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二,總爲十種。
淨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 謂從淨等至所生,亦如前面所說一樣,所以說亦然,所不同的,就是各能兼生自地染汙。若分別說是這樣的:從有頂淨等至無間生六,就是自地的淨、染二及下無所有處、識無邊處,各有淨及無漏之四,所以成六。從初靜慮無間生七,就是自地的染、淨、無漏叁及上二地、叁地,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二二如四,再加自地叁,所以有七。無所有處無間生八,就是自地及下識處、空處,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叁二成六,再加生上有頂一淨等至及自地中一染等至,所以有八。第二靜慮無間生九,就是自地及上叁禅、四禅並下初禅,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四二成八,再加生自地中一染等至,所以有九。識無邊處無間生十,就是自地及下空處、第四靜慮並上無所有處,各有淨及無漏的二種,四二戊八,再加生上有項一淨等至及自地中一染等至,所以有十。第叁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各各無問生十一,就是自地叁及上地、下地各有四種,所以總有十一。
染生自淨染並下一地淨 謂染汙等至,無問能生自地淨及染汙的二種等至,並能生次下一淨等至。生次,是鄰次的意思。如從有頂染等至,唯生次下識處淨等至,所以叫做生次。爲什麼唯生下淨而不生下無漏子正理七七說:“謂爲自地煩惱所逼,于下淨定亦生尊重,故有從染生次下淨;極相違故,不生無漏”。
死淨生一切染生自下染 前來所說的染淨相生,是約在定說明的,假定是生淨染而生于染,其情形就又不同。如于命終的時候從生得淨,一一無問能生叁界一切地染,就是不論生于那一地,都能生于彼地染。如于命終的時候從染生染,一一無間能生自地及生下地諸染,但不能生上地染。下染之所以下能生上者,因爲未離下染,絕對是不能生上的。
子叁 明順四分定
淨定有四種 謂即順退分 順住順勝進 順抉擇分攝
如次順煩惱 自上地無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叁叁一
叁等至中的淨等至,複有四種的差別,所謂從淨等至而生無漏等至,是四種皆能生呢
還是某一種能生
現在分別如下:
淨定有四種謂即順退分順住順勝進順抉擇分攝 這一行頌,明淨等至,總有四種:一、順退分攝;二、順住分攝;叁、順勝進分攝;四、順抉擇分攝。如是四者,于下七地,各具有四,于有頂地,唯具有叁,缺無第叁順勝進分,爲什麼?要知所謂勝進,是向上地進趣的意思,在有頂地,既無上地可以進趣,當然也就沒有順勝進分了。或者有說:正理論說順自地勝德,名爲順勝進分,有頂地既有他的勝德,怎麼可說沒有順勝進分?要知勝進分的勝德有二:一是自地的殊勝功德,一是上地的殊勝功德,雖自地勝德不無,但不能牽引上地勝德,所以彼無順勝進分。
如次順煩惱自上地無漏 這兩句頌,是解釋四種淨定的意義。謂如其次第:定之能順于煩惱者,名爲順退分定;定之能順于自地者,名爲順住分定;定之能順于上地者,名爲順勝進分定;定之能順于無漏者,名爲順抉擇分。于此四者之中,能夠生無漏的,唯有第四順抉擇分,因爲唯有此分是順于無漏的,其他順都不順,怎麼能生
互相望如次生二叁叁一 這兩句頌,是說明四種淨定的相生。謂彼互相相望,如其次第,相生的情形,是這樣的:第一順退分,能生順退、順住的二分;第二順生分,除不生順抉擇分,能生順住、順退、順勝進的叁分;第叁順勝進分,除不生順退分,能生順住、順勝進、順抉擇的叁分;第四順抉擇分,唯能生自順抉擇分的一種,余叁皆不能生。有說亦生順勝進分,但非正說。
子四 明修超等至
二類定順逆 均間次及超 至間超爲成 叁洲利無學
如上所說,淨及無漏二種等至,皆能上下超至第叁,但行者修超等至時,究竟是應怎樣修法呢
到了加行成滿時,差別又是怎樣的呢
初二句,標列二類六品;第叁句明修相,至言含有加行,第四明能修處人。
二類定順逆均間次及超 二類定,是說本善等至,分爲有漏、無漏的二類。順逆,是說往上叫做順,還下叫做逆。均間,是說同類叫做均,異類叫做間。次超,是說相鄰居叫做次,越一叫做超。
至間超爲成 此明修超的行相。謂觀行者,在修超定的時候,先于有漏的八地等至,順逆均次的現前數數不斷的修習,其次再對于無漏的七地等至,順逆均次的現前數數不斷的修習,又次對于有漏無漏的等至,順逆間次的現前數數不斷的修習,複次對于有漏順逆均超的現前數數不斷的修習,再次對于無漏順逆均超的現前數數不斷的修習,如是而修,是名修習超加行成滿。于中所謂順逆間次者,法義說:
“如有漏初禅入無漏初禅,乃至有漏無所有人無漏無所有,漏無漏雜故,名爲問,不超地,于地地次第,故名次”。又麟說:“間次者,如從初禅有漏入二禅無漏,異類故間,不超地名次”。又有初禅無漏爲先,次人有漏問次,像這樣的解說,是也可以的。加行成滿後,進而對于有漏無漏的等至,順逆問超,名超定成。所謂順逆間超者,假定是以有漏爲先的,那就由初禅有漏入于第叁禅的無漏,其次則入空處有漏,再其次入于無所有處的無漏;假定是以無漏爲先的,那就由初禅無漏入于第叁禅的有漏,其次則入空處無漏,再其次入于無所有處的無漏。“此間亦超,最難修故爲根本,前住中若間無超,若超無間,修猶易故爲加行”。
叁洲利無學 此明修處及人。謂能修超等至者,在五趣中唯人趣,在人趣中唯人叁洲,在叁洲人中唯是利根不時解脫的諸阿羅漢,因爲要得無诤、妙願智等,邊際定者,方能修此超越定的,不是其余什麼人都可修的。利根無學之所以能修,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定的自在,二是沒有煩惱。鈍根性的時解脫者,雖則說是也沒有煩惱,但因定不自在,所以不能修超等至;利根性的諸見至者,雖則說是定得自在,但因還有諸余煩惱的存在,所以不能修超等至。
子五 明等至依身
諸定依自下 非上無用故 唯生有頂聖 起下盡余惑
如是像上所說的種種等至,究竟是依什麼身而生起的呢
爲依自地
爲依下地
爲依上地
這也是不能不知的問題。
諸定依自下非上無用故 此明依身。謂諸等至的生起,或者是依自地身,或者是依下地身,但不依于上地身,因依上地的身,無容可以起下的,什麼道理
原因有五:一、依上地而起下地,那是沒有用的;二、在自地的本身,是有殊勝定的;叁、下地的無漏定,劣于上地的無漏定的;四、于下地退的時候,已經是棄舍了的;五、下地法是可厭毀的,怎麼還可爲依
五者中,前叁通簡靜及無漏的二種等至;後二唯簡淨等至的一種。
唯生有頂聖起下盡余惑 此明差別。謂唯生于有頂地的聖者,必定會起無所有處的無漏等至,爲什麼?爲了徹底解決有頂地的諸余煩惱,而自有項本身又無聖道,所以于下聖道欣樂而起。爲什麼唯依無所有處起而不依于余地起呢
這因唯有無所有處與有項地是最極鄰近的,所以特起彼地無漏勝定,以掃盡諸余的煩惱。
子六 明等至緣境
昧定緣自系 —淨無漏遍緣 根本善無色 不緣下有漏
諸等至中,那一種等至緣于那一種境界而生
換句話說:味等至是緣于什麼境界而生的
淨及無漏的等至又是緣于什麼境界而生的
頌解答說:
昧定緣自系 此通八等至以明味定所緣,系言是顯示有漏,因無漏是不系的,所以正理七八說:“以有漏法是所系事故,所系言顯是叁有攝”。謂味等至,唯緣自地所系的諸有漏法。因爲下地貪愛已離,所以不緣下地;因爲愛著界地有別,所以不緣上地;因爲這是愛行相轉,所以不緣無漏,假定愛于無漏,那就應當不是煩惱,而應成爲善法了。
淨無漏遍緣 此明色界淨無漏等至所緣,對下無色,不說也就知道了。謂此淨及無漏的二種等至,一一俱能遍緣自地、下地、上地。爲什麼
因有爲無爲都是他之所緣境的緣故。不過,有差別者,就是虛空、非擇滅的二種無記無爲,爲無漏等至之所不緣,因這不是谛所攝的。假設是淨等至,那是能緣無記的,如無我等。
根本善無色不緣下有漏 此明無色淨無漏等至所緣。頌中不緣兩字,是反顯有所緣的;根本兩字,足反顯近分亦緣下有漏;善這一個字,含攝了淨及無漏的二者,因這都是屬于善性的,如前文說:“善言具攝淨及無漏”。無色兩字,顯示前句是色界;不緣下叁字,是反顯能緣自上諸法;有漏兩字,是顯不遮緣下無漏。雜心第七有頌說:“無色則不緣下地有漏種,謂根本善有”。接著解釋說:“無色根本淨及無漏,不緣下地有漏法,離色相故,緣自地及上地,故說非下。比智品緣下無漏,故說非有漏種;以方便所攝無礙道緣下地,故說根本;味相應緣自地,故說善有”。簡單而總括的說:根本地所攝的善無色定,對于下地的諸有漏法,是不能緣的,一因已經厭離,二因無色界善心,極爲寂靜,其勢微劣,無遍緣智,所以不緣下有漏法。
子七 明等至斷惑
無漏能斷惑 及諸淨近分
四禅、四無色的八定,有味、淨、無漏的叁等至,但是在這一二者中,何者具有一種力量,能夠斷諸煩惱
無漏能斷惑 叁等至中,當以無漏等至爲最要,因行者起此無漏等至,能生無始來所未起的真智,斷諸煩惱,以脫迷的境界而證入悟的境界,所以論說:“諸無漏定、皆能斷惑”。雜心七說:“無漏根本初禅八地煩惱對治,乃至無所有處二地煩惱對治”。
及諸淨近分 除了無漏能斷惑外,及諸淨近分亦能斷惑,因欣上厭下而能斷次下地的煩惱的。既唯說近分能斷煩惱,反顯可知根本淨是不能斷煩惱的。第一不能斷下地的煩惱,因爲是已離了的;第二不能斷自地的煩惱,因爲爲自之所系縛了的;第叁不能斷上地的煩惱,因爲是勝于自己了的。婆沙有說··有漏道亦能…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