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靜慮樂受極增,二俱能爲愛勝生處,叁四棄彼故行舍增”。
內淨即信根 第二靜慮四支中的內等淨,當知就是信根。謂諸行者,假使證得第二靜慮的時候,亦可于離定地染中,有深信生,這就名爲內等淨。在得初定的那個時候,離于欲界的散地染,雖則說是也曾生信,但因離定地染還未生信,所以于初定中不立信支,現在離初定染,創信諸定地法,所以于二定中立以信支。信就是信,爲什麼說爲淨?因信是淨相,所以立淨名,如濟水珠令心清淨,內心平等爲緣故生,由此信根名內等淨。光記說:“信是淨相,故立淨名,離外鼓動,定內等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雖說諸根皆有信根而可立支,但初靜慮尋伺識身,如熱淤泥信不明淨;後二靜慮行舍用增,映奪信根故無內淨,由此唯第二定立信爲支。
喜即是喜受 謂初二定中所具喜支,依有部說就是喜受,爲什麼要這樣說?因有上座部師,謂喜不是喜受,而是行蘊心所法攝,別有喜體,爲了簡別于彼,所以特別說明,喜是喜受,不是另有別體。
子叁 明染無支
染如次從初 無喜樂內淨 正念慧舍念 余說無安舍
于淨無漏四靜慮中所具諸支,于諸染靜慮中,是不是也皆具有
有是有的,但不是一切皆有!既然如此,那末,在那一定中,沒有那一支呢
這也是我們所當知道的,現在頌說:
染如次從初無喜樂內淨正念慧舍念 謂于染汙四靜慮中,如其次第,離于以下的各支:謂初靜慮染中,沒有離生的喜樂,因定與煩惱相應生,非離煩惱而定得生的。于第二靜慮染中,無有內等淨支,因彼爲諸煩惱所擾濁故。雖諸世間說有染信,但不是爲信所攝,所以不立爲支;樂是輕安,唯善性攝,如同初定,不再別簡,所以此定染支,唯有喜定二種。于第叁靜慮染中,無有正念、正慧的二支,因彼爲諸染樂所迷亂故。正理七八說:“染汙定中雖有念、慧,而得失念、不正慧名,故此二支染中非有;行舍唯是大善法攝,例同第四故此不遮;故此染支唯有二(樂受、等持)種:”。于第四靜慮染中,無有行舍清淨與念清淨的二種,因彼爲諸煩惱之所染汙的緣故。由于是這樣的關系,所以于第四染,唯有非苦樂受和等持的二支。
余說無安舍 上以有部師說,假定以余師說:初二染中,但無輕安之樂,不可說沒有喜,亦不可說沒有內等淨,因爲喜、信通于善染,所以皆是支攝。後二染中,只可說是沒有行舍,不可說是沒有念、慧,因爲念、慧通于善染,亦皆屬于支所攝的。
子四 明名不動
第四名不動 離八災患故 八者爲尋伺 四受入出息
中含五十烏陀夷經說:“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禅,成就遊,聖說是移動;比丘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禅,成就遊,是聖說移動;比丘離喜欲,舍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體樂,得第叁禅,成就遊,是聖說移動;北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減,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得第四禅,成就遊,是聖說不移動”。根據此經所說,我們明確知道:前叁靜慮是有動的,第四靜慮是不動的,但這是依什麼意義而說的呢
頌解答道:
第四名不動離八災患故 下叁靜慮之所以名爲有動者,因他還有種種災患的存在;第四靜慮之所以名爲不動者,因他已經不爲八種災患所動,是故世尊說名不動。所謂八種災患,是那八種呢
頌解答說:
八者謂尋伺四受入出息 八種災患,就是尋、伺、憂、苦、喜、樂、出息、入息。這裏所說八種,是約粗對治欲界及出入息說的,若約唯對色界定內心所來講,那就只離尋、伺、喜、樂的四者了。有余師說:入第四定能照萬物,寂靜不爲災患所動,如密室的燈光,照于室內的諸物,燈照不爲外風所動。婆沙八十說:“複次,若叁摩地非散亂風之所搖動,如密室燈,能正觀者名爲靜慮;欲界叁摩地多散亂風之所搖動,如四衢燈”。此文對欲,四禅通喻密室,與此唯喻第四定略有不同。成實十六說:“問日:四禅中無樂受,是中雲何有愛使?經中說樂受中愛使
答曰:是中有細樂受,但斷粗樂故,說不苦不樂,如風動燈,若置密室,則名不動。四禅亦爾,必有細樂,斷粗苦樂,故名不苦不樂”。
子五 生受有異
生靜慮從初 有喜樂舍受 及喜舍樂舍 唯舍受如次
如定靜慮,諸受有著這樣的差別;生靜慮中,諸受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差別
假定不是這樣的話,那又是怎樣的
現在頌說:
生靜慮從初有喜樂舍受 謂前定靜慮所有諸受,雖是初二有喜,第叁有樂,第四有舍,而生靜慮所有的諸受,卻是這樣的:于初靜慮具有叁受:一、喜受,爲意識之所相應的;二、樂受,爲眼耳身叁識之所相應的;叁、舍受,爲眼耳身意四識之所相應的。
及喜舍樂舍唯舍受如次 此明後叁靜慮的具受差別。謂于第二靜慮,具有喜舍二受,而此二者都與意識相應。爲什麼沒有樂受?因無前五識,所以沒有身受樂;因爲心悅粗,所以沒有心受樂。身心二樂皆無,所以無有樂受。第叁靜慮,具有樂舍二受,而此二者亦與意識相應。第叁定中雖無身樂,但因心悅徽細,所以有意地樂。第四靜慮,唯有一與意識相應的舍受,因第四定中心轉寂靜,所以唯有舍受。如次者,如其次第,從初靜慮至第四靜慮,其所有受若此。如是亦即顯示了定、生二者受有差別。
子六 明起下心
生上叁靜慮 起叁識表心 皆初靜慮攝 唯無覆無記
我們知道,上叁靜慮,既沒有眼耳身的叁識身,又沒有尋伺的二心所,生彼叁靜慮中,怎麼能有見聞觸以及生起表業
要曉得,生于彼地,眼識等並不是完全沒有,不過不屬于彼地所系罷了。然則是怎樣的呢
頌解答說:
生上叁靜慮起叁識表心皆初靜慮攝 有情上生于上叁靜慮中,生起眼耳身的叁識身以及發表業心,並不是就屬于上叁靜慮所有,而是都屬于初靜慮所攝的。這就是前面界品所說向下地借識的道理,欲知其詳,可參閱界品最後“眼不下于身”等的二頌。再舉喻說:生上起下,猶如初禅起欲界化心,二禅起初禅化心,所以能見聞觸及發表,起下叁識及發表心。
此唯是無覆 然于上地借下地識,只是借他的無記,不借他的善、染,所以說此唯是無覆無記。爲什麼不借下染
因生上後,其下地染,已離了的;爲什麼不借下善
因生上後,已得勝善,所以不起下地劣善。妩記是中庸性,所以得起下地無覆。但此無記在四無記中是屬那一種呢
依寶疏說,是屬自性無記。如說:“此借識心,是自性無記,耳識非威儀,非威儀無記,上地無工巧無記,變化唯在意,非變化無記,異熟非異地起,非異熟無記,由此故知唯是自性”。
癸二 明叁等至
子一 明初得等至
全不成而得 淨由離染生 無漏由離染 染由生及退
如是分別解釋靜慮已後,對于淨味、妩漏的叁等至,應當還要加以分別解釋,現在先說他們初得是怎樣的。
全不成而得 全不成,是對已成更得少分而說的。頌疏說:“如由加行得順抉擇分及勝進分,彼于先時,得順退分及順住分,今由加行,得順抉擇分及勝進分,已先得彼順退分等,故抉擇等而不名得,謂由四分同淨定故。又退離自染,得順退分定,亦不名得,謂彼先得順住分定,順勝進定,或抉擇分,今方由退,得退分定,故此退得而不名得,以此四分同淨定故”。現在我們所要問的:其全不成而現在始得的,那淨等至是由幾緣而得的呢
頌解答說:
淨由離染生 謂淨等至,由二緣得:一、離染得,即在下地離下地的染,而得上地的淨定。二、受生得,即由上地生下地時,而得下地的淨定。不過在此還須加以分別的:八本等至中的前七等至,固然是由二緣而得的,但有頂的淨等至,唯由一離染得,而無受生得,因爲沒有由上地而生于自地的。爲什麼此中但說本等至?以諸近分未離染時,有全不成由加行得,爲了簡別這個,所以但說本等至。
無漏由離染 謂無漏等至,唯由離染一緣而得,即離下地的染時,而得上地的無漏,不由受生而得。唯此須注意的,就是這亦但據全不成者說,假定先時已成的話,在余時是亦可以得的,如于盡智位得無學道,于練根時得學無學。
染由生及退 謂染汙等至,由二緣得:一、受生得,即由上地生下地時,而得下地的染。二、退得,即于此地離染退的時候,而得此地的染。無由離染及加行得,因爲在這二時是能舍染的。
子二 明等至相生
無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叁 淨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淨染 並下一地淨 死淨生I切 染生自下染
叁等至的初得因緣,已經明白了,但是無漏等至無間,有那幾種等至生起子淨等至無間,有那幾種等至生起
染等至無間,有那幾種等至生起
如是等至相生,我們亦當知道,所以特爲一說。
無漏次生善上下至第叁 謂無漏等至,無間次生自地、上地、下地的淨及無漏的二種等至,所以說善,善即包含了淨及無漏的二種等至。無漏之後,爲什麼不生染
因染與無漏,是極相違的,所以不生。然于上下地,各各只能至于第叁,絕對不能到達第四的,因爲太遠了,無力能夠超生第四。所以于無漏四靜慮、叁無色的七等至中,從初靜慮無間生六,就是自地、二地、叁地,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叁二所以成六。無所有處無間生七,就是自地及下識處、空處,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叁二成六,再加生上有項一淨等至,所以有七。第二靜慮無間生八,就是自地及上叁禅、四禅並下初禅,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四二所以成八。識無邊處無間生九,就是自地及下空處、第四靜慮並上無所有處,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四二成八,再加生上有頂一淨等至,所以有九。第叁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各無間生十,就是上地四、下地四合有八,並自…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