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

  俱舍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

  目 次

  序

  悬 论

  一 本论作者小史

  二 本论与婆沙的关系

  三 本论与杂心的关系

  四 本论的思想渊源

  五 本论的组织次第

  六 本论的价值与地位

  七 本论的译者与释者

  八 本论的论题略释

  正 释

  分别界品第一

  分别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内容,大别为经、律、论三种。这三藏,又可分别为根本教、演进教。前者是正觉心中流出的基本教理,如四阿笈摩等;后者是从基本教中源流演变进化的中道教理,如一乘性相等。论藏中,又分做宗经论、释经论;这阿毗达磨俱舍论,便是三藏中论藏的宗经论。

  有说,三藏是佛说的。也有说,经和律是出于佛的金口;而论藏是些大菩萨或系尊者造的。这两种措词并不同,但都能讲得通。原来,佛说法的动机,由于内在的悲愿冲动,外在的群机愚迷,由于外感内应相互涉入而形成契理契机的言教。佛法的目的在众生上,要众生去妄、去执、去迷、去谬;求悟、求证、求真、求觉。因此,佛说法,急急的求得众生自心的了悟;而佛世的众生又多是上根利智的,所以修多罗中多是散说——语录式。律是释尊为著教团组织的严密,佛子昆尼的遵守而制订的。论藏究竟的出处是怎样

  佛在世时,多是随机散说,语多灵活圆贯,没有一点板滞,也没毫厘著色的痕迹。后来的尊者们,很为景仰释尊超绝言思旷纵天聪的高风,但为了完成佛理的紧严的体系化,从温故知新的态度上造成论典。因此说,论藏是佛灭后的尊者造的。然而,佛在世也曾论议过诸法性相,和对法的材料差不多,这样,论藏无疑的也为佛说。这部俱舍论,便是佛灭后的尊者——世亲菩萨的聪颖睿智中构造出的一部结晶品。

  关于俱舍论的著者—:世亲尊者的生平史迹,以及他的思想的直接间接的渊源

  在这本讲记中已有精详的介绍,很明显的昭示在悬谈内,这里不必多说。佛法在大小二乘佛法中,不外对于空有两方面的阐发,到了佛减度后的初五百年中,尽管形成二十种的部派不同,到底不外对于空有的思想歧异所致,如对三科假实的见解不同,三世有无的论调悬殊等。后来传到中国来的声闻乘的论典,介绍部派思想的,仅有异部宗轮论的简短著述。能在中国树立起宗派来的,有罗什译的成实论,在齐梁时弘扬极盛而成宗派,其次,便是真谛译的俱舍论,由慧恺等竭力提倡,在陈隋间就树起俱舍宗了。到了唐代玄奘再译成了俱舍论,因奘、基阐扬唯识法相,俱舍就浸假而归并了法相,不再成宗。虽然,采用了经部学说为主干,而多分又近于大乘空底思想的论典流传到中国来的,好像仅是少数卷帙的成实论等。可是,译成华文的一切有宗的思想中逐渐演进而成的论典,却是浩瀚广博,即如六足论、发智论、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心论都是。像俱舍论更是采取了部派中最进步的经部思想来融贯有部思想的,也就是依据以上诸阿毗昙论来择长去短而制成诸论中最精要的一部圣典。由上看来,在中国的根本敌中,经典是以阿笈摩为代表,论典是以阿毗昙为代表——因其他部派的学术思想传来中国者,多是零星简片的,昆昙论典的译传,却是相当的丰富::而俱舍又是阿毗昙的代表,因之要说俱舍论,就是中国传来的根本圣敌中的论典的代表,或者说是中国唯一的根本圣教,也足以当之无愧!

  现在再从俱舍这一论的各方面来加以察看,就是作个面面观。俱舍论的文字、内容、结构等,莫不有他独特的地方。文字是五言一颂的六百颂,他的制作是煞费心匠。古人做诗,对于只字半句的推敲从小肯稍让;而俱舍的成颂,运思或许还要过之。结构方面,是钩锁连环的,脉络相通的,前后联贯,条然有序。而他的内容又是怎样呢?他将出世法和世间法,都能描写刻划的淋漓尽致。就拿人生问题来说吧:在生理机构上,一个人只需一只眼睛就可看到东西,一个鼻孔也能呼吸,为什么会生成两只眼睛,两个鼻孔的

  这在俱舍中就有很明白的交代。又,一个人用著怎样不正的心思和动作才会去变牛马偿还欠债,或被打入到极惨痛的地狱去的

  一个人又以怎样动态和举措就得生天受乐去的

  俱舍论中对于这些业果轮回的道理,业已明白的启示出来。他如天体怎样

  天上的寿命和璟境怎样

  地域的区分如何

  数学又是怎样的建立

  甚至宗教的生活、修养、持戒该怎样子乃至人生心理学等,俱舍中都一一的列举得言之綦详。但根本的圣典,还不是把这些有漏因果来做重点的。而他的目的,是叫人修习定慧,希圣希贤的,所以俱舍的后段,特别强调著贤圣的位置,以及修习定慧的方法。总之,本论的内容,是详明四谛真理。不过,大家切勿误会这是小乘教,因此我避免这个名词,却把他叫做根本教,比较起来,这确是佛法的根本理论;近人谓阿笈摩多分近乎佛说的,可以证明。要知道:四谛原是根本*轮,一切演进的大乘性相的经论中所诠,任他义理多么繁赜得玄奥深邃,也不出这个四谛的范围!因此,就说俱舍是一大藏教的总汇也不为过。

  像这根本*轮的俱舍偈颂,他所阐述的至埋名言,确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将是永远的像那日轮光芒般底发射辉耀于人世间的。但有人要问:俱舍经过了奘师新译而后,就有附属唯识法相的趋势,随著法相而宏传,在唐时,也曾极一时之盛,可是唐以后的法相堙没了,俱舍也随之而敛迹。俱舍经过了这多年的不兴而至于今日,想再来发挥他,播扬他,是不是有过时的明日黄花之感

  答:不然。在今天来提倡俱舍学,是最中肯系的(适时,应机,对症),这里可从几端来说明。一、拿论颂的文字和结构来说,他能训练成人们的条理科学化的脑筋。因为他的文字紧严,结构精密,读过了他这论颂后,脑筋自然要清晰些,于事于理,可以增加认识和辨别。二、他的内容中诠显的法相和理论都分剀得清清楚楚,有一定的界说,不容在意识上浮游飘荡的而没个判定,一扫向来心地上的模糊浑浊的印迹。近几十年前的讲教法师,多偏重讲理性的圣经,超群拔萃的精通经教者固不乏人;也有些讲者因为发挥理性的伸缩性较宽他是弹簧式的,就可以自由的发抒他的天才了。甚者,等而下之,就变为颛预佛性俪侗真如者,其症结,就是由于不明法相之故。现在提倡俱舍学,使他由相而入性,一洗旧有头脑中的空疏之弊,可能成为性相贯通的佛学者。三、学佛的目的,不单在文字和义理方面的研究,而是要在由行而求悟证的,但要证实相般若,需从文字般若著手起:—亦有特殊根性的禅宗人,他是可以不立文字的单刀直入,然而恐是少数——文字般若,要以经论为依归。经是佛对上根人说的,言简意赅,不在于琐层的分别

  序 二

  李 子 宽

  阿毗达磨俱舍论,简言俱舍论,译云对法藏论。俱舍论颂,总有六百四颂,初三颂明造论缘起,当序分;中六百颂明所择漏无漏法义,当正宗分;末一颂劝求解脱,当流通分。佛寂九百年至一千年问,世亲菩萨造。颂文文义幽深,浅智者不解,乃作论文解之。世亲于萨婆多部出家,初学彼部所立三藏。后学经量,具述有部谬处,以经部正之,其取舍折衷于十八部,外出一机轴者,摄昆婆沙要义周尽,故日“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普光论记中云:“俱舍论文同钩镍,结引万端,义等连环,始终无绝,采六足之纲要,备尽无遗·显八蕴之妙门,如观掌内,虽述一切有义时,以经部正之,据理为宗”。贾曾释记有云:“世亲菩萨造论干部,标揭义门,训剖名相,文约事广,词做理明,对法藏论为尤工。即此可知是论价值之崇高,故多称为聪明论。真谛初译,玄奘再译,注疏记释者,有真谛、智恺、惠净、道岳、普光、法盈、法宝、圆晖、慧晖、遁麟、神泰诸家,当时师承宏扬者甚盛,号俱舍宗,以世亲为祖。唐以后摄入唯识法相,而专研俱舍论者渐少。晚近欧阳渐,唐大圆有讲述而无专著,法舫法师有专著而未梓行。三年前演培法师,主台省佛学讲习会,开讲俱舍颂至世间品,嗣于福严精舍续讲,完成六百颂讲记。纪录者为妙举、常觉、幻生、惟慈诸师。经二年余,成六十七万余言。将作者历史考订,思想渊源,本论与婆沙、杂心关系,及组织次第,译者释者,条分缕述,极为详明。而六百颂艰文深义,以浅而易明之语体出之,较诸家注释,明显通畅,读而易解,契合现机,法施利普,师其现代法匠欤!

  佛诞二千五百年观世吾菩萨成道日菩萨戒弟子李子宽薰沐谨序

  序 三

  钟 伯 毅

  世道隆替,人心纯驳,几无不视学术及其思想为转移。即统世出世间之佛法,亦每受思想之驱策,使其反映于时间空间者,为盛为衰,或突盛而潜衰,或此衰而彼盛,影响重重,未之或渝。然每一思想,孕育而滋长,驯至决荡有力,又不可不深勘明辨其相因相缘之迹,此治佛学者所从事,亦笃佛行者不可忽。盖佛学三藏十二部不能尽,佛法八万四千门不足算,乃喻为大海水,正显浩瀚渊深之不易测,又喻为一味,实亦一切即一,综此一味大海水中,所揭有空两义,究为两大主流。虽然有空两大主流,其衍为小乘、大乘、密乘,或五乘、三乘、一乘,则认识空与有之义蕴如何,领悟空与有之分齐又如何,立者固玄之又玄,破者复歧而又歧,即密宗更各重传承,各分位证,其未能全循世俗齐一耳目者,不容讳言矣。然此五花八门,转苦适从,取为佛教诟病,未始不可检讨。殊不知果求真理,愈诤愈显,佛法于时之演进,空之演变,更复万千,虽愈诤愈歧纷,实愈诤愈适应,八万四千病,八万四千药,又何疑焉子顾佛陀根本教义,要重自由,而达于自在,益见思想之不可锢蔽,不可统制,要当启发自由。而所谓自由者,非任其泛滥溃决,天下几多罪恶假行之不可惧也。乃必准于三法印,使之寻求真理,进而自由适应各各根性,实践真理。俱舍论问…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