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來面目▪P2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病叫「無明病」——執著身心的永恒性、單一性、獨一性,認爲在我們的身心當中有一個單一性、永恒性、不變性的、絕對的一個什麼,這就是我們人類曆史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因爲我們的教育就是在加強訓練我們對這個身心的錯誤認知、執著。不斷的訓練我們怎麼樣下個月的業績比這個月業績好,怎麼樣讓我的業績能夠成長,怎麼樣讓我的事業擴大,怎麼樣自我實現、自我完成、自我怎麼樣子的,所以我給它一個名字,叫「我性文化」。我們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給我們的就是「我性文化」的訓練。

  所以這個世界爲什麼問題層出不窮?因爲社會上的文化、電視媒體、科技推廣推銷的就是這個我性文化。我性文化跟無明就是結合在一起。所以這個社會、世界絕對沒有什麼永遠和平、永遠平安的,絕對不可能。只是說宗教受到尊重的時候,這個社會會平靜一點而已。

  幾千萬年來,人類一直追求幸福、世界和平,爲什麼就是不能得到幸福和平?因爲我們推廣的是我性文化,是跟無明相應的,問題是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今天談主修,我們主修什麼?就是對自我身心的一種徹底認識,徹底認知。而這個認知不是用想象。人家會告訴我們說佛性就是平等平等,佛性是橫遍十方、豎窮叁際,讓你去想象,但是只要是透過想象的都不是它的本來面目。人生的主修,中國人也有這種觀念,叫「安心立命」,因爲我們對自我正確認知了解以後,他的生命就能真正落實下來。

  那天,有一個比丘尼問我一句話很有意思,他問:悟到空性的人他還要做什麼?悟到五蘊皆空的人,他還要做什麼?

  我說:生病的人什麼事都不能做;病好的人,事情更多,但是他做得很愉快。悟到空性的人他生活的很愉快;悟到空性的人是事忙心不忙,事亂心不亂。

  用簡單一句話來講,悟到空性的人只是兩個事情:一個是承擔,一個是放下。他可以承擔一切一切的責任,他的家庭、事業、子女、所有一切挫折,他勇于承擔,但是他不引起煩惱。所以不要以爲說我們修道修到最後的時候,就是把妻子兒女扔掉,自己一個人躲在深山裏面,去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這樣子的。

  一個真正悟到空性的人,他是越能承擔他該負的責任;但是在承擔當中,他沒有承擔的感覺,他不會說這個擔子很重,挑不起來,他不會這樣子的。所以在承擔當中,他沒有承擔的感覺;在承擔當中,他就是放下的。

  後來那個師父就再問我一句話,他說:你是不是能舉一點比較具體的例子。

  我說:「很簡單。他口袋裏面有幾千萬,可是他很謙卑,他不會說我有錢,我講話就很大聲,你們要對我客氣,你們要對我尊敬,你們要對我怎麼樣子的。他口袋裏有幾千萬幾億萬,但是他不覺得口袋裏有這些錢,他不覺得口袋裏面的錢,我可以去花天酒地,我可以吃遍天下,看遍天下。他不認爲那個錢是我的,他認爲他這個錢隨時可以去救濟人家、幫助人家,讓他的妻子兒女能夠溫飽,受好的教育。他是口袋滿滿的,但是內心是空空的。悟到空性的人是這樣子。所以,不是說你口袋空空,你就是放下了,不見得。你口袋空空,你一直想別人的袋子裏面不空,你想用詐騙或什麼樣子的方法把它掏出來,你心不空。

  所以悟到生命本來面目的人,是最快樂的人,他可以承擔,他可以放下;這個就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的一個主修。

  我再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今天沒事做,你先生出去了,兒女都長大出去了,你單獨一個人在家,你會覺得無聊的話,那是無明在作怪了。無明是隨時都會作怪。你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會無聊;晚上一個人在房間會害怕;你看到別人好,你會嫉妒;你覺得這個是壞人,應該讓他死掉;這都是無明。嫉妒、貪婪、執著、放不下、放不開,有孤寂感、無聊感,這些都是無明。

  現代人得到這個無明病,他不知道自己有無明病,這才是很嚴重的問題。甚至他用錯方法來解決這個無明病,結果反而是在增長無明。舉個例子來講,比如有些人他覺得人生的目的是長得帥、有錢、有地位、一呼百諾,他說人生只不過如此。結果世間的物質越追求越多,貪愛越來越多,反而是不斷在增長無明。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認清楚到底人生的主修是什麼;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主修。《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有它很深的道理。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回自己,但是不是去想象,是徹底的、正確的認知自我生命的本來面目,它的本質是什麼。

  這個本質無以名之,沒有辦法去說,說大小、方圓都是錯的。心經形容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生、滅就是講存在不存在,講存在的有跟無。「不垢不淨」是講存在的好壞。「不增不減」是講存在的數量多或少。我們認知一件事情,都是用這叁件事情來評斷。比如說存在的有跟無,到底有沒有這個東西;第二個存在東西的好壞,它的品質好還是不好;第叁數量多寡。

  但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你用有跟無去認識它,錯了;好跟壞,也是錯了;多跟少,也是錯了;因爲這個都是想象、比較,本來面目不是這樣子的。這麼講起來的話,我們根本就沒有機會去認識它?我們講一個人到底是活在世間還是死去了,這個問題是在問「他是存在嗎?」這個人是高還是低?是胖還是瘦呢?有錢還是沒錢?漂亮還是不漂亮呢?年輕還是老的呢?我們認識一個人,是用這些條件——他的人格、他的特性、他的專長、他的才華。但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能用這些方法,這些方法用不上。

  所以我們還是回到本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很單純的,叫作身念處。所謂身念處就是:二十四小時不斷發生在我們生理、心理的這些現象,我們只是注意它。

  二十四小時中,我們血液在循環,沒有一秒停下來,但是我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出來。除非你有打坐的經驗,你知道血液是從什麼地方來,它流的過程是如何,有相當定力的人是可以了解這些。甚至它是一種磁場,一種氣在推動,這個氣的力量走到什麼地方,血就灌到什麼地方,但是一般人是沒有辦法了解的。

  我們的生命就是寄托在呼吸,呼吸連結我們的身、心,當呼吸停止了,身心崩潰,就叫作死亡。呼吸停止就死亡。所以佛陀發現到呼吸是我們內心的表現、是我們情緒的表現。我們的呼吸是日夜二十四小時,每分每秒發生在我的身心當中,呼吸統一了我們的身心。所以佛陀用一個很實際、很有用的方法,那就是隨時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可以把心收回來。只要你注意呼吸,情緒馬上就穩定下來。

  當這個呼吸你注意久了以後,你會發現這個呼吸慢慢的變細、變長;你越注意它,它就越細越長。如果你是心很亂的人,呼吸很短很淺,會有這個現象。但是我們不是故意、很刻意的要讓這個呼吸是什麼樣的狀態。釋迦牟尼佛說:你呼吸是什麼樣子,你只是了解它,你不要故意吸很多吐很少,或是故意吸很少吐很多,刻意的去造作反而不好。我們只是很清楚、很單純的當一個冷靜的觀衆,沒有情緒的反應。

  我們看球場比賽的時候,如果這個隊是我們國家的隊,輸也好,贏也好,我們都會很激動;因爲跟「我」連結一起。注意呼吸的話,我們只是很冷靜的觀衆,去觀察它吸、呼、吸、呼。

  如果我們經常打坐,氣灌丹田,除了情緒穩定以外,慢慢我們會發現另一個好處:不容易發脾氣。如果我們氣不足的話,很容易發脾氣,稍微一點事情就會動怒。爲什麼?氣不足。以現在的中醫來研究,一個人氣不足的話很容易發脾氣。很遺憾的是我們一般人的呼吸都是淺呼吸。差不多來講,一般人的呼吸只有六百西西。因爲在缺氧的狀態當中,所以很容易發脾氣。手腳酸痛麻癢,脾氣動不動就爆炸,都和缺氧有關系。

  所以我常常鼓勵信徒們多靜坐、多誦經、多拜佛,調這個氣息。經過訓練靜坐的人,他的呼吸細又長,這不是裝做的,是自然的。因爲心靜下來,打坐久了,他這個呼吸是若有若無,氣很長,大概一個呼吸是叁千西西。我們的「車子」是叁千西西,夠大了吧!一般大概兩千五、兩千,也有六百西西的。你看那個六百西西的車子跟叁千的車子比起來,差很多。

  一個人如果經常注意呼吸、經常打坐,第一個他能夠降伏他的心,瞋心容易降伏起來。但是佛陀不是叫我們練氣功。因爲你再吸叁千西西、四千西西、五千西西,對開悟沒有什麼幫助。而是透過這種呼吸的方法,來了解到我們內心裏面的世界。

  因爲當我們的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過去的成見、對人事物的看法,這一切一切,在我們沈靜下來的時候,它整個會鬧翻天。過去存在生命的潛意識,過去所種下來的煩惱惡習,整個會一個一個的湧現出來,這叫「種子生現行」。

  所以我發現很奇怪的事情:有些人他本來脾氣很好,可是他打坐以後變很暴躁。爲什麼?他沒有化掉過去那個惡習。過去養成的那個習慣,當你靜坐下來的時候,它會一個一個的大翻身,這時候如果你不懂得方法去化解它的話,那會出問題的。甚至如果你動了一個錯誤的念頭,那會鬧出很大的纰漏。

  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有兩個男性出家人一起修道,一個很用功,一個有點懈怠。那個在懈怠當中,覺得別人這麼用功,他就産生了嫉妒心。他想:你這麼用功,我就想辦法來障礙你修道。他就動了一個念頭:我來生變一個漂亮的女人嫁給你,看你怎麼修。他就動了這個錯念頭,真的來生就變成一個女人嫁給他。

  爲什麼?他在定中,他在靜坐當中動錯念頭了。你平時動的念頭沒有什麼關系,因爲你在散亂心當中動念頭,那是沒有什麼作用。但是你在修行的人,你只要動了一個錯念頭,它馬上就出現了,這是很現實的。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時有一個外道在深山裏面打坐,深山有那個魚鳥在水裏蹦蹦跳跳的,那個修道人就覺得這些魚在水裏面蹦跳,幹擾到他,于是他在靜坐當中就動了念頭:將來我變一只飛鳥,專門吃魚的。

  修道人往生以後,人家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修道修得很好,他一坐就幾年,他修道這麼好,有沒有開悟?」

  釋迦牟尼佛說:「沒有。他已經入定到天上去了。這個定是八萬四千劫,他修的是無想定,他的定功可以一定下來幾千萬年。」

  有人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一定幾千萬年,那麼幾千萬年以後他出了定呢?」

  釋迦牟尼佛說:「他出了定以後,他就成飛鳥,專門吃魚。」所以你定中所動的念頭若是錯誤的話,那很麻煩。

  當我們的身心統一了,我們的呼吸跟我們的心理、內心的念頭整個結合在一起,心息相依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進一步的去反觀我們的身心,平時認爲有一個我,那個我在那裏?我是誰?但是在這個問題之前還要經過一個考驗,過去我所動過的念頭、我起過的煩惱,它會一一的浮現,造成我們身心很大的困擾。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做一個冷靜的、沈默的觀衆,就沒事。你甚至會感覺到全身發麻、全身痛癢。依我過去的經驗,它竟然會一半發癢、一半不癢。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一靜坐下來的時候,這個臉是一半非常非常的癢,一半不癢。這時候怎麼辦?你就動個念頭說:越癢越好,消我的業障。如果你去抓它,就破功了,就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事先准備好這個免疫系統,當我們靜坐下來,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一些現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很重要。

  我們要進一步的再打一個預防針:魔因境有,境從心起。一般人說打坐以後會著魔,所謂「著魔」就是說有一個境界出現了,我們把它當作實實在在的,舍不掉,就叫著魔。事實上,這個境界不是實在的;境從心起,境界的出現都是我們內心裏面湧現出來的。我們過去希望的、我們過去想象過的,在我們靜坐過程當中,整個就一個一個的浮現出來滿你的願,因爲你動這個念頭。

  比如有些人求神通,他有這個念頭,這一坐下來的時候,那個求神通的欲望就産生許許多多的怪現象讓你去執著,那叫作著魔。你被一個境界蒙蔽,你看不透這個境界,然後你執著這個境界,著魔了。

  有些人說:「師父,我打坐的時候,我聞到那個香味,我看到蓮花,我看到光,有時候看到佛。師父,那你看過什麼?」

  我說:「我什麼都沒有看到。」

  因爲我們有預期的心理,我們想我有神通、有佛菩薩來加持、有蓮花、有香味,你先有預期的心,你一靜坐下來的時候,一個一個就會出現。因爲你曾經動過這個念頭,萬法唯心,魔因境有;境從心起,相從心生。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要想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是要經過一關一關的考驗。當我們身心統一了,心息相依、身心統一的時候,一般來講是會有苦境界來考驗,或者酸痛麻癢,或者是看到恐怖的境界。苦境界還好過,另外有一個更難超越的是,在我們身心統一當中時,我們感覺到通身光明、通身喜悅、通身歡喜,這個境界出現了,一般人就是死在這個地方。那種境界太美太美了,超越現實的一切矛盾沖突。

  所以,苦、樂都讓我們超越了,這個主修才完成。我們一般都是在苦當中就失敗下來。其實苦還好過,樂才是最難過的。爲什麼?那叫叁昧酒。在叁昧當中那種定樂,就讓你停滯在那邊,執著我在享受這個定樂,你就永遠找不到本來面目。所以這個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在認識自我的過程當中,必須突破這些才能夠超越。

  

  

《本來面目》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收放自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