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世,或抑自由思想之作之一顯例乎?重可考矣。

  阿毗達磨俱舍論,六百頌,叁十卷,世親菩薩所造。世親生長婆羅門教顯閥,決然脫離,而投佛陀新幟之下。複當迦膩色迦國王極端權威,護持小乘有部,壹懸婆沙論,爲共統馭教典。仍不甘此使由不使知之愚民教義,潛投異國,學習婆沙,積以四年,盡窺得失。歸而亟取經部精華,彌本宗缺陷,成此組織謹嚴義理豐富之亘著,抑即其自由思想遞進之勇敢表示,謂爲結小開大之轉扭可,謂爲同小向大之怒芽亦無不可,譽以時代聰敏論,當之誠無愧矣。蓋本論所許爲進步思想者,非妄逞新奇也,非故創門戶也,實鑒自號正統派一切有之不能圓融其義,遂援經部如過未無體,種子熏生,不相應無實,乃至十例,勇加修正。複認一切現象,區分五位七十五法,建立無我緣起說,以足其整體。其秉理長爲宗之立場,不違理故,我所宗故,機運如是而巳。夫小乘無論出自部派與根本,大旨一宗于四谛。然婆沙執有也,成實偏空也,或認俱舍爲折衷之論,未嘗不當,究以俱舍雖不盡拘婆沙範圍,實原婆沙所改造,對立不成,何取折衷

  惟與成實旗鼓相當,且具相反相承之真價,毋甯俱舍、成實,判爲兄弟論,更表雙林競挺。故延綿中土,猶並建小乘俱舍、成實兩宗,互顯有空,人天共鑒。

  演培法師赜學善辯青年俏,亦大乘法器,乃取小乘俱舍論,積成六十七萬余言之講記,其故雲何?必也悲憫今世集邪見之大成,貌襲一切有,強飾一切物,流布一切惡,鐵鑄不自由思想,锢蔽世界,扼殺人類,愛舉自由思想所激發而具足因果之俱舍,應機弘揚,廣施無畏,甯非一針見血之妙手乎?複悲佛教近趨,多誇大乘而卑小乘,虛憍成風,弊蝕于利,惟揀小乘論著中潛有大乘嘉種者,懸作參研正鹄,進而誘治小乘爲大乘基石,大乘乃小乘前程,使其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卷首懸記,巳累萬言,逐頌詳诠,必多新義,破我品署爲別論,具征卓識。書既成,循請印布,屬序年有余學不足于余,只掬學術自由,思想自由,以求真理,以踐真理,達于佛陀勝義,相與質證。然乎

  否乎

  惟作者及讀者幸正之!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丙申初秋慧空居士鍾伯毅敘于臺北

  自 序

  佛法有空有二說,爲學佛者所共知,但追溯空有二說的兩大思潮從何而來,不得不說早在第一次五百結集時,已經胚胎萌芽,不過其時還不怎麼顯著而已。到了佛滅後百余年,有名的阿輸迦王出世,佛教開始達于無比的隆盛,高僧大德乃亦一時輩出,因而與這同時,關于教義的異見,亦陸續的産生,並且彼此互爭是非。從曆史上去看,這就是傳承原始佛教老套的保守思想的一派;與適應時代而施斬新解釋的自由思想的一派之爭。這不論過去現在,都是如此的。思想自由派的僧衆中,有所謂大天其人,長于哲學的思辨考察,嘗嘗的主張新說,所以思想保守的一派,也就特別的抨擊他,說他唱道違反佛陀聖教的邪義,于是兩派诤論,不絕如縷。思想保守的一派,就是所謂上座部,思想自由的一派,就是所謂大衆部。從來上座部正統之說,即是有說,而大衆部之說,卻漸漸的傾向空說。在小乘學派,說一切皆空而至其極的,無過于成實宗。此說出于佛滅九百年頃,如從年代上去考察,距離二十部分派的時代,約有四五百年,如從其所說上去考察,有部的敔義,是一切皆有,成實的教義,是一切皆空,兩者的思想,完全是相反的。再從大乘佛教的關系來考察,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是立于龍樹思想下的空說,而其起源,則出發于般若部的大智度論、中觀論、十二門論等之說,如從思想的聯絡上加以考察,我認爲這是小乘佛教空說更進一步的表現。又在大乘佛教中,最早代表有說一方面的,是馬嗚菩薩的起信論。有關這年代作者,雖不無多少可疑,然曆史上事實,現在姑置不論,而單從思想方面去看,其緣起論的方面,屬于大乘中的有說,可謂毫無疑義。然俱舍論,在大小二乘、空有二說間,是屬那一種呢

  就實際說,俱舍在大小二乘的中間,似謀有空二說的調和折衷。因著者世親,不是拘泥有部一家之說的人物,在他的言論中,采取經部所說的不少,自號以理長爲宗,取兩派的所說而折衷之,所以俱舍不是純然的屬于有說,而是在空有二說之間的。雖則如此,但從宗派發達史上來說,俱舍是從有部出的,應仍稱爲有說。同時,由于他的思想,從未選出小乘範圍,所以自古以之爲小乘教,亦無異議。不過據向所說,俱舍論的思想,是小乘教中最發達者,因而可說他居于將欲步入大乘之域的最重要的地位。

  依一般佛教學者說,佛法的研究者,欲從小乘入于大乘,其路線有二,就是成實論與俱舍論。俱舍論屬于其中的有說,爲大乘有門的初步,成實論代表空說,爲大乘空門的端緒。這從教義發達的聯絡上說,固沒有什麼不可,但若把他視爲曆史的事實,那就大大不可了。因爲從淺入深的順序,是以俱舍、成實、唯識、叁論爲次第的。若論他們出現的前後,而從曆史事實去考察,不用說,叁論先于唯識、成實而出,俱舍是最後出的。成實,雖被認爲足俱舍相反的一論,而實是欲破斥有部實在論所唱道的一種極端的空論,對這極端的空論,始有俱舍調和的實在論起。然即同是空論,大乘空論的叁論出于前,小乘空論的成實出于後。因爲是這樣的關系,所以向說大乘空有二大思潮,是從小乘空有二派思想演變而來,那不過是就思想發達的聯絡所示,並不是就曆史的事實而論,這點,我們不可不深切的了解!

  俱舍既居步人大乘之域的地位,那他當然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了,所以學者對此不可忽視!民二十九年,余修學漠(藏敵埋)院,聽法舫法師講俱舍,即對共發生莫明其妙的興趣,所可惜的,就是界品剛剛講完,舫公即奉虛大師命,去錫(蘭)弘傳大乘佛教了。從此只有自己學習,再無機會聽明師講說。叁十二年冬,我印(順)公領導的法王學院,請某師來爲諸僧講俱舍頌,根品沒有講完,因彼入藏學法,于是我奉印公命,爲學偕續講俱舍,但因一學期就畢業,欲將六品多近五百的頌文,全部講完,事實足不可能的,乃由印公選出二百余頌來講,是爲余講俱舍之始。其後,又曾兩度講俱舍論:一講于華西佛學院(四川什祁羅漢寺),一講于蓮宗學院(成都十方堂) ,終因咯血病一再複發,或講兩卷而止,或講一卷而止。叁十八年夏,避赤禍于香江,四十年秋,住青山淨業林,同住學友五六人,爲求增進法益,除請印公導師爲我們講勝置經外,彼此則互講互聽,續明法師講辨中邊論頌,我則講俱舍論頌,講至根品的六因四緣,因來臺而止。以是,余謎俱舍,或論或頌,先後幾四次,但沒有一次能全部講完,每念及此,總不免感到是件無限的憾事,總希望有個機會讓我好好再講一次。

  四十一年春來臺,主持臺灣佛教講習會會務,兼習日文,日在忙朱中,雖我慈航老人,常常要我到內院講次俱舍,終因曾務纏身,無法實現。待講會進入第叁學年,一因本會學僧的佛學已略植共基,二因內院有叁五學友來會旁聽佛學,並從關凱圖居士學習日文,因緣成熟,乃于此一學年內,講授俱舍。承幻生、妙峰、常覺、惟慈四法師發心筆記,益增我講解的勇氣。不意一學年來,僅講至世間品,學僧即行畢業,無法再爲續講。初我以爲此次所講俱舍,又將這樣不了而了。後我印公導師,應莽島學佛人士之請,去菲弘法,命問福嚴精舍自修,並與諸法師共究佛法,因而得以續講俱舍,仍由幻生等四法師續爲筆記。可是講完第五隨眠品,由于我的雜事太多,每周且往來臺北新竹問說法,致使舍內講務,時識時辍,難以赓缤。但爲貫徹我的初志,從第六賢聖品以下的叁品,開始親自解釋,以成全部講記。本講記的完成,雖後叁品,是我自己寫的,但前五品,是叫法師記的,因此我在這裏,不得不向他們首致謝意

  界、根二品講記,剛剛整理就緒,覺生編者來索稿,乃交與該刊發表,南洋恰保勝進老法師看了,覺得很好,來問幾時脫稿,是否須要出版,願代籌印費若幹,因而促起我將之早日問世的念頭。按我的預計,去年的年底,一定可以脫稿,那知差別因緣太多,不能專心一意講解,致未如期完成。年終,勝老法師又來信,謂已籌得印費幾許,望積極准備出版;嗣得非島賢範居士來函,謂亦可以略助印費;寶島劉亮疇居士,亦發心資助;另得靈峰常住、慈輝居士的助力:衆緣所成,乃付手民。因此本書問世,多得力于勝進老法師、優昙法師及劉亮疇、董賢範二居士,謹此特爲志謝!

  本書忽促付印,或因講時忽略,或因未再修訂,錯誤在所不免,敬诂時賢,多所指正!全稿承仁俊法師校正一遍;複荷默如法師、伯毅、子寬二長者,惠賜佳序;更蒙慧複、懷謙二居士,發心校對:凡此種種,無不是本書問世的勝增上緣,于此一並敬致謝忱!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八月一日序于福嚴精舍

  俱舍論頌講記上冊

  懸 論

  一 本論作者小史

  1 作者生年的考訂

  在大小乘的學術思想史上,都占有光榮一頁的世親論師,是本論的作者。他誕生—在北印度鍵陀羅國的富婁沙富那(現在的白沙瓦)的村落中,有兄弟叁人:長兄無著,幼弟師子覺,在佛教界中,都是享有盛譽的名德。他們誕生年代,學者傳說不一:有說在佛元九百年至一千年間;有說在佛元七百年至八百年問;有說還要提早一百年。傳說不一,依何爲當

  從印來華的譯師,譯出彌勒、世親的論典考察:佛元八百年中,昙無谶來華創譯了彌勒論;八百九十五年時,菩提留支來華又創譯了世親論。從華去印留學奘公所親近的老師考察:奘師親承的大德是戒賢,賢生于佛元九百十叁年;他的老師是護法,護法的老師是陳那,陳那是世親的門人,這是一。奘公在印,曾親見一位九十歲的老僧密多斯那,他是德光的弟子,而德光是世親的學僧,這是二。隨後,奘公又去親近在家論師勝軍,勝軍是從安慧學因明的,而安慧是世親的得…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