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88

  ..續本文上一頁十支,謂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 。于足打人從此就發生這樣的問題:以什麼因緣不說有學位中具有正解脫及正智

  而此正脫正智的自體又是怎樣的?

  學有余縛故無正脫智支 這足解答第一問題。有學位中的聖者,不論是預流、一來、不還,都還有殘余的系縛存在,沒有真正的徹底的獲得解脫,如被很多的繩索所縛,即使被解丁多縛,而唯剩下一縛,不得名爲解脫。既無解脫支,正智支自亦不立,因爲要有解脫體,而後才可立解脫智,不是說解脫體沒有,就可立解脫智的,所以有學位上,不立正脫正智的二支。

  解脫爲無爲謂勝解惑滅 識到解脫的自體,約有二種:一是屬于有爲的,一是屬于無爲的,有爲解脫,謂以無學的勝解爲體;無爲解脫,謂以惑盡所得的擇滅爲體。

  有爲無學支即二解脫蘊 謂于爲無爲的二解脫小,唯有爲中的無學解脫,可得建立爲解脫支,惑盡所得的擇滅無爲,沒有支的功用,所以不可立爲解脫支。尤其須要注意的:解脫而名爲支,是就明顯的只屬有爲不通無爲,所以頌疏說:“以立支名,屬有爲故” 。即此有爲解脫,于余經中,說爲心解脫及慧解脫的二種。斷除一切貪瞋癡等,得心解脫;一切所知無障礙故,得意解脫。而此二種解脫,于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中,屬于第四解脫蘊。

  正智如覺說謂盡無生智 如是已說正解脫體,正智之體又是什麼呢

  這如前叁十七覺分中說。謂即前面所說的盡智、無生智,爲正智的自體,亦即五分法身中的解脫知見蘊。

  壬二 明解脫時

  無學心生時 正從障解脫

  所言無學的心解脫,其心究于何位正得解脫

  爲于未來正得解脫

  爲于現在正得解脫

  爲于過去正得解脫

  頌文答說:

  無學心生時正從障解脫 謂初無學心,于未來世正生的那個時候,從煩惱障正得解脫,名正解脫,若現在世,名已解脫,非正解脫。什麼叫做障

  光記釋說:“謂煩惱得,由彼惑得能遮無學初心生故,說名爲障。金剛喻定于現在世正滅位中,彼煩惱得不至生相,名爲正斷。由正斷故小能爲障,初無學心複至生相,于正生位正得解脫,非惑得俱名正解脫。金剛喻定流至過去已滅位中,彼煩惱得名爲已斷,初無學心流至現在已生位中名巳解脫”。

  壬叁 明斷障時

  道唯正減位 能令彼障斷

  如何從障解脫,上面已經說明,但以道斷障時,究竟是在何位,能令生起的障斷

  此中所說的道,是指金剛喻定,這首先應當了知。

  道唯正減位能令彼障斷 能令彼障斷的道,在生起來了以後,唯有在他正當減的時候,始可正式的令那障斷,不是說什麼時候都可斷障的。因在道滅的前後位,一定是沒有斷障的功用的。如道未生位,不可說是得解脫,如道已生位,只可說是已得解脫,不管足未得、已得,都不可立爲正解脫名,假定說是道正滅的時候,不能令障斷的話,于道生位,怎麼可以得正脫名

  所以知道道在正滅時,有能斷障的功用。

  王四 明滅離斷

  無爲說叁界 離界謂離貪 斷界斷余結 減界滅彼事

  雜含第十七說:二萬何諸解脫界?……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雲何斷界乃至滅界……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無欲界就是離界,此二足同一意思。然而,于前所說二解脫中,如是叁界是以什麼爲體

  共差別又是怎樣的

  頌解答說:

  無爲說叁界 這是答覆第一問題。經中所說斷減離的叁界,于前所說二解脫中,是以無爲解脫爲其自體的。這意思就是表示:約體說,唯是一無爲;約義別,則建立叁名。正埋七二說:“理實無爲體無叁別,于一一體具叁義故” ,所以說有叁界。

  離界謂離貪 此下叁句答覆第二問題。什麼叫做離界

  這是唯約遠離貪結而得名的。如說“離愛結得故名離界”,就是此意。雖于離愛所得義中,世尊亦說是斷是滅,然而依于近治,所以唯說離聲。

  斷界斷余結 什麼叫做斷界

  這是約斷九結中共余的瞋、慢、無明、見、取、疑、嫉、悭的八結而得名的。如說“斷八結得故名斷界”,就是此意。雖斷余結所得義中,世尊亦說定離是滅,然離滅名是別說的前二種,所以在此義中,唯說斷聲。

  滅界減彼事 什麼叫做滅界

  這是約滅所余一切貪等隨眠所隨增事而得名的。如說“滅彼蘊得故名滅界”,就是此意。雖滅諸蘊所得義中,世尊亦說是斷是離。然而在諸經中,多定說蘊滅的,所以于此義中,也就唯說滅聲。

  辛六 厭離通局

  厭緣苦集慧 離緣四能斷 相對互廣狹 故應成四句

  行者對于某一法體,生起厭患心的時候,是不是就能離于某一法體産不是這樣的!然則怎麼樣呢

  現在略爲說明如下:

  厭緣苦集慧 此明厭而非離。謂唯緣于苦集二谛所有的忍智,名苦集慧,就是此慧,說名爲厭,因爲由于這個慧力,徹底的認識了苦集,確爲我人的大患,因而對其生起甚深的厭離,隨時隨刻都想解決他,以期求得生命的解脫,所以說名爲厭。

  離緣四能斷 此明離而非厭。謂緣四聖谛境所起的忍智,那有能斷惑的功用的,都可名之爲離,因爲能夠離諸煩惱的。

  相對互廣狹故應成四句 這樣分別起來,厭離相對,互爲廣狹,應當成爲四句:一、是厭非離:這就是緣苦集而不能令惑斷的所有忍智,因爲所緣的是厭境,所以有厭,因爲這不是離染的,所以非離。不過還要知道的,就是此中先離欲染而後始見谛者的苦集法忍,固然是厭非離,即見道中的苦智集智,亦但名厭不名爲離,因爲是緣厭境的,所以是厭,因爲惑已先斷,所以忍不名離,因爲不是斷治,所以智不名離;再則修道中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的苦智集智,亦但名厭不名爲離,因爲是緣厭境的,所以是厭,因爲不是斷治的,所以非離。二、是離非厭叁運就是緣滅道而能使合惑斷的所有忍智,因爲能離于染,所以是離,因爲是緣欣境,所以非厭。不過還要知道的,就是此中未離欲染而入見谛者的滅道法忍,固然是離非厭,即諸所有滅道類忍並修道中爲無間道所攝的滅智道智,亦但名離不名爲厭,因爲是斷治的,所以是斷,因爲是緣欣境,所以非厭。叁、亦厭亦離:謂緣苦集而能使令惑斷的所有忍智,因爲是緣厭境,所以有厭,因爲能令惑斷,所以有離。不過還要知道的,就是此中未離欲染入見谛者的苦集法忍,固是亦厭亦離,即諸所有苦集類忍並修道中爲無間道所攝的苦智集智,亦是有厭有離,因爲是緣厭境,所以有厭,因爲是能斷道,所以有離。四、非厭非離:謂緣滅道而不能使合惑斷的所有忍智,因爲是緣欣境,所以非厭,因爲不合惑斷,聽以非離。不過還要知道的,就是此中先離欲染而後見谛者的滅道法忍,固是非厭非離,即見道中的滅智道智並修道中爲加行、解脫、勝進道所攝的滅智道智,亦是非厭非離,因爲是緣欣境,所以非厭,因爲不是斷道,所以非離。如是以四句分別,對于厭離的差別,自然也就了知了。

  

  分別智品第七

  前品明無漏果,此品明無漏因,意謂認清了自己所要趣向的崇高標的,就當依照一種正確而無謬的方法,一步步的向這標的前進,然後始能證得所要證的果位。佛法雖甚深如海,廣大無邊,但能表彰佛法的特色,而又爲行者主要行門的,則無過于智慧,所以本品特標名智品,或如舊譯稱爲“釋分別慧品” 。智的特色,在對事理有決斷力,而其義狹;慧的恃色,在于分別事相通達理性,而共義廣。雖有這樣不同,然而依于通門,從此立名並沒有什麼不可。不唯智與慧是如此,在大小乘經論裏,佛菩薩等對他,還安立了種種不同的名稱,如觀、忍、見、光、明、覺、方便等。至叁十七道品中,所說正見、正思惟、擇法等,都足智或慧的異名。他們所指的內容,雖沒有多大差別,但在佛法說明上,這些名稱的安立,白有他各個不同的特殊含義。慧說:“智、慧、見、忍,同體義別:決斷名智,簡擇名慧,推求名見,信可是忍” ,這就顯示了四者的差別,共義到後頌文,再爲詳加分別。阿含經說:“明(智)爲一切善法之根本” 。智慧爲一切功德之木,修行固須智慧,方不致走錯方向,證悟也須依于智慧,始能獲得圓滿究竟,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的修學者,絕對不可忽視智慧的重要性,不特不可忽視,而且要格外的尊重與努力!因爲如此,本品特別廣明,所以名爲分別智品。智品緊接在賢聖品後說,因前品是果,此品是因,因望于果,異常親切,所以其次辨智。在此品中,主要是說兩點:第一、總括悟因的一切智慧而爲十種,以顯示他們的差別,這就是前叁十叁頌所講的。第二、明由智慧力所成就的佛及其余聖者並諸凡夫共不共的功德,這就是後面二十八頌所說的。修學佛法的行者,如依本品所說的智慧去行,獲得決斷性的智慧,沒有說是不了生死,斷煩惱,證真理,成就解脫功德的。

  戊二 明無漏因

  己一 明諸智差別

  庚一 忍智見別

  聖慧忍非智 盡無生非見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見性

  當明此品眼目的智慧,須先辨忍、智、見的差別。此叁皆以慧心所爲體,所以古來把他稱爲“體同用別”。謂體同爲大地法的慧心所,但因依于作用的不同,而立忍、智、見的差別:其慧心所,有推度的功用者,立名爲見;有決斷的功用者,立名爲智;有推度忍可的功用者,立名爲忍。所以于慧之中,有是忍而非智的,有是智而非見的,有是智見二性而非忍的,今當一一分別如下。于中初兩句及第叁句的余二兩字,明無漏慧,以下八字,明有漏慧。

  聖慧忍非智 講到慧,大別有二,就是有漏慧與無漏慧。頌中說的聖慧,是指無漏慧言,因唯有無漏慧,方可得名爲聖,爲什麼

  以能如實的正觀四聖谛,所以名之爲聖;有漏慧雖也可以觀于四聖谛,但因觀不分明,不得名之爲聖。聖慧忍,簡別不是四加行當中的忍…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