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88

  ..续本文上一页十支,谓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 。于足打人从此就发生这样的问题:以什么因缘不说有学位中具有正解脱及正智

  而此正脱正智的自体又是怎样的?

  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 这足解答第一问题。有学位中的圣者,不论是预流、一来、不还,都还有残余的系缚存在,没有真正的彻底的获得解脱,如被很多的绳索所缚,即使被解丁多缚,而唯剩下一缚,不得名为解脱。既无解脱支,正智支自亦不立,因为要有解脱体,而后才可立解脱智,不是说解脱体没有,就可立解脱智的,所以有学位上,不立正脱正智的二支。

  解脱为无为谓胜解惑灭 识到解脱的自体,约有二种:一是属于有为的,一是属于无为的,有为解脱,谓以无学的胜解为体;无为解脱,谓以惑尽所得的择灭为体。

  有为无学支即二解脱蕴 谓于为无为的二解脱小,唯有为中的无学解脱,可得建立为解脱支,惑尽所得的择灭无为,没有支的功用,所以不可立为解脱支。尤其须要注意的:解脱而名为支,是就明显的只属有为不通无为,所以颂疏说:“以立支名,属有为故” 。即此有为解脱,于余经中,说为心解脱及慧解脱的二种。断除一切贪瞋痴等,得心解脱;一切所知无障碍故,得意解脱。而此二种解脱,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五分法身中,属于第四解脱蕴。

  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 如是已说正解脱体,正智之体又是什么呢

  这如前三十七觉分中说。谓即前面所说的尽智、无生智,为正智的自体,亦即五分法身中的解脱知见蕴。

  壬二 明解脱时

  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

  所言无学的心解脱,其心究于何位正得解脱

  为于未来正得解脱

  为于现在正得解脱

  为于过去正得解脱

  颂文答说:

  无学心生时正从障解脱 谓初无学心,于未来世正生的那个时候,从烦恼障正得解脱,名正解脱,若现在世,名已解脱,非正解脱。什么叫做障

  光记释说:“谓烦恼得,由彼惑得能遮无学初心生故,说名为障。金刚喻定于现在世正灭位中,彼烦恼得不至生相,名为正断。由正断故小能为障,初无学心复至生相,于正生位正得解脱,非惑得俱名正解脱。金刚喻定流至过去已灭位中,彼烦恼得名为已断,初无学心流至现在已生位中名巳解脱”。

  壬三 明断障时

  道唯正减位 能令彼障断

  如何从障解脱,上面已经说明,但以道断障时,究竟是在何位,能令生起的障断

  此中所说的道,是指金刚喻定,这首先应当了知。

  道唯正减位能令彼障断 能令彼障断的道,在生起来了以后,唯有在他正当减的时候,始可正式的令那障断,不是说什么时候都可断障的。因在道灭的前后位,一定是没有断障的功用的。如道未生位,不可说是得解脱,如道已生位,只可说是已得解脱,不管足未得、已得,都不可立为正解脱名,假定说是道正灭的时候,不能令障断的话,于道生位,怎么可以得正脱名

  所以知道道在正灭时,有能断障的功用。

  王四 明灭离断

  无为说三界 离界谓离贪 断界断余结 减界灭彼事

  杂含第十七说:二万何诸解脱界?……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云何断界乃至灭界……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无欲界就是离界,此二足同一意思。然而,于前所说二解脱中,如是三界是以什么为体

  共差别又是怎样的

  颂解答说:

  无为说三界 这是答覆第一问题。经中所说断减离的三界,于前所说二解脱中,是以无为解脱为其自体的。这意思就是表示:约体说,唯是一无为;约义别,则建立三名。正埋七二说:“理实无为体无三别,于一一体具三义故” ,所以说有三界。

  离界谓离贪 此下三句答覆第二问题。什么叫做离界

  这是唯约远离贪结而得名的。如说“离爱结得故名离界”,就是此意。虽于离爱所得义中,世尊亦说是断是灭,然而依于近治,所以唯说离声。

  断界断余结 什么叫做断界

  这是约断九结中共余的瞋、慢、无明、见、取、疑、嫉、悭的八结而得名的。如说“断八结得故名断界”,就是此意。虽断余结所得义中,世尊亦说定离是灭,然离灭名是别说的前二种,所以在此义中,唯说断声。

  灭界减彼事 什么叫做灭界

  这是约灭所余一切贪等随眠所随增事而得名的。如说“灭彼蕴得故名灭界”,就是此意。虽灭诸蕴所得义中,世尊亦说是断是离。然而在诸经中,多定说蕴灭的,所以于此义中,也就唯说灭声。

  辛六 厌离通局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

  行者对于某一法体,生起厌患心的时候,是不是就能离于某一法体产不是这样的!然则怎么样呢

  现在略为说明如下:

  厌缘苦集慧 此明厌而非离。谓唯缘于苦集二谛所有的忍智,名苦集慧,就是此慧,说名为厌,因为由于这个慧力,彻底的认识了苦集,确为我人的大患,因而对其生起甚深的厌离,随时随刻都想解决他,以期求得生命的解脱,所以说名为厌。

  离缘四能断 此明离而非厌。谓缘四圣谛境所起的忍智,那有能断惑的功用的,都可名之为离,因为能够离诸烦恼的。

  相对互广狭故应成四句 这样分别起来,厌离相对,互为广狭,应当成为四句:一、是厌非离:这就是缘苦集而不能令惑断的所有忍智,因为所缘的是厌境,所以有厌,因为这不是离染的,所以非离。不过还要知道的,就是此中先离欲染而后始见谛者的苦集法忍,固然是厌非离,即见道中的苦智集智,亦但名厌不名为离,因为是缘厌境的,所以是厌,因为惑已先断,所以忍不名离,因为不是断治,所以智不名离;再则修道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所摄的苦智集智,亦但名厌不名为离,因为是缘厌境的,所以是厌,因为不是断治的,所以非离。二、是离非厌三运就是缘灭道而能使合惑断的所有忍智,因为能离于染,所以是离,因为是缘欣境,所以非厌。不过还要知道的,就是此中未离欲染而入见谛者的灭道法忍,固然是离非厌,即诸所有灭道类忍并修道中为无间道所摄的灭智道智,亦但名离不名为厌,因为是断治的,所以是断,因为是缘欣境,所以非厌。三、亦厌亦离:谓缘苦集而能使令惑断的所有忍智,因为是缘厌境,所以有厌,因为能令惑断,所以有离。不过还要知道的,就是此中未离欲染入见谛者的苦集法忍,固是亦厌亦离,即诸所有苦集类忍并修道中为无间道所摄的苦智集智,亦是有厌有离,因为是缘厌境,所以有厌,因为是能断道,所以有离。四、非厌非离:谓缘灭道而不能使合惑断的所有忍智,因为是缘欣境,所以非厌,因为不合惑断,听以非离。不过还要知道的,就是此中先离欲染而后见谛者的灭道法忍,固是非厌非离,即见道中的灭智道智并修道中为加行、解脱、胜进道所摄的灭智道智,亦是非厌非离,因为是缘欣境,所以非厌,因为不是断道,所以非离。如是以四句分别,对于厌离的差别,自然也就了知了。

  

  分别智品第七

  前品明无漏果,此品明无漏因,意谓认清了自己所要趣向的崇高标的,就当依照一种正确而无谬的方法,一步步的向这标的前进,然后始能证得所要证的果位。佛法虽甚深如海,广大无边,但能表彰佛法的特色,而又为行者主要行门的,则无过于智慧,所以本品特标名智品,或如旧译称为“释分别慧品” 。智的特色,在对事理有决断力,而其义狭;慧的恃色,在于分别事相通达理性,而共义广。虽有这样不同,然而依于通门,从此立名并没有什么不可。不唯智与慧是如此,在大小乘经论里,佛菩萨等对他,还安立了种种不同的名称,如观、忍、见、光、明、觉、方便等。至三十七道品中,所说正见、正思惟、择法等,都足智或慧的异名。他们所指的内容,虽没有多大差别,但在佛法说明上,这些名称的安立,白有他各个不同的特殊含义。慧说:“智、慧、见、忍,同体义别:决断名智,简择名慧,推求名见,信可是忍” ,这就显示了四者的差别,共义到后颂文,再为详加分别。阿含经说:“明(智)为一切善法之根本” 。智慧为一切功德之木,修行固须智慧,方不致走错方向,证悟也须依于智慧,始能获得圆满究竟,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的修学者,绝对不可忽视智慧的重要性,不特不可忽视,而且要格外的尊重与努力!因为如此,本品特别广明,所以名为分别智品。智品紧接在贤圣品后说,因前品是果,此品是因,因望于果,异常亲切,所以其次辨智。在此品中,主要是说两点:第一、总括悟因的一切智慧而为十种,以显示他们的差别,这就是前三十三颂所讲的。第二、明由智慧力所成就的佛及其余圣者并诸凡夫共不共的功德,这就是后面二十八颂所说的。修学佛法的行者,如依本品所说的智慧去行,获得决断性的智慧,没有说是不了生死,断烦恼,证真理,成就解脱功德的。

  戊二 明无漏因

  己一 明诸智差别

  庚一 忍智见别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当明此品眼目的智慧,须先辨忍、智、见的差别。此三皆以慧心所为体,所以古来把他称为“体同用别”。谓体同为大地法的慧心所,但因依于作用的不同,而立忍、智、见的差别:其慧心所,有推度的功用者,立名为见;有决断的功用者,立名为智;有推度忍可的功用者,立名为忍。所以于慧之中,有是忍而非智的,有是智而非见的,有是智见二性而非忍的,今当一一分别如下。于中初两句及第三句的余二两字,明无漏慧,以下八字,明有漏慧。

  圣慧忍非智 讲到慧,大别有二,就是有漏慧与无漏慧。颂中说的圣慧,是指无漏慧言,因唯有无漏慧,方可得名为圣,为什么

  以能如实的正观四圣谛,所以名之为圣;有漏慧虽也可以观于四圣谛,但因观不分明,不得名之为圣。圣慧忍,简别不是四加行当中的忍…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