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 念住等七品 應知次第增
覺分的實踐,就其通義說,自始至終,都要奉行的;但就增勝說,在不同的階段上,有不同的覺分增,現在所要問的,就是在那一個階位,有那一種的覺分增
今略分別如下:
初業念住增 初業,是修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的階位。因此爲七加行的最初,亦爲向菩提的最初,所以名爲初業。于此初業位中,因能審谛的照了身、受、心、法的四境,修習非常、苦、空、非我的行相,慧的功用特別殊勝,所以說四念住增。
順抉擇正斷等增 順抉擇,就是暖等的四善根位。于此位中作分別說:第一暖位,以見生死的過患,涅槃的功德,因而遂能不顧一切的勇猛精進,從此不墮生死,速疾的趣證涅槃。由于勤的功用特別殊勝的因緣,所以說正斷增。第二項位,以能克製心識的向外活動,一步一步的趣于不退位,不論怎樣,再也不會缺乏信等的善根。由于定的功用特別殊勝的因緣,所以說神足增。第叁忍位,因爲于此永息惡趣,隨便怎麼樣,也不會再向下退墮,不唯如此,而且很快的可以得入正性離生,善根堅固,增上義成。正因根的意義特別殊勝,所以說五根增。第四世第一位,因爲這是世間第一殊勝的法,不特不再爲世間的煩惱之所屈伏,亦複不爲一切其余的異生法之所屈伏,由是可知他的力義增勝。正因力的意義特別殊勝,所以說五力增。
及修見道位覺支等增 修就是修道。謂于修道位中,業已漸次接近菩提的果位,助覺的力量特別殊勝,所以說覺支增。或者也可這樣說:在此修道位中,斷九品的修惑,數數不斷的覺,覺支的意義特別增勝,所以說覺支增。見道位中,所有的道義,沒有不具足,由于道支增勝的因緣,所以說八聖道增。又八聖道,如世間輪,速疾而行,見道似輪,旋轉不息,通行往趣義勝,所以說道支增。正理七一說:“見道位中二義最勝:謂見道位聖慧初生,如實尋求谛理勝故;又于此位不起期心,能速疾行往趣勝故”。七覺支八聖道的先後次第,是隨數字的增加而說的,不是約修學的次第說的,若約修的次第說,那應先八聖道後七覺支。
念住等七品應知次第增 這是結上初業等位,有念住等的七品增勝。正理第七一說:“有余于此立次第言:行者最初由慧勢力,于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導起衆善,如有目者將導衆盲,是故最初說四念住;由四念住了衆境已,于斷惡修善能發起正勤,坡于第二說四正斷;由正勤力合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于殊勝定方能修習,是故神足說在第叁;勝定爲依,便令信等與出世法爲增上緣,由此五根說爲第四;根義既立,能招惡趣(的)惡業煩惱不能屈伏,由此五力說爲第五;力義既成,能如實覺四聖谛境,無疑慮故,說七覺支在于第六;既如實覺四聖谛境,厭舍生死欣趣涅槃,故說道支以爲第七”。
壬五 漏無漏別
七覺八道支 一向是無漏 叁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種
覺分的次第增勝,已經知道;有漏無漏的分別,又是怎樣
換句話說:那幾種唯足屬于無漏的
那幾種遖于有漏無漏的?頌解答說:
七覺八道支一向是無漏 謂于叁十七菩提分法中,七覺支及八聖道支,一向以來,唯獨是屬無漏的,因爲這是唯在修道見道位中方建立的。前面說過,修道泣中,七覺支增,鄰近菩提,而治有項地的修惑,所以七覺支體,一向是無漏的。于此或者有問:一切覺分都是有助于菩提的,爲什麼唯此獨標覺支之名
這因他是最鄰近于菩提果的。由于是這樣的理趣,所以證知七覺支,但依對治有項地說,假定類治下地,是就唯于無漏立覺支名了。如果不承認這道理,那豈不是通于有漏無漏
見道位巾,八聖道支是最極殊勝的,所以這一向唯獨是屬無漏性攝。“雖彙見等亦通有漏,然彼不得聖道支名,聖道支名目無漏故”。
叁四五根力皆通于二種 謂于叁十七菩提分中,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的叁四,以及五根、五力,一一皆通于有漏、無漏的二種,不言可知。于此還得一說的,就是信、進、念、定、慧的五法,爲什麼說名爲根、亦說名力
婆沙百四十一說:“能生善法故名爲根,能破惡法故名爲力;有說不可傾動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說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若以位別,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實義,一一位中,皆具二種”。因論生論,又有問道:五根、五力,爲什麼是這樣的次第
有說:“謂于因果先起信心;爲果修因,次行精進;由精進故,念住所緣;由念力持,心便得定;由心定故,能如實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
壬六 依地有異
初靜慮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靜慮除尋 叁四中除二
前叁無色地 除戒前二種 于欲界有頂 除覺及道支
覺分的漏無漏別,亦巳明白;但是此菩提分法,在諸地中,又是怎樣的
就是那一地中,具有那幾種的覺分
頌解答說:
初靜慮一切 謂于初靜慮地中,叁十七菩提分,完全具足,所以說一切。但這是約容有說的,若于一念頓現在前來說,極多只有叁十四,囚四念住只是一慧而分爲四,于一念中必不可能並生的。
未至除喜根 謂于未至地中,除去喜覺支一,具有叁十六覺分。爲什麼要除去喜
因一切近分地,皆是勵力而轉,于下地法,猶還懷著疑慮,不敢有所保信,所以不生于喜。
二靜慮除尋 謂于第二靜慮地中,除去正思惟道支一,亦唯具有叁十六覺分。爲什麼要除正思惟
因彼靜慮是屬無尋無伺地,既無有尋,所以要除去正思惟道支一。
叁四中除二 謂于第叁靜慮、第四靜慮以及中間定中,各除喜與尋的二種,所以只有叁十五覺分。
前叁無色地除戒前二種 謂于前叁無色地中,除去屬于戒學的正語、正業、正命,以及除去前面所除的喜、尋二種,所以叁無色地,各有叁十二覺分。爲什麼要除去戒的叁支
因這是色法,無色界足無色的,所以無此叁支。
于欲界有頂除覺及道支 謂于欲界地及有頂地中,除去七覺支及八聖道支,只有其余的二十二覺分。爲什麼除去覺及道支
囚這一向是屬無漏的,而欲界及有頂,沒有無漏,所以全無七覺及八道支。
辛四 四種證淨
證淨有四種 謂佛法僧戒 見叁得法戒 見道兼佛倌
法謂叁谛全 菩薩獨覺道 信戒二爲體 四皆唯無漏
行者依于佛所指示的覺分而行,不是全然空無果的,到達相當的時候,一定是要證淨的,但此證淨有幾種呢
依于什麼位次而得呢
他的實體又是什麼法呢?爲有漏還是無漏呢?現在分別解答如下:
證淨有四種謂佛法僧戒 這是答覆第一問題。“經說證淨總有四種:一、于佛證淨,二、于法證淨,叁、于僧證淨,四、聖戒證淨”。如雜含叁十法鏡經說:“何等名法鏡經
謂聖弟子于佛不壞淨,于法不壞淨,于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 。依此可知:證淨亦名不壤淨。有的經中,佛又將此說爲四不壞信,或名四證信。證信與證淨,是同叁思義的兩種說明,以能獲得深刻的信解,必然就能得到內心的清淨。論說:“爲依何義立證淨名
如實覺知四聖谛理,故名爲證;正信叁寶及妙屍羅,皆名爲淨。離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證得淨立證淨名” 。所以依小乘說,要證到初果,才得不會敗壞信心。然而還要問者,就是此四證淨,爲什麼必然這樣次第
這在婆沙,本以六種理由,說明他的次第,今舉其重要的一種來說,是這樣的:信佛猶如良醫,信法猶如良藥,信僧如看病者,由于信心的清淨,所以就發聖戒,因而戒淨說在第四。
見叁得法戒 此下有四句,答覆第二問題。謂于見道位中,證見苦集滅的前叁谛時,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種證淨。即所證的叁谛理,緣彼慧相應而起的淨信,是爲法證淨;能緣慧相應的道共無麥,是爲戒證淨。
見道兼佛僧 謂于見道谛的階位,不僅能得法、戒二種證淨,而且兼得佛、僧二種證淨。佛相績中諸無漏法,是道谛攝,緣彼起信,得佛證淨。聲聞僧中學無學法,亦道谛攝,緣彼起信,得僧證淨。怎知見道谛時亦得聖戒證淨及法證淨
謂能通達唯有道法是證滅因,誠可遵求生決定信,所以知有此二證淨。因此,見道谛時俱四證淨。唯須加以分別的:若約見道現行而言,只有法、戒二種證淨,即緣菩薩道、獨覺道的慧相應信,是法證淨,能緣慧相應的道共無表,是戒證淨。所以複得佛、僧二種證淨,那是約得修說的,即未來修緣佛無學法而起信,是佛證淨,于未來修緣聲聞無學法而起信,是僧證淨。
法謂叁谛全菩薩獨覺道 這是明所占的法。講到所信法,大略有二種,一是別,二是總。就總而言,通于四谛,因爲一切都是法的;就別而論,唯苦集減叁谛全,道谛只是少分,即單指菩薩道(菩薩身中的有學法)及獨覺道(獨覺身中的學無學法),說名爲法。這樣說來,所以知道,見四谛時,于一一谛,皆得法證淨。至于聖所愛戒,常常都是與現觀相應的,所以于一切時,業就無不得此證淨。然此爲什麼叫做聖所愛戒
婆沙百叁說:“足諸功德所依處故。謂諸聖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如人愛寶亦愛寶器。如是聖者愛樂清淨菩提分法功德寶故,亦愛如是所依戒器” 。
信戒二爲體 這是答覆第叁問題。由于所信的對象,有四種的差別,所以立名也就有四,但就自體而論,實在唯有二種:謂佛法僧的叁寶證淨,以信爲體,聖戒證淨,以戒爲體,所以說信戒二爲體。
四皆唯無漏 這是答覆第四問題。如足四種證淨,一一唯是屬于無漏的,不適有漏,爲什麼
因有漏法,不可立爲證淨。
辛五 正智解脫
壬一 明正智時
學有余縛故 無正脫智支 解脫爲無爲 謂勝解惑滅
有爲無學支 即二解脫蘊 正智如覺說 謂盡無生智
中含四九聖道經說:“學者成就八支,謂正見至正定;漏盡阿羅漢成就…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