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他沒有學過雜心,那是很難令人置信的。按一般所說:法勝心論出世後,有所謂古世親(爲新世親的師祖,如意論師的老師)者,曾經根據心論,造無依虛空論,到雜心論作者,因不滿于空論,所以就作雜心。因此我們可以推想:世親出家後,先學法勝心論,繼而進學生論,縱未以雜心爲課本,但至少曾從旁參考,且由此進入婆沙之門。世親爲一思想自由的學者,一方痛于自宗思想的固執,一方受了經部思想的感發,深不以己所學爲足,爲進一步的采究木宗根源,乃立志去迦濕彌羅學法。等到學就歸國,覺得雜心論,雖爲婆沙綱要害,但不完全之處尚多,且此論雖是鍵陀羅的作品,但太忠于迦濕彌羅婆沙之說。富于批判精神的世親,繼承無依虛空論的學統,再加經部思想萦回腦際,于是他就乘著新進銳氣,爲對抗當時盛行的雜心以經部思想爲背景,“遠欲發揮大昆婆沙之批評精神,近欲發揮所謂無依虛空論宏遠玄曠之氣魄” ,所以就激發了他造俱舍的志願。而他造俱舍時,並不如一般所說,講一日婆沙而得一頌,那樣機械式的造論,而是以雜心爲中心,置婆沙論于面前,參照所謂無依虛空論,及其他種種參考書,而始完成被譽爲聰明論的俱舍。不過,從形式上看,就說俱舍論爲雜心論的繼承者,也未嘗不可。這在明俱舍與雜心的關系方面,是吾人所必須加以理解的!

  從上面的叁點說來,可以看出兩論關系的深切。最後還須一說的:心論、雜心、俱舍,雖說都以有部爲宗,而實皆非忠于有部者,如法勝心論出,隱然就與迦濕彌羅的發智系,形成對立的狀態;雜心固“以溝通東西兩系,存有部之真”爲目的,而實亦非婆沙之舊;至于俱舍,“宗有部而取經部義以格量之”,則更是佛教學者所共知的事實。所以我們研究俱舍,對于其前的心論與雜心及其後的顯宗與正理,都應作爲旁證,方得本論的大旨。

  四 本論的思想淵源

  l 直接的思想

  一部偉大的學術作品,必有他偉大的思想體系,爲他的根柢,本論在當時,可說是空前而又振動教界的最偉大的作品,自有他思想上的系統和來源。據近人的研究所得,本論思想的源泉,有直接間接的兩大類:直接的思想依據,就是部派佛教,間接的思想依據,就是根本佛教。

  部派佛教,就是小乘的二十部派。小乘學者的思想紛歧,錯綜複雜,可算到了無以複加:有的爲了一頌之做,分裂爲四。學派分裂的動因,是多方面的,而要爲思想集團的分化。僧伽本以和合爲本:在事以六和爲原則,在理以一理爲共證,在所宗承以具叁德二利的佛陀爲同尊,這樣在同一信仰下,采取同一行動,趨向同一目標,爲什麼還會發生思想上的分化?這似很奇特,其實很平常,因爲學者的思想,無論怎樣,難以統一,何況佛教重自由而思想尤其開放。所以佛世的一味佛敔,到佛滅百年後,由二部而叁系,由叁系而四派,由四派以至二十部,一時學派爭鳴,互以正統自居。從今研究學派思想所見,固各有其所長,亦各有共所短,此中得失,可讀印度之佛教的“學派之分裂”、“學派思想泛論”兩章。

  本論是在各派思想發達到高度,而又逐漸凝固後産生的。所以構成本論思想的主要元素,不僅是上面說的雜心、婆沙,舉凡部派佛教中其他學派思想的所長,論主無不采用,所以本論的思想,爲學派思想的總彙,學俱舍的,不應以六足、發智、婆沙、雜心做參考,就算滿足,而應遍及小乘二十部派的每一學派的學說思想,才能正確的把握本論的思想樞紐,不爲一家一派的思想所拘。這不同的思想,論中講到的時侯,可爲一一指出,現在不勞先說。

  2 間接的思想

  根本佛教,就是佛說的四阿笈摩及諸部律典。從聖教的依據上說,這是直接中的直接思想,因爲要有根本佛教,才有部派佛教,有了部派佛教,而後才有俱舍問世。現在說他是間接思想的淵源,這不是否認根本佛教,爲後代大小乘一切學派思想的總源泉,而因本論思想的流出,與阿含教及諸部律,隔著一座部派佛教的橋梁,所以就成了本論的間接思想了。學派思想,參雜了主觀的執見,不能吻合整個佛教的正確思想,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作者創作本論,一方面以學派思想爲所依,一方面又發現他們思想的錯誤,爲要料正他們的思想,透視思想的本源,乃不得不上溯于根本佛教,因而阿含與俱舍,就發生了間接而又深切的關系了!

  阿含是佛法的根本,是如來住世親口所宣說,其內容說明的不外是叁二科、四谛、十二因緣、叁法印、人天因果及出離因果諸法。叁科是佛以之說明萬有根本的,阿含對他有詳細的發揮,本論的界品,也有廣泛的解釋。四谛是佛以之顯示生死流轉的苦痛及原因,顯示解脫生死的聖境及離苦得樂的正道的。他是佛法的精義所在,阿含經中處處說到他,佛弟子也常常的談到他,而本論的全部,可說都是講的四谛要義(其所以到下諸品次第中再說)。緣起是佛以之區別佛法與外道差別的:他們說宇宙的本元是大梵,萬事萬物爲大梵所創,亦受其所支配;說到個人的主體是小我,生死流轉,就是小我在上遊下遊。佛法既不承認有大梵,也不贊成有小我,宇宙萬有是從緣起,有情流轉也只是緣起的鈎鎖。緣起是佛法的特質,阿含經中有廣大的開顯,本論的世品也有相當的闡述。叁法印是佛以之衡量敵法的真僞及邪正的,合乎叁法印的法則,就是真正的佛法,反之,就是僞造邪說,不是佛法。有人說:阿含中的長阿含,偏談諸行無常印,雜阿含偏談諸法無我印,增一及中合,偏談涅槃寂靜印。論師作論,都是解釋法印的,不過有的偏釋一印,有的舉一明叁:如五蘊論,是偏解諸行無常的,涅槃論,是偏釋涅槃寂靜的,本論則是偏明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的。人天因果及出離因果,是佛依之使合有情得到現前增上生及畢競決定勝的二種勝利的,這只要讀了阿含經,就會知道。木論說的有漏法,是明人天的因果法,說的無漏法,是明出離的因果法。根本佛教與木論有著這樣深而且切的關系,可見木論間接采取阿合的思想實在不少,所以研究本論的學者,如能留心阿含,當必更能獲得俱舍的心要!

  3 思想的革新

  本論的作者,以他銳利的眼光,進步的思想,公正的態度,客觀的立場,創出這部偉大的作品,實使當時的佛教界,發生空前的變化,尤其使有部的學者,感到極大的恐慌!作者作論的態度,是取不偏不黨的主義,所以他雖出家于有部,爲有部宗的學者,卻站在本宗的立場上,批評本宗的學術思想:論中采用經部的思想尤多,像過未無體、種子熏生、不相應行無實等,無不是用的經部義。歐陽競無的俱舍記敘中,說舍有部而取經部的,計有十義,可檢閱參考。在這取舍間,是用的論議方式,到了議論不決時,就說“經部不違理故,婆沙我所宗故”。不但理論上有所取舍,就是師承的固陋偏執,也不輕敢苟同;阿毗達磨在有部學者看,是佛說的,在作者看,這不過是一脈相承的傳說,實際是後來學者造的。所以歸敬序說:“因此傳佛說對法,一;流遖頌中說:“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少有貶量我爲失,判法正理在牟尼”。傳統的有部學者,教理的嚴格,思想的劃一,不容稍有歪曲,現在作者這樣大膽而公開的糾正了本宗的思想,修改了本宗的教義,不能不說是思想上的一個偉大革新!正統派的有部學者,恐俱舍有動婆沙的宗本,乃有衆賢論師,積十二年的心力,作俱舍雹論,大破俱舍,以救本宗,凡俱舍猶豫取舍的,都爲之一一翻破,而更詳盡的顯示有宗的正義。這樣,就展開了自宗思想理論的鬥爭。傳說世親欲再造論破斥他的雹論,因了年紀的老邁,加以雹論許多思想比較進步而合理,所以只把他的論名,改爲順正理而已。有人說:俱舍在當時,是劃時代的代表作品,理論上有他崇高的價值,思想上有他無限的權威,的確是不錯的!

  五 本論的組織次第

  1 一論的組織

  不論是怎樣的作品,尤其是具有權威性的代表作品,必然都有他的嚴密組織,否則的話,就是有豐富的內容,也將大爲失色。本論是部割時代的偉大作品,當然不足雜亂無章的,所以關于本論的組織,不可不知,知道了一論的組織,其內容也就得知大概。前面說過,本論的組織,大體同于雜心。雖然如此,但以俱舍而言俱舍,其組織應該是這樣的:依照向來所說,本論一部分叁十卷而爲九品,由四大義門所組織我的;但據我人今日研究,破我品不屬本論,其說法當稍不同。于此首須知道的,木論一部的要領,不出苦等的四谛,因而就其內容以論其目的,如果二曰而盡,實不外于觀四谛而至涅槃而已。所以本論可分爲兩大部門,就是理論與實際的兩門。理論的部門又分二段,就是最初的界、根二品:界品明宇宙萬有的法體,根品明宇宙萬有的法用,如以佛法向來的話說,是總明有漏、無漏的諸法,文有七卷。實際的部門也分二段,就是有漏與無漏:有漏明迷界的結果、親因、疏緣,亦即別明有漏世間的一切諸法,文有十四卷,是世間、業、隨眠的叁品:世品明迷界的結果,業品明迷界的親因,隨眠品明迷界的疏緣,可說是屬于事實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部分。無漏明悟界的結果、親因、疏緣,亦即別明出世無漏的一切諸法,文有八卷,是賢聖、智、定的叁品:賢聖品明悟界的結果,智品明悟界的親因,定品明悟界的疏緣。換句話說,是說明理想的目標,指示到達理想的途徑,如對前半的世界觀人生觀看,可叫做理想的世界觀人生觀。總上諸品,是明理論與實際的兩大部門。今將一論全部組織,表示如左:

  2 諸品的次第

  本論的品目次第,從八品的組織中,已可明白看出,但所以然未明,所以有再一說的必要。

  佛說契經,論師造論,其所顯示的,不外理論與實際的配合,即由理論的闡發,促起實際的行動,再由實際的行動,證成理論的合法。本論是依經論而創造的,當不超出理論與實際的兩大部門。觀乎八品的次第,…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