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102

  ..续本文上一页地二,总为十种。

  净次生亦然兼生自地染 谓从净等至所生,亦如前面所说一样,所以说亦然,所不同的,就是各能兼生自地染污。若分别说是这样的:从有顶净等至无间生六,就是自地的净、染二及下无所有处、识无边处,各有净及无漏之四,所以成六。从初静虑无间生七,就是自地的染、净、无漏三及上二地、三地,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二二如四,再加自地三,所以有七。无所有处无间生八,就是自地及下识处、空处,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三二成六,再加生上有顶一净等至及自地中一染等至,所以有八。第二静虑无间生九,就是自地及上三禅、四禅并下初禅,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四二成八,再加生自地中一染等至,所以有九。识无边处无间生十,就是自地及下空处、第四静虑并上无所有处,各有净及无漏的二种,四二戊八,再加生上有项一净等至及自地中一染等至,所以有十。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各各无问生十一,就是自地三及上地、下地各有四种,所以总有十一。

  染生自净染并下一地净 谓染污等至,无问能生自地净及染污的二种等至,并能生次下一净等至。生次,是邻次的意思。如从有顶染等至,唯生次下识处净等至,所以叫做生次。为什么唯生下净而不生下无漏子正理七七说:“谓为自地烦恼所逼,于下净定亦生尊重,故有从染生次下净;极相违故,不生无漏”。

  死净生一切染生自下染 前来所说的染净相生,是约在定说明的,假定是生净染而生于染,其情形就又不同。如于命终的时候从生得净,一一无问能生三界一切地染,就是不论生于那一地,都能生于彼地染。如于命终的时候从染生染,一一无间能生自地及生下地诸染,但不能生上地染。下染之所以下能生上者,因为未离下染,绝对是不能生上的。

  子三 明顺四分定

  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 顺住顺胜进 顺抉择分摄

  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三等至中的净等至,复有四种的差别,所谓从净等至而生无漏等至,是四种皆能生呢

  还是某一种能生

  现在分别如下:

  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抉择分摄 这一行颂,明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摄;二、顺住分摄;三、顺胜进分摄;四、顺抉择分摄。如是四者,于下七地,各具有四,于有顶地,唯具有三,缺无第三顺胜进分,为什么?要知所谓胜进,是向上地进趣的意思,在有顶地,既无上地可以进趣,当然也就没有顺胜进分了。或者有说:正理论说顺自地胜德,名为顺胜进分,有顶地既有他的胜德,怎么可说没有顺胜进分?要知胜进分的胜德有二:一是自地的殊胜功德,一是上地的殊胜功德,虽自地胜德不无,但不能牵引上地胜德,所以彼无顺胜进分。

  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 这两句颂,是解释四种净定的意义。谓如其次第:定之能顺于烦恼者,名为顺退分定;定之能顺于自地者,名为顺住分定;定之能顺于上地者,名为顺胜进分定;定之能顺于无漏者,名为顺抉择分。于此四者之中,能够生无漏的,唯有第四顺抉择分,因为唯有此分是顺于无漏的,其他顺都不顺,怎么能生

  互相望如次生二三三一 这两句颂,是说明四种净定的相生。谓彼互相相望,如其次第,相生的情形,是这样的:第一顺退分,能生顺退、顺住的二分;第二顺生分,除不生顺抉择分,能生顺住、顺退、顺胜进的三分;第三顺胜进分,除不生顺退分,能生顺住、顺胜进、顺抉择的三分;第四顺抉择分,唯能生自顺抉择分的一种,余三皆不能生。有说亦生顺胜进分,但非正说。

  子四 明修超等至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如上所说,净及无漏二种等至,皆能上下超至第三,但行者修超等至时,究竟是应怎样修法呢

  到了加行成满时,差别又是怎样的呢

  初二句,标列二类六品;第三句明修相,至言含有加行,第四明能修处人。

  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 二类定,是说本善等至,分为有漏、无漏的二类。顺逆,是说往上叫做顺,还下叫做逆。均间,是说同类叫做均,异类叫做间。次超,是说相邻居叫做次,越一叫做超。

  至间超为成 此明修超的行相。谓观行者,在修超定的时候,先于有漏的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的现前数数不断的修习,其次再对于无漏的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的现前数数不断的修习,又次对于有漏无漏的等至,顺逆间次的现前数数不断的修习,复次对于有漏顺逆均超的现前数数不断的修习,再次对于无漏顺逆均超的现前数数不断的修习,如是而修,是名修习超加行成满。于中所谓顺逆间次者,法义说:

  “如有漏初禅入无漏初禅,乃至有漏无所有人无漏无所有,漏无漏杂故,名为问,不超地,于地地次第,故名次”。又麟说:“间次者,如从初禅有漏入二禅无漏,异类故间,不超地名次”。又有初禅无漏为先,次人有漏问次,像这样的解说,是也可以的。加行成满后,进而对于有漏无漏的等至,顺逆问超,名超定成。所谓顺逆间超者,假定是以有漏为先的,那就由初禅有漏入于第三禅的无漏,其次则入空处有漏,再其次入于无所有处的无漏;假定是以无漏为先的,那就由初禅无漏入于第三禅的有漏,其次则入空处无漏,再其次入于无所有处的无漏。“此间亦超,最难修故为根本,前住中若间无超,若超无间,修犹易故为加行”。

  三洲利无学 此明修处及人。谓能修超等至者,在五趣中唯人趣,在人趣中唯人三洲,在三洲人中唯是利根不时解脱的诸阿罗汉,因为要得无诤、妙愿智等,边际定者,方能修此超越定的,不是其余什么人都可修的。利根无学之所以能修,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定的自在,二是没有烦恼。钝根性的时解脱者,虽则说是也没有烦恼,但因定不自在,所以不能修超等至;利根性的诸见至者,虽则说是定得自在,但因还有诸余烦恼的存在,所以不能修超等至。

  子五 明等至依身

  诸定依自下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如是像上所说的种种等至,究竟是依什么身而生起的呢

  为依自地

  为依下地

  为依上地

  这也是不能不知的问题。

  诸定依自下非上无用故 此明依身。谓诸等至的生起,或者是依自地身,或者是依下地身,但不依于上地身,因依上地的身,无容可以起下的,什么道理

  原因有五:一、依上地而起下地,那是没有用的;二、在自地的本身,是有殊胜定的;三、下地的无漏定,劣于上地的无漏定的;四、于下地退的时候,已经是弃舍了的;五、下地法是可厌毁的,怎么还可为依

  五者中,前三通简静及无漏的二种等至;后二唯简净等至的一种。

  唯生有顶圣起下尽余惑 此明差别。谓唯生于有顶地的圣者,必定会起无所有处的无漏等至,为什么?为了彻底解决有顶地的诸余烦恼,而自有项本身又无圣道,所以于下圣道欣乐而起。为什么唯依无所有处起而不依于余地起呢

  这因唯有无所有处与有项地是最极邻近的,所以特起彼地无漏胜定,以扫尽诸余的烦恼。

  子六 明等至缘境

  昧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诸等至中,那一种等至缘于那一种境界而生

  换句话说:味等至是缘于什么境界而生的

  净及无漏的等至又是缘于什么境界而生的

  颂解答说:

  昧定缘自系 此通八等至以明味定所缘,系言是显示有漏,因无漏是不系的,所以正理七八说:“以有漏法是所系事故,所系言显是三有摄”。谓味等至,唯缘自地所系的诸有漏法。因为下地贪爱已离,所以不缘下地;因为爱著界地有别,所以不缘上地;因为这是爱行相转,所以不缘无漏,假定爱于无漏,那就应当不是烦恼,而应成为善法了。

  净无漏遍缘 此明色界净无漏等至所缘,对下无色,不说也就知道了。谓此净及无漏的二种等至,一一俱能遍缘自地、下地、上地。为什么

  因有为无为都是他之所缘境的缘故。不过,有差别者,就是虚空、非择灭的二种无记无为,为无漏等至之所不缘,因这不是谛所摄的。假设是净等至,那是能缘无记的,如无我等。

  根本善无色不缘下有漏 此明无色净无漏等至所缘。颂中不缘两字,是反显有所缘的;根本两字,足反显近分亦缘下有漏;善这一个字,含摄了净及无漏的二者,因这都是属于善性的,如前文说:“善言具摄净及无漏”。无色两字,显示前句是色界;不缘下三字,是反显能缘自上诸法;有漏两字,是显不遮缘下无漏。杂心第七有颂说:“无色则不缘下地有漏种,谓根本善有”。接著解释说:“无色根本净及无漏,不缘下地有漏法,离色相故,缘自地及上地,故说非下。比智品缘下无漏,故说非有漏种;以方便所摄无碍道缘下地,故说根本;味相应缘自地,故说善有”。简单而总括的说:根本地所摄的善无色定,对于下地的诸有漏法,是不能缘的,一因已经厌离,二因无色界善心,极为寂静,其势微劣,无遍缘智,所以不缘下有漏法。

  子七 明等至断惑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四禅、四无色的八定,有味、净、无漏的三等至,但是在这一二者中,何者具有一种力量,能够断诸烦恼

  无漏能断惑 三等至中,当以无漏等至为最要,因行者起此无漏等至,能生无始来所未起的真智,断诸烦恼,以脱迷的境界而证入悟的境界,所以论说:“诸无漏定、皆能断惑”。杂心七说:“无漏根本初禅八地烦恼对治,乃至无所有处二地烦恼对治”。

  及诸净近分 除了无漏能断惑外,及诸净近分亦能断惑,因欣上厌下而能断次下地的烦恼的。既唯说近分能断烦恼,反显可知根本净是不能断烦恼的。第一不能断下地的烦恼,因为是已离了的;第二不能断自地的烦恼,因为为自之所系缚了的;第三不能断上地的烦恼,因为是胜于自己了的。婆沙有说··有漏道亦能…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