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就是至無學位,也不能遍修,因爲叁乘六種性,其道各別,不能互修,再進一步說,就是佛所修道,亦不能盡,因佛不修聲聞等道,“非起得得,故得修不盡;非盡現前,故習修不盡”。正理七四說:“謂叁谛中依事現觀,容一行者總得其邊,必無有能遍修道者,異根性道不能修故,于自根性雖容得修,百千分中不起一故”,也就是這一意思的說明。
不生 此明觀後俗智永不生。不生,是說此世俗智,不論是在觀中或出觀後,都不得現起,因見道是無漏,世俗智是有漏,漏無漏相違,所以于見道中無容得起。舊論十九說:“此智于在觀及出觀位,一向不生爲法。若入觀不得生此智,以相違故;若出觀亦不得生此智,以心粗故”。婆沙叁十六又說:“此智與見道現行相違故,過見道位無容起故,設見道位中見道須臾不現前者,此智便起,以見道無刹那斷義,是故此智無容現前”。因不現前,得非擇滅,名不生法。
自下地 此明修俗智的所依地。謂不論依于那一地見道現前,都能修未來的自地下地,即修此世俗智,從未至、中間、四靜慮、欲界的七地爲所依。分別的說:假定芷依未至地而見道現前的話,那就能修未來的未至及欲界的二地俗智,依未至地修,是修自地,依欲界修,是修下地。假定是依中間地而見道現前的話,那就能修未來的中間、未至以及欲界的叁地俗智。修中間者,是修自地,修未至及欲界者,是修下地。如是乃至假定依于第四靜慮而見道現前的話,那就能修未來色界六、欲界一的七地俗智。修第四靜慮,是修自地,修余六地,是修下地。昆婆沙第四說:“問:何故六地見道上能修下下不修上
答:上地法勝現在前時,即能修下,下地法劣現在前時,不能修上,如劣朝勝,非勝朝劣,此亦如是”。婆沙百六十八又說:“見道依下必不修上,以是初得道故;無漏依上必修下地,以自在不系故”。俗智修欲而不修無色界者,因無色界沒有見道,所以不修。
苦集四滅後 此明俗智爲念住攝。謂世俗智,假定是在苦、集邊修,那就適爲四念住攝,因苦、集二谛是通于身、受、心、法四境的;假定是在滅谛邊修,那就唯屬最後法念住攝,因滅唯是屬于法境的。爲什麼不論道谛
因在道谛邊,不修此世俗智,所以不論。
自谛行相境 此明俗智的行相境。如上所說,知道俗智是依苦、集、滅叁谛的現觀邊而修的,因此依于那一谛修,就以那一谛的行相,緣此谛爲境。假定是在苦谛現觀邊修的,就以緣苦的四種行相,是欲界系的緣欲界苦,是色界系的緣上苦谛;假定是在集谛現觀邊修的,就以緣集的四種行相,是欲界系的緣欲界集,是色界系的緣上集谛;假定定在滅谛現觀邊修的,就以緣滅的四種行相,是欲界系的緣欲界滅,是色界系的緣上滅谛。
唯加行所得 此明俗智由加行得。講到得,有加行得與生得的不同,此智是由加行得,而不是由生得的,所以頌中特別用“唯”字加以簡別。舊論十九說:“世俗智有二種:一、性法得,二、修習得;此智但是修習得”。爲什麼一定說他是加行得?正理七四說:“此世俗智唯加行得,即由見道加行得故。欲界攝者是思所成,色界攝者是修所成,非聞所成彼微劣故”。
壬二 約修道辨修
修道初刹那 修六或七智 斷八地無間 及有欲余道
有頂八解脫 各修于七智 上無間余道 如次修六八
此明修道離染的過程中如何修智,大分爲二:初二句明初刹那,顯示未離染已離染的差別,所以說或;後六句明住果位,約有五類的不同,如下二分別。修道是學位,唯就八智說,不論盡無生。
修道初刹那修六或七智 此明初刹那修。修道最初的一刹那,就是第十六心的道類智。當此道類智正現在前的時候,于修未來智,或者修六,或者修七,而此六、七修的差別,就在已離欲與未離欲。假定是未離欲的,那他未來就修法、類、苦、集、減、道的六智。爲什麼不修他心智
因他心智唯依四根本,未離欲者不得,所以不修。爲什麼不修世俗智
因世俗智唯是有漏,不是有頂之所能治的,此道類智是有頂的能治智,彼此相違,所以不修。假定是已離欲的,那他未來就修七智,即于前六智上,更加一他心智。爲什麼不修世俗智?因那是有漏,而這是無漏,彼此相違,所以不修。
斷八地無間 此明八地無闾道。謂斷欲界、初定、二定、叁定、四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八地中惑而有的無間道,名爲斷八地無間。爲什麼不說有頂地的無間?因有頂地不修世俗智,此八無間修世俗智,所以別說。
及有欲余道 此明有欲余道。有欲,顯示還未離欲。謂尚有欲聖者所有的加行、解脫、勝進諸道,名爲余道。爲什麼
因這是在前說的無間道之外的。
有頂八解脫 謂斷有頂地的八解脫道,即于九解脫道中,除去第九一解脫道。爲什麼要除去第九解脫道
因那是屬無學所攝,不是有學位中所要明的,所以除去。
各修于七智 此說前面所講的八地無間道、有欲余道、有頂八解脫,各各能夠修于未來七智。八無間道及有欲余道所修的未來七智,就是法、類、苦、集、滅、道、世俗的七智。法、類二智怎麼可以互修
這是由于因力相資的關系,即他們二者,互爲同類因。爲什麼不修盡、無生智?因這是有學而非無學。有頂八解脫道所修的未來七智,就是于上七智中,除一世俗智,加一他心智。爲什麼要除一世俗智
因這非有頂地所能治的;爲什麼要加一他心智
因這是解脫道所攝的。爲什麼不修盡、無生智
因這是有學而非無學。
上無間余道如次修六八 上無間,是斷有頂的九無問道。此上九無問道,于未來能修法、類、苦、集、滅、道的六智。爲什麼不修他心智
因這是無間道,所以不修;爲什麼不修世俗智
因這是有頂治,所以不修
爲什麼不修盡、無生智
因這是有學而非無學,所以不修。余道,是指斷欲界的第九解脫道、第九勝進這、斷上七地的諸解脫道及諸勝進道、斷上八地的諸加行道、斷有頂前八品惑的諸勝進道:如是一切,皆名余道。此諸余道,于未來能修八智,即于前六智上,更加世俗智及他七智,總成八智。
壬叁 約無學道辨修
無學初刹那 修九或修十 鈍利根別故 勝進道亦然
于見道、修道位中如何修智,已經辨別過了,現應進一步的就離染得無學位,以辨修智。
無學初刹那修九或修十 無學道最初的一刹那,就是斷有頂的第九解脫道。得此第九解脫道的無學果位,于未來修智,或修九智,或修十智。爲什麼有此二者差別?答:
鈍利根別故 所以有修九智、十智的不同,是約鈍根、利根分別的。假定是鈍根的時解脫阿羅漢,要除去無生智,唯修九智;假定是利根的不時解脫阿羅漢,那就具修十智了。
勝進道亦然 謂于無學位,不但是解脫道,有修九修十的不同,就是諸勝進道,也有修九修十的差別,至于其道理,如前所說是一樣的,所以說亦然。
壬四 約余位辨修
練根無間道 學六無學七 余學六七八 應八九一切
雜修通無間 學七應八九 余道學修八 應九或一切
聖起余功德 及異生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應思
上來雖已辨明見、修、無學叁道的修智,但還有練根等的余位,其所修智是怎樣的,不可不知,所以現以叁頌略爲分別。
練根無間道學六無學七 行者練根,有的是在有學位中,有的是在無學位中。假定是在有學位上練根所有的諸無間道,那他能修未來苦、集、滅、道、法、類的六智。論文所說“諸無間道”的“諸”字,因顯前五種性各有九無問道,所以說諸,不是說無間道有五性非一,名之爲諸。爲什麼不修盡、無生智
因這是有學而非無學。爲什麼不修俗智?因有學練根一無間道正斷見惑,似于見道,所以不修。爲什麼不修他心智
因無間道能斷于障,所以不修。假定是在無學位上練根所有的諸無間道,那他能修未來的七智,即于前六智上,更加一盡智。爲什麼不修世俗智
因無學練根九無間道,斷修惑所引障,就如斷有頂染一樣,所以不修。爲什麼不修他乙智
因無間能斷于障,所以不修。爲什麼不修無生智
練根聖者,是鈍根性,所以不修。
余學六七八 余學的“余”,對練根無間道,實是指練根諸解脫道、加行道、勝進道而言。有學位上練根所有的諸解脫道,假定是還沒有離欲的,那他能修未來苦、集、滅、道、法、類的六智。爲什麼不修世俗智
光記說:“見道解脫總有七種,叁雖修俗四不能修,從多分似故不修俗”。爲什麼不修他心智
因斷障解脫,非容其參預,所以不修。假定是已離欲的,那他就能修未來的七智,即于前六智,更加一他心智。爲什麼加這一他心智
因這不是斷障的,所以修未來他心。若離欲、若未離欲,都是約有學說,所以都不修盡、無生智。有學位上練根所有的加行道,假定是還沒有離欲的,那他能修未來的苦、集、滅、道、法、類、世俗的七智。爲什麼不修他心智
因爲是還沒有離欲的,所以不修。假定是已離欲的,那他能修未來的八智,即于前七智上,更加一他心智。爲什麼加此一智
因這是已離欲的。若離欲,若未離欲,都是約有學說,所以不修盡、無生智。有學位上練根所有的諸勝進道,假定是還沒有離欲的,那他能修未來的七智;假定是已離欲的,那他能修未來的八智。此所修的七智、八智,都如前加行說,所以不再分別。
應八九一切 上句余學的“余”字,應該貫到此句的上頭,讀爲“余應八九一切”。余謂無學練根的諸解脫道、加行道、勝進道。應就是無學聖者。意思是說:無學位上的退法等五的種性,在修練根的時候,如果還在前八品解脫道的階段上,那他能修未來苦、集、滅、道、法、類、他心、盡的八智。爲什麼不修無生智?因這是鈍根性;爲什麼不修世俗智
…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