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101

  ..续本文上一页静虑乐受极增,二俱能为爱胜生处,三四弃彼故行舍增”。

  内净即信根 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当知就是信根。谓诸行者,假使证得第二静虑的时候,亦可于离定地染中,有深信生,这就名为内等净。在得初定的那个时候,离于欲界的散地染,虽则说是也曾生信,但因离定地染还未生信,所以于初定中不立信支,现在离初定染,创信诸定地法,所以于二定中立以信支。信就是信,为什么说为净?因信是净相,所以立净名,如济水珠令心清净,内心平等为缘故生,由此信根名内等净。光记说:“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鼓动,定内等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虽说诸根皆有信根而可立支,但初静虑寻伺识身,如热淤泥信不明净;后二静虑行舍用增,映夺信根故无内净,由此唯第二定立信为支。

  喜即是喜受 谓初二定中所具喜支,依有部说就是喜受,为什么要这样说?因有上座部师,谓喜不是喜受,而是行蕴心所法摄,别有喜体,为了简别于彼,所以特别说明,喜是喜受,不是另有别体。

  子三 明染无支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于净无漏四静虑中所具诸支,于诸染静虑中,是不是也皆具有

  有是有的,但不是一切皆有!既然如此,那末,在那一定中,没有那一支呢

  这也是我们所当知道的,现在颂说:

  染如次从初无喜乐内净正念慧舍念 谓于染污四静虑中,如其次第,离于以下的各支:谓初静虑染中,没有离生的喜乐,因定与烦恼相应生,非离烦恼而定得生的。于第二静虑染中,无有内等净支,因彼为诸烦恼所扰浊故。虽诸世间说有染信,但不是为信所摄,所以不立为支;乐是轻安,唯善性摄,如同初定,不再别简,所以此定染支,唯有喜定二种。于第三静虑染中,无有正念、正慧的二支,因彼为诸染乐所迷乱故。正理七八说:“染污定中虽有念、慧,而得失念、不正慧名,故此二支染中非有;行舍唯是大善法摄,例同第四故此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乐受、等持)种:”。于第四静虑染中,无有行舍清净与念清净的二种,因彼为诸烦恼之所染污的缘故。由于是这样的关系,所以于第四染,唯有非苦乐受和等持的二支。

  余说无安舍 上以有部师说,假定以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之乐,不可说没有喜,亦不可说没有内等净,因为喜、信通于善染,所以皆是支摄。后二染中,只可说是没有行舍,不可说是没有念、慧,因为念、慧通于善染,亦皆属于支所摄的。

  子四 明名不动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为寻伺 四受入出息

  中含五十乌陀夷经说:“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圣说是移动;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是圣说移动;比丘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体乐,得第三禅,成就游,是圣说移动;北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减,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圣说不移动”。根据此经所说,我们明确知道:前三静虑是有动的,第四静虑是不动的,但这是依什么意义而说的呢

  颂解答道:

  第四名不动离八灾患故 下三静虑之所以名为有动者,因他还有种种灾患的存在;第四静虑之所以名为不动者,因他已经不为八种灾患所动,是故世尊说名不动。所谓八种灾患,是那八种呢

  颂解答说:

  八者谓寻伺四受入出息 八种灾患,就是寻、伺、忧、苦、喜、乐、出息、入息。这里所说八种,是约粗对治欲界及出入息说的,若约唯对色界定内心所来讲,那就只离寻、伺、喜、乐的四者了。有余师说:入第四定能照万物,寂静不为灾患所动,如密室的灯光,照于室内的诸物,灯照不为外风所动。婆沙八十说:“复次,若三摩地非散乱风之所摇动,如密室灯,能正观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多散乱风之所摇动,如四衢灯”。此文对欲,四禅通喻密室,与此唯喻第四定略有不同。成实十六说:“问日:四禅中无乐受,是中云何有爱使?经中说乐受中爱使

  答曰:是中有细乐受,但断粗乐故,说不苦不乐,如风动灯,若置密室,则名不动。四禅亦尔,必有细乐,断粗苦乐,故名不苦不乐”。

  子五 生受有异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如定静虑,诸受有著这样的差别;生静虑中,诸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差别

  假定不是这样的话,那又是怎样的

  现在颂说:

  生静虑从初有喜乐舍受 谓前定静虑所有诸受,虽是初二有喜,第三有乐,第四有舍,而生静虑所有的诸受,却是这样的:于初静虑具有三受:一、喜受,为意识之所相应的;二、乐受,为眼耳身三识之所相应的;三、舍受,为眼耳身意四识之所相应的。

  及喜舍乐舍唯舍受如次 此明后三静虑的具受差别。谓于第二静虑,具有喜舍二受,而此二者都与意识相应。为什么没有乐受?因无前五识,所以没有身受乐;因为心悦粗,所以没有心受乐。身心二乐皆无,所以无有乐受。第三静虑,具有乐舍二受,而此二者亦与意识相应。第三定中虽无身乐,但因心悦徽细,所以有意地乐。第四静虑,唯有一与意识相应的舍受,因第四定中心转寂静,所以唯有舍受。如次者,如其次第,从初静虑至第四静虑,其所有受若此。如是亦即显示了定、生二者受有差别。

  子六 明起下心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我们知道,上三静虑,既没有眼耳身的三识身,又没有寻伺的二心所,生彼三静虑中,怎么能有见闻触以及生起表业

  要晓得,生于彼地,眼识等并不是完全没有,不过不属于彼地所系罢了。然则是怎样的呢

  颂解答说:

  生上三静虑起三识表心皆初静虑摄 有情上生于上三静虑中,生起眼耳身的三识身以及发表业心,并不是就属于上三静虑所有,而是都属于初静虑所摄的。这就是前面界品所说向下地借识的道理,欲知其详,可参阅界品最后“眼不下于身”等的二颂。再举喻说:生上起下,犹如初禅起欲界化心,二禅起初禅化心,所以能见闻触及发表,起下三识及发表心。

  此唯是无覆 然于上地借下地识,只是借他的无记,不借他的善、染,所以说此唯是无覆无记。为什么不借下染

  因生上后,其下地染,已离了的;为什么不借下善

  因生上后,已得胜善,所以不起下地劣善。妩记是中庸性,所以得起下地无覆。但此无记在四无记中是属那一种呢

  依宝疏说,是属自性无记。如说:“此借识心,是自性无记,耳识非威仪,非威仪无记,上地无工巧无记,变化唯在意,非变化无记,异熟非异地起,非异熟无记,由此故知唯是自性”。

  癸二 明三等至

  子一 明初得等至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如是分别解释静虑已后,对于净味、妩漏的三等至,应当还要加以分别解释,现在先说他们初得是怎样的。

  全不成而得 全不成,是对已成更得少分而说的。颂疏说:“如由加行得顺抉择分及胜进分,彼于先时,得顺退分及顺住分,今由加行,得顺抉择分及胜进分,已先得彼顺退分等,故抉择等而不名得,谓由四分同净定故。又退离自染,得顺退分定,亦不名得,谓彼先得顺住分定,顺胜进定,或抉择分,今方由退,得退分定,故此退得而不名得,以此四分同净定故”。现在我们所要问的:其全不成而现在始得的,那净等至是由几缘而得的呢

  颂解答说:

  净由离染生 谓净等至,由二缘得:一、离染得,即在下地离下地的染,而得上地的净定。二、受生得,即由上地生下地时,而得下地的净定。不过在此还须加以分别的:八本等至中的前七等至,固然是由二缘而得的,但有顶的净等至,唯由一离染得,而无受生得,因为没有由上地而生于自地的。为什么此中但说本等至?以诸近分未离染时,有全不成由加行得,为了简别这个,所以但说本等至。

  无漏由离染 谓无漏等至,唯由离染一缘而得,即离下地的染时,而得上地的无漏,不由受生而得。唯此须注意的,就是这亦但据全不成者说,假定先时已成的话,在余时是亦可以得的,如于尽智位得无学道,于练根时得学无学。

  染由生及退 谓染污等至,由二缘得:一、受生得,即由上地生下地时,而得下地的染。二、退得,即于此地离染退的时候,而得此地的染。无由离染及加行得,因为在这二时是能舍染的。

  子二 明等至相生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I切 染生自下染

  三等至的初得因缘,已经明白了,但是无漏等至无间,有那几种等至生起子净等至无间,有那几种等至生起

  染等至无间,有那几种等至生起

  如是等至相生,我们亦当知道,所以特为一说。

  无漏次生善上下至第三 谓无漏等至,无间次生自地、上地、下地的净及无漏的二种等至,所以说善,善即包含了净及无漏的二种等至。无漏之后,为什么不生染

  因染与无漏,是极相违的,所以不生。然于上下地,各各只能至于第三,绝对不能到达第四的,因为太远了,无力能够超生第四。所以于无漏四静虑、三无色的七等至中,从初静虑无间生六,就是自地、二地、三地,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三二所以成六。无所有处无间生七,就是自地及下识处、空处,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三二成六,再加生上有项一净等至,所以有七。第二静虑无间生八,就是自地及上三禅、四禅并下初禅,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四二所以成八。识无边处无间生九,就是自地及下空处、第四静虑并上无所有处,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四二成八,再加生上有顶一净等至,所以有九。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各无间生十,就是上地四、下地四合有八,并自…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