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86

  ..續本文上一頁鈍的差別,利爲滿而鈍非滿,無等位中更有上故。如有的有學者,就是唯由根滿的,像未離欲染的見至,就是屬于這一類型。從他沒有離欲這一方面看,說他沒有果滿與定滿;而從見至這一方面看,所以說他爲根滿。二、由果滿:謂于叁果中,那得不還者,名爲果滿,因爲這在有學中,是最上的。如有的有學者,就是唯由果滿的,像未得滅定的信解不還人,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由于他是不還果的聖者,所以名爲果滿;由于他是信解性的人,所以不名根滿;由于他是未得滅盡定的,所以不名定滿。叁、由定滿:謂于所得定中,得到滅盡定的,名爲定滿。如是所說,各隨其一,名爲單滿。此外,還有具二、具叁的不等。如有的有學者,由根與果的關系,亦可得滿名,像見至不還未得滅定的聖者,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由于他未得滅盡定,所以不得名爲定滿;由于他是見至性的人,所以名爲根滿;由于他是叁果中的不還果,所以亦名果滿。如有的有學者,由果與定的關系,亦可得滿名,像諸信解而得滅盡定的不還,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由于他是不還果的聖者,所以名爲果滿;由于他已得滅盡定,所以亦名定滿;但因他不足見至性的人,所以不名根滿。如有的有學者,根果定叁悉皆具足而稱爲具滿的,像諸見至而得滅盡定的不還,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由于他是見至性的人,所以名爲根滿;由于他是不還果的聖人,所以名爲杲滿;由于他是得滅盡定者,所以名爲定滿。不過在此還要知道的,就是一切有學聖者,沒有一個說是但由于定,或者由根及定,而得名爲滿的。

  無學得滿名但由根定二 這是明無學滿的。無學聖者于無學位中,沒有說是不是果滿的,所以就不由滿建立果名,因凡滿的這個名稱,必然是對不滿說的,無學位中,既然無果不滿,當就無須另外特立了。是則無學得滿名,是由于什麼呢

  謂但由于根定二因:一、由根滿:謂未得滅盡定的不時解脫阿羅漢,就是屬于根滿的這一類型。因不時解脫是利根性的,所以名爲根滿;因爲沒有得到減盡定,所以不名定滿。二、由定滿:謂得滅盡定的時解脫阿羅漢,就是屬于定滿這一類型。因時解脫是鈍根性的,所以不名根滿;因爲已得滅盡定,所以名爲根滿。如是所說,各隨其一,名爲單滿。此外,還有定根皆滿的,名爲具滿。如得減盡定的不時解脫阿羅漢,就是屬于這一類型。因不時解脫是利根性的,所以名爲根滿;因爲是得滅盡定的,所以名爲定滿。如果是時解脫而又不得滅盡定的話,那就名爲雙缺而不得名爲滿了。

  ,  庚叁 明諸道差別

  辛一 四道差別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諸道,如果廣說起來,那是多得很的,有所謂世間道、出世間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可是從這種種道中,略說起來,約有幾種,可能遍攝一切道呢

  現在解說于後。

  應知一切道略說唯有四 這是總標。在未說明道的四種差別前,先來略釋道是什麼意義。所謂道,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的涅槃路,謂諸叁乘賢聖,循著這條道路前進,可以很迅速的進入二種涅槃城。二是指的尋求所依,謂諸修學行者,依此而尋求于涅槃果的,所以一切修苦智等,無不是爲的尋求涅槃。由具此二意義,所以名之爲道。

  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 這是別釋。所謂四道者:一、加行道,即由所修的加行,無間而有無間道生,爲引無間道前的加行,名加行道。二、無闾道,謂由此而能滅除所應斷的煩惱惑障,名無間道。叁、解脫道,謂無問道後,最初所得的解脫,名解脫道。四、勝進道,謂除加行、無間、解脫,所余諸道,漸次漸次的勝進,名勝進道。

  辛二 四種通行

  通行有四種 樂依四靜慮 苦依所余地 遲速鈍利根

  道,佛在其他經中,又立名爲通行,以能通達而趣向于涅槃的緣故。但是,通行有幾種呢

  依于什麼階位而立的呢

  頌文答說:

  通行有四種 這是解答第一問題。所謂四種通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叁、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中含五十九第一得經說:“有斷樂遲,有斷樂速,有斷苦遲,有斷苦速”。此中斷是定的意義。增含二十叁,更有詳細的說明,可以參閱。通行之所以有四種的差別,當知那是依地依根的不同而建立的。

  樂依四靜慮苦依所余地 四種通行中的苦樂,是約得定的難易而建立的:謂依根本四靜慮中,所生聖道名樂適行,因爲這是止觀雙行,任運而轉,如乘船筏順流而下,所以名樂通行。若依無色、未至、中間,所生聖道名苦通行,因這不能止觀雙行,或止增而觀減,如無色地,或觀增而止減,如未至、中間,如依陸地乘馬等行,所以名苦通行。或有余師作這樣的說:依于近分、無色定的難以成辦,其所起的聖道,說名爲苦;若根本靜慮的易于成辦,其所起的聖道,就名爲樂。

  遲速鈍利根 即上苦樂的二種通行,如約根性的利鈍分別,那是這樣的:謂諸鈍根者所起的聖道,不能速疾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爲遲;若諸利根者所起的聖道,極能迅速的趣向究竟涅槃,名之爲速。或者還可這樣的分別:謂諸遲鈍者所起的通行,名遲通行;若諸迅疾者所起的通行,名速通行。或又可作這樣的解說:謂于苦樂二通行中,屬于鈍根者名之爲遲,屬于利根者名之爲速,若二行于境,通達稽遲,說名遲通,通達迅速,說名速通。

  辛叁 菩提分法

  壬一 舉數釋名

  覺分叁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道,佛在其他經中,亦名爲菩提分法,但這有幾種呢

  其名義又是怎樣的

  現就這兩問題,分別解答如下:

  覺分叁十七謂四念住等 這是解答第一問題的。所謂覺分幾種,經中說有叁十七,就是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雜含二六說:“佛告比丘!爲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智,得叁菩提,于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增一十八說:“諸善叁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爲第二。

  覺謂盡無生順此故名分 這是解答第二問題的。菩提是印度話,中國譯爲覺,而以盡智、無生智,爲此覺的自體。若隨能覺者的差別,又可立爲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的叁種。所謂覺,山于無明睡眠皆永斷的關系。如上所列的叁十七法,一一皆隨順趣向于菩提,所以都叫做菩提分法。法以軌持爲義,分足因的意思,分就是法,所以名分法,因爲是屬覺的分法,所以名菩提分法。

  壬二 略出體性

  此實事唯十 謂慧勤定信 念喜舍輕安 及戒尋爲體

  叁十七菩提分法,是各別有一自體呢

  還是怎麼樣的呢

  不是各別右一自體,而其體實是這樣的:

  此實事唯十 謂此覺分,就名分別,雖叁十七,但論實體(事),唯有十種。唯言,簡別第二師十一爲體,彼謂身業語業不相雜亂,戒分爲二,故成十一。第叁師十二爲體,彼謂正語、正業、正命,叁各差別,故成十二。以那十法爲體呢

  答

  謂慧勤定信念喜舍輕安及戒尋爲體 謂于叁十七中: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此八以慧爲體。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此八以勤爲體。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此八以定爲體。信根、信力,此二以信爲體。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此四以念爲體。喜覺支一,以喜爲體。舍覺支一,以(行)舍爲體。輕安覺支一,以輕安爲體。正語、正業、正命,此叁以戒爲體。正思惟一,以尋爲體。正理七一說:“如是覺分實事唯十,前五即是信等五根,由境等殊分爲叁十,更加喜、舍、輕安、戒、尋,戒分爲叁,複總成七,並前合成叁十七種”。

  壬叁 釋念住等

  四念住正斷 神足隨增上 說爲慧勤定 實諸加行善

  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的叁者,其名根本就無別屬,爲什麼念住獨說爲慧,正斷獨說爲勤,神足獨說爲定

  頌解答說:

  四念住隨增上義說爲慧 謂于四念住位,隨其慧增上義,所以說名爲慧。爲什麼于慧立念住名

  婆沙二叁說:“謂由念力令慧住境,或由慧力合念住境,故名念住”。于此二種說中,論主認爲:從道理上講,實足由慧合念住境才對,因爲如實見者能明記故。“實見足慧,明記是念,既因實見方能明記,故知因慧令念住境”。

  四正斷隨增上義說爲勤 謂于四正斷位,隨其勤增上義,所以說名爲勤。爲什麼于勤名爲正斷

  以在正修習的時候,能夠勤斷二惡,如已生惡方便合斷,未生惡法遮合不生,複能勤修二善,如未生善方便合生,已生善法修令增廣。義章說:“策修不退爲勤,勤心不邪名正,勤能斷懈怠障,故言正斷”。正斷又可名爲正勝:謂遮叁業的惡非,勤修叁業的善根,要以這四種爲最勝,所以名爲正勝。

  四神足隨增上義說爲定 謂于四神足位,隨其定增上義,所以說名爲定。爲什麼于定立神足名

  謂能爲神妙的諸德所依,所以名爲神足。法義卷第二五說:“初義:神足名定而爲果,欲等名足即爲因,以神足定由欲等四因。今正呼定名神足,從因爲名,由四而生,故名四神足”。婆沙百四十一說:“一叁摩地由四因生,故從所因立四名稱”。簡單的說:依定而成神通靈妙的勝德,如依足而成運用自在之義,所以古人說:“千裏之行,起于足下”。四神足的名義是怎樣的

  一、欲,希求爲義;二、勤,勤策爲義;叁、心,所依爲義;四、觀,觀察爲義。

  實諸加行善 四念住等的叁四,雖隨增上義,說爲慧勤定,但若就其實體而論,叁品善法,實皆遍攝諸加行善。光記說:“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叁品善根,若據相應及俱有法,以出體性,體實遍攝諸加行善”,就是此意。

  壬四 覺分增次

  初業順抉擇 及修見道…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