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觉分的实践,就其通义说,自始至终,都要奉行的;但就增胜说,在不同的阶段上,有不同的觉分增,现在所要问的,就是在那一个阶位,有那一种的觉分增
今略分别如下:
初业念住增 初业,是修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的阶位。因此为七加行的最初,亦为向菩提的最初,所以名为初业。于此初业位中,因能审谛的照了身、受、心、法的四境,修习非常、苦、空、非我的行相,慧的功用特别殊胜,所以说四念住增。
顺抉择正断等增 顺抉择,就是暖等的四善根位。于此位中作分别说:第一暖位,以见生死的过患,涅槃的功德,因而遂能不顾一切的勇猛精进,从此不堕生死,速疾的趣证涅槃。由于勤的功用特别殊胜的因缘,所以说正断增。第二项位,以能克制心识的向外活动,一步一步的趣于不退位,不论怎样,再也不会缺乏信等的善根。由于定的功用特别殊胜的因缘,所以说神足增。第三忍位,因为于此永息恶趣,随便怎么样,也不会再向下退堕,不唯如此,而且很快的可以得入正性离生,善根坚固,增上义成。正因根的意义特别殊胜,所以说五根增。第四世第一位,因为这是世间第一殊胜的法,不特不再为世间的烦恼之所屈伏,亦复不为一切其余的异生法之所屈伏,由是可知他的力义增胜。正因力的意义特别殊胜,所以说五力增。
及修见道位觉支等增 修就是修道。谓于修道位中,业已渐次接近菩提的果位,助觉的力量特别殊胜,所以说觉支增。或者也可这样说:在此修道位中,断九品的修惑,数数不断的觉,觉支的意义特别增胜,所以说觉支增。见道位中,所有的道义,没有不具足,由于道支增胜的因缘,所以说八圣道增。又八圣道,如世间轮,速疾而行,见道似轮,旋转不息,通行往趣义胜,所以说道支增。正理七一说:“见道位中二义最胜:谓见道位圣慧初生,如实寻求谛理胜故;又于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胜故”。七觉支八圣道的先后次第,是随数字的增加而说的,不是约修学的次第说的,若约修的次第说,那应先八圣道后七觉支。
念住等七品应知次第增 这是结上初业等位,有念住等的七品增胜。正理第七一说:“有余于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势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实了知导起众善,如有目者将导众盲,是故最初说四念住;由四念住了众境已,于断恶修善能发起正勤,坡于第二说四正断;由正勤力合相续中,过失损减,功德增盛,于殊胜定方能修习,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根说为第四;根义既立,能招恶趣(的)恶业烦恼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说为第五;力义既成,能如实觉四圣谛境,无疑虑故,说七觉支在于第六;既如实觉四圣谛境,厌舍生死欣趣涅槃,故说道支以为第七”。
壬五 漏无漏别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觉分的次第增胜,已经知道;有漏无漏的分别,又是怎样
换句话说:那几种唯足属于无漏的
那几种遖于有漏无漏的?颂解答说:
七觉八道支一向是无漏 谓于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七觉支及八圣道支,一向以来,唯独是属无漏的,因为这是唯在修道见道位中方建立的。前面说过,修道泣中,七觉支增,邻近菩提,而治有项地的修惑,所以七觉支体,一向是无漏的。于此或者有问:一切觉分都是有助于菩提的,为什么唯此独标觉支之名
这因他是最邻近于菩提果的。由于是这样的理趣,所以证知七觉支,但依对治有项地说,假定类治下地,是就唯于无漏立觉支名了。如果不承认这道理,那岂不是通于有漏无漏
见道位巾,八圣道支是最极殊胜的,所以这一向唯独是属无漏性摄。“虽汇见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圣道支名,圣道支名目无漏故”。
三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种 谓于三十七菩提分中,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的三四,以及五根、五力,一一皆通于有漏、无漏的二种,不言可知。于此还得一说的,就是信、进、念、定、慧的五法,为什么说名为根、亦说名力
婆沙百四十一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因论生论,又有问道:五根、五力,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
有说:“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行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由心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
壬六 依地有异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觉分的漏无漏别,亦巳明白;但是此菩提分法,在诸地中,又是怎样的
就是那一地中,具有那几种的觉分
颂解答说:
初静虑一切 谓于初静虑地中,三十七菩提分,完全具足,所以说一切。但这是约容有说的,若于一念顿现在前来说,极多只有三十四,囚四念住只是一慧而分为四,于一念中必不可能并生的。
未至除喜根 谓于未至地中,除去喜觉支一,具有三十六觉分。为什么要除去喜
因一切近分地,皆是励力而转,于下地法,犹还怀著疑虑,不敢有所保信,所以不生于喜。
二静虑除寻 谓于第二静虑地中,除去正思惟道支一,亦唯具有三十六觉分。为什么要除正思惟
因彼静虑是属无寻无伺地,既无有寻,所以要除去正思惟道支一。
三四中除二 谓于第三静虑、第四静虑以及中间定中,各除喜与寻的二种,所以只有三十五觉分。
前三无色地除戒前二种 谓于前三无色地中,除去属于戒学的正语、正业、正命,以及除去前面所除的喜、寻二种,所以三无色地,各有三十二觉分。为什么要除去戒的三支
因这是色法,无色界足无色的,所以无此三支。
于欲界有顶除觉及道支 谓于欲界地及有顶地中,除去七觉支及八圣道支,只有其余的二十二觉分。为什么除去觉及道支
囚这一向是属无漏的,而欲界及有顶,没有无漏,所以全无七觉及八道支。
辛四 四种证净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倌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行者依于佛所指示的觉分而行,不是全然空无果的,到达相当的时候,一定是要证净的,但此证净有几种呢
依于什么位次而得呢
他的实体又是什么法呢?为有漏还是无漏呢?现在分别解答如下:
证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 这是答覆第一问题。“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如杂含三十法镜经说:“何等名法镜经
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 。依此可知:证净亦名不壤净。有的经中,佛又将此说为四不坏信,或名四证信。证信与证净,是同三思义的两种说明,以能获得深刻的信解,必然就能得到内心的清净。论说:“为依何义立证净名
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皆名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名” 。所以依小乘说,要证到初果,才得不会败坏信心。然而还要问者,就是此四证净,为什么必然这样次第
这在婆沙,本以六种理由,说明他的次第,今举其重要的一种来说,是这样的:信佛犹如良医,信法犹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于信心的清净,所以就发圣戒,因而戒净说在第四。
见三得法戒 此下有四句,答覆第二问题。谓于见道位中,证见苦集灭的前三谛时,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即所证的三谛理,缘彼慧相应而起的净信,是为法证净;能缘慧相应的道共无麦,是为戒证净。
见道兼佛僧 谓于见道谛的阶位,不仅能得法、戒二种证净,而且兼得佛、僧二种证净。佛相绩中诸无漏法,是道谛摄,缘彼起信,得佛证净。声闻僧中学无学法,亦道谛摄,缘彼起信,得僧证净。怎知见道谛时亦得圣戒证净及法证净
谓能通达唯有道法是证灭因,诚可遵求生决定信,所以知有此二证净。因此,见道谛时俱四证净。唯须加以分别的:若约见道现行而言,只有法、戒二种证净,即缘菩萨道、独觉道的慧相应信,是法证净,能缘慧相应的道共无表,是戒证净。所以复得佛、僧二种证净,那是约得修说的,即未来修缘佛无学法而起信,是佛证净,于未来修缘声闻无学法而起信,是僧证净。
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 这是明所占的法。讲到所信法,大略有二种,一是别,二是总。就总而言,通于四谛,因为一切都是法的;就别而论,唯苦集减三谛全,道谛只是少分,即单指菩萨道(菩萨身中的有学法)及独觉道(独觉身中的学无学法),说名为法。这样说来,所以知道,见四谛时,于一一谛,皆得法证净。至于圣所爱戒,常常都是与现观相应的,所以于一切时,业就无不得此证净。然此为什么叫做圣所爱戒
婆沙百三说:“足诸功德所依处故。谓诸圣者爱乐功德,故爱此戒,如人爱宝亦爱宝器。如是圣者爱乐清净菩提分法功德宝故,亦爱如是所依戒器” 。
信戒二为体 这是答覆第三问题。由于所信的对象,有四种的差别,所以立名也就有四,但就自体而论,实在唯有二种:谓佛法僧的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所以说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这是答覆第四问题。如足四种证净,一一唯是属于无漏的,不适有漏,为什么
因有漏法,不可立为证净。
辛五 正智解脱
壬一 明正智时
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 解脱为无为 谓胜解惑灭
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蕴 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
中含四九圣道经说:“学者成就八支,谓正见至正定;漏尽阿罗汉成就…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