正的去了解自我。所以回到生命的原點,是值得我們去品嘗的一種宗教的一種訓練。
一般人整天就是往外追尋,生命就耗掉了能量。各位都有手機吧,如果不充電的話,能用嗎?用了兩天,你的手機不充電就不能用了。我們生命也要充電。生命怎麼充電呢?你念佛、持咒、打坐、修行,或者是你讀經讀書,那就是在充電。一個最簡單的充電方法:注意自己的呼吸;你從注意自己的呼吸當中,生命回到原點了。
◆◆◆◆◆
在這工商業時代,如果我們沒有收、放、自、如這四套功夫,你會覺得活得很忙碌,每天就是這麼忙忙碌碌。然後忙再加上眼睛看不到的盲,不知道生命的歸宿在哪裏;有一天要離開世界的時候,感到一片迷惘茫然,真的是很悲哀。每天就這麼忙忙忙,窮忙;然後又盲目的過日子,不曉得在忙什麼,不知道到底爲家庭、爲子女、還是爲妻子;忙得焦頭斓額,到最後年紀大的時候,對自己生命的未來一片茫然;那真叫忙、盲、茫,實在是很悲哀。
今天各位來到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佛陀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一顆無價的珠寶,這個無價的珠寶叫做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如不動的佛性寶,我們要懂得去找尋。怎麼去找尋呢?
要收斂自己的習氣,懂得去收斂自己的情緒,不要隨著我們的妄念去奔波勞碌張羅,這種惡習千萬不能再讓它猖狂。自己的念頭來了,知道這個念頭有意義沒有意義,馬上要知道,然後懂得去收斂。這是第一個功夫:收。
懂得收斂以外,還要怎麼樣子?不能整天繃著臉過日子、非常緊張的過日子,所以要放下。你一天放下忙碌的生活,陪你的妻子兒女讀讀書,跟這些古今中外的聖賢來心靈上的溝通。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自己的執著,放下那些沒有意義的嗜好惡習──賭博、抽煙、喝酒,這個是第二個功夫:放。
然後要尊重己靈、自己的靈性,這是根本的。因爲本立而道生,如果你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忘記自己本身就有無上的珠寶,你往外去追尋,那很可憐。所以經典裏面說有一個乞丐,他一要到錢就去喝酒喝。有一天他酒醉了,他的朋友一看很可憐,就把一個珠寶縫在他的內衣裏面,怕他醒來掉了。可是這個乞丐醒來以後,他不知道身上有個珠寶,他繼續跟人家乞討維生。
經過幾年,他的衣服破破爛斓,他的朋友又看到他,說:「某某人啊,我某年某月某日看到你倒在路旁,我把一顆無價的珠寶放在你的身上,你怎麼笨得要死還在做乞丐?」他說:「我不知道啊。」「要不你摸摸看。」乞丐一摸,還在,就找回到珠寶。朋友就說:「你就把這個珠寶去買房子、去娶老婆、去生男育女,過很好的生活。」這是法華經裏面講到的譬喻。
所以我今天送給各位一個寶,不要再做乞丐了。乞丐,就是希望別人給我快樂、給我財富,那是做乞丐,不行喔。我今天送給各位一顆無價的如意珠寶,有沒有收到啊?收到了,不要忘記啊。我們這個無價的珠寶本來是如如不動的,你能夠修到如如不動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大自在者。所以今天送給各位四個字:收放自如。
《收放自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