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追求快樂▪P2

  ..續本文上一頁。走路去、騎腳踏車、坐計程車、坐公車、坐高鐵,這是方法。方向是朝北。只要方向對、方法對,我們就可以到達臺北。如果要往南的話,我們就往南走,至于方法的話,就有車子或者是走路都可以。

  

  各位回想一下子,很多讓我們痛苦的,回想起來是爲什麼?因爲我們錯誤的認知,然後錯誤的追求,結果導致我們身心不平。佛家就用「無明」兩個字,沒有智慧。世間有一句話:「有錢難買早知道。」 爲什麼你不早知道呢?就是沒智慧。我們信佛學佛就是學聰明,修智慧、修福德。這個就是說智慧很重要。

  

  心地法門:「學者萬病,只一個『靜』字治得。」

  

  爲什麼會沒有智慧?因爲我們定不下來,沈不住氣,耐不住住孤寂。我們無量劫來已經養成一個習慣,我們隨順我們的妄念來爲人處世,每一生每一世都是作妄念的奴隸。然後這個念動了,心動又不如行動;心一動,嘴巴就動,手腳就動了。我們每一生每一世就是被這個妄念指揮,隨著它起舞。

  

  之所以不能安下來,佛法說是「無明」。 我們有一種病,叫「無明病」 ,心安不下來,對身心世界不了解,甚至有錯誤的認知,而這個錯誤的認知就導致錯誤的追求,導致身心的痛苦。如果想斷除這個無明,在佛法來說,就是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我們要想學戒定慧,一個辦法就是學「定」這個功夫,先讓心定下來。所以我常常講,要打理事情之前,一定要先打理心情。因爲我們的心太亂了,動怒發脾氣、妄念紛飛,這個智慧就沒有了。尤其是動怒的時候,我們的心智IQ變成五歲的小孩子。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像瘋子、像野獸,是很可怕的。

  

  這個就是說,我們衆生就是心定不下來,這是最大的毛病,所以産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有句話說:「甯靜致遠」,就是說我們能定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生命意義價值何在。

  

  請問各位,我們怎麼靜?如果現在沒有書本、沒有佛像、什麼都沒有,只有你一個人,沒電視、沒電腦,請問我們怎麼靜?觀呼吸。我們只是靜靜的了解吸氣、吐氣、吸氣、吐氣,快慢粗細,從這個呼吸當中讓心息相依,呼吸跟心結合在一起,馬上就定下來了。

  

  各位寫一個字:自己的「自」,下面加一個「心」,自、心,合起來就是「息」。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呼吸。當呼吸停止,人就死亡,身心崩潰了。你呼吸停止的時候,你的萬貫家財變別人的,然後父母妻子兒女大家都不認識。因爲你呼吸停止了,他不能喊你爸爸,不能喊你媽媽,你也不能叫他兒子、媳婦,都不行。所以這個呼吸非常重要。

  

  我們想學定,一個最簡單最簡單的方法,沒有宗教的儀式,也沒有宗教信仰的差別,只要注意呼吸馬上就定下來了。

  

  你看這個「靜」字,一邊是「青」山綠水,一邊是戰「爭」。這個心要定下來,是要我們自己下功夫去爭來的,佛不能給我們心靜下來,別人不能使你心靜下來,要自己下一番功夫去「爭」來的,心才能定下來。當心定下來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青」山綠水,就是安祥的、甯靜的、喜悅的、和諧的。所以古代人造字有意思的。

  

  心地法門:「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平和, 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有些信徒常常會問他們證到什麼了嗎?「師父啊,我修行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地步了嗎?證到初果了嗎?二果了嗎?」我說:「真正的證悟不要去問別人,自己能夠清清楚楚。」

  

  真正有所證悟的人,可以用剛才我們念的那一段文來作爲覺者的標准。你修行的功夫愈高,你不會討厭任何的事情,所有事情你都會有承擔的勇氣,你不會逃避責任。一個證悟的人也不會討厭任何人,即使再壞的人,他也不會動一個惡念說:「這個人該死」。所以天下沒有可厭的事,天下也沒有可恨的人,這是一個證悟的人他的心定了。

  

  如果我們能夠修到這個程度,就跟佛法沾到一點邊了。如果我們信佛學佛以後,覺得事情很煩,這個人很討厭,那個人很可惡,你的內心裏面都是可厭可惡,那別人看到你也是可厭可惡。因爲你的內心對世間一切事情感到可厭可惡,所以 誠于中,形于外,別人看到你的面目也是感到可厭可惡。

  

  世間有句話:「叁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你如果不好好修行、不好好的反省、自己檢討,自己讓心靜下來,整天都是在原地當中打滾,整天都在恩怨是非當中打滾的時候,久而久之,人家看到你的臉會害怕,那個送福氣的神看到你就退避叁舍。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的長相很有福相的人,做什麼都賺錢。爲什麼呢?滿腔歡喜。他沒有覺得可厭的事情、可惡的人,在他的內心裏面是光明的、甯靜的、喜悅的。

  

  

  

  

  所以我們不要去請師父跟你印證,我是證到初果?我證到二果?我證到叁果?師父不會幫你印證的。每一個人去印證自己:我信佛學佛以後是不是有進步呢?心安的下來嗎?事情能不能承擔?事亂心不亂,事忙心不忙,處在這個亂世當中,我的心是光明、甯靜、喜悅的,這是功夫。

  

  這地方講到「心體澄澈,天下就沒有什麼可厭的事情了。意氣和平,天下自無可惡之人。」這個是告訴我們,一切問題來自于我們的心;心安,處處都是安;心不平,處處都不平。

  

  心地法門:「事必有自,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世間的事情之所以發生,不會無緣無故的,所謂「無風不起浪」,世間的事情一定是有因、有緣、有果報。「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的事情之所以發生、之所以消滅,一定有它具足的因緣條件排列組合。如果這些條件沒有排列組合在一起,就不會發生;即使有原因,但是沒有助緣也不行。一顆很好的種子,你把它放在桌子上,它不會發芽。只有種在泥巴、有陽光的地方,澆澆水,有這些助緣才能發芽,才能開花,才能結果。

  

  所以,佛法講「因果」 是簡略了,真正我們要用四個字,叫做「因、緣、果報」。有因、有助緣,才結果。

  

  我們常常講,一個人時時喜歡發脾氣,脾氣來,福氣就走掉了;如果常常歡喜心,很認真的做事情,這個福氣就來了;因爲你廣結善緣。 所以有因、有緣事情才會成就。有些人不了解這個因緣的關系,買了幾塊餅幹到寺院拜拜,求土地公,希望中樂透獎;這有可能嗎?你一定要發善願,種善念,多行善事,不要去想那意外之財,只要你身體健康那就是無上的財富了。你有健康的身心、健康的心靈,以正當手段賺錢,財富才能夠進來。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事必有自,理有固然」,世間一切事情一定有它的原因條件 排列組合才能造成。所以佛一再強調:命自己作,福自己植。我們的一生,一切一切一定要靠自己。你想法對了,作法對了,態度對了,幸福、財富才能跟著我們。你看世間有一句話叫「理財」,你不理它,財不理你,一定有原因的。這是讓我們了解:世間沒有僥幸。

  

  我們看社會上很多車禍、飛機失事了,大水災、大風災、土石流了,有沒有原因啊?有,殺業共業。南部的這些同胞們說來也是很可憐,爲了糊口而養雞養鴨養豬養牛養魚;爲了養這些牲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抽地下水;地下水一抽以後,地層下陷了。或是爲了糊口,到深山裏面種那些槟榔、山葵、高山茶、高山水果,那根本就是不能種的地方,但是平地的土地、房子太貴了,只好往深山裏面跑,種了這麼多的山葵、槟榔。一下雨以後,土石流了;這是共業啊。

  

  所以說:「事必有自」,一定有它的原因。原因跟境因合在一起,大家共同來承擔這個共業。有些人共業當中在劫在數難逃;有些人在共業當中死裏逃生了;有些則是發了臺風財。北部人不是發了臺風財嗎?石門水庫、翡翠水庫本來幹旱,輪流供水,臺風來了以後,水庫滿了,不要輪流供水了,北部人就發了臺風財。所以共業當中有不共業。你有那個福報,在任何時空當中,即使是一時大的災難,你還是平安無事。如果是你造了惡業,一個小車禍走了,一個小事故死了,這個是在劫難逃,劫數難逃。

  

  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動善念,爲受難者祈福,爲他誦經,爲他念佛。每當有災難來的時候,你不要看這個臺風往南部就可以不管它,這樣不可以哦。只要有災難,我每次都回向,希望這個臺風帶來的雨不要太多。臺風,我們叫臺灣,遇到「臺 」就「灣」,灣到太平洋去了,不要讓我們受傷害,帶點雨來就好了,不要太大的風;我每次的回向都是這樣子。

  

  每次有什災難的時候,我們都要回向。出家人是每天敲鍾敲鼓在回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你不要以爲我們這個是小小的心念,可是大家都動這個善念,這個善念就會扭轉乾坤。大家動善念,我們臺灣的劫難就會消弭消失;如果我們動惡念 ,打口水戰,講壞話、動惡念,這個惡業愈積愈多的時候,災難就愈頻繁降臨,因爲一切的行爲來自于內心。所以我們要多動善念,對自己好,對國家、對世界都是好,因爲無形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世間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從原因上去下功夫,舍本逐末,治標不治本,這一切都是罔然的。

  

  心地法門:「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形而上的問題中,而擾亂心境的安甯。」

  

  我們世間人去辯論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蘋果樹?還是先有蘋果?」問這些有意義嗎?或是問「世界是誰創造的?創造的人住在什麼地方?」 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佛經裏面有兩個字,叫「戲論」。

  

  也就是說,沒有意義的逞口舌之辯,對人生完全沒有幫助的事情,我們不要去探討。我們最重要是怎麼樣的把握當下,我的身心要如何的能夠健全,能夠正知正見,去利益別人,這個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問題。

  

  

《追求快樂》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意識下的潛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