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86

  ..续本文上一页钝的差别,利为满而钝非满,无等位中更有上故。如有的有学者,就是唯由根满的,像未离欲染的见至,就是属于这一类型。从他没有离欲这一方面看,说他没有果满与定满;而从见至这一方面看,所以说他为根满。二、由果满:谓于三果中,那得不还者,名为果满,因为这在有学中,是最上的。如有的有学者,就是唯由果满的,像未得灭定的信解不还人,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由于他是不还果的圣者,所以名为果满;由于他是信解性的人,所以不名根满;由于他是未得灭尽定的,所以不名定满。三、由定满:谓于所得定中,得到灭尽定的,名为定满。如是所说,各随其一,名为单满。此外,还有具二、具三的不等。如有的有学者,由根与果的关系,亦可得满名,像见至不还未得灭定的圣者,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由于他未得灭尽定,所以不得名为定满;由于他是见至性的人,所以名为根满;由于他是三果中的不还果,所以亦名果满。如有的有学者,由果与定的关系,亦可得满名,像诸信解而得灭尽定的不还,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由于他是不还果的圣者,所以名为果满;由于他已得灭尽定,所以亦名定满;但因他不足见至性的人,所以不名根满。如有的有学者,根果定三悉皆具足而称为具满的,像诸见至而得灭尽定的不还,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由于他是见至性的人,所以名为根满;由于他是不还果的圣人,所以名为杲满;由于他是得灭尽定者,所以名为定满。不过在此还要知道的,就是一切有学圣者,没有一个说是但由于定,或者由根及定,而得名为满的。

  无学得满名但由根定二 这是明无学满的。无学圣者于无学位中,没有说是不是果满的,所以就不由满建立果名,因凡满的这个名称,必然是对不满说的,无学位中,既然无果不满,当就无须另外特立了。是则无学得满名,是由于什么呢

  谓但由于根定二因:一、由根满:谓未得灭尽定的不时解脱阿罗汉,就是属于根满的这一类型。因不时解脱是利根性的,所以名为根满;因为没有得到减尽定,所以不名定满。二、由定满:谓得灭尽定的时解脱阿罗汉,就是属于定满这一类型。因时解脱是钝根性的,所以不名根满;因为已得灭尽定,所以名为根满。如是所说,各随其一,名为单满。此外,还有定根皆满的,名为具满。如得减尽定的不时解脱阿罗汉,就是属于这一类型。因不时解脱是利根性的,所以名为根满;因为是得灭尽定的,所以名为定满。如果是时解脱而又不得灭尽定的话,那就名为双缺而不得名为满了。

  ,  庚三 明诸道差别

  辛一 四道差别

  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 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诸道,如果广说起来,那是多得很的,有所谓世间道、出世间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可是从这种种道中,略说起来,约有几种,可能遍摄一切道呢

  现在解说于后。

  应知一切道略说唯有四 这是总标。在未说明道的四种差别前,先来略释道是什么意义。所谓道,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的涅槃路,谓诸三乘贤圣,循著这条道路前进,可以很迅速的进入二种涅槃城。二是指的寻求所依,谓诸修学行者,依此而寻求于涅槃果的,所以一切修苦智等,无不是为的寻求涅槃。由具此二意义,所以名之为道。

  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 这是别释。所谓四道者:一、加行道,即由所修的加行,无间而有无间道生,为引无间道前的加行,名加行道。二、无闾道,谓由此而能灭除所应断的烦恼惑障,名无间道。三、解脱道,谓无问道后,最初所得的解脱,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谓除加行、无间、解脱,所余诸道,渐次渐次的胜进,名胜进道。

  辛二 四种通行

  通行有四种 乐依四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道,佛在其他经中,又立名为通行,以能通达而趣向于涅槃的缘故。但是,通行有几种呢

  依于什么阶位而立的呢

  颂文答说:

  通行有四种 这是解答第一问题。所谓四种通行: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中含五十九第一得经说:“有断乐迟,有断乐速,有断苦迟,有断苦速”。此中断是定的意义。增含二十三,更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阅。通行之所以有四种的差别,当知那是依地依根的不同而建立的。

  乐依四静虑苦依所余地 四种通行中的苦乐,是约得定的难易而建立的:谓依根本四静虑中,所生圣道名乐适行,因为这是止观双行,任运而转,如乘船筏顺流而下,所以名乐通行。若依无色、未至、中间,所生圣道名苦通行,因这不能止观双行,或止增而观减,如无色地,或观增而止减,如未至、中间,如依陆地乘马等行,所以名苦通行。或有余师作这样的说:依于近分、无色定的难以成办,其所起的圣道,说名为苦;若根本静虑的易于成办,其所起的圣道,就名为乐。

  迟速钝利根 即上苦乐的二种通行,如约根性的利钝分别,那是这样的:谓诸钝根者所起的圣道,不能速疾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为迟;若诸利根者所起的圣道,极能迅速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为速。或者还可这样的分别:谓诸迟钝者所起的通行,名迟通行;若诸迅疾者所起的通行,名速通行。或又可作这样的解说:谓于苦乐二通行中,属于钝根者名之为迟,属于利根者名之为速,若二行于境,通达稽迟,说名迟通,通达迅速,说名速通。

  辛三 菩提分法

  壬一 举数释名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道,佛在其他经中,亦名为菩提分法,但这有几种呢

  其名义又是怎样的

  现就这两问题,分别解答如下:

  觉分三十七谓四念住等 这是解答第一问题的。所谓觉分几种,经中说有三十七,就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杂含二六说:“佛告比丘!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智,得三菩提,于未来世,能说正法,觉诸声闻。所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未得法能得”。增一十八说:“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无放逸之法,最为第二。

  觉谓尽无生顺此故名分 这是解答第二问题的。菩提是印度话,中国译为觉,而以尽智、无生智,为此觉的自体。若随能觉者的差别,又可立为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的三种。所谓觉,山于无明睡眠皆永断的关系。如上所列的三十七法,一一皆随顺趣向于菩提,所以都叫做菩提分法。法以轨持为义,分足因的意思,分就是法,所以名分法,因为是属觉的分法,所以名菩提分法。

  壬二 略出体性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各别有一自体呢

  还是怎么样的呢

  不是各别右一自体,而其体实是这样的:

  此实事唯十 谓此觉分,就名分别,虽三十七,但论实体(事),唯有十种。唯言,简别第二师十一为体,彼谓身业语业不相杂乱,戒分为二,故成十一。第三师十二为体,彼谓正语、正业、正命,三各差别,故成十二。以那十法为体呢

  答

  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 谓于三十七中: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此八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此八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此八以定为体。信根、信力,此二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此四以念为体。喜觉支一,以喜为体。舍觉支一,以(行)舍为体。轻安觉支一,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以戒为体。正思惟一,以寻为体。正理七一说:“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为三十,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戒分为三,复总成七,并前合成三十七种”。

  壬三 释念住等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的三者,其名根本就无别属,为什么念住独说为慧,正断独说为勤,神足独说为定

  颂解答说:

  四念住随增上义说为慧 谓于四念住位,随其慧增上义,所以说名为慧。为什么于慧立念住名

  婆沙二三说:“谓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合念住境,故名念住”。于此二种说中,论主认为:从道理上讲,实足由慧合念住境才对,因为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实见足慧,明记是念,既因实见方能明记,故知因慧令念住境”。

  四正断随增上义说为勤 谓于四正断位,随其勤增上义,所以说名为勤。为什么于勤名为正断

  以在正修习的时候,能够勤断二恶,如已生恶方便合断,未生恶法遮合不生,复能勤修二善,如未生善方便合生,已生善法修令增广。义章说:“策修不退为勤,勤心不邪名正,勤能断懈怠障,故言正断”。正断又可名为正胜:谓遮三业的恶非,勤修三业的善根,要以这四种为最胜,所以名为正胜。

  四神足随增上义说为定 谓于四神足位,随其定增上义,所以说名为定。为什么于定立神足名

  谓能为神妙的诸德所依,所以名为神足。法义卷第二五说:“初义:神足名定而为果,欲等名足即为因,以神足定由欲等四因。今正呼定名神足,从因为名,由四而生,故名四神足”。婆沙百四十一说:“一三摩地由四因生,故从所因立四名称”。简单的说:依定而成神通灵妙的胜德,如依足而成运用自在之义,所以古人说:“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四神足的名义是怎样的

  一、欲,希求为义;二、勤,勤策为义;三、心,所依为义;四、观,观察为义。

  实诸加行善 四念住等的三四,虽随增上义,说为慧勤定,但若就其实体而论,三品善法,实皆遍摄诸加行善。光记说:“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三品善根,若据相应及俱有法,以出体性,体实遍摄诸加行善”,就是此意。

  壬四 觉分增次

  初业顺抉择 及修见道…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