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42

  ..續本文上一頁,雖唯法俱得,但一切有覆無記四蘊,因爲勢力強、能發業,卻是具有叁種得而通叁世的。

  欲色無前起 上說無記,此說善不善。欲色二字,不是欲界與色界的對稱,而是專指欲界中的善不善表無表色言。此善不善色,于叁得中,有法俱得及法後得而無法前得,因爲此法的勢力,不能引發前得的關系。婆沙百五十七說:“欲界善不善色,若在過去有叁世得,若在未來唯有未來得,若在現在有二世得,謂未來現在”。色界只有善色無不善色,而善色得其得不定,如初靜慮的善身語表色,雖有法俱得法後得,然隨心戒卻有叁世得,果欲說的話,比例欲界色可知,婆沙百五十七說:“不定善色蘊,如欲界善不善色蘊說”。

  醜二 明非得差別

  非得淨無記 去來世各叁 叁界不系叁 許聖道非得 說名異生性

  得法易地舍

  如上所說,已明得的差別;非得差別如何,此中當說。得之差別,有五門分別;非得差別,只四門分別。于中第一句是叁性門,第二句是叁世門,第叁句是界系門,四五兩句是明非得不通無漏,最後一句是明舍門。今順其次第,說明如下。可是,于此成爲問題的,就是非得差別中,爲什麼不論叁學門及叁斷門

  比例于得來說,本應有此二門,因從初句非得淨無記一看,就知這是非學非無學,並知這是唯屬修道所斷,所以略而不談。

  非得淨無記 這是叁性門。非得是總標,淨無記正是叁性分別。無記有染有淨,染的是有覆無記,淨的是無覆無記。頌說淨無記,就是指無覆無記言。意說一切非得,在叁性中,唯是無覆無記性攝。爲什麼

  要知這道理,當先知非得是隨于什麼而顯示他的性類差別的。據婆沙百五十八說:非得不可說他隨于所不得法以顯示他的性別,因爲兩者的性質是相反的。假定非得隨于所不得法而成性類差別,那就不免有如下的過失:已經斷了善根的有情,應該還成就善法;已經離去欲染的有情,應還成就不善法;已經斷諸雜染而獲得無學果的,應還成就染汙;尚未獲得出世叁乘聖法的異生,應已成就叁乘無漏聖法;乃至擇非擇滅的非得,應該說是無爲。但是事實不然,所以非得不可隨所不得法性類差別。非得又不可隨能證道以顯示他的性類差別,因爲他既不是世間的有漏道所求,又非出世的無漏道所求的。然則他依什麼而有性類差別呢

  唯依命根及衆同分而轉。所依的命根衆同分是無覆無記的,能依的非得當然也就是無覆無記的。

  去來世各叁 這是叁世門。法義說:非得與得對待看,本有很多差別,而大體約有叁種:一、得有法前得、法後得、法俱得叁;非得只有法前非得、法後非得,而絕對沒有法俱非得。所以然者,因爲得與所得法,是相互隨順的,非得與所不得法,是相互乖違的,所以婆沙百五十八說:“得與所得法,或俱起,或不俱起;非得與所不得法,必不俱起”。光記四說:“得有同時得,前後得;非得有前後非得,無同時非得”。非得所以沒有法俱非得,因爲法不現前則已,如果現前的話,是所得者,一定有得。二、在叁世門方面,得與非得也不全同:如得叁世法各有叁世得,而非得現在法無現在非得,除了這點,其他大體差不多。叁、論叁世的能所有,得與非得也是各別的:得談叁世能所有,是據前後俱得的差別說的,非得談叁世能所有,唯依法法互不成就的道理講的,與前後非得的有無,沒有什麼關系,因爲其性相違及無俱起。頌說去來世各叁,就是過去未來世,一一各有叁世非得,反顯現在世,唯有過去未來非得,決無現在非得。過去法有過去非得者,就是過去世的諸法中,此法不成就彼法,名爲過去法有過去非得。過去法有未來非得者,就是未來法若不成就過去法,名爲過去法有未來非得。過去法右現在非得者,就是現在諸法,隨其所應不成就過去法,名爲過去法有現在非得。未來法有未來非得者,就是未來世的諸法中,此法不成就彼法,名爲未來法有未來非得。未來法有過去非得者,就是過去法不成就此未來法,名爲未來法有過去非得。未來法有現在非得者,就是現在諸法,隨其所應不成就此未來法,名爲未來法有現在非得。現在法有過去非得者,就是于過去的諸法中,不成就此現在法,名爲現在法有過去非得。現在法有未來非得者,就是于未來法中,不成就此現在法,名爲現在法有未來非得。現在法無現在非得者,因爲于一法中,成就與不成就,是不能並存的。婆沙百五十七廣爲說明,可以參閱。爲使明了起見,今將非得叁世門,圖示如下:

  叁界不系叁 這是界系門。叁界不系,是指所不得法,叁字一字,是指能得非得。所有叁界系的及不系的一一非得,都是通于叁界系的。如彼欲界法有叁界的非得: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就屬欲界系,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就屬色界系,無色界有情不得欲界法,非得就屬無色界系。色界法有叁界的非得:欲界有情不得色界法,非得就屬欲界系,色界有情不得色界法,非得就屬色界系,無色界有情不得色界法,非得就屬無色界系。無色界法有叁界的非得:欲界有情不得無色界法,非得就屬欲界系,色界有情不得無色界法,非得就屬色界系,無色界有情不得無色界法,非得就屬無色界系。因爲非得是隨所依判別的,所依命根衆同分通于叁界,能依的非得當然也就通叁界系。不系的無漏法,也有叁界非得:如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就屬欲界系,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就屬色界系,無色界不得不系法,非得就屬無色界系。

  許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 這是解說非得不通無漏的所以。異生性,簡單的說,就是還沒有獲得無漏聖法的凡夫性。發智論說:“雲何異生性子答:若于聖法、聖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諸非得、已非得、當非得,是謂異生性”。聖法等的六句,婆沙四十五對此解釋,有多種的說法。有的說叁逗都是顯示苦法智忍的,不過約總別說有差別,就是初句是總,後五是別。有的說:這都是顯示聖法的,所不同的,也只在總別而已。此論取其扼要,說爲不獲聖法。婆沙四十五敘犢子部說:異生性,就是欲界見苦所斷的十隨眠,其性染汙,爲欲界系,屬于相應行蘊所攝,是見所斷。經部師說:異生性,在界方面,通于叁界,在斷方面,通見修斷,在攝方面,屬于不相應行蘊所攝,在假實方面,是在未得聖法的有情身上所差別假立的,並沒有他的實在自體。世友解說:能合有情生起不同的見解,發生不同的煩惱,造作小同的行業,感受不同的果報,有諸不同的受生,往于不同的界趣,名異生性。有部說:在幾夫位,小獲一切叁乘聖法非得,名異生性,有實自體,非假安立。今論主同意經部是假非責,所以論說“如經部師所說爲善”。還有一點也應知道的,就是不獲這句話,只足表示離于獲的意思,如果說是有了少分所獲,就名聖者而非異生了。這點非常重要,假定不足這樣,諸佛世尊也不成就聲聞獨覺種姓的聖法,那豈不是也就成了異生嗎

  所以對此須要加以簡別。

  得法易地舍 這是舍非得門。非得在怎樣的情形下舍去呢?這有兩個時侯可以舍:一、得法時舍,如從來沒有得到聖道的,我們說他是異生性,假使現在得到聖道,轉異生性而爲聖者,以得代替非得,彼非得就舍去了。二、易地時舍,如原生存于欲界五趣雜居地的,一旦上升到色界離生喜樂地時,那他下界地法所未得的非得就舍去了,或原居于上界離生喜樂地的,一旦下墜到欲界五趣雜居地時,那他上界地法所未得的非得就舍去了。因爲非得是隨所依命根衆同分有的,某一界地的生命既已結束,依彼而有的非得當然也就舍了。但這不是由于得的代替非得,而全是由生命轉移陣地的關系。

  癸二 衆同分

  同分有情等

  這是不相應行法中的第叁一種。先引婆沙說,次解釋頌文。婆沙二十七說:“雲何衆同分

  謂有情同分猶如命根體足一物,偏與一切身分爲依,是不相應行蘊所攝,惟無覆無記性,惟有漏,通叁界,是異熟及等流,非長養,非色法故。異熟者,謂趣同分等,如地獄趣有情展轉相似,乃至天趣等有情亦爾;等流者,如欲界有情展轉相似,乃至妩色界等有情亦然”。讀此,同分是什麼,已一目了然。同時,知道同分是實有物,有部學者認爲:假定同分不是別有實物的話,而于衆生由種種別類更互不同,此也是衆生,彼也是衆生,像這樣的同智及同言說,那就無法成立了。可是經部學者說:不管你舉出怎樣的理由來說,但總不能證明說是別有實物叫敞同分,因爲他只是在相似的種類諸行生時,于中假立名爲人同分等。

  同分有情等 頌中的同分是出名,有情等足正釋。同分的名義,有兩種解說:一是種類相似義,二是因義。正理依因釋,所以說“分是因義”;俱舍依相似釋,所以說“展轉類等”。所謂同類相似名爲同分者,如在同一趣中受生的諸有情類,身體的形態,諸根的業用,內心的欲樂,異性的相求,飲食的受用,一切的一切,展轉互相類似,名爲同分。依論文說,這有兩種不同,就是有差別與無差別,現在逐漸擴大的說明他們不同:如中華民國的國民,不管是屬那一種族、那一階層,都必然的共同享受信仰、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的自由,是爲無差別同分;但中國的全體國民,是由各種種族,各個階層所構成的結合體,所以種族與種族、階層與階層之間,仍有他們的不同,雖有不同,但在各種族各階層中,彼此仍有共同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好樂、事業等,足爲有差別同分。又如人,不管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但在人的一點上,大家都是同一的。有差別者,在人類中,男的與男的一類,女的與女的一類,在俗的與在俗的一類,出家的與出家的一類,各類有情相等有的。再如無限生存的欲望,生命自體的染著,飲食等物的資養,這不管是那一種類的有情,又不問是那一界趣的有情,高級的,低級的,爲每一有情平等共有的,是爲無差別同分;此一種類與彼一種類的有情,此一界趣…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