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68

  ..續本文上一頁在這六時中,諸惑的離系,隨道的勝進,而重起勝得。解脫道時,當知就是頌文所說的治生;得初果乃至得第四果,當知就是頌文所說的得果;練根就是練鈍根而轉爲利根。不過諸離系者,有具六時,有不具六時之別:如欲界所系見四谛斷及色無色界見叁谛(除道谛)斷,具六時得。色無色界見道谛斷所有無爲及欲界前五品修所斷無爲,唯五時得,即于六中,除去治生,因道類智起,即得預流果,所以不須于此分爲二時。欲界第六、第七、第八叁品修所斷無爲,唯四時得,即于得果的四時中,除去前二,有余解脫道等的四時。欲界第九品修斷無爲,唯叁時得,即于前四中,又除去治生一時,因第九解脫道一起,即得不還果了。色無色界上八地中,除有頂第九品,所余一切修斷無爲,亦叁時,即于得四果中,除去前叁,由余叁時得。有項第九品修斷無爲,唯二時得,即于前叁時內,又除去治生一時,因第九解脫道一起,即得阿羅漢果了。上來只是約鈍根及次第證者說,假定是利根及超越證者,又有不同,請參閱大正藏第六十四卷續論疏部第二、俱舍論頌疏抄卷第二十一、六九〇頁。

  庚六 明九遍知

  辛一 列九遍知名

  斷遍知有九 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叁 上界叁亦爾 余五順下分 色一切斷叁

  諸修行者,于彼一切離系位中,又得遍知之名。講到遍知,要有兩種:一叫智遍知,二叫斷遍知。智遍知,就是無漏智。法義說:“智者是體,遍知是用,智周遍了知四谛境,故名智遍知。知即遍,遍知足智,並持業釋”。婆沙雖有余師,說此體迩有漏世俗智,但據正理五六說:“唯無漏慧爲智遍知,是我宗中正意所許一。斷遍知,就是諸斷,以擇滅爲體。光記說:“遍知是智,即是斷因,斷是智果,體非遍知,而言遍知,此于果上,假立因名”。婆沙叁四亦有問答說:“問:于所緣境能遍知故立遍知名,斷無所緣及遍知用,何故名遍知

  答:斷是智果故亦名遍知,如阿羅漢是解果故亦說名解”。明白了遍知是什麼,進而所要問的:一切見、修所斷無爲合立一遍知呢?還是一切斷各各立一遍知呢?今此一頌半來解答這問題。于中,初句標數,次叁句明見斷六遍知,後兩句明修斷叁遍知。

  斷遍知有九 斷叁界的見修二惑,總有九種遍知,分開來說,斷見惑有六遍知,斷修惑有叁遍知。

  欲初二斷二一各一合叁上界叁亦爾 此明見道所立的六遍知。屬于欲界所系的最初苦集二谛斷,立一遍知;屬于欲界所系的其次滅道二谛斷,各各立一遍知。總此欲界四谛見惑斷,合立叁種遍知:一、見苦集斷遍知;二、見滅斷遍知;叁、見道斷遍知。爲什麼初二谛合立,後二谛各立

  遁麟說:“由此二谛有遍行惑,互相緣縛,要滅雙因,方得偏知,故共立一;滅道二谛,他部之因,先已滅故,但知當谛,各立遍知”。不特欲界如此,上二界亦然:謂于色無色二界苦集二谛斷,立一遍知,滅道二谛斷,各立一遍知。總此上界四谛見惑斷,合立叁種遍知:一、色無色見苦集斷遍知;二、色無色見滅斷遍知;叁、色無色見道斷遍知。“如是名爲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遍知”。法斷是什麼意思

  所斷的煩惱叫做法,所證的擇滅叫做斷。舊論十五說:“所滅惑滅離”,惑言就是此中所說法字,可見法是約煩惱說,頌疏謂“法斷者,擇滅也”,是錯誤的。

  余五順下分色一切斷叁 此明修道所立的叁循知。謂將屬于欲界所系的一切修惑全斷,立一偏知,就是互順下分結盡遍知。此以叁界見惑無爲及欲界九品修惑所斷無爲爲體。光記說:“身見、戒取、疑,雖是見道斷,此中不但取欲界修道九品無爲,並前叁界見道無爲合立故,具立五順下分結盡遍知”。屬于色界所系的一切修惑全斷,立一遍知,就是色愛結盡遍知,此唯以色界修道斷無爲爲體。屬于無色界所系的一切修惑全斷,立一遍知,就是一切結永盡遍知。有人這樣難說:盡無色修惑立一遍知,應如色界名無色愛盡,爲什麼叫做一切結永盡

  當知約盡處立,雖則叫做無色修道,但現在是約越界得果總並前叁界見道及欲色二界的修道無爲而立此遍知的,所以名爲一切結永盡。頌文最後的叁二字,是總結上叁界的修道而立叁種遍知。頌疏更有這樣的問答:“問:何緣色無色修斷別立遍知非見所斷

  答:以色無色修所斷惑,治不同故,遍知別立,見斷治同,遍知合說”。

  辛二 明有六對果

  于中忍果六 余叁是智果 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 無色邊果一

  叁根本亦爾 俗果二聖九 法智叁類二 法智品果六 類智品果五

  如是像上所立的九種遍知,我們于中更應辨別幾何道果。此中說有六對果:初兩句明忍智果,次兩句明未至根本果,次兩句明無色近分根本果,次一句明俗聖果,次一句明法類智果,次兩句明法類智品果。今依其次第解釋如下:

  于中忍果六余叁是智果 此明忍智一對果。于九種遍知中,屬于忍果的有六,忍謂八忍,六種遍知,是忍所得,名爲忍果。簡單的說,就是見谛所斷的六遍知。今論所說的忍果六,當知全依雜心第四而言。若據婆沙六十叁,忍果有二說,一說爲六,一說爲七。六約次第證果者說,七依超越第叁果人說,因彼于第十六心時,得五順下分結盡遍知,此遍知就是第十五心忍果,合前忍果六,所以有七。然而忍不是智,怎麼忍果說爲遍知

  忍雖不是智,但是智的眷屬,或忍與智是同一果,所以不妨說爲遍知。九遍知中,屬于智果的,是余修斷叁種遍知,即五順下分結盡遍知,色愛結盡遍知,一切結盡遍知。因爲此叁唯智之所得的,所以叫做智果。前忍果雖有六七異說,而此智果唯叁無有異說。

  未至果一切根本五或八 此明未至根本一對果。行者于未至定中,能斷叁界所有見修二惑,九遍知果無不具有,所以說一切。根本靜慮果,有五或八的兩說。昆婆沙師說:根本靜慮果唯有五,爲什麼?因根本地唯能永斷色無色界的見惑與修惑,所以只有上界的見谛叁果,修斷二果。于根本地既不能斷欲界的見修二惑,則欲界見叁修一的四種偏知,當然不是根本靜慮果了。妙音尊者說:根本靜慮有八偏知果,即于前五之上,更加欲界見谛的叁遍知果。他的意思是說:行者先于凡夫位的時候,已將欲界染離去,後來依根本地入見道的時候,對于欲界所系的見四谛斷,容許以法忍法智的別道而引無漏得的,所以欲界見谛叁種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這樣看來,于九遍知中,唯五順下分結盡遍知,不是根本地果,其余皆是,聽以說有八。爲什麼要除去順下分産因這唯是未至定果,根本地中所起見道,不可能修彼欲界修惑斷對洽的。

  無色邊果一叁根本亦爾 此明無色近分根本一對果。無色邊,是指空無邊處近分,因近分定近于空處的根本定,所以名無色邊。依這空處邊,起世俗有漏道,斷色界的修惑盡,所以唯得一色愛結盡偏知果。爲什麼唯依空處邊而不依識處邊等?這因近分定,只能對治次下一地的煩惱,不能間隔而治的。舊婆沙四八說:“空處邊非余無色定邊”。正理五六說:“聖依俗道離諸染位,所斷斷果亦名遍知,以得無漏離系得故”。都是顯示不依識處等邊。不特近分定唯得一果,就是無色前叁根本定,亦唯得一一切結盡遍知果,所以說亦爾。爲什麼只說前叁根本而不說有頂

  因有頂地無自聖道,不是斷惑的所依,所以唯說前叁有遍知果,不說有頂。有項既然沒有無漏道,那于下叁無色中,究依何地起無漏道而斷有頂煩惱

  唯依根本地所起無漏道斷。

  俗果二聖九 此明俗道聖道一對果。世俗有漏道,能斷欲色二界的修惑,所以可得五順下分結盡、色愛結盡二遍知果。有漏道不能別斷叁界見惑,所以不得見道六忍果;有漏道不能斷有頂煩惱,所以不得一切結盡的這一遍知果。假定是聖道,那就得九遍知果,因無漏道力,能斷叁界見修二惑盡的。

  法智叁類二 此明法智類智一對果。此中說智是簡別忍,所以不就見道忍果之六論有無,而就修道智果之叁論多少。法智是欲界斷智,從此智力能斷叁界的修惑盡,聽以就得修斷叁偏知果。類智是上界斷智,以此智力唯能永瓯色無色界諸修惑盡,所以就得色愛結盡及一切結盡二種遍知果。有人這樣說:類智是上界的斷智,固可說他得後二遍知果,法智是欲界的斷智,在道理上講,應該只能得第七五順下分結盡一遍知果,怎麼可說亦得後二偏知果

  論第二十六卷說:“緣滅道法智,于修道位中,兼能治上修斷,類無能治欲”,所以法智能得上二界修道所斷二遍知果,類智不能得欲界修道所斷一遍知果。爲什麼類智不能治欲

  正理七叁解釋說:“要于自界所作已圓,方可兼爲他界所作,非諸類智已成事時,他事未成有須助義,故無類智治欲界法”。

  法智晶果六類智晶果五 此明法智品類智品一對果。品是類的意思。忍之與智,雖然有別,但同是法,卻無二致,所以合爲一類,名法智品。前于忍果六中,說法忍得欲界見苦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叁偏知果,前說法智得欲界修道所斷、色界修道所斷、無色界修道所斷叁偏知果,如今忍智雙說,所以即得六果。前于忍果六中,說類忍得上二界見苦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叁遍知果,前說類智得色界修道所斷、無色界修道所斷二偏知果,如今忍智雙說,所以就得五果。

  辛叁 明立遍知緣

  得無漏斷得 及缺第一有 滅雙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

  婆沙六十二說:“問:一切擇滅皆名爲斷,斷是智果故,皆應名遍知,何故此名唯在九位,余位不得名遍知耶”

  此中間的意思是:八十九品的斷位,一一道所得斷,既然都是智果,理應都得遍知之名,爲什麼唯在九位立名遍知

  所以如此立者,因六忍果,具有叁緣,斷無隨縛,立遍知名,而叁智果,具有四緣,斷無隨縛,立遍知名。本頌現在就是解說這個問題的。

  得無漏斷得及缺第一有減雙因 此明…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