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界中,那幾界是常的?那幾界是無常的
次句解答這一問題。叁、十八界中,那幾界是根性的?那幾界是非根性的
後二句解答此一問題。
五外二所識 此明能識所識門。五外,指色等的外五境。這外在的五境,一方面各別爲五識所認識,另方面又總爲第六意識所認識,所以說五種外境,爲六識內的二識所識。雜心頌說:“色界二識識,乃至觸亦然”。分開來說:色界爲眼識及意識的二識所識。所不同的,眼識唯識自相,意識能識自相及共相。色界是這樣,當知觸界也是如此。五識所以唯識自相,因五識身是緣自相境界,現在境界,唯一念,不思惟,所以不能認識共相。意識所以兼緣共相,因意識是緣自共相境,通緣叁世非世諸境,念念相績,思惟分別,所以能認識共相。除外五境爲二識所識,余十叁界,一向爲唯一第六意識所識,非五識所識,所以雜心頌說:“諸余十叁界,一向意識緣”。
常法界無爲 此明常無常門。講到這問題,十八界中,可說無一界全是常住,唯有法界中的一分無爲,是屬常住性的,除此,余十七界及法界所余諸法;都是無常有爲法,所以雜心頌說:“爲無爲共一(法界),一向足有爲,當知十七界”。
法一分是根並內界十二 此明根非根門。如契經說,根有二十二根。以十八界分別二十二根,是這樣的:命根、五受根、五淨根的十一根及叁無漏的一分—:士一無漏根,足以意根、樂根、喜根、舍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九根爲體。其中意根是心王,總攝七心界,不隘法界所攝,除去意根的一分,其余的樂等一分,爲法界所攝;至于五色根、男女二根、並以意根爲體的一分叁無漏根,爲六根六識的十二界所攝。五色根,如其自名,屬十八界的眼等五根,意根攝七心界,男女二根攝于身根,一分叁無漏根,攝于意界、意識界。所以雜心頌說:“內界說十二二八根、六識),此即是根性,一界(法界)中有根”。由此可知外五境及法界中少分,是非根性。
上來根據論文,已將本品諸頌,略爲解說;現再一說研究本頌的方法,作爲結論。一、以哲學的眼光看,本品諸頌,可用概念與具體、精神與物質、歸納與演繹的叁種方法去研究。二、以科學的見解看,可分爲五官的本質、組織與部位的所在;,五官對境的現象界,心理感覺的精神界的叁種方法去探討。叁、以部派的異說,抉擇論題的錯誤與否,如擇滅的一體多體,叁科的假實,心所的有無,以及識見根見等。如能這樣的分類研究,然後就可了然本品要義及其價值所在了。茲再將最後叁門列表于下:
分別根品第二
總明有漏無漏的體用中,界品明漏無漏的法體,已如上說;根品明漏無漏的法用,此中當說。
未解釋頌文之前,先明本品的大義。本品所說的內容,不出叁大類法:一、明二十二根義,有二十二頌;二、明俱生諸法義,有二十七頌;叁、明六因四緣義,有二十五頌:全品總合七十四頌。如是種種,都明有爲法的差別作用,所以正理論中名差別品。本論的品次,如上所說,是依雜心建立的。但雜心論中,唯有行品,並無根品一名,而行品所明的,只是俱有法及因緣,並略說到極微宇刹那等的差別。至本品中二十二根的體相,到後修多羅品中才說到。所以雜心論的行品,是總約有爲法的遷流變化,生滅不住的方面說的。論主雖據雜心而造俱舍,但將他的行晶,分爲根品與世間品。世間品主要的是明有情的流轉,器界的成壞,而雜心論對此問題,則略而未談。今根品既明叁大類法,可見已含攝了雜心行品與修多羅晶的一分義。
本晶的主要內容,既包含叁大部門,爲什麼以根立爲品名呢
這有兩個理由:一、本品的叁大論題,二十二根說在最前;二、在叁大論題中,二十二根有特殊的勝用。因此,名爲根品。既然根義最極殊勝,那末,他的特殊勝用是什麼呢
論說:“最勝、自在、光顯名根”。具足了這叁義,才有資格稱根。光記對此設有叁種解釋,今采取其第叁義說:最勝義,是約根的自體講;自在義,是約根的作用講;光顯義,是約根的體用,皆極殊勝講。舊譯俱舍第二說:“根義雲何
最勝自在爲義,于自事用中,增上自在故。複次,光飾爲義,于身中最明顯故:是故以最勝自在光飾爲義”。關于根義,曆來學者,雖作種種不同的解說,但都據婆沙百四十二卷所說根義而來;雜心卷八也有與婆沙相同的說明。總略的說:二十二根于諸法中,各有他的最極殊勝的增上作用,所以名根。有人說:如以增上義說明根義,那末,諸法相望,各有他的增上作用,就不應說只有二十二根,而應一切都可立名爲根!又有說:若以最勝義說明根義,那末,想的取像,邪見的斷善根,涅槃在諸法中的最勝,理亦應都立名爲根,怎可說唯有二十二根
答:不然!要知一切法中,二十二根,最極增上,所以別立爲根;其他諸法,雖增上用不無,但非最極殊勝,所以不立爲根。
丁二 明漏無漏用
戊一 圳二十二根義
己一 略釋根義
庚一 有部師釋
傳說五于四 四根于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別爲增上
這一頌,是有部師解釋根義。舊頌譯爲:“于四義、五根增上;于二二、四根;五及八,于染汙、清淨”。新舊譯的字句,雖略有別,但大義無乖。
傳說 這兩字,舊譯中沒有。用傳說二字,表示此頌所解說的二十二根義,只是有部一家的傳說而已,論主並不表示同意。因爲除了有部這種解說外,其他經部也對這個加以解釋,而且比有部更爲正確合理,論主是同情後說的,所以正理九說:“初傳說言,顯樂後說”。後說,即指下面經部的解說。
五于四 五指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四指四事。即五色根于四事上,有各別增上的作用。一、于莊嚴身有增上用:有情的生命自體,特別是人類有情,必須五根具足,方可說得上相貌莊嚴。俗說:五官端正,方登人品,就是此意。假使生命體上,缺少了某一根,如眼盲、鼻塌,就醜陋難看而不莊嚴了。二、于導養身有增上用:導即引導,養是保養,五根對于生命的引導保養,是具有增上功用的。我們知道:有情的生命自體,出現在這世間,不論是高級的、低級的,無不要求他的個體,延續不斷的生存下去,這可說是有情的本能要求。但世間促成生命滅亡的逆緣很多,隨時隨地都有解決生命的危險。特別是近代科學昌明以後,毀滅生命的可能性更多!如欲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就不能不藉助于能爲增上的五根。如眼根有能見的作用,耳根有能聞的作用。比方走路,見到前面車輛阻塞,或遇危險地帶,就可設法繞道通過,不致遭受危險或驚嚇;聽到槍炮的昔聲,或屋宇的倒塌聲,就知設法躲避,免遭不測。假使沒有眼耳二根,如聲若盲,橫街直撞,勢必弄到喪身失命而後已。欲界有情的生命生存,是賴段食的維持,而段食具有香、味、觸的特性,能嗅香、嘗味、覺觸的,是鼻、舌、身叁根的功能,假使沒有這叁根受用段食,生命也就難以生存!所以五根對于引導養護自身方面,是有他的增上作用的。叁、于生識等有增上用:有情的見色聞聲,了別色聲等的如何,這是識的功用,然能發生五識及其相應心所的,足五根的力能,沒有五根或根壞了,識就無由得生,這是很重要的一種增上作用。四、于不共事有增上用:事指色聲香味觸的五境,五根取于五境,各別而取,如眼唯取于色,不共于聞聲等,乃至身唯覺觸,不共于見色等,是爲不共義。五根于四事上,有著這樣的增上作用,所以雜心說:“五根說四種”。
四根于二種 四指女男命意的四根。這四根各于二種事上有增上用。先講女男二根的二種增上:一、有情的差別:依佛法說,原始的人類(劫初),初從光昔天下生,根本沒有男女相狀的差別,大家原都一樣的,但到後來,由于男女根的生起,于是就知有男女的類別。二、分別的差別:有情既有男女的類別不同,那末,他們的相貌等,自也有很大的別異。如身體形態,男的比較高大,女的比較矮小。就聲音說,男人的聲音洪曉雄壯,女人的聲音微細柔和。就乳房說,男子的乳房小,女子的乳房大等。正理第九又有一說道:男子的性情勇敢,女人的性情怯弱,是爲有情的差別;男子的衣著樸素,女人的服飾華麗,是爲分別的差別。此二增上,如實際說:有情的別異,是約生命的總相說;分別的別異,是約生命的別相說:總別不同,說二增上。次明命根的二種增上:一、于前生命能續增上:有情的生命,出現于世間,不管壽命多麼長,終不能永住世間,到了某一階段,必然要告一結束,但這一生命結束了,並不是就永遠的完了,還有後一生命繼續而來,這後來的生命于前去的生命,有能續的增上用。二、于現生命能持增上:生命的存在世間,雖不能永久的生存下去,但在生命的業力尚未窮盡的時間內,他是能安定的保持不壞的,這能保持生命不斷的,是命根的功用,所以命根有能任持現實生命的增上用。後顯意根的二種增上:一、能續後有的增上:後有,就是後一生命。有情的前一生命過去,後一生命跟著就來,但什麼使他這樣延續不斷的呢
這就是意根的增上力。據有部說,現實生命的結束階段,是死有;前後生命的延續之間,是中有;由此中有,起愛恚心,生起後一生命,是生有;到了生有位,完成後一生命,是後有。所以,意根有續後有的增上用。二、自在隨行的增上:雜合叁十六說:“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經中說的心,就是此中說的意。世間的若善若惡,皆由心力所造成,所以說能導;一切的一切,既爲心所導引創造,一切諸法當然就以心爲主體,所以說攝受。由于心能導世、攝受,因此于諸法中,唯一心法自在隨行。雖說余法亦可隨行,但不自在亦無勝能,所以沒有增上力用。雜心頌說:“當知余四根,各有二增上”,也同此說。
五于染中增上 五指憂喜苦樂舍的五受根
此五受根于染汙法中有增上用。因貪嗔等的煩惱,于中…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