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逆增上緣

  佛學講座99:逆增上緣

  講題:佛學講座99/ 主講:普獻法師

  地點:獅頭山/ 日期:99 年1 月2 日

  

  心地法門:「我們無須逃避現代生活中的功利,但必須懂得開啓自己的心性。我們也無須遠離塵囂刻意追求平靜,但必須懂得調整自已,陶冶性情。」

  

  一般談到修行,很容易有一個觀念:就是遠離人群,躲在深山裏面閉關靜修,躲在林邊水下,就好象能夠安下心來。這個塵世當中,人來人往,很多人安不下心來。

  

  工商業時代,我們要生存,就必須有物質生活爲基礎;要有物質生活爲基礎的話,跟人相來往,爾虞我詐的,所以我們總覺得世俗的人生當中不能修道。依佛法來講,精神生活一定要有物質生活做爲基礎。

  

  有些信徒認爲在社會上牟取種種利益、種種的利潤,好象是對修行的一個很大障礙。但是依佛法來講,世間的財富本身不是罪惡,它的本質是中性的。所以以一個信佛學佛的人來講,在世間謀取種種的福利,這也是修道的必修項目,也是修道。因爲我們有道心,我們所謀取的利潤不是貪圖個人的享受。有了這一份利潤才能讓父母、妻子、兒女衣食溫飽,避風避雨;我們的下一代有好的教育。而且有這些經濟基礎,我們才能夠有修道的時間,如果我們叁餐不繼,難以維生,就無心修道了。

  

  所以不要把世間的功名利祿認爲是障道,最重要的是我們把這些功名利祿作爲修行的一個基礎,讓我們能安家立業,使父母眷屬都能夠生活安定。我常常講一句很世俗的話:「賺錢也是修道的項目。」如果你不能維持最起碼家庭的溫飽,你修道也很困難。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無須逃避生活當中的功名利祿,只是說我們利用這些身外物來修道,利用它來養活我們的眷屬。

  

  但是,有了這個經濟基礎以後,我們必須利用這些去賺取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把生命定位在追求豐富的財富,那只能過著庸俗的人生。我們必須利用世間的財富來追求比財富更寶貴的東西——智慧福德。所以,利用世間的財富來創造更有意義的生命價值,這是我們追求財富最高的一個目標。

  

  你有財富,家庭能溫飽,生活安定,你才能打坐、用功修行;你有財富,你才能去幫助窮人。你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大慈善家,他們要建齊十萬間的房子讓窮困的人能夠受益;到非洲消滅貧窮;到印度消滅疾病;這些都是靠這些大企業家的那種胸懷,這些都是大菩薩。所以我們必須利用世間的功名利祿來賺取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智慧福德,不要把追逐世間的財富當作罪惡。

  

  如果我們沒有道心,世間的財富會讓我們迷失,有一句話叫做「財多傷身」。美國有統計,中樂透獎的人最久只是七年他就一無所有。這七年當中不曉得換了多少個妻子,換過多少間房子,換過多少輛車子,吃喝唱跳的,就迷失了本性。最多只能維持七年,最後是一無所有,身體也搞壞掉了;這是美國統計的。

  

  中了樂透獎的人,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樂極生悲」。財富,在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講,可以利用財富創造福德、修養智慧;對于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來講,那真的是他生命中的負擔,財多傷身。

  

  ☆接著說「我們也無須遠離塵囂來刻意追求甯靜」。

  

  有些人以爲星期六、星期日我們遠離都市的塵囂,到深山裏面沈澱沈澱;這是一個方便。真正能讓我們沈澱心境的地方,不一定在深山、不一定在寺廟,心清自然涼,心靜自然安。

  

  日常生活當中,外在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影響力,是我們的煩惱心才接收了影響。我們以一顆很煩很煩的心,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煩惱、苦惱的世界;如果我們擁有一顆安祥的心,隨時隨地我們看到的就是清涼的世界。

  

  有些人刻意的說我要遠離父母、妻子、兒女,逃避到深山裏面,我就能安祥自在,不見得。因爲塵世的一切,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投影;我們內心的想法、內心的態度覺得很煩,我們看到的就是困擾的世界。如果我們心能靜下來,安定下來,我們可以欣賞人事物,在人來人往的當中去啓發我們心靈的智慧。

  

  《論語》不是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夫子看到河水快速的消滅、快速的流逝、快速的嘩啦嘩啦流掉了,他悟到了無常的道理——逝者如斯夫——國家的興衰,人事的遷變,種種的一切一切,無不是像這個流水一般的消逝了。所以任何境界,一切一切都在提示我們、給我們增長智慧的機會,可是我們每一生每一世就這樣子浪費掉了,非常可惜。

  

  外在的世界是我們的內心裏面的想法、態度去決定的。同樣這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可是小學生聽到這句話,他翻譯成「子在床上曰:睡著真舒服,不寫作業。」因爲小孩子很喜歡睡覺,所以這句話聽起來就變成說:「孔子睡在床上,說睡著真舒服,不寫作業。」小孩子最怕寫作業了。另外一個小孩子就說:「難怪孔老夫子一天到晚穿睡袍。」古代的人穿的衣服長長的,不就是像睡袍嗎?

  

  所以說,外在的世界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修養、我們的態度、我們的看法、我們的想法來決定的。你如果是心煩意躁,你來這個地方住了幾天,你覺得好無聊,沒電視,沒有什麼享受的,感官不刺激,住了幾天,厭煩了。

  

  人就是這樣子的,喜歡新鮮刺激變化;喜新厭舊就是我們衆生心的常態。這種常態就造成世間林林種種奇奇怪怪的現象,不斷地刻意追求新鮮變化。家庭許許多多的問題,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問題,人跟人之間感情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是人類的一顆心不能安定下來所造成的。哪一個人能夠安下心來,安定下來,世間的人就會去向往、探訪。

  

  各位,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應該享受一段「黃金時段」。什麼黃金時段呢?各位下班回來,洗個澡、吃個飯後,全家大大小小拿起書來讀也可以,誦誦經也可以,打打坐也可以,全家享受這個黃金時段,久而久之小孩子的氣質會改變,大人也不會發脾氣。因爲每天有一段時刻,全家就是在安祥甯靜當中享受生命歸零,生命回到原點,天天都享受這種黃金時段,日積月累你的氣質會改變,氣質改變命運就改變了。你的氣質不改變,你的命運永遠都是浮躁不安。所以根本是在我們的心。怎麼樣去調伏其心、降伏其心,是很重要的。

  

  心地法門:「守約是儉德。儉于聽可以養心,儉于事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

  

  各位有沒有發現,現在小孩子的特色是戴眼鏡。昨天晚上來了幾個孩子,叁兄弟都是戴眼鏡。爲什麼呢?電動玩具、電腦、電視,都被這些「電」到近視。因爲眼睛使用太過度了,不懂得保養,再加上飲食不當,冰水、冰淇淋、冰冷的東西,當然近視會越來越嚴重。

  

  我念一句話看各位會不會寫:「ㄐㄧㄣヽㄕヽ ㄐㄧㄣヽㄕヽ ㄐㄧㄣヽㄕヽ ㄐㄧㄣヽㄕヽ」怎麼寫呢?第一個 ㄐㄧㄣヽㄕヽ是「近世」,就是近代世界;第二個是「進士」,現在的大學生也就是古代的進士;第叁個「盡是」;第四個「近視」;也就是「近世進士盡是近視」。

  

  現在的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這些念書的學生們都是近視。爲什麼呢?因爲眼睛使用過度、使用不當,尤其這些節目很傷害我們眼睛,要特別小心。所以這個地方說「儉于聽可以養心,儉于視可以養神,儉于言可以養氣。」當我們的眼睛東張西望的時候,我們耗掉眼神、耗掉了我們的心力。你看所有的佛菩薩他們一坐下來是半閉叁分眼,他只是看他自己叁尺左右的地方。我們靜坐的時候爲什麼眼睛不張開?因爲會耗掉我們的精神,讓我們精神渙散。

  

  現代人耳朵要有什麼音響,眼睛要看這些奇奇怪怪的鏡頭,身上又要有種種的刺激,這樣子才覺得人生很有意義。所以我們內在心性的這種力量就被外在吸得一乾二淨,這個就是我們衆生不懂得去養精氣神。我們看一個人事業好不好,就看這個人有沒有精神;精神好,事業也會好;精神不好,萎靡不振,事業也做不出來。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守約是儉德」,過一種儉樸的生活,對修身養性有很大的幫助。各位不要以爲有錢人每天都是大魚大肉,不見得。有些人財富很多,可是還是過著很儉樸的生活。

  

  「儉于聽可以養心」,不要聽那些是是非非、沒有意義、沒有營養的話,可以養心。你如果是跟那些水准不高的人在一起,盡是那些風花雪月的,你的心靈力量就被耗掉了。所以我的朋友不太多,因爲同參道友叁兩句話跟我閑聊的話,我就會打瞌睡。你如果談這個修身養性的,我精神百倍。

  

  我們從一個人說話,叁句話、兩句話,我們就會秤出對方的斤兩;一開口,我們就知道有營養沒營養,他的知識、他的德性就會秤出來。一開口都是俗裏俗氣的,老實說,叁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內心裏面很貧乏。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懂得去養那個心。有些人喜歡聽靡靡之音,有些喜歡奇奇怪怪的。我有時候覺得西洋的熱門音樂乒乒砰砰的,我不曉得藝術在哪裏,很奇怪有些人卻沈迷當中。

  

  這個就是說,心性的調養就在我們的五官當中;如果見色聞聲能夠讓我們啓發智慧的,我們去用心;如果會耗掉我們生命能量的,那舍了吧。

  ☆接著說「儉于事可以養神」。

  

  我遇到一個信徒,他說:「師父啊!我的先生很講究排場,講究體面。他退休了,可是他總是要用最貴的名牌,最好的吃食,最好的衣服、鞋子、帽子、皮包,什麼東西都要用名牌。挂的手表一只要叁四十萬的,打火機是用黃金做的。退休了還是很講究這些場面」

  

  我說:「你們經濟不是不錯嗎?用得起吧?」她說:「我們用不起啊!他還逼我去借款。」她問我可不可以離婚?

  

  我說:「最好是不要離婚,不要輕易的就上法院。你慢慢的引導你的先生跟好的朋友在一起。」因爲世界上…

《逆增上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忙碌的心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