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37

  ..續本文上一頁界與上二界的俱生是不同的,今先說欲界。欲明欲界的俱生義,先得了解心的種類有幾品。依論文看約有五品,即善心品一,不善心晶二—:謂唯與不共無明相應以及與余貪嗔等相應的二種,無記心品二——謂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但日人林常說··五品分別不順文勢,應依頌文分爲善、不善、無記、睡眠四品。可是依論文看,我認爲還是照古德分爲五品解說較爲確當。

  欲有尋伺故 這是總標。欲即欲界。意謂欲界有情的心理活動,不論是善、不善、無記,都必有尋伺心所與他相應,因爲上面已經說過,欲界是屬有尋有伺地的。

  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時增惡作 此明善心品中的心所俱生。意謂一個有情不生起善心便罷,如生起善心,那就一定有二十二心所與之同時生起。那二十二心所呢

  謂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再加尋伺,合爲二十二心所。有時如再增加一個惡作心所,那就有二十叁個心所同時生起。爲什麼要用“有時”而不肯定的說有惡作

  因爲惡作通于善惡的兩方面,在善心品中有無不定,所以說爲有時。

  在此,不妨給惡作加以解說。惡作,在唯識學上,屬不定心所,在小乘學中·屬不定地法。其體以追悔爲性,所以有譯爲侮。其體既然是悔,何以又稱惡作

  因于所惡作的事,覺到不怎麼稱心,于是就在內心深處,生起深深的懊悔,悔恨自己爲什麼做出這樣的事

  而此追悔的心理,是緣所惡作事而生起的,所以名爲惡作。在道理上講,惡作本來是境並非是悔,現在所以把追悔說爲惡作者,這是從境而得名的。如緣空解脫門,本以定爲體,今不言定而言空者,因爲是以空爲所緣境,所以就從境得名。又如不淨觀,本以無貪爲體,今不言無貪而言不淨者,因爲是以不淨爲所緣境,所以就從境得名。當知惡作也是如此。但是,怎知惡作通于善惡的呢

  依婆沙叁十七說,惡作總有四句差別,據此四句差別看,可知惡作通于善惡。一、有惡作是善于不善處起:如過去做了打人的錯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是實在不應該的,因而無限懊惱,悔不當初,如是追悔,就是于不善處而起的善惡作。二、有惡作是不善于善處起:如過去發心出家、受戒,本是諸佛歡喜、人天贊美的大善事,可是到了後來,由于煩惱沖動,覺得出家有許多不方便,戒行難以遵守,因而後侮,早知如此,不該出家、受戒,如是追悔,就是于善處而起的不善惡作。叁、有惡作是善于善處起:如過去曾爲某種救災行動而行了一次布施,但以我的財力言,那只是百千分中的一分,未免杯水車薪,現在想來,覺得當時所施的太少了,我有這樣的力量,爲什麼只布施那麼一點

  如是追悔,就是于善處而起的善惡作。四、有惡作是不善于不善處起:如過去做了一件盜竊的惡事,取了別人很多的金錢,現在回想起來,不特沒有悔意,而且悔恨那時拿得太少,早知偷了人的東西不發生問題,爲什麼不一次多拿一些一

  如是追悔,就是于不善處而起的不善惡作。所以惡作是對已做事情而生的追悔心,而且是在善及不善的二處而起,或者是在作與不作的二處而起的。

  于不善不共見俱唯二十 在欲界中的有情,如果是不善心品的生起,那就唯有二十個心所與之同時生起。唯不善心品有二類:一是不善心與不共無明俱,二是不善心與不善見俱。所謂不共心品,是說這不善心品,唯有無明,沒有所余貪等本惑,忿等小惑及惡作等,所以名爲不共。在此不共心品中,有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二大不善地法,再加尋伺二者,合爲二十心所俱生。所謂不善見,在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中,純粹屬于不善性的,唯有邪見、見取、戒取的叁種見,而身、邊二見,是有覆無記。現說不善見,就是簡別有覆無記的身、邊二見。于不善見相應心品,亦有如前不共無明相應心品所說的二十七所與之同時生起。不善心品與不善見相應,除了二十七所,加不善見的任何一見,應有二十一心所,何以只有二十

  當知見以慧爲體,如界品說的五染汙見,就是慧爲自性。而大地法中有慧心所,通于叁性,假定是惡性慧,即爲不善見的自體,所以不另立見。

  四煩惱忿等惡作二十一 此兩句頌應讀爲:四煩惱二十一、忿等二十一、惡作二十一。謂不善心品,如與貪煩惱相應,就有二十一個心所同時生起,二十如不共所說,再加貪的本身,合爲二十一。如與嗔或慢或疑相應,也是二十一心所同時生起,二十如不共所說,再加嗔或慢或疑的本身,合爲二十一。不善心品,如與忿覆悭嫉惱等的十小煩惱地法相應,就有二十一個心所同時生起,二十如不共所說,再加忿等的一一自身,合爲二十一。不善心品,如與不善惡作相應,也就有二十一個心所同時生起,二十如不共所說,再加不善惡作的本身,合爲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此下明無記心品的心所俱生。無記有兩種:一是有覆無記,一是無覆無記。這句頌先說有覆無記心品,有十八心所與之同時生起,那就是十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並不定地法的尋伺。

  無覆許十二 這句頌明無覆無記心品,有十二心所與之同時生起,那就是十大地法以及不定地法的尋伺。許是承認的意思,意謂十二心所與無覆無記心品俱生,是正統派的有部學者所承認的,假定站在有部異師的立場看,除了上說的十二心所,應該還有惡作與無覆無記相應,所以順正理論說:“有執惡作亦通無記,憂如喜根,非唯有記,此相應品便有十叁心所俱起”。正統派的有部學者,不承認這主張,所以順正理論批評他說:“然此惡作通善不善不適無記。隨憂行故;離欲貪者不成就故”。隨憂行故,謂惡作是隨憂心而起的,如過去應行善不行,事後感到懊惱,懊惱就是心理的憂戚現象,可見惡作與憂根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上二十二根的叁性分別門中,說“憂通善不善”性。今惡作既與憂根有關,應如憂根唯通善不善性,怎可說他通于無記?離欲貪者不成就故,謂在欲界的有情,可說有憂根,如果是離欲貪的上界有情,就沒有憂根可言,惡作既是隨憂根而起的,所以不通無記。怎知惡作是隨憂根有的

  正理論說:“若離憂根,誰令心戚”

  所以正統派的有部學者,只許惡作通善不善不通無記。

  睡眠逼不違若有皆增一 睡眠也是心所之一。欲界有情沒有說是不睡眠的,不過有的睡眠有夢,有的睡眠無夢。無夢的睡眠唯無記性,有夢的睡眠通于叁性。通叁性的睡眠,與上所說的五種心品,都不相違,如果是有的話,那就在前五種心品中,一一皆增加一個睡眠。如善心品中,原是二十二心所,加一睡眠,就成二十叁,善心品中,有時增惡作,原是二十叁心所,加一睡眠,就成二十四。不善不共心品以及不善不見,原是二十心所,加一睡眠,就成二十一,不善心晶中,如原是二十一的,加一睡眠,就成二十二。無記心品,如有覆無記,原是十八心所,加一睡眠,就成十九;如無覆無記,原是十二心所,加一睡眠,就成十叁:所以說睡眠遍不違,若有皆增一。

  王二 辨上界俱生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上來已將欲界俱生辨別說明,現在再來辨明上二界的俱生。

  初定除不普及惡作睡眠 初定,就是色界的初靜慮定。不善約有十種,就是嗔、無慚、無愧、忿、覆、悭、嫉、惱、害、恨。此十煩惱,就其性質說,唯獨是不善的,色界沒有不善,所以于色界初定,要把這些惡心所除掉。此外還要除去惡作和睡眠的兩種心所。上面說過,惡作是隨憂根而起的,初禅天既沒有憂根,當然也就沒有惡作。睡眠是由段食來的,受用段食的有情,才會發生睡眠,初禅以禅悅爲食,既然沒有段食,當然也就沒有睡眠。除此所除外,其余一切,如欲界說,所以也就不必多談了。

  中定又除尋 中定,即中間定。從初靜慮到二靜慮的中間,有一中間靜慮定。在這中間定中,不但要除去初禅所當除的,而且還要除去心粗性的尋心所。因以叁地分別:欲界及初禅,爲有尋有伺地,中間靜慮定,爲無尋唯伺地,到了這步田地,有情的心性,只有細的沒有粗的,所以需要除尋。除此,余皆具有。

  上兼除伺等 上,指二禅以上,直至非想非非想。意說到了二禅以上,不但除去前面所當除的,而且還要除去伺等。等即等于小煩惱地法中的谄、诳、憍的叁個心所。二禅以上,名爲無尋無伺地,所以不僅無尋,亦複無伺。谄、诳、憍叁,在初禅天雖有,到二禅以上即沒有。怎知二禅以下的初靜慮中,還有谄、诳、憍呢

  舉例來說:馬勝比丘,爲欲了知四大種,于何位中滅盡無余,特入殊勝的等持中,詢問諸天,從四王天直問至梵衆、梵輔天,都說不知道,乃進而問大梵天,實際他也不知道,但爲保持自己的尊嚴,矯亂而答,梵衆天們,見他應答如流,以爲梵王真了不起,由此可見他是多麼的欺诳和憍傲!但這一套,只能騙騙諸天,要騙馬勝比丘,那是騙不了的,所以後來他把馬勝比丘引出衆外,悄悄的對他說:…泛種境界,我實在是不知道的,然爲維持我的顔面,不能不作那樣的回答,現在請你原諒,還是去請問世尊吧”!谄言愧謝,這就是表示大梵天仍有谄在。說到四大種的無余滅盡,或依未至、中間、四根本定的六地,起無漏道斷第四靜慮煩惱盡時,諸四大種究竟離縛無余滅位;或依空無邊處的近分定,起有漏道斷第四靜慮煩惱盡時,諸四大種究竟離縛無余滅位:是爲四大種盡滅無余。

  辛叁 明相似殊

  壬一 無慚等,

  無慚愧不重 于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 唯于欲色有

  世間有許多法,從表面看,好像是相似的,沒有什麼不同,但深一層的分析,其性質作用,多少總有點不同。一般人所不易分別的,而佛法卻嚴格的把他區別出來。似相似而實差別的法,雖說很多,現在姑且提出四對來,略爲一談。本頌是說無慚無愧及愛敬的二對。初二句是一對,後二句又是一對。

  無慚于德有德不重 無慚無愧,這是我們常常在口頭上…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