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影響環境▪P2

  ..續本文上一頁很有意思哦。譬如寺廟的香火很旺,裏面的人會不會想修道?不會修道,因爲收入太豐富了。反而住在深山裏面,要自耕自種自食,你沒有種就沒得吃,然後你會省吃儉用的,你去種蕃薯種菜以後,趕緊回來盤腿修行。爲什麼呢?收入有限。

  

  也就是說,它是相對性的,生活愈富裕的時候,道心減退了。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懂得用功、懂得收心的人,當環境這麼優越的時候,也可以幫助我們修道。如果環境十分困苦,要去撿柴火、劈柴火,燒一頓飯要一根一根木柴去燒,還要注意它燒焦了沒,實在講,修道時間反而不多。現在我們「一指神功」電鍋壓下去,半個小時飯煮好了;衣服髒了,也是一指神功洗衣機點下去,你就可以去打坐修行。所以現在的科技也可以幫我們修行。

  

  如果我們的心不安的話,洗衣服、煮飯都這麼手指一點,掃地也是這麼一點就有機器人幫你掃地,那你剩下的時間做什麼呢?無聊。無聊就會找人來聊天,打電話、打電腦、mail, 不然就看電視看卡通。

  

  所以未來的社會,人類生命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心靈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因爲懂得利用科技的人節省時間、體力,可以去誦經、念佛、拜佛、做善事、當義工。如果是很多機器幫我們處理日常生活,這些機器代勞以後,我們不能去善用這個時間的話,那生命是非常貧瘠、孤寂、落寞,你就會找尋刺激來麻醉自己,生命就往下沈淪。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能讓我們感到快樂或哀傷的,不是地點、不是環境、也不是時空,而是我們的心。心安則處處好,時時快樂;心不安,任何地點都是不安。

  

  心地法門:「怎樣的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思想是原因,環境是結果。」

  

  我們生活的品質、生命的層次,決定在我們的思想,決定在我們生命的態度、生命的想法。如果生命的態度正確、價值崇高,任何時空我們都能增長智慧、增長福德。所以佛經裏面一再強調「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現在快樂不快樂,是你的心念、你的想法決定的。

  

  各位,每天早上起來,最重要的是什麼?你們會做什麼?如果你一天的開始是壓鬧鍾再睡一下,那時間就耗在床上了。我建議各位的是:每天早上起來,先摸摸鼻子——還在呼吸,沒有死掉。有些人睡睡就睡死了。所以每天第一個一定要摸鼻子,「喔,一口氣還在,我還在呼吸,真快樂。」然後靜下來想一想我今天要做什麼,按步就班一件一件的把它完成,快樂的做家事,快樂的去上班,快樂的照顧妻子兒女,快樂的去服務社會,這是佛弟子應該要有的生活修養。

  

  否則的話,早上一起來怨東怨西的,怨家裏的人,怨鄰居、怨社會,甚至怨太陽不出來,讓我衣服曬不幹,你滿肚子的怨氣,那你的運氣就越來越糟糕。你想想看,我們一早起來有空氣可以呼吸,感謝那些樹木;有陽光讓我們能夠生存,感謝太陽;你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界,用快樂的心來做有意義的事情,服務家庭服務社會,那我們就是生活在極樂世界了。一念之間就是極樂世界,一念之間就是地獄、餓鬼、畜牲。

  

  所以「怎樣的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就是告訴我們關鍵點在于心。我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因爲你的想法、觀念、態度就決定了這一生當中的一切了。

  

  心地法門:「人生是人類自己思想的産物。」

  

  記得上次講過,每一個人都開兩家公司,一個是快樂無限公司,一個是煩惱有限公司。因爲煩惱是用無明、自私做原料,你痛苦是你一個人痛苦,所以是煩惱有限公司。如果我們無明、煩惱、貪愛、瞋恨、抱怨,你以此去投資你生命的時候,他的産品是孤寂、遭人討厭,然後你有什麼困難的時候,沒有人理你;所以煩惱是有限公司。

  

  但是,你微笑的時候,世界上的人跟你微笑,是快樂無限公司。就是無私的奉獻,快樂的生活,你的快樂會帶給身邊周遭人快樂,會感染的,所以快樂是無限公司。因爲你投資的是善意、關懷、寬容、包容,所以回饋的就是大家都很喜歡你。因爲跟你在一起,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帶給別人智慧、帶給別人經驗、帶給別人喜悅,這一切一切就是你在開快樂無限公司。

  

  這個地方就講「人生是人類自己思想的産物。」我們投資什麼,它就回報什麼。我們的心念投射出去,它就會回報給我們;好的、或者是壞的,一切由我們自己決定。

  

  心地法門:「凡能變更心境者,就能變更生活。才華決定你能做什麼,動機決定你去做什麼,而態度決定你將要做什麼。」

  

  這就是說:我們時時刻刻向內反省自己,檢討自己,改變自己,升華自己,淨化自己,這才是最根本的。所以佛學稱爲「內明」,向內明白。我們說:征服別人叫做英雄,征服自己就是聖賢。一個人時時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這就是一種修養、修行。我們看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物,不見得他的才華很高,而是他的修養,他能夠識人、了解人性。

  

  從過去的曆史來看,劉邦就講過一句話,他說:「要統帥叁軍,我就不如韓信;要帷幄運籌,我就不如蕭何,蕭何能夠把軍糧適時的運到然後百姓的戶籍弄得好好的,等于是現在的內政部長、行政院長之類的。這方面我就不如蕭何了。」

  你知道劉邦就是靠這些人:張良、蕭何、韓信替他打天下的。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華,也就是你的專長,你適合做哪一個行業,有些人適合唱歌跳舞過日子;有些人適合演戲;有些人適合當老師;有些人適合上班;那是你的才華。這個才華是涉及到我們前生前世。前生前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喜歡學習什麼,那就決定我們這生在哪一個行業上能夠突出。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講「人生是無常」,但是,雖是無常,卻不是斷滅。這一生當中我們可以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科技電腦、語言,我們可以學習很多的知識,尤其現在的科技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每個人手上有PDA 、COMPUTER 一大堆的,根本就不用上圖書館,一上網什麼知識都有,太方便了。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無常短暫的人生,學到很多很多的知識,有了這個知識,你的生活才有著落。但是生活有著落還不夠,我們的修養、情緒的管控、爲人處事的態度,才能決定我們生命的品質。如果是我們修養很差勁,脾氣很暴躁,你交不到朋友,夫妻一天到晚也吵架,人生有什麼意義?所以修養很重要。

  

  在儒家也有這麼講:「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爲本。」修養是我們人生命運的關鍵。如果我們脾氣暴躁,才華很好,這個叫做「二流」。才華本事很大,但是沒有脾氣,這是一流的人才;二流人才是本事很大,脾氣也很大;那叁流的是沒有本事,脾氣又很暴躁。我們看到一般人很麻煩的是,只要他本事大,脾氣就會很大,很可惜,他只算是二流的。

  

  才華決定我們能做什麼,但是「動機決定我們去做什麼」。在我們中國儒家思想裏面有一個「慎終追遠」,各位有沒有聽過這句話?論語裏面有「慎終追遠」。但是往往我們都誤解,以爲「慎終追遠」就是說「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我們把祖先弄個骨灰罐放在塔裏面,安一個牌位,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就來拜拜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一般人的理解。

  

  依我的理解,孔子講慎終追遠,「慎終」是結果,「遠」是指原因,「追遠」就是好遙遠好遙遠、最初最初的那個原因。也就是,我們希望能夠得到好的結果,我們要「追遠」。追什麼遠呢?去追最初最初的動機是什麼?你爲什麼要結婚?你爲什麼要信佛?你爲什麼要做這個行業?你最初最初那一個動機。所以孔子講慎終追遠,就是讓我們了解這個因果關系。

  

  以前我到工研究去演講,電研所的一個碩士說:「師父,我現在要結婚了,我要用什麼態度來結婚?」

  

  我說:「我沒有結婚,我怎麼知道怎麼結婚?但是我可以建議你。爲什麼要結婚?你要問你的動機。你是想要利用這個女孩子幫你賺錢呢?還是因爲她很漂亮才愛她?萬一她不漂亮,你就不愛她了嗎?萬一有一天她跌倒受傷了,你就不愛她了?所以動機很重要。」

  

  他說:「那要什麼樣的動機跟她結婚?」

  

  我說:「你要有這樣的想法,你現在一個人經濟能夠獨立,你的身體健康,你有能力讓另外一個人幸福健康快樂,無論她是怎麼樣子的,將來她缺手、缺腳、受傷了,你都是要讓她幸福快樂。你用這個心去結婚的話,你將來就會幸福。」

  

  「因爲你覺得你很幸福,你很快樂,你有能力去分享你的幸福,這個是你的動機。你的動機是純粹好的,你的婚姻結果就會很好。如果這個人我跟他交朋友,是因爲我要利用他,他會幫助我在事業上賺到錢,所以我跟他交朋友;一旦他不能幫助我的時候,我把他甩掉了;那你的動機不純。」

  

  在佛門裏面有一句話說「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初出家的時候,道心很堅固很勇猛,可是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叁年,佛在天邊;出家叁年五年以後,向佛要錢, 忘記最初爲什麼要出家的動機了。所以佛經裏面有這句話「不忘初心」,你最初最初發什麼心,你時時刻刻要記住這一點。婚姻也好,事業也好,子女也好,你最初爲什麼想做這些、經營這些,你那個心念一直保持初心的話,那麼慎終追遠,你就會得到好的結果了。

  

  所以,「慎終追遠」是講因果關系,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慎終追遠去祭拜祖先、去尋根祖先從哪裏來;當然這也是孝道的表現。但是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就是我們要明因果,你最初的一個因是什麼,所以孔子才會講「謹言慎行」「慎始慎終」,道理就在此。動機很重要。

  

  「態度決定你將來做什麼」,你決定要做什麼,那是你的一個想法、觀念、態度。

  

  心地法門:「人生不是受環境支配,而是受思想擺布。人非環境的産物,環境乃是人的産物。」

  

  我們這個地方一直在強調的就是心地法門。

  

  事實上,「環境支配」那是對小孩子來說;小孩子生活的環境、他所受的教育,他是受環境影響很大很大。但是一個人成年以後,有獨立思想能力的人,他不會屈服在環境當中。如果你跟小孩子說「我們不受環境支配」 ,那不對哦。

  

  小孩子必須要有良好的環境、良好的讀書空間,譬如作父母的叫小孩子去讀書,大人卻看電視,電視吵的要命,小孩子能看書嗎?不可能。我們不要看電視,我們坐下來讀讀書,製造學習的環境氣氛。包括孩子在一天當中,今天聽到老師跟他們講什麼好笑的,說什麼有意義的,孩子的朋友同學你都能關心的時候,那他會認真的讀書。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孔子到叁十歲以後,他的思想才真正的建立了;他的中心思想建立了,他不受環境影響支配了。所以這個地方講「人生不是受環境支配。」這是有獨立思考的成年人才能做到的,至于孩子他是一定會受環境影響。

  

  

《心影響環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本來面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