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43

  ..續本文上一頁與彼一界趣的有情,是各各差別的,雖然如此,但在此一種類、此一界趣的有情中,彼此的樂欲事業等,仍是共同的,是爲有差別同分。無差別與有差別的同分,正相當于類與種的概念。或說:無差別是總同分,所以論文用“一切”二字顯示;有差別是別同分,所以論文用“一類”二字顯示。此外,論文還說有法同分,就是蘊處界等的諸法,展轉相似;但這爲諸論所不說,所以現在也就略而不談。

  癸叁 釋無想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這是不相應行法中的第四一種。無想,是指無想異熟,爲無想定之所感。但無想定,定否唯感異熟,或亦感共余的,論文沒有明白的顯示,加據正理論說,無想有情天中的無想及色,唯是無想定所感的異熟,而無想定絕對沒有力量能引衆同分以及命根,因爲這是有心的第四靜慮所感之果。這與婆沙百十八第一師所說是一樣的。照有部說,無恕異熟,因爲能遮未來心心所法暫時不起,所以他是有實自體的;但經部說,無想只是在諸余心心所法暫不轉位而假立的,並沒有他的實在自體。兩說不同,應以後說爲善。

  無想無想中心心所法滅 頌文第一句的兩個無想,前者是指無想異熟,後者是指的無想天。意思茫說:在無想天中,有無想異熟,于此無想異熟報體中,諸心心所法,停止了活動,名爲心心所法滅。但心心所法不起活動的無想有情,是長遠的沒有想呢

  還是有的時候有想呢

  當知所謂無想,只是就其中間五百大劫所受的果報而言,至于初生、將死的兩頭,還是有想的。換句話說:初生無想天的時候,是有心理活動的;將死要離無想天的時候,也是有心理活動的。所以經中說:“彼諸有情由想起故,從彼處沒,然彼有情如久睡覺,還起于想”。還有一說:無想有情所受的果報,在時間上,共有五百大劫,真正入于無想狀態的,只有四百九十九劫,其余有一劫的時間是有想的,那就是初生時的半個大劫與將死時的半個大劫。

  異熟居廣果 無想有情的報體,一向是異熟的,因爲所修的無想定是異熟因,所以所感的無想報是異熟果。然此無想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是在什麼地方

  頌文告訴我們是居住于廣果天。廣果天是第四靜慮的第叁重天(第一重爲無雲天,第二重爲福生天),本爲有想有情所居住的世界,現說無想有情居廣果天,不是居于廣果天中,而是在廣果天上,另有一個高勝處,爲無想有情所居,這如初禅中有高樓閣,是大梵王所居住的,叫做中間禅。居于高勝處的無想有情,報盡死了以後,又將生于何處?就他的業力說,命終必生欲界,因爲凡生無想天的有情,一定是有欲界順後受業的,所以生于欲界不生別處。欲界有五趣別,究生在那一趣,要看他的業力,是沒有一定的。頌疏說:“謂諸外道,修無想定,于加行時,或起邪見,謗釋種涅槃;或起見取,計無想天爲真解脫;或起戒取,計無想定以爲真道:如是等惑,爲惡趣因。既修此定,次複離欲,或起生得,或聞、或思,如是等善,爲善趣因。由善惡雜起故,生五趣不定也”。

  癸四 明二定

  、 子一 無想定

  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

  這是不相應行法的第五一種。無想定爲生無想天之因,將此無想定修好了,一定是生無想天的。有部說這也是有實體的,因爲他能遮合心心所法滅而不生;經部說這唯于心不轉位假立爲定,並沒有他的實在自體。兩說不同,而以後說爲善。

  如是 論說:“說如是聲,唯顯此定滅心心所與無想同”。約滅心心所法一分相同,叫做如是,並不是說大同小異,稱爲如是,因爲五類、叁性、別體、數法等,兩者都是各別的。

  無想定 論文對這有二解說:一是無想者定,就是修無想的人所完成的定;一是或定無想,就是妩想本身就是定。無想定本以滅一切心心所法爲自性的,爲什麼現在唯說無想?因爲行者在加行位中修的時候,專心一意的只是厭患于想,所以得無想定名。正理十二說:“由厭壤想生此定故,非諸異生能厭壞受,由耽著受而入定故”。

  後靜慮 這是明所依地修無想定。後靜慮,就是第四禅天,因爲他在諸靜慮中,居于最後的緣故。諸有修無想定者,一定是依第四靜慮而修,不依余處。

  求脫 這是明修無想定的作意,亦即是動機。外道學者,修無想定,其唯一動機,是求真解脫。他們認爲:無想果足真正的解脫,無想定足確實的出離道,爲了證得那無想解脫,就必須修此無想定。

  善 這是叁性分別。此所修的無想定,在善惡無記的叁性中,唯獨是屬善性,正因爲他足善的,所以能招無想天中的五蘊異熟。或有人說:無想定是無想的因,無想是無想定的果,因中分別叁性,果上爲何不論

  前說無想,在頌文中,已以異熟顯示,凡是異熟,一定無記性攝,不說已經知道;今無想定,就他爲異熟因說,是屬善性所攝,原也不說可知,但因頌中未說,所以論文特說一向是善。

  唯順生受 這是明受報時。無想定既是異熟因性,當然一定要感受果報的。可是講到受報,向來說有順現、順生、順後、及不定受的四種,那末,爲善性的無想定,于此四種中,順于那種受呢

  論說“唯順生受,非順現、後及不定受”。現實生命是這一生,後一生命是第二生。順生受,就是于第二生中受生;順後受,就是于第叁生中受生;順不定受,就是受生的時間沒有一定。無想定所以唯順生受,論說“若起此定,後雖退失,傳說現身必還能起,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故得此定,必不能人正性離生”。無想定所以不順余受者,婆沙百五十二說:“非順現法受者,以于余處修此定已,生無想天方與果故;非順後次受者,此定猛利速與果故;非順不定受者,不可退轉故”。

  非聖 是明修學的人。凡修無想定者,一定有兩個錯誤的認識:一是誤認無想爲真正的解脫;一是誤認此定爲真正的出離。由前一錯誤而生起見取,由後一錯誤而生起戒取。單從這兩種煩惱活動看,就可證知此定不是聖者所修,因爲聖者已解決了這二種煩惱,不特不會産生這兩種妄執,而且以明確的智慧,深切了知此無想定所感得的五百劫生死大果,空無所得,那裏還盲目的修學此定尹所以這唯是智慧短少的外道學人所修的一種定。

  得一世 這是明成就。修無想定的人,得到無想定時,其能得的得,初念起時,于叁世中,唯得現世,所以說得一世。如所得的無想定在現世,那能得的得也在現世,是爲法俱得。但到第二念後,乃至未舍以前,因無想定是有記性,也可成就過去,得在法後,有法後得。唯決沒有法前得,因無想定是無心的,無心就不能修于未來,所以無法前得。婆沙百五十二說:“問:此無想定亦得過去得未來得耶産有說:不爾!惟有心定可有是事,非于無心有得修義。若作是說:定初刹那唯成就現在;定余刹那成就過去現在;出此定已但成就過去”。

  子二 滅盡定

  減盡定亦然 爲靜住有頂 善二受不定 聖由加行得 成佛得非前

  叁十四念故

  這是不相應行法的第六一種。滅盡定與無想定,一般稱爲二無心定。照有部說,無心定的有情,決定是無心的;但經部說,無心定中,並不是完全無心,順正理論敘述他的意見說:“譬喻論者,作如是言:滅盡定中唯減受想,以定無有無心有情,滅定命終右差別故,經說入減定識不離身故,又言壽暖識互小相離故”。婆沙百五十二也說:“謂譬喻者分別論師,執減盡定細心不減。彼說:無柯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定而無心者。若定無心,命根應斷,便名爲死,非謂在定”。一百五十一卷,又說到無想定有心,理山是同樣的。譬喻者說沒有無色的有情,沒有無心的定,可知譬喻者的本義,與分別論者和大衆部是一致的。共次,有部說減盡定是有實體的,如順正理說:“滅盡定體爲假爲實

  應言此定體實非假,能遮礙心令小生故”。又說:“山此故知,離前心外定有別法,能遮礙心,由此法故,于無心位,雖有心因而心不起,即此別法名滅盡定,體是有爲,實而非假”。經部則說分位假立妩別自體,所以論文說:“由前定心能遮礙故,謂前定心與所余心相違而起,由此起故,臣令余心暫時不轉,此能引發違心所依令相績故,唯不轉位假立爲定,無別實體”。

  滅盡定 這又名爲減受想定。滅盡定中,本總滅除一切心心所法的,爲什麼唯說名爲滅受想定呢

  這是約修行的聖者,在加行的時候,特別厭逆此二心所說的。在界品講受想二蘊時,曾經說到:有情的妄想、倒見,是由想心所而起的;欲樂、貪愛,是由受心所而起的。此二心所,在我人心中,活躍得最厲害,爲一切煩惱的根源,所以修定的聖者,特偏厭逆如足二法,正因偏厭受想,所以名滅受想定。

  亦然 說亦然聲,顯此滅盡定的滅除心心所法,與前無想定滅心心所是一樣的。就其減除心心所的立場說,二定大體是相同的,但他們的不同,除了下面所說者外,在加行位上的厭患,也略不同:無想定的行者,特重于想的厭患,不重于受,所以正理說:“非諸異生能厭壤受,由耽著受而入定故”。減盡定的行者,不特著重于想的減除,而且對受心所亦同厭患。對觀二定,有多差別,今略分別如下:

  爲靜住 這是第一動機不同:修無想定,是以山離爲動機,而以求得解脫爲目的的;修滅盡定,足以止息想爲動機,而以求得寂靜安住爲目的的。

  有頂 這是第二所依不同:修無想定,足依第四靜慮而修的;修滅盡定,足依有頂——非想非非想處——天而修的。前修無想定的外道,所以不依下叁靜慮及欲界地修,因欲界有苦受的激動,下叁靜慮有喜樂受的動搖,不易入于無想境界。現修滅盡定的聖者,所以不依下八地修,因下諸地,是有想地,行相粗動,欲止息他,是很不容易的。有頂天中,非想非非想,行相仿細,欲克製他,比較容易,所以唯依有頂修滅盡定。

  善 這…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