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無色,無想五那含”。如是諸有,爲有情的生命果報,他之所以不絕的輪轉于生死海中,是以隨眠爲他的根本的,所以有漏業離了這隨眠惑,就決定沒有感果的功能。然而仍成問題者,就是隨眠何以爲諸有的根本
這在論文中說有十種原因,在順正理論說有十六種原因,以明隨眠爲生死的根本,現因無暇一一俱說,只好略舉幾個重要的一談。一、吾人身語意的叁業活動,是聽命于煩惱的指揮,所以由煩惱發動招感後有的業。二、隨眠有股力量,系縛衆生于生死海中,不讓跳出叁界外去,如人趣有情,有人趣的煩惱留住,只有使你更向低一級的地方去,決不容你向上升高一級,何況出叁界而了生死
因有強有力的煩惱支配著我們,所以我人不能自由的獲得生死自在。隨眠既是生死根本,我們即應從衆多義門去認識他,進而決定除滅隨眠。
此差別有六謂寅嗔亦慢無明見及疑 這是解答第二問題的。隨眠既爲諸有的根本,首先我們要知道的,就是他的種類究有多少。這裏說有六種,謂貪、嗔、慢、無明、見、疑。關于六種隨眠的定義,有的從前曾經說過,有的下面會要談到,茲姑略而不論。于此值得提出討論的,足“亦慢”的“亦”字。據世親自己的解說,是顯示嗔、慢、無明等的五隨眠,都是由貪的力量而于境隨順增長的,如經說的因愛生嗔,就是顯示嗔由貪的力量,才對境界隨順增長的。嗔既如此,慢及無明等亦然。依這意義解說,我們對于頌文,應該讀成貪、貪嗔、貪慢、貪無明、貪見、貪疑。但順正理主不以此說爲然,因這解釋,不合文意,要知這叁句的主要目的,本在標數列名,就是標出隨眠的數目,列出他們一一名稱而已,那裏有什麼此因于彼而于境隨增的意義
法義說:此責非理!當知此論是世親造的,在他正作此頌時,心中含有這意義,所以特別說亦,這有什麼不對
又有什麼不合文意?正理論主又說:此中“亦”字,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只是爲了句子的完整,因爲沒有這一個字,句子就不圓滿了。法義說:這也不符事實,我們從全論的前後頌文看,凡是作者欲用來滿足句子的字,都是用“並”和“及”,甚或同時用兩個“及”字,從未見用“亦”宇以滿足文句的。衆賢論師又說:假定欲合這“亦”字另有別義,我以爲是可作這樣解說的,如貪雖有多種,但可歸納起來成爲一隨眠,如是嗔慢等亦可作這樣的辦理,所以說亦。法義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說:你剛才說不順文意,不可作別解,爲什麼現在你又作別解
從這種種分別起來,因爲頌是世親造的,所以我們 覺得,還是以世親本人的解說爲確當。
王二 明七隨眠
六由貪異七 有貪上二界 于內門轉故 爲遮解脫想
上面所說的六隨眠,在經中不會見有說過,可說沒有經典的根據;現在所說的七隨眠,經中又稱爲七使,是有經典根據的。如雜含十八說:“閻浮車間舍利弗:所謂使者,雲何爲使?舍利弗言使者七使:謂欲貪使、嗔恚使、有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世親在未造本論前,其所有的作品,不談隨眠則已,一談隨眠就是七隨眠。法義說:“初句正答明成七,下叁句辨所增名體。于中,初一句正示名體,謂有貪標名,上二界者出體……後二句敘有貪別立由,二句即二因”。
六由貪異七 這是正答而明七隨眠的所以。所謂七隨眠,就是將上所說六隨眠中的貪,分爲欲貪輿有貪的二種,因由貪的不同,所以成七隨眠。欲貪下面沒有講到,現在略爲說明。什麼是欲?經說:“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一。明白的說,欲貪就是欲界所有的貪,如貪五欲的境界等,是多向外門轉的。
有貪上二界 有貪,簡單的說,就是上二界貪。上二界貪,爲什麼叫做有貪
此中的有字,是約自體以立名的,而自體乃指定及所依止的生命體,因上二界的有情,多于定及所依身,深生味著,即此所味著的身與定,名之爲有,緣此有而起貪,名爲有貪。
于內門轉故 這是明有貪的第一理由。內,即指所修的定。欲界散心位上的有情,見色聞聲等,都是向客觀的外在轉的,可是到色無色界的有情,因爲內向修定的關系,緣定起貪,以內爲門,所以名內門轉。
爲遮解脫想 這是明有貪的第二理由。修色無色界定,縱然得到很深的境界,但依佛的眼光看來,仍在生死圈中,並沒有真正得到解脫,然而印度其他的宗教學者,卻于此生起解脫的觀念,以爲到了這兒,就超脫生死了。正理四十五說:“于色無色起解脫想”;入論上說:“靜慮、無色,如四禅比丘,執四禅謂四果,無色亦可例知”。准此,總于上二界起解脫想。有說不是于上二界都起解脫想,只是在第四禅的無想天起解脫的觀念。如舊論說:“于此二界中,即計無想定”。論第五也說:“修無想定爲何所求
謂求解脫。彼執無想是真解脫,爲求證彼修無想定”。此兩說中,應以前說爲正。佛爲料正他們這種錯誤的想法,所以特地告訴他們說,這不是真解脫,這還是有所貪愛的。
壬叁明十隨眠
六由見異十 異謂有身見 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如上所說六種隨眠,有時依于異門,又可建立爲十種隨眠,這是怎樣建立而成爲十的呢
其情形是這樣的:
六由見異十謂于前六種隨眠中,由于見行的差別,所以就分爲十。見行的行,是行相,即行解,爲心心所緣境的作用。所以婆沙說的“以行相、部、界差別而分別之”的行相,就是作行解說的。入阿毗達磨論上說:“依界、行相、部別。謂貪諸欲,故名欲貪”。從這種種看來,可知標的雖是行相,于其釋義但是行解。
異謂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所謂見的不同,是那幾種呢
約有五種差別:一、有身見,二、邊執見,叁、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如是五見,再加貪等五,合爲十隨眠。于中,五是見性,五非見性。至于什麼叫做有身見等,到後再說,現只略舉其名。
唯仍須稍加分別的,就是這十隨眠,是不是爲經所說
光記與寶疏,均說爲經說,這實在是錯誤的,因在一切小乘經中,從未見說有十隨眠的。或有人說,這是發智論所說的,但查發智論,並無如今所說的十隨眠,雖則彼五有十隨眠,但那是于九十八中,分別隨增具缺,完全不是說的五鈍五利。如發智說:“此中欲界異生、聖者,幾隨眠隨增
幾結系耶
答:異生九十八隨眠隨增,九結系;聖者十隨眠隨增,六結系”。不特發智不見有此說,就是于六足、婆沙中,也未見有以五利五鈍立爲十隨眠的。所以諸論當中,只有于七隨眠,複分爲九十八。不過推尋九十八的本原,則全在五鈍五利,如不據此,就不得成九十八數,所以知道:就義容有十隨眠,更何況諸論說有五見
壬四 明九十八隨眠
六行部界異 故成九十八 欲見苦等斷 十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 叁二見見疑 色無色除嗔 余等如欲說
如上所說六種隨眠,不僅可以分七、分十,而且依余異門,又可建立爲九十八隨眠,這是怎樣建立的呢
現以兩頌來說明。舊論說:“複次,此十隨眠惑,于阿毗達磨藏中,更立爲九十八”。與今論文由六成九十八,稍爲不同,但大義無妨。發智叁說:“九十八隨眠者,謂欲界系叁十六隨眠,色無色界系各叁十一隨眠”。于中,初六句明欲界系,後二句明上二界系。
六行部界異故成九十八 六,即前面的六隨眠。行謂見行,由見行異,前六隨眠,分別爲十。即此十種,由于部界的不同,所以就成九十八。部是部類,有五部,即見苦、見集、見滅、見道、修所斷。界謂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婆沙五十說:“佛唯說有七隨眠,如何強增爲九十八
爲遮彼意,廣七隨眠爲九十八。謂依行相、界、部別故”。
欲見苦等斷十七七八四 此明欲界有叁十六隨眠。謂于欲界見苦所斷有十隨眠,見集所斷有七隨眠,見滅所斷有七隨眠,見道所斷有八隨眠,修道所斷有四隨眠。頌中的等字,就是等于見集等。五部總計,合爲叁十六種。
謂如次具離叁二見見疑 此釋上面叁十六數的原因。謂如五部的次第,其數多少是這樣的:見苦所斷具十隨眠;見集與見滅所斷各七隨眠,于中除去身見、邊見、戒禁取的叁隨眠,所以頌說離叁見;見道所斷有八隨眠,于中除去身見、邊見的二隨眠,所以頌說離二見;修道所斷有四隨眠,于中除去五見及疑的六隨眠,所以頌說離見疑。
由此所說,已可明白的顯示出:十隨眠中,唯在見苦所斷這一部的,是有身見與邊執見;通于見苦見道所斷之兩部的,只是戒禁取見;通于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之四部的,是邪見、見取及疑;除此諸余貪、瞋、慢、無明四者,一一皆通見四谛所斷及修所斷的五部。論說:“如是六中,見分十二,疑分爲四,余四各五,故欲界中有叁十六”。于此叁十六中,前叁十二隨眠,是屬見道所斷,因爲一見谛時,他就毫無保留的被斷去了,後修道的四隨眠,屬于修道所斷,因于見谛已後,仍須不斷的修道,才能斷除他的。
色無色除嗔余等如欲說 此明色無色界各有叁十一隨眠,二界合論成六十二。于中所除者,就是每部下除一嗔隨眠,五部共除去五個,所以叁十六,只剩叁十一。上二界,除了沒有嗔,其余的一切,都如欲界所說。古人有一頌說:“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叁,道除于二見,上二不行嗔”,正是顯的這個意思。現在再來加一總結:欲界叁十六,色界叁十一,無色界亦爾,合爲九十八。爲使大家易于明白起見,特再總列一表如下:
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余通見修斷 智所害唯修
前說隨眠有九十八,于中,爲忍所害而屬見所斷的有八十八,爲智所害而屬修所斷的有十。但這裏成爲問題的:前八十八隨眠,是否決定唯屬見道所斷而不通于其他
後十隨眠,是否全都只屬修道所斷而不通于其他
這一頌就是解答這個問題的。
忍所害隨眠有頂唯…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