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种病叫「无明病」——执着身心的永恒性、单一性、独一性,认为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有一个单一性、永恒性、不变性的、绝对的一个什么,这就是我们人类历史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加强训练我们对这个身心的错误认知、执着。不断的训练我们怎么样下个月的业绩比这个月业绩好,怎么样让我的业绩能够成长,怎么样让我的事业扩大,怎么样自我实现、自我完成、自我怎么样子的,所以我给它一个名字,叫「我性文化」。我们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我性文化」的训练。
所以这个世界为什么问题层出不穷?因为社会上的文化、电视媒体、科技推广推销的就是这个我性文化。我性文化跟无明就是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个社会、世界绝对没有什么永远和平、永远平安的,绝对不可能。只是说宗教受到尊重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平静一点而已。
几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追求幸福、世界和平,为什么就是不能得到幸福和平?因为我们推广的是我性文化,是跟无明相应的,问题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今天谈主修,我们主修什么?就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彻底认识,彻底认知。而这个认知不是用想象。人家会告诉我们说佛性就是平等平等,佛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让你去想象,但是只要是透过想象的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人生的主修,中国人也有这种观念,叫「安心立命」,因为我们对自我正确认知了解以后,他的生命就能真正落实下来。
那天,有一个比丘尼问我一句话很有意思,他问:悟到空性的人他还要做什么?悟到五蕴皆空的人,他还要做什么?
我说:生病的人什么事都不能做;病好的人,事情更多,但是他做得很愉快。悟到空性的人他生活的很愉快;悟到空性的人是事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
用简单一句话来讲,悟到空性的人只是两个事情:一个是承担,一个是放下。他可以承担一切一切的责任,他的家庭、事业、子女、所有一切挫折,他勇于承担,但是他不引起烦恼。所以不要以为说我们修道修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把妻子儿女扔掉,自己一个人躲在深山里面,去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不是这样子的。
一个真正悟到空性的人,他是越能承担他该负的责任;但是在承担当中,他没有承担的感觉,他不会说这个担子很重,挑不起来,他不会这样子的。所以在承担当中,他没有承担的感觉;在承担当中,他就是放下的。
后来那个师父就再问我一句话,他说:你是不是能举一点比较具体的例子。
我说:「很简单。他口袋里面有几千万,可是他很谦卑,他不会说我有钱,我讲话就很大声,你们要对我客气,你们要对我尊敬,你们要对我怎么样子的。他口袋里有几千万几亿万,但是他不觉得口袋里有这些钱,他不觉得口袋里面的钱,我可以去花天酒地,我可以吃遍天下,看遍天下。他不认为那个钱是我的,他认为他这个钱随时可以去救济人家、帮助人家,让他的妻子儿女能够温饱,受好的教育。他是口袋满满的,但是内心是空空的。悟到空性的人是这样子。所以,不是说你口袋空空,你就是放下了,不见得。你口袋空空,你一直想别人的袋子里面不空,你想用诈骗或什么样子的方法把它掏出来,你心不空。
所以悟到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是最快乐的人,他可以承担,他可以放下;这个就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的一个主修。
我再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今天没事做,你先生出去了,儿女都长大出去了,你单独一个人在家,你会觉得无聊的话,那是无明在作怪了。无明是随时都会作怪。你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会无聊;晚上一个人在房间会害怕;你看到别人好,你会嫉妒;你觉得这个是坏人,应该让他死掉;这都是无明。嫉妒、贪婪、执着、放不下、放不开,有孤寂感、无聊感,这些都是无明。
现代人得到这个无明病,他不知道自己有无明病,这才是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他用错方法来解决这个无明病,结果反而是在增长无明。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有些人他觉得人生的目的是长得帅、有钱、有地位、一呼百诺,他说人生只不过如此。结果世间的物质越追求越多,贪爱越来越多,反而是不断在增长无明。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认清楚到底人生的主修是什么;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修。《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有它很深的道理。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回自己,但是不是去想象,是彻底的、正确的认知自我生命的本来面目,它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本质无以名之,没有办法去说,说大小、方圆都是错的。心经形容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生、灭就是讲存在不存在,讲存在的有跟无。「不垢不净」是讲存在的好坏。「不增不减」是讲存在的数量多或少。我们认知一件事情,都是用这三件事情来评断。比如说存在的有跟无,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第二个存在东西的好坏,它的品质好还是不好;第三数量多寡。
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你用有跟无去认识它,错了;好跟坏,也是错了;多跟少,也是错了;因为这个都是想象、比较,本来面目不是这样子的。这么讲起来的话,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认识它?我们讲一个人到底是活在世间还是死去了,这个问题是在问「他是存在吗?」这个人是高还是低?是胖还是瘦呢?有钱还是没钱?漂亮还是不漂亮呢?年轻还是老的呢?我们认识一个人,是用这些条件——他的人格、他的特性、他的专长、他的才华。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能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用不上。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本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方法,很单纯的,叫作身念处。所谓身念处就是:二十四小时不断发生在我们生理、心理的这些现象,我们只是注意它。
二十四小时中,我们血液在循环,没有一秒停下来,但是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出来。除非你有打坐的经验,你知道血液是从什么地方来,它流的过程是如何,有相当定力的人是可以了解这些。甚至它是一种磁场,一种气在推动,这个气的力量走到什么地方,血就灌到什么地方,但是一般人是没有办法了解的。
我们的生命就是寄托在呼吸,呼吸连结我们的身、心,当呼吸停止了,身心崩溃,就叫作死亡。呼吸停止就死亡。所以佛陀发现到呼吸是我们内心的表现、是我们情绪的表现。我们的呼吸是日夜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发生在我的身心当中,呼吸统一了我们的身心。所以佛陀用一个很实际、很有用的方法,那就是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可以把心收回来。只要你注意呼吸,情绪马上就稳定下来。
当这个呼吸你注意久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呼吸慢慢的变细、变长;你越注意它,它就越细越长。如果你是心很乱的人,呼吸很短很浅,会有这个现象。但是我们不是故意、很刻意的要让这个呼吸是什么样的状态。释迦牟尼佛说:你呼吸是什么样子,你只是了解它,你不要故意吸很多吐很少,或是故意吸很少吐很多,刻意的去造作反而不好。我们只是很清楚、很单纯的当一个冷静的观众,没有情绪的反应。
我们看球场比赛的时候,如果这个队是我们国家的队,输也好,赢也好,我们都会很激动;因为跟「我」连结一起。注意呼吸的话,我们只是很冷静的观众,去观察它吸、呼、吸、呼。
如果我们经常打坐,气灌丹田,除了情绪稳定以外,慢慢我们会发现另一个好处:不容易发脾气。如果我们气不足的话,很容易发脾气,稍微一点事情就会动怒。为什么?气不足。以现在的中医来研究,一个人气不足的话很容易发脾气。很遗憾的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都是浅呼吸。差不多来讲,一般人的呼吸只有六百西西。因为在缺氧的状态当中,所以很容易发脾气。手脚酸痛麻痒,脾气动不动就爆炸,都和缺氧有关系。
所以我常常鼓励信徒们多静坐、多诵经、多拜佛,调这个气息。经过训练静坐的人,他的呼吸细又长,这不是装做的,是自然的。因为心静下来,打坐久了,他这个呼吸是若有若无,气很长,大概一个呼吸是三千西西。我们的「车子」是三千西西,够大了吧!一般大概两千五、两千,也有六百西西的。你看那个六百西西的车子跟三千的车子比起来,差很多。
一个人如果经常注意呼吸、经常打坐,第一个他能够降伏他的心,瞋心容易降伏起来。但是佛陀不是叫我们练气功。因为你再吸三千西西、四千西西、五千西西,对开悟没有什么帮助。而是透过这种呼吸的方法,来了解到我们内心里面的世界。
因为当我们的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成见、对人事物的看法,这一切一切,在我们沉静下来的时候,它整个会闹翻天。过去存在生命的潜意识,过去所种下来的烦恼恶习,整个会一个一个的涌现出来,这叫「种子生现行」。
所以我发现很奇怪的事情:有些人他本来脾气很好,可是他打坐以后变很暴躁。为什么?他没有化掉过去那个恶习。过去养成的那个习惯,当你静坐下来的时候,它会一个一个的大翻身,这时候如果你不懂得方法去化解它的话,那会出问题的。甚至如果你动了一个错误的念头,那会闹出很大的纰漏。
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两个男性出家人一起修道,一个很用功,一个有点懈怠。那个在懈怠当中,觉得别人这么用功,他就产生了嫉妒心。他想:你这么用功,我就想办法来障碍你修道。他就动了一个念头:我来生变一个漂亮的女人嫁给你,看你怎么修。他就动了这个错念头,真的来生就变成一个女人嫁给他。
为什么?他在定中,他在静坐当中动错念头了。你平时动的念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在散乱心当中动念头,那是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你在修行的人,你只要动了一个错念头,它马上就出现了,这是很现实的。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时有一个外道在深山里面打坐,深山有那个鱼鸟在水里蹦蹦跳跳的,那个修道人就觉得这些鱼在水里面蹦跳,干扰到他,于是他在静坐当中就动了念头:将来我变一只飞鸟,专门吃鱼的。
修道人往生以后,人家就问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修道修得很好,他一坐就几年,他修道这么好,有没有开悟?」
释迦牟尼佛说:「没有。他已经入定到天上去了。这个定是八万四千劫,他修的是无想定,他的定功可以一定下来几千万年。」
有人就问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一定几千万年,那么几千万年以后他出了定呢?」
释迦牟尼佛说:「他出了定以后,他就成飞鸟,专门吃鱼。」所以你定中所动的念头若是错误的话,那很麻烦。
当我们的身心统一了,我们的呼吸跟我们的心理、内心的念头整个结合在一起,心息相依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进一步的去反观我们的身心,平时认为有一个我,那个我在那里?我是谁?但是在这个问题之前还要经过一个考验,过去我所动过的念头、我起过的烦恼,它会一一的浮现,造成我们身心很大的困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冷静的、沉默的观众,就没事。你甚至会感觉到全身发麻、全身痛痒。依我过去的经验,它竟然会一半发痒、一半不痒。你们有没有这种经验?一静坐下来的时候,这个脸是一半非常非常的痒,一半不痒。这时候怎么办?你就动个念头说:越痒越好,消我的业障。如果你去抓它,就破功了,就没完没了。
所以,我们事先准备好这个免疫系统,当我们静坐下来,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些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进一步的再打一个预防针:魔因境有,境从心起。一般人说打坐以后会着魔,所谓「着魔」就是说有一个境界出现了,我们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舍不掉,就叫着魔。事实上,这个境界不是实在的;境从心起,境界的出现都是我们内心里面涌现出来的。我们过去希望的、我们过去想象过的,在我们静坐过程当中,整个就一个一个的浮现出来满你的愿,因为你动这个念头。
比如有些人求神通,他有这个念头,这一坐下来的时候,那个求神通的欲望就产生许许多多的怪现象让你去执着,那叫作着魔。你被一个境界蒙蔽,你看不透这个境界,然后你执着这个境界,着魔了。
有些人说:「师父,我打坐的时候,我闻到那个香味,我看到莲花,我看到光,有时候看到佛。师父,那你看过什么?」
我说:「我什么都没有看到。」
因为我们有预期的心理,我们想我有神通、有佛菩萨来加持、有莲花、有香味,你先有预期的心,你一静坐下来的时候,一个一个就会出现。因为你曾经动过这个念头,万法唯心,魔因境有;境从心起,相从心生。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要想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要经过一关一关的考验。当我们身心统一了,心息相依、身心统一的时候,一般来讲是会有苦境界来考验,或者酸痛麻痒,或者是看到恐怖的境界。苦境界还好过,另外有一个更难超越的是,在我们身心统一当中时,我们感觉到通身光明、通身喜悦、通身欢喜,这个境界出现了,一般人就是死在这个地方。那种境界太美太美了,超越现实的一切矛盾冲突。
所以,苦、乐都让我们超越了,这个主修才完成。我们一般都是在苦当中就失败下来。其实苦还好过,乐才是最难过的。为什么?那叫三昧酒。在三昧当中那种定乐,就让你停滞在那边,执着我在享受这个定乐,你就永远找不到本来面目。所以这个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必须突破这些才能够超越。
《本来面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