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以這裏恃明空識二界。空與識,前面本亦略已談到,這裏所以別明者,是爲抉擇兩大問題:一、空界與虛空無爲的虛空,其義是一還是異

  二、識有有漏識與無漏識的兩類,此中識界是不是包括這兩類識

  頌初二句,答覆第一問題;後二句,答覆第一一問題。

  空界謂竅隙 所謂空界,簡單說,就是竅隙,有外界內界的類別。就外界說,如門窗等的竅隙;就內界說,如口鼻等的竅隙。這內外的竅隙,叫做空界,並非虛空無爲,叫做空界。

  傳說是光暗 這是點出空界的自體。如前所說,虛空(無爲)足以無礙爲性的,空界既不同于虛空,當另有他的自體在,那末,內外法上的竅隙,是以什麼爲體呢

  據有部的傳說,是以光暗爲體,離了光暗,沒有竅隙可得。如門窗上的竅隙,從這邊看到那邊,視線不受阻礙,就是光,若竅隙細狹,不透光明,看不過去,就是暗。又生命上的竅隙,如五指的合並,共問有靠不攏的縫隙,具有光度與暗度。所以空界就是竅隙,而竅隙必藉光暗以顯。傳說,表不信任。因經部主張空界是假,而有部卻認爲是實,論主意同經部,所以置“傳說”言。同時須要知道的,此中“光暗”二字,在普通流行的論本中,是作“明暗”,雖也沒有什麼不可,但從多數說,應以光暗爲正,因正理、顯宗及谛譯俱舍,都是用的光暗,如舊論說:“無有竅穴,離光暗可見故,是故言空界,唯光暗爲性”。

  已依頌文明空界義,再據婆沙略辨空與空界的五義差別:一、是色非色的差別:空界以光暗爲體,而光暗是顯色,所以屬色法所攝;虛空以無礙爲體,而無礙不是色,所以屬非色所攝。二、有見無見的差別;以明暗爲體的空界,是眼所見的境界;而無礙爲性的虛空,卻不是眼所緣見的。叁、有對無對的差別:空界是屬色法,既有所障礙,亦有所對待;而虛空無爲,既無所對待,亦無所障礙。四、有漏無漏的差別:空界不但爲煩惱所緣,且隨順增長于煩惱,所以是有漏;虛空雖爲煩惱所緣,但不隨順增長,所以是無漏。五、有爲無爲的差別:空界,有生有滅,有所作爲,是有爲法;虛空,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是無爲法。由此五種差別,可以明顯的看出空與空界的各別。同時要知道的,這裏說的虛空,足指虛空無爲言,普通說的虛空,乃爲空界所攝,二者務必分清,不可含混一點。

  識界有漏識有情生所依 識,雖有有漏無漏的兩類,而這兒說的識界,是專指有漏識說。有漏識對于有情,有著重要的關系。一個有情的生命組織,不出精神與物質的兩大要素,拿六界說:前四界是生命的骨架,屬于肉體方面,空足生命體上的竅穴,識是內在的精神活動。前五是物質,後一是精神,總爲有情生命主要的所依。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共組織恰如機械的機件,各部門,各機關,都有一定的機件,缺少了任何部門機件,其機器就將整個兄停止活動。正理論說:六界是有情生存的叁大要素:一、出生生命的識界,是生因。新生命的開始,足由識的引生,可說識是前後生命的接續線,在生命論上,有著重要位置;二、爲生命依止的大種四界,是養因。業識入胎,與赤白二滯結合而成新生命,新生命就以四大種爲所依止,漸漸向完成的階段進展;叁、容受生命生存的空界,是長因。心物和合的生命,所以能生長延續,主要即由此空界的容受,不然,生命就不得延續和生長。六界叁因,恰好是構成有情生命的具體內容。一個生命,從開始完成,到最後解體,其中間得以相續生存,全賴六界叁因的保持,如六界缺少任何一界,生命立刻就要崩潰!無漏識,不但不能出生、長養生命,爲生命的所依,而且還要使我們生命,趨向于散壞與破滅,所以識界唯指有漏識,不取無漏識。

  戊二 義門分別

  己一 有見無見等叁門

  一有見謂色 十有色有對 此除色聲八 無記余叁種

  本品所明的法體,已于前正明法體的一科中,詳細的指示出來,但法體指出後,覺得還有種種義門,須要加以分別料簡,所以跟著有義門分別一科來。此科有十九頌,分二十二門,爲避繁瑣,簡括爲十四科。本頌有叁門:一、右見無見門,論十八界的幾界有見,幾界無見,頌的第一句,解答這問題。二、有對無對門,辨十八界的何者有對,何者無對,頌的第二句,解答這問題。叁、叁性差別門,明十八界的那是屬善惡性,那是屬無記性,頌的後二句,解答這問題。

  一有見謂色 這是抉擇有見無見義。十八界中,可以稱之爲有見的,只有六境界中的色境一界,余十七界都名無見。婆沙百二十八,對此問題,舉叁師的不同解說:一、大德說:色處之所以叫做有見,因眼根是能見,色處是所見,在所見的色境上,有能見的限根在,所以名爲有見。二、世友說:色處之所以叫做有見,因色的形態比較粗顯,世人可以相互的指出他在此在彼,所以稱之有見。叁、脅尊者說:什麼叫做見?見就是影像,但有影像顯現出來的,在十八界中,唯足色境界,所以色處名爲有見。于此叁說中,木論取第二說,因此義比較殊勝、圓滿,合乎論主的意見。所謂殊勝,如前頌說:“爲差別最勝,故一處名色”;論長行說:“有見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別”。如一棵樹,因爲有見,所以可指出他是在講堂門口。或在馬路旁邊。對這問題,學者向有各種解說,而解說得最好的,要算光記,如說:二不現此彼言說,故名有見,此即言說名見”。原來色境得名有見,即因他的自相,可用我們“此” “彼”的言說,明確的把他指示出來,所以即言說而名見。舊論說:“此色易可顯,如言此色彼色”,光記即據此而來。雜心頌說:“界中一司見,又說一切界”,依此看,一切界都可叫有見,不唯色境。不過十八界都名見,是就聖者的慧眼說,凡夫的肉眼,仍唯一色可見,因是慧眼境界,所以他引顼說:一彼一切諸法,慧者見無我”。

  十有色有對 這是解釋有對無對義。十八界中,唯五根五境的十(有)色界是有對的,余七心界及法界皆是無對。對是對礙,即在有體積的法與法之間相互對礙,如正理說:“此能有彼礙,故名有對”。分別的說,對有叁種:一、障礙有對,這易明白。如左手礙于右手,右手礙于左手;此石礙于彼石,彼石礙于此石;或手礙石,石礙手等。凡是有體質的東西,必都占有一定的空間,在同一空間內,絕對不容彼此並存。十色界,既是衆多極做積聚的,能占空間據點的,可礙可分的,當然是屬障礙有對了。二、境界柯對,這指六根六識及法界中的一分相應心所。此等諸法,雖各各有他所領取的境界,但各祗能領取自己範圍以內的境界,超出即無能爲力。如眼根眼識及共同時相應心所,于所觀的色境上,有種勢力作用,能領取這色境,若越此範圍,即爲其他境界障礙,無能領取,所以叫做境界有對。叁、所緣有對,這指一切心心所法說,謂六識王所,在所緣的客觀境界上,雖能發生認識作用,但唯能認識自己的所緣,超出即無法認識。如眼識及其相應心所,在自色境上有所緣,非自所緣的聲境上,就無所緣作用。眼識如此,余識亦然。所以叫做所緣有對。

  境界與所緣,在一般人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沒有什麼差別,現分二種有對,白有他的不同,所以須略辨明:境界有對,足說這法對于那法,有自在力,能支配他,所支配者,就是能支配的境界。如眼根眼識及相應心所,在色境上,有領取功能,隨時要取,就可取來受用,所以所取的色境,是根識的境界。所緣有對,唯就心心所說。諸心心所,白體贏劣,要緣境界,方得生起,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就是此意。所緣有對,可說是約知識産生的來源言。

  論文雖說叁種有對,而頌文十有色有對,唯就障礙有對說,若通以後二種有對講,應如雜心頌文說:“十二界有對,一界說少分(此明境界有對,十二界指六根六識,一界少分指法界中心所);十界(障礙有對)七(七心界)有對,一少分亦然(明所緣有對);說境界有對,障礙及與緣”。據此,才能清楚的分出叁種有對的不同。

  此除色聲八無記 這是解釋叁性所屬義。此除的“此”,指十有色有對的十色界,于此十色界中,除去色聲二界,余五根及香味觸的八界,在叁性門中,屬非善非惡的無記件,因這八界不可記別是善是惡,所以雜心頌說:“無記謂八種”。無記,婆沙以多義釋,現略談叁點:一、對感果說:有情招感的現實果報體,可愛或不可愛,可以明顯記別的,是有記;反之,不能規定他可愛或不可愛,名無記。二、記是可說的意思:所感的果報體,可以說爲愛樂或不愛樂的,是有記;反之,不可說爲愛樂或小愛樂的,名妩記。叁、善是善增上法,可贊歎,叮愛樂;惡是惡增上法,可诃毀,非愛樂,名有記;反之,加一法上,無善惡增上,無可贊毀,無愛不愛樂,名無記。雜心一說:“善者記爲善,小善記爲不善,不記善不善故說無記” 。

  余叁種 余指其余的七心界、法界、色界、聲界的十界。這十界,是通叁性的,把他分開來說,色聲二界的通叁性:如由善心相應思心所力等引生起的身語活動,經思而透過身體表現出來的,是屬色界的身表業,經思而由口頭以言語吐露出來的,即屬聲界的語表業,如是色聲二界,就是善性;如由惡心相應思心所力等引生起的身語活動,經思而透過身體表現出來的,是屬色界的身表業,經思而由口頭以言語吐露出來的,是屬聲界的語表業,如是色聲二界,就是惡性;如由無記心相應思心所力等引生起的身語活動,既不足善,又不是惡,如是色聲二界,就屬無記。再就七心界說:心是心王,必有心所與之相應,視共相應的心所性質如何,然後才能斷定他的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與無貪無嗔等的善心所相應生起的,就是善性;與貪嗔癡慢等的惡心所相應生起的,就是惡性;與余作意、勝解等心所相應生起的,就定無記。原來心識本身,本無所謂善惡,所以有善有惡,完全是心所力量造成。法界包…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