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或樂受相應,假定是依第六意識生起的時候,就與憂受或喜受相應。
邪見憂及喜 欲界所系的邪見,以第六意識爲所依,隨著歡行與感行的差別,而有與憂受或喜受相應的不同。即當歡行時,就與喜受相應,若當感行時,就與憂受相應。如造惡業後而起邪見,認爲苦果是沒有的,對于苦報不生畏懼,于是就歡欣鼓舞起來,與喜受相應。若造善業後而起邪見,撥無福樂的果報,感到所修的善業,徒設幼勞,于是就悲哀愁感起來,而與憂受相應了。
疑憂余五喜 欲界所系的疑惑,以第六意識爲所依,因爲內心的愁感,所以唯與憂受相應。一個心懷猶豫的人,對于所觀的境界,大都不能給子肯切的決定,然而又不能不對他求一決定,所以在內心中,就常常的生起愁感之念。除了上面所分別的五惑,其余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及慢之五根本惑,唯與喜受相應,因是歡行轉而唯以第六意識爲所依的緣故。既歡行轉,當然就不通于憂受,既唯意地,當就簡別了樂受,所以正理論中評余師說此五亦有憂受的不當,而唯與喜俱爲善說。
一切舍相應 五受中的前四受,與十根本惑的相應,前已分別,舍受相應又是怎樣的呢
一切根本煩惱,皆與舍受相應。爲什麼
因舍受是癡惑之所隨增的,可是無明遍與煩惱相應而無有簡別的,所以煩惱相續至究竟時,起處中欲,漸漸衰做相續便斷,當在這個時候,煩惱與舍相順,因而皆與舍受相應。有人提出這樣的責難說:舍受既不是歡行又不是感行,怎可與歡感二行的煩惱相應
不錯,歡行與感行,其相相違,如果同時生起,會得發生沖突,所以他們絕對不能相應而起,可是舍受不然,不特與愁戚的一邊無違,就是與歡欣的一邊亦極隨順,是故舍受通輿歡感兩類煩惱相應,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上地皆隨應遍自識諸受 爲上界所系的諸煩惱中,各各隨其所應,遍與自地諸識俱起,諸受相應。上諸地中,識的多少,是不同的:如初靜慮具有眼耳身意四識,就與喜樂舍的叁受相應,謂依眼耳身叁識所起的煩惱,必然是與樂舍二受相應,設依意識所起的煩惱,是就與喜舍二受相應了。從第二靜慮已去一直到有頂天,唯有一第六意識,雖然如此,但他們所相應的受,卻有不同:即依二禅意識所起的煩惱,與喜舍二受相應,依叁禅意識所起的煩惱,與樂舍二受相應,依四禅乃至有頂意識所起的煩惱,唯與舍受相應。
子二 隨惑五受相應
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 怪喜受相應
謟诳及眠覆 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舍 余四遍相應
根本煩惱與五受的相應,已如上說;諸隨煩惱與五受的相應,今當分別。于中,初句總標,余七句別釋。
諸隨煩惱中 這是總標,即在一切的隨煩惱中,怎樣分別他們的五受相應呢
欲知其詳,當爲一一的別說。
嫉悔忿及惱害恨憂俱起 在諸隨煩惱中,唯與憂受相應而起的,有嫉、悔。忿、惱、害、恨的六種,因這些都是依于第六意識現起,而唯隨戚行轉的。然有別師說:六中之惱,亦與喜受相應,因爲他是見取的等流,屬于歡行轉的緣故。
怪喜受相應 此說悭惑唯與喜受相應,因這是隨歡行轉,而唯依第六意識生起的。唯依意識,這就顯示了他不通樂受;唯歡行轉,這就顯示了他不通憂受。所以歡行轉者,因爲悭的狀態與貪的相貌,是極相似的。
咨诳及眠覆通憂喜俱起 此說谄、诳以及眠、覆四者,通與憂受或喜受相應而起,因是歡感行轉,而唯依第六意識生起的,唯依意識,這就顯示了他們不通苦樂二受;歡戚行轉,這就顯示了他們通于憂喜二受。意謂有的時候,以歡喜之心而行谄等,有的時候,以憂戚之心而行谄等。于中诳有異說,有人以爲诳是貪根本惑之所等流的,應當唯是隨歡行轉,不應說與憂感相應,何況一個人正在行诳時,必然是充滿歡喜的,以爲自己這樣做非常得意,如是那裏還有什麼憂戚
正理對于這一問題的解答,是這樣的:在道理上講,因果的相貌,是各別的,如無慚與掉舉,雖則是爲貪的等流,但與憂苦有相應義,由此知道,所謂與受相應的道理,不唯在于同因,主要但據相別,所以我們認爲是有憂感而行诳的。當知人之行诳,必是情有所憂,不然的話,那他爲什麼行诳
僑喜樂 此說僑惑與喜樂二受相應,因這是歡行轉,而唯依第六意識生起的。唯其中須稍加分別者:如在第二禅天已下諸地,唯與喜受相應,若在第叁禅天,那就與樂受相應了,第叁禅天,雖沒有前五識,但因界地極爲殊勝,歡喜增勝,所以與樂受相應。
皆舍 此上所說諸隨煩惱,是據別相應說,如約通相應說,一切都與舍受相應,怎麼知道?因在相續斷時,必然都住于舍的。
余四遍相應 除上所說的十二種,其余無慚、無愧、惛沈、掉舉四種,一一遍與五受相應,以歡感行轉,遍依六識而生起的,偏依六識,這就顯示了他通于苦樂二受,歡感行轉,這就顯示了他通于憂喜二受,舍受遍于一切,不說可知。若再明白分別:依前五識起時,就與苦受或樂受相應,依第六意識起時,就與憂受或喜受相應。
鬥叁 明五蓋差別
蓋五唯在欲 盒治用同故 雖二立一蓋 障蘊故唯五
于上所說煩惱、隨煩惱中,有的依于異門,佛又說之爲蓋,今當略爲分別蓋相。如契經中說蓋有五:一、欲貪蓋,二、瞋恚蓋,叁、惛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蓋是什麼意思
是蓋覆之義,謂有這五法的存在,就蓋覆我人的心性,而使善法不得生了。有說:“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爲義,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爲蓋”。由此可知五蓋對于我人的不利了。
蓋五唯在欲 如經所說的五蓋,假使以叁界分別,那他唯有在于欲界,上二界是無五蓋可能的。爲什麼?因這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而色無色界無有不善,聽以證知五蓋唯在欲界。同時更應了知的:惛沈、掉舉、疑叁者的自體,雖則說是通于叁界,但唯屬于欲界所有的可得蓋名,爲了顯示惛、掉唯欲界有,所以特與眠、侮和合而立,因爲眠、侮唯足屬于欲界系的,爲了顯示眠、侮必須是染汙性的,方可立爲蓋名,所以特與惛、掉和合而立,因爲惛、掉唯是屬于染汙性的。正理五五說:“疑准前四,在欲可知” 。不過仍成問題的:五蓋中的欲貪、瞋恚、疑叁,各各都是依于一體而立蓋名,爲什麼惛眠、掉舉一一者,各各都是依于二體合立蓋名呢
答:
食治用同故雖二立一蓋 一體立蓋的欲貪、瞋、疑叁者,所食與能治,都是各別的,所以別立蓋名。如欲貪蓋的所食,足一切可愛境相,而能對治他的,是不淨觀想,所以說多貪衆生不淨觀;瞋恚蓋的所食,是一切可惜境相,而能對治他的,是慈悲觀想,所以說多瞋衆生慈悲觀;疑蓋的所食,是過現未的叁世,如于過去世生如是疑,乃至于未來世生如是疑,而能對治他的,是如實觀察緣性緣起,因爲緣起是貫通叁世的,若能如實觀察,諸疑就冰釋了。雜含二七說:“貪欲蓋以何爲食
謂觸相,于彼不正思惟貪欲能令增。何等爲瞋恚蓋食
謂障礙相,于彼不正思惟瞋恚蓋能令增……何等爲疑蓋食
有叁世。何等爲叁
于過去猶豫,現在、未來亦猶豫,于彼起不正思惟疑蓋能令增。何等爲貪欲蓋不食
謂不淨觀。何等爲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何等爲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二體立蓋的惛眠、掉悔二者,約有叁種原因,就是食同、治同、用同,所以其體雖殊合立一蓋。且說惛睡的叁因:一、食同,就是所食,他們的食法約有五種:①蓥瞢,這是惛睡的前奏;區不樂,這是心情的不悅;③頻申,這是由于事業過分疲勞所生;④食不平等性,這是由于飲食過度,吃得太飽,而現身心沈昧之態;⑤心昧劣性,這是約心取境說,取境不明叫做昧,取境力弱叫做劣。以此五種爲因緣,不論具有那一種,惛睡蓋就得增益。雜含二七說:“何等爲睡眠蓋食
有五法。何等爲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睡眠蓋能合增”。二、治同,就是非食,謂同一光明想,此想生起來的時候,心即警覺,惛眠狀態就不現前。約他不能有益于彼,所以叫做非食。雜含二七說:“何等爲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 。是則以毗缽舍那慧思惟想,對治惛眠。叁、用同,就是事用,意謂惛眠皆能合心沈昧劣弱,所以叫做用同。再說掉悔的叁因:一、食同,所食有四:①親裏尋,就是尋諸親裏的這樣那樣的事情,怎樣才能使他們安樂,成就一切無惱害法;②國土尋,就是尋思國土內的有關國家的大事,怎樣才能使人民獲得安居樂業,不致受到種種的迫害;③不死尋,就是尋思自己怎樣才能不死,因爲還有許多事情,須要我去做,唯有不死才能做種種事業;④隨念昔尋,就是隨念過去所曾經做過的種種事情。由于這樣的東想西想,心裏妄念紛飛,所以就增益掉舉,如果想到不如意事,轉而又生憂悔。雜含二七說:廠何等爲掉悔蓋食
有四法。何等爲四
謂親屬覺、人衆覺、天覺、本所經未覺,自境念他人合憶念而生覺,于彼起不正思惟掉悔合增”。二、治同,就是非食。針對這兩種病態,而下同一對治的法藥的,是奢摩他,意謂用止的方法,止息種種不必要的妄念。雜含二七說:“何等爲掉悔蓋不食?彼寂止思惟”。是則以奢摩他定思惟想,對治掉侮。叁、用同,就是事用,意謂掉悔皆能令心不得寂靜,所以叫做用同。論文總結此意說:“由此說食治用同故,惛眠掉悔二合爲二。
障蘊故唯五 此句所要討論的,就是一切煩惱都有蓋的意義,爲什麼世尊唯以此五名蓋
不錯,在道理上講,諸惑皆能覆障聖道以及加行,但佛于立蓋門唯說五者,因爲唯有這五種,對于五蘊能有極大的障覆。如欲貪與瞋恚,能爲戒蘊的大障,就是有了這二煩惱在內心的活動,不免常常促使人們對于淨戒的違犯,或者障于淨我的嚴持。惛沈與睡眠,能爲慧蘊的大障,慧是清明的,此是…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