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講記
演培法師
目 次
序
懸 論
一 本論作者小史
二 本論與婆沙的關系
叁 本論與雜心的關系
四 本論的思想淵源
五 本論的組織次第
六 本論的價值與地位
七 本論的譯者與釋者
八 本論的論題略釋
正 釋
分別界品第一
分別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內容,大別爲經、律、論叁種。這叁藏,又可分別爲根本教、演進教。前者是正覺心中流出的基本教理,如四阿笈摩等;後者是從基本教中源流演變進化的中道教理,如一乘性相等。論藏中,又分做宗經論、釋經論;這阿毗達磨俱舍論,便是叁藏中論藏的宗經論。
有說,叁藏是佛說的。也有說,經和律是出于佛的金口;而論藏是些大菩薩或系尊者造的。這兩種措詞並不同,但都能講得通。原來,佛說法的動機,由于內在的悲願沖動,外在的群機愚迷,由于外感內應相互涉入而形成契理契機的言教。佛法的目的在衆生上,要衆生去妄、去執、去迷、去謬;求悟、求證、求真、求覺。因此,佛說法,急急的求得衆生自心的了悟;而佛世的衆生又多是上根利智的,所以修多羅中多是散說——語錄式。律是釋尊爲著教團組織的嚴密,佛子昆尼的遵守而製訂的。論藏究竟的出處是怎樣
佛在世時,多是隨機散說,語多靈活圓貫,沒有一點板滯,也沒毫厘著色的痕迹。後來的尊者們,很爲景仰釋尊超絕言思曠縱天聰的高風,但爲了完成佛理的緊嚴的體系化,從溫故知新的態度上造成論典。因此說,論藏是佛滅後的尊者造的。然而,佛在世也曾論議過諸法性相,和對法的材料差不多,這樣,論藏無疑的也爲佛說。這部俱舍論,便是佛滅後的尊者——世親菩薩的聰穎睿智中構造出的一部結晶品。
關于俱舍論的著者—:世親尊者的生平史迹,以及他的思想的直接間接的淵源
在這本講記中已有精詳的介紹,很明顯的昭示在懸談內,這裏不必多說。佛法在大小二乘佛法中,不外對于空有兩方面的闡發,到了佛減度後的初五百年中,盡管形成二十種的部派不同,到底不外對于空有的思想歧異所致,如對叁科假實的見解不同,叁世有無的論調懸殊等。後來傳到中國來的聲聞乘的論典,介紹部派思想的,僅有異部宗輪論的簡短著述。能在中國樹立起宗派來的,有羅什譯的成實論,在齊梁時弘揚極盛而成宗派,其次,便是真谛譯的俱舍論,由慧恺等竭力提倡,在陳隋間就樹起俱舍宗了。到了唐代玄奘再譯成了俱舍論,因奘、基闡揚唯識法相,俱舍就浸假而歸並了法相,不再成宗。雖然,采用了經部學說爲主幹,而多分又近于大乘空底思想的論典流傳到中國來的,好像僅是少數卷帙的成實論等。可是,譯成華文的一切有宗的思想中逐漸演進而成的論典,卻是浩瀚廣博,即如六足論、發智論、婆沙論、阿毗昙心論、雜心論都是。像俱舍論更是采取了部派中最進步的經部思想來融貫有部思想的,也就是依據以上諸阿毗昙論來擇長去短而製成諸論中最精要的一部聖典。由上看來,在中國的根本敵中,經典是以阿笈摩爲代表,論典是以阿毗昙爲代表——因其他部派的學術思想傳來中國者,多是零星簡片的,昆昙論典的譯傳,卻是相當的豐富::而俱舍又是阿毗昙的代表,因之要說俱舍論,就是中國傳來的根本聖敵中的論典的代表,或者說是中國唯一的根本聖教,也足以當之無愧!
現在再從俱舍這一論的各方面來加以察看,就是作個面面觀。俱舍論的文字、內容、結構等,莫不有他獨特的地方。文字是五言一頌的六百頌,他的製作是煞費心匠。古人做詩,對于只字半句的推敲從小肯稍讓;而俱舍的成頌,運思或許還要過之。結構方面,是鈎鎖連環的,脈絡相通的,前後聯貫,條然有序。而他的內容又是怎樣呢?他將出世法和世間法,都能描寫刻劃的淋漓盡致。就拿人生問題來說吧:在生理機構上,一個人只需一只眼睛就可看到東西,一個鼻孔也能呼吸,爲什麼會生成兩只眼睛,兩個鼻孔的
這在俱舍中就有很明白的交代。又,一個人用著怎樣不正的心思和動作才會去變牛馬償還欠債,或被打入到極慘痛的地獄去的
一個人又以怎樣動態和舉措就得生天受樂去的
俱舍論中對于這些業果輪回的道理,業已明白的啓示出來。他如天體怎樣
天上的壽命和璟境怎樣
地域的區分如何
數學又是怎樣的建立
甚至宗教的生活、修養、持戒該怎樣子乃至人生心理學等,俱舍中都一一的列舉得言之綦詳。但根本的聖典,還不是把這些有漏因果來做重點的。而他的目的,是叫人修習定慧,希聖希賢的,所以俱舍的後段,特別強調著賢聖的位置,以及修習定慧的方法。總之,本論的內容,是詳明四谛真理。不過,大家切勿誤會這是小乘教,因此我避免這個名詞,卻把他叫做根本教,比較起來,這確是佛法的根本理論;近人謂阿笈摩多分近乎佛說的,可以證明。要知道:四谛原是根本*輪,一切演進的大乘性相的經論中所诠,任他義理多麼繁赜得玄奧深邃,也不出這個四谛的範圍!因此,就說俱舍是一大藏教的總彙也不爲過。
像這根本*輪的俱舍偈頌,他所闡述的至埋名言,確有不可磨滅的價值,將是永遠的像那日輪光芒般底發射輝耀于人世間的。但有人要問:俱舍經過了奘師新譯而後,就有附屬唯識法相的趨勢,隨著法相而宏傳,在唐時,也曾極一時之盛,可是唐以後的法相堙沒了,俱舍也隨之而斂迹。俱舍經過了這多年的不興而至于今日,想再來發揮他,播揚他,是不是有過時的明日黃花之感
答:不然。在今天來提倡俱舍學,是最中肯系的(適時,應機,對症),這裏可從幾端來說明。一、拿論頌的文字和結構來說,他能訓練成人們的條理科學化的腦筋。因爲他的文字緊嚴,結構精密,讀過了他這論頌後,腦筋自然要清晰些,于事于理,可以增加認識和辨別。二、他的內容中诠顯的法相和理論都分剀得清清楚楚,有一定的界說,不容在意識上浮遊飄蕩的而沒個判定,一掃向來心地上的模糊渾濁的印迹。近幾十年前的講教法師,多偏重講理性的聖經,超群拔萃的精通經教者固不乏人;也有些講者因爲發揮理性的伸縮性較寬他是彈簧式的,就可以自由的發抒他的天才了。甚者,等而下之,就變爲颛預佛性俪侗真如者,其症結,就是由于不明法相之故。現在提倡俱舍學,使他由相而入性,一洗舊有頭腦中的空疏之弊,可能成爲性相貫通的佛學者。叁、學佛的目的,不單在文字和義理方面的研究,而是要在由行而求悟證的,但要證實相般若,需從文字般若著手起:—亦有特殊根性的禅宗人,他是可以不立文字的單刀直入,然而恐是少數——文字般若,要以經論爲依歸。經是佛對上根人說的,言簡意赅,不在于瑣層的分別
序 二
李 子 寬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言俱舍論,譯雲對法藏論。俱舍論頌,總有六百四頌,初叁頌明造論緣起,當序分;中六百頌明所擇漏無漏法義,當正宗分;末一頌勸求解脫,當流通分。佛寂九百年至一千年問,世親菩薩造。頌文文義幽深,淺智者不解,乃作論文解之。世親于薩婆多部出家,初學彼部所立叁藏。後學經量,具述有部謬處,以經部正之,其取舍折衷于十八部,外出一機軸者,攝昆婆沙要義周盡,故日“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普光論記中雲:“俱舍論文同鈎鎳,結引萬端,義等連環,始終無絕,采六足之綱要,備盡無遺·顯八蘊之妙門,如觀掌內,雖述一切有義時,以經部正之,據理爲宗”。賈曾釋記有雲:“世親菩薩造論幹部,標揭義門,訓剖名相,文約事廣,詞做理明,對法藏論爲尤工。即此可知是論價值之崇高,故多稱爲聰明論。真谛初譯,玄奘再譯,注疏記釋者,有真谛、智恺、惠淨、道嶽、普光、法盈、法寶、圓晖、慧晖、遁麟、神泰諸家,當時師承宏揚者甚盛,號俱舍宗,以世親爲祖。唐以後攝入唯識法相,而專研俱舍論者漸少。晚近歐陽漸,唐大圓有講述而無專著,法舫法師有專著而未梓行。叁年前演培法師,主臺省佛學講習會,開講俱舍頌至世間品,嗣于福嚴精舍續講,完成六百頌講記。紀錄者爲妙舉、常覺、幻生、惟慈諸師。經二年余,成六十七萬余言。將作者曆史考訂,思想淵源,本論與婆沙、雜心關系,及組織次第,譯者釋者,條分縷述,極爲詳明。而六百頌艱文深義,以淺而易明之語體出之,較諸家注釋,明顯通暢,讀而易解,契合現機,法施利普,師其現代法匠欤!
佛誕二千五百年觀世吾菩薩成道日菩薩戒弟子李子寬薰沐謹序
序 叁
鍾 伯 毅
世道隆替,人心純駁,幾無不視學術及其思想爲轉移。即統世出世間之佛法,亦每受思想之驅策,使其反映于時間空間者,爲盛爲衰,或突盛而潛衰,或此衰而彼盛,影響重重,未之或渝。然每一思想,孕育而滋長,馴至決蕩有力,又不可不深勘明辨其相因相緣之迹,此治佛學者所從事,亦笃佛行者不可忽。蓋佛學叁藏十二部不能盡,佛法八萬四千門不足算,乃喻爲大海水,正顯浩瀚淵深之不易測,又喻爲一味,實亦一切即一,綜此一味大海水中,所揭有空兩義,究爲兩大主流。雖然有空兩大主流,其衍爲小乘、大乘、密乘,或五乘、叁乘、一乘,則認識空與有之義蘊如何,領悟空與有之分齊又如何,立者固玄之又玄,破者複歧而又歧,即密宗更各重傳承,各分位證,其未能全循世俗齊一耳目者,不容諱言矣。然此五花八門,轉苦適從,取爲佛教诟病,未始不可檢討。殊不知果求真理,愈诤愈顯,佛法于時之演進,空之演變,更複萬千,雖愈诤愈歧紛,實愈诤愈適應,八萬四千病,八萬四千藥,又何疑焉子顧佛陀根本教義,要重自由,而達于自在,益見思想之不可锢蔽,不可統製,要當啓發自由。而所謂自由者,非任其泛濫潰決,天下幾多罪惡假行之不可懼也。乃必准于叁法印,使之尋求真理,進而自由適應各各根性,實踐真理。俱舍論問…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