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必需幫我誦到七歲。」
她一聽頭大了。七歲以前每天要誦地藏經,你想想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七年要誦二千多部的地藏經。但是爲了孩子,她還是很勉強的就整整誦了兩千多部的地藏經。這孩子到七歲以後,才真正的健康寶寶。
這個就是說,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貪圖口腹之欲,種種的肉類、蛋類。現在大陸還有很可怕的,專門吃流産的小孩去煮湯。有一個臺商聽說那天訂的湯特別好吃,她就去吃,不小心咬起來,一看,竟然是小孩子的頭,她不敢再吃了。
☆迷戀感受是凡夫,覺察感受是修行
所以我們人類貪圖那個感受,色、聲、香、味、觸,喜歡吃奇奇怪怪的味道,喜歡聞奇奇怪怪的味道,這些都是衆生無量劫來被感受蒙騙,也被感受傷害。抽煙的人,不抽煙很苦,因爲那個感受讓他迷戀;喜歡喝酒的人,喝酒的感受飄飄欲仙,不喝酒很難受,叫做酗酒,這個就是被感受蒙騙了。吃喝唱跳、酒色財氣,都是産生許許多多的感受,讓我們迷戀、貪戀、執著,這個叫做衆生相。
佛陀很了不起,就是要我們學習在感受當中去啓發我們的智慧,從感受當中去修行;因爲我們一個人不可能說不吃不喝、不睡、不見不聞,不看這個世界、不了解這個世界,不可能的。佛陀說:感受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看到什麼沒有感覺,聽到什麼沒有感覺,觸摸到什麼也沒有感覺,那變成木頭人了。幸好我們有感受。佛陀就告訴我們,從感受當中去修行。
各位,我們經行的時候,我看大家心事重重,有些是在念佛,有些是心想今天怎麼過。事實上,要各位走路經行,就是讓我們去感受你的左腳觸摸到地的時候那個感受,右腳的感受、左腳的感受,從感受當中了解我現在的生理反應。
吃飯當中,我們就這樣迷迷糊糊的,所有的感受都沒有了,只知道好吃,吞下去,這個不叫修行。我們從這個飯夾到口裏,慢慢的咬,在咬的當中産生了感受,咀嚼感受,然後吞到喉嚨、吞到食道、吞到胃,這個感受我們察覺的時候,就叫做修行。所以我常常講一般人是不會吃飯。你們知道怎樣吃飯嗎?我是先吃飯再吃菜,飯有飯香,飯一口一口的咬,你才能夠真正品嘗飯的香味。然後吞到喉嚨的時候,感受産生了;吞到胃的時候,那個感受你要察覺出來。
當你想吃東西、想吃這個菜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因爲這個味道正合我吃,所以是我的心裏面推動我的手去夾這個菜。那是心動了、意識動的時候,你自然會去夾這道菜。如果這道菜味道不合我吃,你就不想夾。所以是我們的心在吃這個東西。所以我們要在吃飯當中去察覺內心的起伏。
我講一個我自己特殊的經驗。那是在阿根廷,有人端了一盤柿子,很大很甜的甜柿。他說:「師父啊,你吃這些。」我想,晚上了,吃點意思。晚上吃水果會傷身體。所以第一個念頭就想「不要吃。」可是接著就想:「這個柿子黃黃的,脆脆的,越看口水就冒出來了。」然後手就舉起來想要拿叉子去叉。我就發現到不是我的嘴巴要吃,是我的心要吃。也不是我的胃真的需要吃,是我的心、我的眼睛配合起來,非吃不可。
這個時候我就想:「原來就是你,你這個心動,才産生了手動。」所以我又把叉子放下來了。那個信徒覺得我這個人好象頭殼壞掉了,爲什麼拿了叉子又放下來?然後又吞下口水?
後來回到巴西去,有人借我們的法堂作鋼琴的演奏會,就有很多巧克力、咖啡擺在後面,中間休息的時候,大家一窩蜂的就去品嘗。我也被這香味吸引了。上前一看,巧克力、咖啡熱騰騰的,真的是口水直流。我突然間動了念頭說:「不是我的生理需要我吃這些東西,是我的心理起了貪婪的心,是我起心動念才引起我的腳步走向前,是這個香味引誘我走向前。」
所以我走到這個攤位面前看一看。他們也希望我吃一吃,品嘗品嘗。我說:「沒有這個必要,晚上再吃這些東西不好。」
過去看了一些書說咖啡、這些精致的食物叫做變性食物;像咖啡、茶這些精致東西,會改變人的個性。好的東西,像水果蔬菜,這些是良性的食物,吃了會讓我們心性轉變成善良的。如果是大魚大肉的,那是惡性食物、劣性食物,會讓我們産生瞋恨的心靈、淫欲的心理。尤其是蔥蒜韭菜、大魚大肉吃了以後,會改變我們的心性。
我一發現到這些是變性食物的時候,我對它的印象馬上就改觀了,碰不得。所以我又走回原來的位子去,等待鋼琴演琴會的第二節。
☆跟著感受走,即迷信
所以我們談修行,一個是靜修,靜靜的一個人誦經念佛,或者大家一起誦經念佛持咒,這是靜修。可是我們靜修時間不多,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動態當中。尤其在座的各位有家庭有事業、有子女、有人際關系的來往、交際應酬,有衣食住行、人我來往種種的接觸,這個都是我們修行的機會。爲什麼呢?
因爲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我們産生感受了,隨時我們都可以修行。這個人讓我感覺很親切,可親可愛,樂受産生了;這個人讓我看了討厭,苦受産生。苦受産生瞋恨,樂受産生貪戀。當我産生苦受的時候,我用正念了解說「你來了」,那我們就沒事;當快樂的感受産生的時候,我馬上發現這個樂受産生了,我不再去執著;那麼這個叫修道。不苦不樂的感受産生,我也要察覺,那就是對無明去下功夫了。
所以我們修行的方式,一個是靜修,一個叫動修。而我們動修的機會多,但是我們都白白的浪費了。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感受,本來可以啓發我們智慧的,但是我們就被感受蒙騙了,感受産生時,馬上産生習性反應——貪愛執著或者是瞋恨打擊排斥,我們已經養成習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多生多劫來被這感受蒙騙,所以到現在還在迷迷糊糊的,還在尋尋覓覓的,一直想追求好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一生當中都是在追求這感受。
爲什麼有些人一天到晚出國?一天到晚去吃遍世界、看遍世界?就是被這感受蒙騙了。各位老朋友啊!爲什麼稱呼你們是老朋友呢?千生萬世以來,我們不曉得見了多少次面,可是我們都忘記了。幾千萬年前我們跟釋迦牟尼佛一起玩家家酒,我當皇帝,你當皇後,我們都忘記了。釋迦牟尼佛很聰明、很有智慧啊,他就在感受當中開悟了,可是我們還是沈迷在感受當中。
沈迷感受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迷信。有些人迷在抽煙的感受,所以一天兩包煙叁包煙很正常;有些迷喝酒的感受、吸毒的感受、安非他命的感受、大魚大肉的感受、吃喝唱跳的感受、賭博的感受;這個通通稱爲迷信。因爲這個感受會讓我們著迷,所以才叫做迷信。
譬如說我們誦經念佛持咒打坐經行吃素做善事,請問這些是不是迷信?這些會讓我們頭腦越來越清晰,這不叫迷信。我們拿香拜拜、誦經念佛,社會上的人都會說我們迷信,各位有沒有越信佛頭腦越迷糊呢?應當是越清楚才對。因爲佛者,覺也,我們是追求覺悟的人,我們大家都是念「哈佛」的,如果你哈韓、哈日的話,那真的是傾家蕩産都可以。
有一個很漂亮日本的小姐,她跑到香港去,叫成龍跟她結婚;那叫哈港。結果成龍不跟她見面,她要死要活的非見一面不可,成龍不得已,好好的勸她說:你回去吧,我已經有老婆了,我有子女了。她就是貪戀那種感受。
「哈佛」的人是不會迷信的,哈韓的、哈港的、哈日的、還有哈歐那才是真正的迷信;因爲佛陀是要我們找回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快樂不是從外來的,你想從外面找快樂,永遠你會失望。靠人人會跑,靠山山會倒。
佛陀認爲快樂是從我們內心的寂淨當中,真正的找回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有的時候我們講「佛性」,有的時候叫「本性」,有的時候叫「心性」,有的時候叫「如來」,其實這個都是回到生命的原點,生命歸零。一旦我們生命回到原點、生命歸零的時候,我們那種生命的喜悅是充遍的;從生理上來講,是充遍每一個細胞;從心理來講,我們沒有什麼缺陷,是圓滿的。
各位,我們白天忙忙忙,忙到最後一定要回家;不但回家,我們還回到房間;不但回到房間,我們洗個澡,弄幹淨以後,還要躺在床上;當你躺在床上那一刻,全身那種舒坦自在。生命也是這樣子,當我們回到生命原點的時候,生命回家了,那種喜悅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象的。我們到別人的家,金碧輝煌,看起來令我們羨慕,可是你快樂嗎?那是別人的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無上的至寶,叫做如來、叫做佛性、叫做本心、叫做本地風光。八關齋戒就是要讓各位回到生命的原點,生命歸零。所以我們要透過種種的儀式、誦經、念佛、經行,各位不可以小而看之,好無聊這麼走這麼走,還誦經拜佛,事實上這個都是要我們
回到生命的原點。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南無」就是皈依,皈依我們的本心本性,你回到生命的原點,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悅。這種喜悅可以充遍整個身心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你都可以去感受,叫做寂淨樂。
所以昨天晚上就跟各位講,我們獅頭山沒有什麼送給各位的,只有「濃霧迎嘉賓,清風送貴客,風雨故人來,寂淨長安樂。」「寂淨長安樂」,快樂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叫我們自發的。
☆正念觀感受,歡喜消業障
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有許許多多雜念、惡念、邪念的種子,我們就是透過念佛、誦經、持咒來讓它暫時不産生現行,然後我們種下許許多多的善種子:誦經、念佛、持咒、經行,然後用正念觀察自己的感受。
有一個出家師父說他修行的時候全身酸痛麻癢。我說:「不是只有你,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那種感受,一打坐全身酸痛麻癢。」其實,這個就是給我們修行的機會。當我們收心、心細的時候,潛藏在我們內心裏面的那些種子,它會一一的浮現出來;善業、惡業的種子浮現出來,會讓我們非常非常的難受。尤其是我們過去生過去世所結的惡緣、惡的種子,它不讓我們修行,它讓我們的腿麻痹了、酸了、痛了,腰酸背痛,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世的惡業種子一一的展現出來。
當這個苦受産生的時候,我們如果不産生反應,不采取習性反應,瞋恨心、痛苦心沒有了,那麼我們就消了一份業障。苦受你産生了,你來了,這些業障産生了,我不理你,我向你忏悔,我們就消了一份業障。如果痛苦的感受産生的時候,你想「算了,不要修行了,睡覺去吧。」那這個業障又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伺機而動。
所以我們每一次的修行,每一次的打坐,它都會有奇奇怪怪的感受産生,我們要用歡喜心、忏悔心、感恩的心來面對。
我過去打坐的時候也有奇奇怪怪的感覺,全身酸痛麻癢之外,還很奇怪的,半邊的臉癢得不得了,一打坐的時候,手就想抓一抓。然後我發現我起心動念要去抓,我的手就放下來,我先忏悔我的業障,然後我希望你更癢一點,讓我的業障消多一點。動了這個念頭後,很奇怪的,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我的一個經驗。所以當感受來的時候,我們不産生反應,只是了解它來,它就沒事了。
這個就是說,日常生活當中的感受,是我們啓發智慧的一個契機、機緣,我們應該好好的把握。
《意識下的潛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