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沒農夫的禾稼一樣。在婆沙中對漏的解釋,有六義,今取二義:一、留住義:留是稽留,住即安住。意說煩惱有種力量,稽留衆生安住于叁有生死海中,不得出離。二、流出義:此約六根門頭說,即常常從他二八根)流出不淨的煩惱,驅使衆生在六趣生死中,頭出頭沒,如泉出水一般。有人說:煩惱使人久住在生死中,就名爲漏。業也有這種功能,爲什麼不名漏呢

  這因煩惱的漏義是決定—的,業的漏義不決定。有情流轉于叁界,固由業力之所招感,但若沒有煩惱的滋潤,其業即枯萎,不能發生招感作用。如證阿羅漢果的聖者,雖尚有過去作的種種業存在,但因沒有煩惱的滋潤,就不再感後有的生命,而證人無余涅槃。因此,漏是—專指煩惱,不包括業在內。

  無漏謂道谛及叁種無爲謂虛空二滅 此明無漏,約有四種。即有爲無漏的道谛,無爲無漏的滅谛。道指所修的道,如下智、定二品所說的種種道;滅指所證的寂、滅無爲,有叁種類別,即虛空、擇滅、非擇滅。這四類法所以名爲無漏,因他不與諸煩惱隨順增長。無漏就是沒有漏落,不穑留有情于叁有中漂流輪轉。如表:

  無爲是佛所說,是佛弟子所論,固無問題,但無爲法是多是少,在學派間頗有诤論。然從原始阿含聖典看,佛似只說一種無爲,即離去愛染系縛而得的不生滅自體,就是擇滅無爲。唯約不生不滅的定義诠說無爲,無爲足可有衆多的,所以後來部派學者就把他展開,如有部講叁種無爲,尚屬原始之說。其中擇滅非擇減,雖爲部派學者所共認,但虛空無爲,或有所不許。如大衆部、化地部(屬分別說系)所說不同的九種無爲,其中固有有部所說的叁種無爲,而南方案達羅學派及舍利弗昆昙,于其九種無爲中,只講擇滅與非擇減,不講虛空無爲。虛空究竟是否無爲,是部派學者所激烈诤論的一大課題,應加深切注意!

  此中空無礙 此中,即在叁種無爲當中。空指虛空無爲,無礙顯以無障爲他的體性。既不障礙一切法,一切法也不障礙仙。如色法,是有礙的物質世界,但他生而來、滅而去,來去生滅,自由活動,都從虛空無爲而來,如沒有這虛空無爲,一切的物質就不能活動。宇宙界的森羅萬象,所以各自呈現秩然不紊的相用:一面固是各自的因緣力,一面實由無障礙的空所成,所以有無礙性的虛空無爲,就能容受宇宙界的萬有諸法。正理論說:“虛空容受色等有爲”:此論說:“由無礙故色于中行”,都是此意。然須研究者,這無礙爲性的虛空,是不是就是一般眼所見身所觸的虛空

  不是!通俗說的虛空,雖有相似的無礙性,但他只是現于空界的色法,在現象上觀察,不無相當的變化,而且他的無礙性是相對的,雖不障礙其他法的産生,但爲他法之所障礙,如桌子一放,空間即不存在。因此,有部學者將虛空分爲二種:一是可見的,如六界中的生界,是有爲色法;一是不可見的無障礙性,才是虛空無爲。但這並不是妩所本的:如中含四十卷說的“空無所依,但因口月故有”,既因光明得知有虛空,當會引發人們空是色法的見解,又中含五十卷說的“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盧空既然是如此的,自可使人生起無爲性的觀點。所以有部,分虛空爲兩種,而且都各有其實體。

  擇滅謂離系 擇減無爲以遠離系縛爲他的體性。系指煩惱,離是遠離。煩惱留住有情于生死中受苦,所以要設法遠離。遠離了系縛的煩惱,跳出了業網的重圍,就可獲得生命解脫。離系專約有漏說,有爲無爲及無漏,是無系可離的。擇是簡擇,爲智慧的異名。擇是慧的力用,慧是擇的自體,因爲離系是慧簡擇的功能,所以名爲擇減不名慧滅。擇減所抉擇的對象,是四聖谛:什麼是有爲無爲

  什麼是有漏無漏

  何法該證

  何法該斷

  加是抉擇清楚,滌除身心上垢穢,就證得解脫的滅谛,顯現諸相寂滅的真理。擇滅是略稱,具足應名擇力所得減,如牛所駕車,略名爲牛車,其埋是一樣的。此擇減無爲性,在有部學者,認爲是聖者內證,離言而實有的,如此論第六卷說:“此法自性賞有離言,惟諸聖者各別內證,但可方便總相說言:是常是善,別有實物名爲擇滅,亦名離系”。但經部譬喻師,卻主張擇滅非實有;而成實論師,更從涅槃離諸相的立場,證明擇滅的非實有性。所以這在學派間,也有诤論。

  隨系事各別 離有漏的系縛,得解脫的擇滅,是一是多,學派也有不同的解說。正理論說:“有作是言:諸所斷法同一擇滅;對法者言:隨系事別”。對法者,就是有部。依有部說:離一系縛得一擇減,能系縛的有漏法體有多少,所獲得的擇滅也就有多少。如于貪上離去系縛,就在貪上得一擇滅,于嗔癡上亦然。假定能系縛者有八萬四千,所得擇滅亦八萬四千。因行者得擇滅,不是一時得的,有在見道位上所得的擇滅,有在修道位上所得的擇減,有在無學道位上所得的擇滅,假定諸所斷法同一擇滅,證入苦谛所斷煩惱減時,就應證得一切所斷諸煩惱滅,但事實不然,因苦谛煩惱滅時,只得一苦谛滅,余者並未證得,否則,就不應再修聖道,以修聖道的目的,就在斷惑證滅,可見唯一擇減,是不合理的。“有部學者,不但是有爲的多元實在論者,在無爲法上還是多元實在論者”。主張擇滅是一的學派,順正理論祗說有作是言,並未指定那一派,依寶疏及神泰,說是正量部的思想,依印順導師從理上推測,說是大衆分別說系的主張。不管他是何部所屬,在學派中,總有這麼一派,站在這派立場說,擇滅是一,也有相當的理由。宇宙人生的真理只有一個,如斷一煩惱,即澄一真理,真理豈不是衆多了嗎

  性空學采源說:“主張擇滅同,謂足一味的;主張擇滅異,謂是差別的。後代大乘以虛空爲譬喻來會通一味與差別:虛空,隨了器皿的方圓,而有方圓之別,如這空杯中的圓空,與空箱子中的方空,此空不是彼空,方圓位置小能說無別。但空的體性,是渾然同一的,不能說有差別。擇滅如果決定只有一個,則一解脫一切解脫,依次的修證是徒勞的了。擇滅如果說是衆多差別,難道直覺體驗下的涅槃性還有差別相嗎

  這是困難的。大乘虛空喻的會通,就是針對這困難而發的”。

  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 這定解釋非擇滅無爲。畢竟是決定究竟的意思,當生是指未來所要生的法,礙即阻礙或障礙。總合的說:有一種法在當來是有生起可能的,但爲另一法做了他的障礙,使他永遠的究竟的沒有生起的可能,于是就得了一個擇滅,唯此所得的擇滅,僅由外緣的短阙,非藉抉擇的慧力,所以別名爲非擇滅。得非擇滅無爲,在叁世的時間裏,是屬那一時得呢?婆沙雖有多說,但以未來世得爲正義,所以此論說當生,即唯有在未來當生而不生的法上得。婆沙叁十一說:“擇滅于叁世有漏法得,非擇減于未來不生有爲法得”。別得,據麟師說有二解釋:“一、異前擇減,別自起得,名爲別得;二、緣缺位中,證非一品,別別而得,名爲別得,如前擇減隨系事別”。麟說後釋爲勝,今說前釋爲是。如有人說:“別得者,異擇滅得故雲別得,非隨不生事共減各別”。舊俱舍頌說:“別有非擇滅”;長行解釋說:“異擇滅有別滅”;此論長行說:“得滅異前”:都是此意。緣缺得非擇滅,其意怎樣?如眼識與意識傾其全力共專注于色境時,其余聲香味觸的諸境都滅,雖有耳不能聞聲,乃至雖有身不能觸境,因爲眼及意識注色境時,身等諸識住未來世,沒有生起的可能,而且永遠的不生,即使眼識滅後耳識于第二刹那複生,但已不是前一刹那的耳識。因爲一切有爲法,都是刹那演變著的,後一刹那當然不是前一刹那,所以被眼識所障的前一刹那耳識,就永遠不生而成爲非擇滅無爲,耳聞聲時限不見色,舌嘗味時身不覺觸等,都可得此非擇滅的。有部之所以這樣主張:一因五識唯緣現量不緣過未;一因五識是異時起非俱時起。

  乙二 別釋法體

  丙一 總明漏無漏體用

  丁一 明漏無漏體

  戊一 正明法體

  己一 總明色等五蘊

  庚一 有爲體名又諸有爲法 謂色等五蘊 亦世路言依 有離有事等

  叁種無爲已如上說,而諸有爲是以什麼爲體

  又有什麼不同名稱

  本頌就是解

  釋這兩問題的:初句標有爲法名,次句出有爲法體,後二句辨有爲法的異名。

  又諸有爲法 又是複義或再義,謂無爲法已說,今再講有爲,故說又。諸有爲

  法對叁無爲法說的。有爲,是有所作爲的意思。如在同一時空中,創造一種什麼法體,必須衆多條件的聚合,然後才可完成一樣東西。因此,佛教說宇宙萬有的現象,無一是從一因生的,所謂上帝創造萬物,完全是無稽之談,爲佛法所不取。有爲法,在時問上講,通于叁世的。或有人疑惑說:過去現在的諸法,是假衆多條件産生的,固可說是有爲,但未來法還未生,怎可亦說有爲?論說:“彼同類故,未來無妨”。如牛乳,爲人受用時,固名牛乳,即在乳房尚未擠出,亦名牛乳,是牛乳同類的緣故。又如柴薪,正在燒時名薪,而堆著未燒的草木,亦名爲薪,沒有那個可說燒時叫薪,不燒就不叫薪。未來法也是這樣,在時間上雖尚未來,但一來到現在,決有他的作爲,相望過現是同類的,所以不妨稱爲有爲。

  謂色等五蘊 此明有爲法的自體。五蘊有有漏、無漏的兩種;能攝一切有爲法的,是有漏五蘊,非無漏五蘊,爲了簡別戒等的無漏五蘊,所以說色等的有漏五蘊。順正理論說:“爲別戒等,故說色等”。五蘊爲什麼是有爲法體

  正理論說:“老病死等災橫差別,隱積損伏故名爲蘊”。這意思是說:有爲法有著衆多的過患隱伏在裏面,不過緣便罷,一遇緣就活躍起來,如盜賊埋伏在山中一樣。所以色等五蘊,爲有爲法體。

  亦世路 以下辨有爲的異名。先說世路,有二義:一、世指叁世,約時間說:路是道路,是遊曆義,約法體說。有爲諸法行于叁世的時間內,以世爲所行路,或過去已行,或現在正行,或未來當行,所以名爲世路。二…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