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者,是從瞋恚而起,爲瞋恚的等流,因這二者的相貌,是同于瞋恚的。
悔從疑覆诤 此明侮之所從出及覆有诤論。悔是惡作,若人于法生決定心時,惡作心就不會生起,所以會生起惡作心,是即因爲于法無決定解,所以悔是從疑惑,爲疑的等流。覆有叁說不同:有說是貪的等流,有說是癡的等流,有說是貪癡的等流。或者這樣分別:諸有知者因愛生覆,是即貪的等流,諸無知者因癡生覆,是即癡的等流。覆诤者,因爲叁說不同,所以名之爲诤。依婆沙四七第叁評家義:“應作是說:是二等流,或貪名利覆藏自罪,或由無知覆藏罪故”。由是入阿毗達磨論上,唯舉俱義;雜心第四,唯舉初二說,意並取二說以自成第叁義,今論叁義並雲有說,而意顯取第叁,因前二義都是偏于一邊。
醜二 明六垢
煩惱垢六惱 害恨咨诳僑 诳懦從貪生 害恨從瞋起 惱從見取起 謟從諸見生
前明十纏,此明六垢。于中,前兩句正明六垢,次四句明本惑等流。惱等六種,所以名垢,因爲這些都是從煩惱生的,穢汙不淨的相貌,特別來得明顯,故此得煩惱垢名。然依舍利弗毗昙第二十一卷看,根本煩惱中的貪、瞋、癡,也說爲叁垢的。
煩惱垢六惱害恨咨诳懦 此明六垢,前四字標數,後六字列名。堅執智者所可呵厭的諸有罪事,不受任何人的如理谏誨,而以熱惱爲其體性的,說名爲惱。對他能作種種的逼迫事,依之而行打罵等爲其體性的,說名爲害。對于忿所緣的不可愛事,隨念分別數數尋思,而以結怨不解爲他的體性的,說名爲恨。正理五四說:“恨與忿相有差別者,如模皮火其相猛利,而余勢弱說名爲忿,如冬室熱其相輕微,而余勢強說名爲恨,由此故有說恨相言,忿息已續生令心濁名恨”。若有爲了院取他人的心意,不表現出自己本來的狀態,乃故矯揉造作的裝出別異的儀容,而以心懷險曲爲他的體性的,說名爲谄。若有爲了诳惑于他,在內心中先爲籌度,巧設種種的方便,合人後時生顛倒解,而以現相惑人爲他的體性的,說名爲诳。谄與诳稍有差別,如正理五四說:“又幻惑他說名爲诳,匿自情事說名爲谄”。僑者,就是對于自法先爲染著,合心傲逸爲他的體性。正理五四說:“有余師說:從貪所生,恃已少年、無病、壽等諸興盛事,心傲名僑。有余師言:于自相續興盛諸行,耽染爲先不顧于他,謂己爲勝心自舉恃,說名爲僑。由不顧他,與慢有異”。
诳懦從貪生 此下明根本等流,以顯示诳等的法體。诳與僑這兩種,是從貪煩惱等流而生,何以知道
因爲是貪的種類的緣故。一個人原應本本分分的,他之所以現出诳相,還不是由于爲了貪求名聞利養
如果不是一念貪心的觸動,怎會現出诳惑世間的狀態
一個人的內心自舉,以爲這也是我勝于人,那也是我超過別人,主要的就是太過貪著自己的一切,所以不期然的就現出僑態。
害恨從瞋起 此明害與恨的二者,都是從瞋等流而起的,怎麼知道
因爲是瞋的種類的緣故。一個人爲什麼要害人
推究他的根由,就是對他有著極大的瞋恚,由于瞋恚到極點,所以就想出辦法來陷害他,以消除自己內心的恚怒。人與人間的相處,理應相親相愛的,所以會懷恨于人,甚而至于恨之入骨,原因就在于瞋恚,有了瞋恚在心,看什麼都不順眼,也就覺得什麼都可僧恨了。
惱從見取起 此明惱從見取等流而起的。惱是對于他人的惱亂,爲什麼會如此
根木原因在于見取的作祟。一個人的思想錯誤而不自知其錯誤,如有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所在,並且如理的谏誨他,使他放棄錯誤的知見,不但不接受,反而堅執自己絕對是對的,于是一方面自己內心生起熱惱,一方面又以之惱亂別人,造成了自他惱亂,所以說惱從見取起。
謟從諸見生 此明谄從諸見等流而生的。諸見不出五見。經說:“實曲者何?謂諸惡見”。正理五四說:“實智相違心曲名谄”。這麼說來,谄、染慧見行相相似,所以心曲之谄爲險曲的五見等流。舊論十五偈說:“何法爲邪曲産謂邪見等見”,亦即此意。
醜叁 分別纏垢
寅一 叁斷分別
纏無慚愧眠 悟掉見修斷 余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上來所說的十纏六垢,還可從叁斷、叁性、叁界的叁門加以分別,現在先分別第一叁斷門。我們知道:煩惱有見道所斷與修道所斷的兩種,今此隨煩惱于見修二斷方面,又應作怎樣的分別呢?答:
纏無慚愧眠悟掉見修斷 意謂十纏中的無慚、無愧、睡眠、惛沈、掉舉的這五種,通于見修二道所斷;即與根本的見惑相應者,是屬見道所斷,若與根本的修惑相應者,是屬修道所斷。正理五四說:“無慚、無愧通與一切不善心俱,眠欲界中通與一切意識俱起,惛沈、掉舉通與一切染汙心俱:故五皆通見修所斷”。
余及煩惱垢自在故唯修 余指十纏中的其他嫉、悭、悔、忿,覆的五種,此五及六煩惱垢,唯獨是屬修道所斷而不適于見道所斷,爲什麼
因這十一種惑,自迷事起,唯與修所斷他力無明共相應,而與自在起缰垢相應所有無明唯修所斷,所以五纏六垢亦唯修所斷。既是自迷事起,不與見所斷煩惱相應而起,沒有迷理的意義,當然就不通于見所斷了。
寅二 叁性分別
欲叁二余惡 上界皆無記
隨煩惱的所斷已經知道了,而善惡無記的叁性,又應怎樣分別呢
換句話說:那幾種通于善性子那幾種通于不善性
那幾種通于無記性
雖則說是這樣分別,但如頌文看來,沒有一種是通于善性的,這點我們首先得知道。
欲叁二余惡上界皆無記 欲了解十纏六垢的叁性義,還得配合叁界來說明。屬于欲界所系的睡眠、惛沈、掉舉叁者,通于不善及有覆無記的二性。其所以有此差別,就看他的相應如何:假定是與貪等相應的,就屬不善性;假定是與身、邊二見相應的,就屬無記性。除此叁者而外,其余欲界所系的一切七纏、六垢,完全唯是不善性。隨其所應屬于上二界所系而有的谄、诳、懦、惛沈、掉舉,一切唯是有覆無記性,因上二界沒有不善性的。
寅叁 界系分別
謟诳欲初定 叁叁界余欲
小來所說的十縫六垢,在欲、色、無色的叁界,是不是都存在呢
換句話說:那幾種屬欲界系
那幾種屬色界系
那幾種屬無色界系?這也不可不知道的,所以現在略爲分別。
谙诳欲初定叁叁界余欲 六垢中的谄、诳二者,唯屬于欲界及色界初禅所系。欲界有谄、诳,這是沒有問題的,色界初禅亦有,如前所說梵王被馬勝問,一方面诳惑馬勝比丘,一方面又對之谄言愧謝,由此證知梵世亦有谄诳。十纏中的惛沈、掉舉,六垢中的僑,此叁隨煩惱,通于叁界所系。除了前來分別的五種,其余六垢中的惱、害、恨,十纏中的無慚、無愧、嫉、怪、悔、眠、忿、覆,此十一隨煩惱,皆唯在于欲界,不通上二界系。再總結的一說:屬于欲界所系的,總有十六;屬于色界所系的,唯惛沈、掉舉、谄、诳、懦的五種;屬于無色界所系的,唯惛沈、掉舉、僑的叁種。爲什麼是這樣的
因上二界的界地殊勝,雖有有覆無記的煩惱,但無不善性的煩惱。十缰六垢的諸隨煩惱,除了谄、诳、憍、惛沈、掉舉可遖于有覆無記外,共余隨煩惱的性質,都足屬于不善的,所以不爲上二界系。
壬二 諸門分別
癸一 六識相應門
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識
如上所分別的根本煩惱及隨煩惱,與六識相應的關系定怎樣的呢
就是有那幾種與第六意識相應
有那幾種通與六識相應
答:
見所斷慢眠自在隨煩惱皆唯意地起 此明與意識相應而起的隨眠及隨煩惱。諸有屬于見所斷的一切煩惱及修所斷的慢、眠以及隨煩惱中自在而起的,如是一切,皆與意識相應,唯意地起,爲什麼?且嫉、悭、忿、覆、侮的五缍及惱、害、恨、谄、诳、懦的六垢,此中除侮,余之十種,稱小煩惱地法,具有四義:一、唯修所斷;二、唯意識地起;叁、唯無明相應;四、分別現行。既唯意識地起,所以唯與第六意識相應而不與前五識相應,悔與眠,是不定地法;侮以分別心追悔過去的所作,眠以昧略爲性,所以唯意識起而非前五識所得現行。
余通依六識 此明通與六識相應而起的隨眠及隨煩惱。如修所斷的貪、瞋、無明,及彼相應的諸隨煩惱,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及余大煩惱地法所攝隨煩惱,就是放逸、懈怠、不信,如是一切,通與六識相應,皆依六識容得生起。爲什麼
且放逸、不信、懈怠、惛沈、掉舉的五者,稱爲大煩惱地法,遍通一切染汙心而起,所以不問前五識與第六意識,當心染汙時,必與之相應。無慚、無愧的二者,稱爲大不善地法,遍通一切不善心而起,所以心不善時,亦得遍與相應。
癸二 五受相應門
子一 本惑五受相應
欲界諸煩惱 貪喜樂相應 瞋憂苦癡遍 邪見憂及喜
疑憂余五喜 一切舍相應 上地皆隨應 遍自識諸受
前根本中,曾經說到苦樂憂喜舍的五受根;但此五者與今所說的本惑、隨惑的相應是怎樣的呢
于中先明本惑與何受根的相應。前六句頌,就欲界的根本十惑說,後兩句頌,就上地的根本諸惑說。
欲界諸煩惱貪喜樂相應 在欲界所系的諸煩惱中,假定是根本貪惑,那就與喜樂二受相應。因貪的對象在可意境,依六識身起的,即依眼等前五識生起的時候,就與樂受相應,依第六意識生起的時候,就與喜受相應。
嗔憂苦癡遍 在欲界所系的諸煩惱中,假定是根本瞋惑,那就與憂苦二受相應。因瞋的對象在不可意境,亦是依六識身起的,即依眼等前五識生起的時候,就與苦受相應,若依第六意識生起的時候,是就與憂受相應。根本癡惑又是怎樣的呢
癡煩惱,雖則說是通依六識但因不分可意與不可意,所以遍與憂喜苦樂相應。即對于可意或不可意之境,假定是依前五識生起的時候,就與苦…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