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必需帮我诵到七岁。」
她一听头大了。七岁以前每天要诵地藏经,你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七年要诵二千多部的地藏经。但是为了孩子,她还是很勉强的就整整诵了两千多部的地藏经。这孩子到七岁以后,才真正的健康宝宝。
这个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贪图口腹之欲,种种的肉类、蛋类。现在大陆还有很可怕的,专门吃流产的小孩去煮汤。有一个台商听说那天订的汤特别好吃,她就去吃,不小心咬起来,一看,竟然是小孩子的头,她不敢再吃了。
☆迷恋感受是凡夫,觉察感受是修行
所以我们人类贪图那个感受,色、声、香、味、触,喜欢吃奇奇怪怪的味道,喜欢闻奇奇怪怪的味道,这些都是众生无量劫来被感受蒙骗,也被感受伤害。抽烟的人,不抽烟很苦,因为那个感受让他迷恋;喜欢喝酒的人,喝酒的感受飘飘欲仙,不喝酒很难受,叫做酗酒,这个就是被感受蒙骗了。吃喝唱跳、酒色财气,都是产生许许多多的感受,让我们迷恋、贪恋、执着,这个叫做众生相。
佛陀很了不起,就是要我们学习在感受当中去启发我们的智慧,从感受当中去修行;因为我们一个人不可能说不吃不喝、不睡、不见不闻,不看这个世界、不了解这个世界,不可能的。佛陀说:感受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可能木石无心,看到什么没有感觉,听到什么没有感觉,触摸到什么也没有感觉,那变成木头人了。幸好我们有感受。佛陀就告诉我们,从感受当中去修行。
各位,我们经行的时候,我看大家心事重重,有些是在念佛,有些是心想今天怎么过。事实上,要各位走路经行,就是让我们去感受你的左脚触摸到地的时候那个感受,右脚的感受、左脚的感受,从感受当中了解我现在的生理反应。
吃饭当中,我们就这样迷迷糊糊的,所有的感受都没有了,只知道好吃,吞下去,这个不叫修行。我们从这个饭夹到口里,慢慢的咬,在咬的当中产生了感受,咀嚼感受,然后吞到喉咙、吞到食道、吞到胃,这个感受我们察觉的时候,就叫做修行。所以我常常讲一般人是不会吃饭。你们知道怎样吃饭吗?我是先吃饭再吃菜,饭有饭香,饭一口一口的咬,你才能够真正品尝饭的香味。然后吞到喉咙的时候,感受产生了;吞到胃的时候,那个感受你要察觉出来。
当你想吃东西、想吃这个菜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因为这个味道正合我吃,所以是我的心里面推动我的手去夹这个菜。那是心动了、意识动的时候,你自然会去夹这道菜。如果这道菜味道不合我吃,你就不想夹。所以是我们的心在吃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要在吃饭当中去察觉内心的起伏。
我讲一个我自己特殊的经验。那是在阿根廷,有人端了一盘柿子,很大很甜的甜柿。他说:「师父啊,你吃这些。」我想,晚上了,吃点意思。晚上吃水果会伤身体。所以第一个念头就想「不要吃。」可是接着就想:「这个柿子黄黄的,脆脆的,越看口水就冒出来了。」然后手就举起来想要拿叉子去叉。我就发现到不是我的嘴巴要吃,是我的心要吃。也不是我的胃真的需要吃,是我的心、我的眼睛配合起来,非吃不可。
这个时候我就想:「原来就是你,你这个心动,才产生了手动。」所以我又把叉子放下来了。那个信徒觉得我这个人好象头壳坏掉了,为什么拿了叉子又放下来?然后又吞下口水?
后来回到巴西去,有人借我们的法堂作钢琴的演奏会,就有很多巧克力、咖啡摆在后面,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一窝蜂的就去品尝。我也被这香味吸引了。上前一看,巧克力、咖啡热腾腾的,真的是口水直流。我突然间动了念头说:「不是我的生理需要我吃这些东西,是我的心理起了贪婪的心,是我起心动念才引起我的脚步走向前,是这个香味引诱我走向前。」
所以我走到这个摊位面前看一看。他们也希望我吃一吃,品尝品尝。我说:「没有这个必要,晚上再吃这些东西不好。」
过去看了一些书说咖啡、这些精致的食物叫做变性食物;像咖啡、茶这些精致东西,会改变人的个性。好的东西,像水果蔬菜,这些是良性的食物,吃了会让我们心性转变成善良的。如果是大鱼大肉的,那是恶性食物、劣性食物,会让我们产生瞋恨的心灵、淫欲的心理。尤其是葱蒜韭菜、大鱼大肉吃了以后,会改变我们的心性。
我一发现到这些是变性食物的时候,我对它的印象马上就改观了,碰不得。所以我又走回原来的位子去,等待钢琴演琴会的第二节。
☆跟着感受走,即迷信
所以我们谈修行,一个是静修,静静的一个人诵经念佛,或者大家一起诵经念佛持咒,这是静修。可是我们静修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动态当中。尤其在座的各位有家庭有事业、有子女、有人际关系的来往、交际应酬,有衣食住行、人我来往种种的接触,这个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为什么呢?
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我们产生感受了,随时我们都可以修行。这个人让我感觉很亲切,可亲可爱,乐受产生了;这个人让我看了讨厌,苦受产生。苦受产生瞋恨,乐受产生贪恋。当我产生苦受的时候,我用正念了解说「你来了」,那我们就没事;当快乐的感受产生的时候,我马上发现这个乐受产生了,我不再去执着;那么这个叫修道。不苦不乐的感受产生,我也要察觉,那就是对无明去下功夫了。
所以我们修行的方式,一个是静修,一个叫动修。而我们动修的机会多,但是我们都白白的浪费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感受,本来可以启发我们智慧的,但是我们就被感受蒙骗了,感受产生时,马上产生习性反应——贪爱执着或者是瞋恨打击排斥,我们已经养成习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多生多劫来被这感受蒙骗,所以到现在还在迷迷糊糊的,还在寻寻觅觅的,一直想追求好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一生当中都是在追求这感受。
为什么有些人一天到晚出国?一天到晚去吃遍世界、看遍世界?就是被这感受蒙骗了。各位老朋友啊!为什么称呼你们是老朋友呢?千生万世以来,我们不晓得见了多少次面,可是我们都忘记了。几千万年前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一起玩家家酒,我当皇帝,你当皇后,我们都忘记了。释迦牟尼佛很聪明、很有智慧啊,他就在感受当中开悟了,可是我们还是沉迷在感受当中。
沉迷感受的时候,我们给它一个名词,叫做迷信。有些人迷在抽烟的感受,所以一天两包烟三包烟很正常;有些迷喝酒的感受、吸毒的感受、安非他命的感受、大鱼大肉的感受、吃喝唱跳的感受、赌博的感受;这个通通称为迷信。因为这个感受会让我们着迷,所以才叫做迷信。
譬如说我们诵经念佛持咒打坐经行吃素做善事,请问这些是不是迷信?这些会让我们头脑越来越清晰,这不叫迷信。我们拿香拜拜、诵经念佛,社会上的人都会说我们迷信,各位有没有越信佛头脑越迷糊呢?应当是越清楚才对。因为佛者,觉也,我们是追求觉悟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念「哈佛」的,如果你哈韩、哈日的话,那真的是倾家荡产都可以。
有一个很漂亮日本的小姐,她跑到香港去,叫成龙跟她结婚;那叫哈港。结果成龙不跟她见面,她要死要活的非见一面不可,成龙不得已,好好的劝她说:你回去吧,我已经有老婆了,我有子女了。她就是贪恋那种感受。
「哈佛」的人是不会迷信的,哈韩的、哈港的、哈日的、还有哈欧那才是真正的迷信;因为佛陀是要我们找回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快乐不是从外来的,你想从外面找快乐,永远你会失望。靠人人会跑,靠山山会倒。
佛陀认为快乐是从我们内心的寂净当中,真正的找回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有的时候我们讲「佛性」,有的时候叫「本性」,有的时候叫「心性」,有的时候叫「如来」,其实这个都是回到生命的原点,生命归零。一旦我们生命回到原点、生命归零的时候,我们那种生命的喜悦是充遍的;从生理上来讲,是充遍每一个细胞;从心理来讲,我们没有什么缺陷,是圆满的。
各位,我们白天忙忙忙,忙到最后一定要回家;不但回家,我们还回到房间;不但回到房间,我们洗个澡,弄干净以后,还要躺在床上;当你躺在床上那一刻,全身那种舒坦自在。生命也是这样子,当我们回到生命原点的时候,生命回家了,那种喜悦不是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我们到别人的家,金碧辉煌,看起来令我们羡慕,可是你快乐吗?那是别人的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无上的至宝,叫做如来、叫做佛性、叫做本心、叫做本地风光。八关斋戒就是要让各位回到生命的原点,生命归零。所以我们要透过种种的仪式、诵经、念佛、经行,各位不可以小而看之,好无聊这么走这么走,还诵经拜佛,事实上这个都是要我们
回到生命的原点。你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南无」就是皈依,皈依我们的本心本性,你回到生命的原点,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可以充遍整个身心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你都可以去感受,叫做寂净乐。
所以昨天晚上就跟各位讲,我们狮头山没有什么送给各位的,只有「浓雾迎嘉宾,清风送贵客,风雨故人来,寂净长安乐。」「寂净长安乐」,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叫我们自发的。
☆正念观感受,欢喜消业障
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有许许多多杂念、恶念、邪念的种子,我们就是透过念佛、诵经、持咒来让它暂时不产生现行,然后我们种下许许多多的善种子:诵经、念佛、持咒、经行,然后用正念观察自己的感受。
有一个出家师父说他修行的时候全身酸痛麻痒。我说:「不是只有你,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那种感受,一打坐全身酸痛麻痒。」其实,这个就是给我们修行的机会。当我们收心、心细的时候,潜藏在我们内心里面的那些种子,它会一一的浮现出来;善业、恶业的种子浮现出来,会让我们非常非常的难受。尤其是我们过去生过去世所结的恶缘、恶的种子,它不让我们修行,它让我们的腿麻痹了、酸了、痛了,腰酸背痛,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生世的恶业种子一一的展现出来。
当这个苦受产生的时候,我们如果不产生反应,不采取习性反应,瞋恨心、痛苦心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消了一份业障。苦受你产生了,你来了,这些业障产生了,我不理你,我向你忏悔,我们就消了一份业障。如果痛苦的感受产生的时候,你想「算了,不要修行了,睡觉去吧。」那这个业障又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伺机而动。
所以我们每一次的修行,每一次的打坐,它都会有奇奇怪怪的感受产生,我们要用欢喜心、忏悔心、感恩的心来面对。
我过去打坐的时候也有奇奇怪怪的感觉,全身酸痛麻痒之外,还很奇怪的,半边的脸痒得不得了,一打坐的时候,手就想抓一抓。然后我发现我起心动念要去抓,我的手就放下来,我先忏悔我的业障,然后我希望你更痒一点,让我的业障消多一点。动了这个念头后,很奇怪的,它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我的一个经验。所以当感受来的时候,我们不产生反应,只是了解它来,它就没事了。
这个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感受,是我们启发智慧的一个契机、机缘,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
《意识下的潜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