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括世出世間的一切法,說明他的遖叁性,較爲複雜,現略分別如下:善有無貪等的叁善樞及慚愧的自性善,有與自性善相應的相應善,有善無表、得、四相、二定的等起善,有擇滅無爲的勝義善;惡有貪嗔癡的叁不善根及無慚無愧的自性惡,有與自性惡相應的相應惡,有不善無表、得、四相的等起惡;除善不善,余皆無記。
己二 欲色無色界系門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識 無色系後叁
本頌分別十八界在叁界中的系屬。究竟那幾界是屬欲界所系,那幾界是屬色界所系,那幾界是屬無色界所系
頌的初句明欲界所系,中間二句明色界所系,後一句明無色界所系。系是系屬,或所有的意思,就是叁界有情,被系所縛不得解脫。欲界系十八 欲界的有情,被系所系的,全具十八界,因爲凡是生在欲界的有情,所依的六根,所緣的六境,能依能緣的六識,一一都是無所欠缺的。
色界系十四除香味二識 色界的有情,被系所系的,除去香味二境及鼻舌二識,只有十四界。爲什麼除去香味
因香味是屬段食所有,色界有情,禅悅爲食,不像欲界有情,要以段食維持生命的延續,他們既不需求段食,所以也就沒有香味,原來,受用段食的有情,身體極爲粗重,而色界天人,身體柔軟,光明具足,足證沒有受用段食。雜心說:“彼無搏食性,以身微妙故”。爲什麼除去鼻舌二識
因此二識是緣香味二境而發生活動的,今色界天既無所緣的香味二境,能緣的鼻舌二識,自然也就沒有了。
無色系後叁 後叁,指意根、法境、意識叁界,因這叁界是在六根、六境、六識最後的。爲無色界所系的,唯這最後的叁界,余五根、五境、五識,都非無色界所系。有情得以上生無色界,必須離有對的色法貪欲,既離色法,當然沒有有對的五根五境的十色界;五識的生起,要有所依與所緣;令無色界既缺乏五識生起的因緣,所以無色界亦無五識。
己叁 有漏無漏法義門
意法意識通 所余唯有漏
依照上面總攝別攝看,十八界是能攝盡一切有漏無漏法的,但那幾界是有漏,那幾界是無漏,又那幾界通于有漏無漏呢
現在來把他加以討論:上句明有叁界通漏無漏;下旬明十五界唯通有漏。
意法意識通 遍通有漏無漏的,是意、法、意識的後叁界。如意及意識的二界,爲無漏道谛所攝,而沒有雜染煩惱隨順增長時,就名無漏,反過來不爲無漏聖道所攝,而時時隨順增長于貪等煩惱,就名有漏。法界中屬有爲道谛及叁種無爲的,是無漏。如擇減無爲,純以淨慧爲體,慧與煩惱是敵體相對的,有淨慧的存在,煩惱自然被克製而無法活動;虛空、非擇減,雖爲煩惱所緣,但不隨順增長;道谛雖是有爲,但屬無漏,所以都是通于無漏的。至法界中有煩惱隨增的心所等,當然是就通于有漏的了。
所余唯有漏 唯名有漏的,是後叁界所余的五根、五境、五識的十五界,因這十五界,都是隨順煩惱而增長的,所以不通無漏。據有部說:不但凡夫身的十五界是有漏,就是無學聖者以及佛身的十五界也屬有漏,因具縛有情緣如來身,仍是會起貪嗔的。但照大衆部說,佛身是無漏的,如婆沙百七十叁敘述他們的意見說:“謂分別論者及大衆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佛一切煩惱並習氣皆永斷故,雲何生身當是有漏”
又譬喻者引經說:“離貪嗔癡則離諸漏”,所以他們不但主張佛身無漏,就是阿羅漢身亦是無漏,不但離過身中是無漏的,就是非有情數亦是無漏。如依此諸學者說,那就不能說余十五界唯是有漏了。頌說所余唯有漏,完全是據有部宗義說的。
己四 有尋有伺等門
五識有尋伺 後叁叁余無 說五無分別 由計度隨念 以意地散慧意諸念爲體
有尋有伺是一品,等即等于無尋唯伺、無尋無伺的二品。這是討論十八界與尋伺二心所的關系:那幾界是有尋有伺,那幾界是無尋唯伺,那幾界是無尋無伺,這也是一大問題,所以須研究一下。頌文概括地指出:前五識界是有尋有伺的;後叁界是通有尋有伺等叁品的;余有十界是無尋伺等的。
未講頌文前,且闡釋一下尋伺的意義。尋是尋求,伺是伺察,都是屬于心理活動的一種現象。雖同以分別爲自性,但活動狀態粗顯叫尋,做細叫伺,是爲二者的差別。惟尋伺有無實體,學派有不同意見:有部認爲離主體的心識,有尋伺的實在自性,因心識之所以有粗有細,實由尋伺的關系,如無尋伺實體,就不能表現心識的粗細。經部的看法不同,我人心識的有粗有細,不是由于尋伺,而是心識本身行相如此,所以離主體心識外,沒有助伴的尋伺實在性可得。他們所以有著這樣相反的論調,實因有部是王所別體論者,經部是王所一體論者,所以一主別有實體,一主無別自體。
五識有尋伺 眼耳鼻舌身的五識界,與尋伺二心所,是俱生俱滅的,所以有尋伺二心所相應。推共原因,約有兩點:一、五識直取境時,行相是很粗顯的。二、五識生起,緣外在的客觀境界,是向外門轉的。論長行說:“以行相粗,外門轉故”,即顯此意。因此,五識恒與尋伺相應,這是決定了的,不可說五識先起,尋伺後生,因要在同一時間內,才可說相應,異時就說不上相應了。雜心說的“有覺(尋)有觀(伺)五”,與此意同。
頌中有尋伺的“有”字,頌疏改爲唯尋伺的“唯”宇,這應該比較正確些。現舉叁文以作佐證:一、論長行說:“顯義決定,故說唯言”;二、舊俱舍說:“有覺亦有觀,定是五識界”;叁、正理顯頌唯字意說:“五識唯于尋伺地中有故”:由此可知政用“唯”字較爲確當。然有不以此說爲然,因在梵文裏,“有”字是也含有定義的,所以用“有”也未嘗不可,而且頌文用“有”,長行用“唯”,有其互顯的意義,就是舊論用“定”也互不相違。
後叁叁 後叁,指意根、法境、意識的叁界。此叁界遍通有尋有伺等的叁品。如意界、意識界、相應法界(簡別不相應法界),除尋伺二心所(尋不與尋相應,伺不與伺相應),在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的有情,不論何時,心識生起,都與粗細的尋伺相應,所以這二地叫做有尋有伺地。不特散心位上如此,就是修靜慮等至,入于定心位中,也有尋伺相應,名爲有尋有伺相應叁摩地。從離生喜樂地向定生喜樂地進修,到達中途,其功行,向上看不及二禅,向下看超過初禅,所以特名靜慮中間定地。中間定地的有情,因爲靜慮功深,起心動念,都極微細,所以他的意根意識及相應心所,沒有粗顯的尋,唯有效細的伺,以是名爲無尋唯伺。自第二靜慮以上直至非想非非想處,此七地的有情,後叁界皆無尋伺,因他們所修靜慮功夫更爲高深,其心識活動分不出是粗是細,所以不與尋伺相應。約此叁界九地有情心識活動的差別,說後叁界通叁。
余無 十八界中,除去五識界及後叁界,余五根五境的十色界,因是色法,談不到與尋伺相應,所以是無尋無伺。不特十色界如此,就是法界中的一分不相應行,靜慮中間所起的伺,也是無尋無伺,因伺不與伺的本身相應,不相應行非心心所,自沒有與尋伺相應的道理。
以上兩句頌文,本已說明十八界與尋伺的關系,可是因論生論,就又發生另一問題。六識緣境,依大小乘務派學者說:意識是有分別的,五識是無分別的。有無分別,取決兩個條件:一、一刹那中,可取很多不同類的境界;二、在一所緣境上,能刹那刹那的多念相續。五識緣境,唯馭現實,不取過未,于同一境,前念後念,無取功能。意識不特能緣叁世境,並能前後念相續緣。所以意識有分別,五識無分別。可是,尋伺是以分別爲自性的,五識既與尋伺相應,怎可說無分別
若無分別,應不與尋伺相應。爲解決此間題,所以特又舉出下面一頌。
說五無分別由計度隨念 這明五識無分別的所以。講到分別,本有叁類:一、自性分別,即法的本身含有分別性;二、隨念分別,即隨順于念而起分別;叁、計度分別,即由慧而起種種的推求和度量。一般說五識無分別,約無隨念、計度二分別說,並非沒有自性分別。如一匹馬,原有四足,不幸被人割去叁腳,僅存一腳,于是人們就說此馬無腳,其實並非完全沒有。當知自性分別的自體就是尋,可說尋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分別就是尋,二者是一體兩面。正理論說:“五識雖與慧念相應,擇記用微,故唯取意”。婆沙說:“欲界五識身,唯有一種自性分別,雖亦有念而非隨念分別,不能億念故,雖亦有慧而非推度分別,不能推度故”。這都是說五識無後二種分別的所以。
以意地散慧意諸念爲體 這明隨念計度二分別的自體。意地指意識,謂計度分別,唯以第六意識相應的散慧爲體。散慧簡別不是定慧,定是心一境性,與其相應的慧,沒有分別計度的作用,不然就不能心一境性,安住于叁摩地了。意諸念,指意識相應的定散諸念。謂隨念分別,通以第六意識相應的定散諸念爲體。念足明記不忘的意思,凡過去曾經緣慮過的,時刻銘記在心,不忘不失,名之爲念,散心位上固有此明記不忘的功用,定心位上此功用尤爲重要,因欲得定,必須念念不忘,然後才能達其目的,所以以諸念爲體。
說明了尋伺與十八界的關系,如再稍加思索,就又可以産生這問題:小乘心所法有四十六,爲什麼唯以尋伺與十八界分別?這有兩個要點:一、行相相似,二、生起不定(有時同起,有時別起)。憍慢與慚愧,雖有相似義,但無不定義,如憍與慢,憍起慢決不起,慢起憍決不起,二者決不俱起;而慚與愧,有慚決定有愧,有愧決定有慚,決不各別而起。尋伺二心所,不但有行相相似義,而且有生起不定義,所以特取此二心所,與十八界分別。
己五 所綠無所緣等二門
七心法界半 有所緣余無 前八界及聲 無執受余二
科文中的等字,是等于有執受無執受。本頌解答兩個問題:前兩句解答有所緣無所緣,後兩…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