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來面目

  講題:佛學講座94 —本來面目

  主講:普獻法師

  地點:元光寺日期:2009年9 月6 日

  各位大德,大家早安,阿彌陀佛。各位從臺北、彰化遠道而來,獅頭山以最好的空氣、最好的氣溫來歡迎各位,相信你們到這個地方來,一定會覺得空氣新鮮,這是這裏的特色。

  你看,空氣新鮮的時候我們感覺很舒服。我們內心也是這樣子的。當我們內心整理幹淨的時候,在佛經裏面怎麼講?就是「自淨其意」。一個人讓自己的內心清淨,自己會感覺到很清爽很愉快。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其實也是在學清爽愉快,每一個人如果讓自己的內心能夠淨化,那麼這個身心就感到輕松愉快。因爲一個人身心的輕松,表示他的能量能夠發揮到最大的能量。比如說一個人生病了,感覺身體很笨重,什麼事都不能做;當你的身體很輕松的時候,你什麼事都可以做,因爲你身體輕松沒病。

  但是這還是不夠的。我發現我們整個社會大家得到一種病,這種病是很嚴重很嚴重的,叫作「無明病」。這個無明病得到以後,我們又不知道自己有病,這才是嚴重。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我身上長了一個腫瘤、癌症,可是我不認爲它是一個病,這是很嚴重的事情。如果說我們自己有病,我們了解自己的病況,我們找對醫生、吃對藥的話,那還有救。如果是說我們有病,但是我們不認爲自己有病,那這個很嚴重。

  我發現整個世界的問題是出在:我們得到一種病,這種病叫作「無明病」。所謂無明病,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我們對自己的身心世界有某一種錯誤的認知,這種錯誤認知導致我們爲人處事有許許多多的瑕疵。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認爲我們身心當中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我們給它一個代名詞,叫作「我」。而且我們不斷的用這個「我」來思考人生的一切。把這個「我」擴張的時候,叫作我的家、我的先生、我的父母、我的財産、我的子女,其實這跟我們想象的那個「我」、想表達的那個「我」有很大距離。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們很難表達這個「我」,到底「我」在那裏?

  如果認真思考,我們會發現我們一直想了解「我」,可是我們又不知道「我」是誰,「我」的定義是什麼。然後我們一直去假設我有家、我有事業、我有子女、我銀行裏面有存款、我有汽車、我有房子、我有兒子,可是你講的都是「東西」,我們所講的「我」都是他人或者是物,我們很少去了解到這個自我。

  所以我們來研究宗教的話,其中一個涉及的問題就是我們不能認識自我。不能了解自我,我們就很難掌控自我。因爲我們對自我錯誤的認知,所以我們處理起人事物就容易錯誤。

  佛陀,我們稱他爲「覺者」,他是覺悟的人。我們平時認爲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永恒不變的一個什麼、絕對精神,但是佛陀發現這是空洞的名言,是我們預設的立場。我們先去預設一個立場,說這個就是我,這個就是我的肉體、我的精神、我有什麼;那這個預設的立場不是它的本來面目。而佛陀找到這個本來面目;這是一種方便的說法,並不是說有一個本來面目被佛陀找到。

  有一位馬來西亞的比丘尼老是問我這個問題,他說:「師父,什麼叫真心?真心在那裏?真心怎麼去找?」他也去請問其他師父,其他師父就說:「你講的那個是妄心,你所說的都是妄心。」我說:他說的沒有錯。

  所謂妄心、真心,也都是我們的妄念分別。你想在妄心當中去找到一個真心,你預設一個立場,認爲有一個真心可以讓你找到,那你永遠找不到。因爲你先去預設、預想說我有一個真心,我有一個靈魂,我有一個絕對的精神,我生命的主體,你先去預設了,所以你所找到的就是你的想象。

  現在你們在看的這本書《主修、副修與動修》,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的主修就是徹底的認識自我。因爲我們對自我錯誤認知的話,必定會導致煩惱、造業、受苦,這一錯就百錯千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所以我們稱佛陀爲覺者,其實他所覺悟的,也就是自我身心當中,一般人所預設的那個我、絕對精神、靈魂,都是我們去想象、去預設立場而來的。談到人生的主修,就是透過戒、定、慧來認識我們身心當中,我們所預設的不實在。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現在要表達「我」,說我有身心、我有生理跟心理,我的生理能走、能跑、能跳、能吃、能喝,我們現在要表達的「我」,第一個發現到我有生理、有身體、有這個生理作用,甜酸苦辣我都感覺,疲倦勞累我都能感覺,這是屬于生理的。

  我們再進一步問,除了生理以外,我們還有心理。你罵我,我難過;你贊歎我,我高興;這是心理作用。我看到好的,我喜歡;我看到不好的,討厭;這是心理。

  那我們進一步來研究,在我們的生理和心理之間,這兩者怎麼去連結呢?很簡單的,是呼吸在連結。當我們有呼吸的時候,我們的生理有作用,我們可以感覺酸痛麻癢,我們會感覺這個好不好,我們感覺環境優雅不優雅。當我們有呼吸的時候,我們會洋洋得意的,我有財産幾千萬幾億萬,我有妻子兒女、父母、丈夫、車子、房子。這一切都是因爲我有呼吸。

  所以,當我們一直找,找到生理跟心理之間的一個橋梁,我們會發現說實際上我們想表達的「我」,只是呼吸。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也是呼吸。

  因爲呼吸不用錢買,而你的衣服、吃喝穿用都是要用錢買;而且呼吸也不用花力氣,它自動的,只要你一口氣在的話,它是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呼吸。連結我們生理與心理的這個呼吸,它對我們的生命竟然是這麼重要,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去注意呼吸。呼吸不要錢,呼吸是二十四小時進行著,不用力氣,它不斷在我們的身心當中去表現,可是我們忽略它了。假如說有一千萬黃金放在桌子上,你要黃金還是要呼吸?要呼吸嘛!呼吸這麼重要,你有沒有去注意呼吸呢?

  因爲你沒有了解呼吸,所以你不能透過呼吸去了解身、心統一的狀態;你也沒有透過呼吸來了解到我們錯誤的認知;有一個我、我的,那是錯誤認知。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從呼吸當中了解自我,從呼吸當中通達無我,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主修課題。透過這個主修,你才真正的了解什麼叫作我的本來面目、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當我們對身心的這種錯誤認知,它會導致我們許許多多的痛苦煩惱,所以現在社會上很多憂郁症、躁郁症。因爲對自我身心的錯誤理解,導致家庭、夫妻、子女之間代溝;對自己情緒的管控也是失去了管控的能力;這個就是我們現代人從無明而産生的文明病。也就是說,雖然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可是我們的快樂指數不見得就增高,反而家庭問題、子女問題、社會問題越多,導致我們生理上、心理上的困擾是越來越多。

  所以要如何來安頓我們的身心?透過注意呼吸來安頓身心,這可以說是現代人去對付文明病、無明病一個非常實用的手段方法。

  我們一再的研究一個問題,各位有沒有發現到呼吸跟情緒有關系?比如說我發怒的時候,我的呼吸是很急躁的;我歡喜的時候,我是心平氣和;我恐懼的時候,我的呼吸會發抖。所以呼吸跟情緒、跟心理有關系。

  簡單的說,就是呼吸也是我們心理的另外一種表現。我們想了解一個人的心理,從他的呼吸當中可以猜出來。一個人呼吸很快,表示他在恐懼。一個人心平氣和的時候,我們覺得他心裏沒有什麼牽挂;因爲當他心裏有牽挂的時候,他的呼吸一定會不一樣。

  所以我們想要了解這個心、把握這個心,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注意我們的呼吸。因爲呼吸是我們心理的一體兩面。這個是佛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透過呼吸了解自我、通達自我,然後達到自我管控,不被這個我」所迷惑,不被我們所預設的立場、虛妄的自我所迷惑,然後從這個地方得到徹底的覺悟了。

  現代人有無明病以外,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隱憂的是什麼呢?因爲我們有無明病,所以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內心深處總有一個陰影——我們會意識到有一天會老會病會死。

  一個人如果內心裏面有這個陰影的話,他就不是健康心理。因爲他對死亡不敢講,但是他老是挂礙在內心裏面,那就不是一個健康心理。一個健康的心理,他對這些老病死已經是心無罣礙了,「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是健康心理。但是我們現代人就很忌諱談這個問題。

  我們講「無明病」,就是說稍微一個境界刺激他,他會煩惱、生氣;看到別人好,他會産生嫉妒;看到不好的,他希望打擊排斥;看到好的,他就想貪念執著,歸屬于我,被我支配,被我享受;這就是無明。除了無明病以外,有一天我們會老會病會死,內心裏面始終有這個陰影。那麼這個陰影會導致我們胡思亂想,尋找許許多多世間這種奇形怪狀的宗教來輸導。

  爲了跳避死亡,所以我們就創造一個天堂,到天堂以後永遠享受那種快樂好了。因爲我們想到天堂去,那我們就多做善事,多做善事我就可以到天堂。請問天堂有沒有死亡?天堂在什麼地方?天堂的生活方式是怎麼樣子?有沒有人去過天堂,然後回來告訴我們天堂的樣子?你的親戚朋友對你這麼好,竟然沒有一個人回來告訴你天堂的樣子。爲什麼你相信天堂?

  因爲我們內心裏面有這個死亡的問題、有老病死的問題,所以我們就急急忙忙的抓到一個什麼去解決它,這個叫做「麥當勞」——一手拿錢,一手就塞嘴巴,急急忙忙的,不管它對不對、好不好。現代人就是因爲有這個無明,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向不去研究清楚。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生命不理解,生命找不到一個方向,那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隨時都有痛苦、煩惱這些問題來圍繞著他。我想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我身上有癌症,這個癌症如果沒有治好,我走到什麼地方它是還會産生很多的問題出來。假如說我身上沒有癌症細胞的話,我到什麼地方都沒有關系,到什麼地方都很快樂,因爲我本身沒有病。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我們已經得到一種病…

《本來面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收放自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