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71

  ..續本文上一頁 異此名勝義

  上面依經說四谛,今複依經說二谛,就是世俗谛與勝義谛,在沒有解釋二谛前,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四谛是不是都通世俗與勝義的二谛

  據婆沙的評家說,四谛是皆通二谛的。我們知道:苦集二谛,是世間的有漏法,不用說,是世俗谛,可是苦谛下,有苦、空、無常、無我的四行相,集谛下,有因、集、緣、生的四行相,當知這就是通于勝義谛;滅道二谛,是出世的無漏法,不用說,是勝義谛,但滅谛中,有似園林等,爲安隱處義,道谛中,有似船筏等,備載運用義,當知這就是通于世俗谛。明白了四谛通于二谛,進而所要問的,就是二谛的狀態是怎樣的?

  彼覺破便無慧析余亦爾如瓶水世俗 此明世俗谛。世是時間遷流,俗是蒙蔽隱覆。如知緣起的一切因果法,在遷流的時間中,沒有自性而現出自性相,欺诳凡人,使人不能見到他的真實相,所以名爲世俗。舉例說:如現見的一只花瓶,當他還完整而沒有破壞時,我們確實覺得他是只花瓶,而且認爲是實有的,但等到將他打破而成爲碎瓷時,在我們的觀念上,瓶的感覺就不存在了。瓶是如此,衣服、玩具、房舍等,都是這樣,所以名爲世俗。又如有的東西,以慧將其余的質素分析出來,其覺也就消失。如日常所見的水,其中含有色香味觸的各種元素,假定現在有人運用他的勝慧,析除色等的各種元素,那就決不可能再于其中生起水的認識,所以說水覺則無。水是如此,火等當知亦爾,所以名爲世俗。世俗法既是可破壞而浮虛不實的,爲什麼叫做谛?當知谛是真實正確的啊!對的,世俗是虛妄法,本不足以稱爲谛,現在所以把世俗稱爲谛,是因一切虛妄如幻的法,由過去無明行業熏習聽現起的;現在又由無明妄執,在亂現的如幻虛妄法上,錯誤的把他認作真實。雖實無有自性,但在凡夫共許的心境上,成爲確實的。就世俗說世俗,所以叫世俗谛。論說:“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谛”。唯此中所說世俗稍有別者:彼覺破便無,如瓶名世俗,是約物體破壞以說明世俗的;以慧析覺無,如水名世俗,是約智慧分析以說明世俗的。

  異此名勝義 此明勝義谛。什麼是勝義谛

  諸法假定有異于前面所說的如水如瓶,即使那東西是破壞了,或爲慧所分析了,但對那東西的認識,並不是沒有,這就叫勝義谛。舉例說:如顯色的東西,我們就是把他破碎到如極微那麼一點,結果那色覺仍同樣的存在。又如我們以慧分析味等或受等,或析至一極做,或析至一刹那,但那味覺或受覺,總歸是存在的,決不因爲分析,就歸于烏有。如是像這樣的真實有,就名爲勝義,因一切時體是恒有的。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名勝義谛,因如勝義理說爲有的。上來所說的二谛,是據有部而言的,但在其他的學者,如先軌範師,認爲可以叫做勝義的,是無漏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的諸法;可以叫做世俗谛的,是除此以外余智所取的諸法。爲什麼他要這樣說

  因先軌範師的意思是:正智取境,是不顛倒的,所以名爲勝義谛;非正智取境,是不真實的,所以名爲世俗谛。

  己叁 約聖道辨人

  庚一 明聖道加行

  豐一 總標加行門

  將趣見谛道 應住戒勤修 聞思修所成 謂名俱義境

  一個于聖谛中求真見的行者,在一開始修學時,那他應該學修一些什麼呢

  這說起來本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應于解脫具深意樂,觀涅槃德背生死過”。如不具有求解脫的意樂,深深了知涅槃的功德,生死的過患,怎肯認真的修行?不真切的修行,怎能于聖谛中獲得真見

  所以現在先來說明應修何種加行。

  將趣見谛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 不管是怎樣的一個發心者,在他將欲趣向于見谛道時,第一條件就是要安住于清淨屍羅,因爲戒是出世的階梯,涅槃的基礎,沒有淨戒,一切不能完成。安住清淨戒後,其次就要精勤勇猛的攝受隨順于見谛的聽聞,換句話說,就是要鄉間正法,從正法的聽聞中,了解世出世間的事理,進而對所聞的法義,對所了解的事理,加以審慎的思惟抉擇,合師教授教誡的所生慧增,無倒思惟已後,方能決定依照所思惟的去實踐。總括的說一句,就是先住于戒,後修叁慧。論說:“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然此叁慧的差別,究竟怎麼樣的呢?答:

  謂名俱義境 意謂如其次第,以名俱義爲所緣境。就是聞所成慧,以名爲所緣境,思所成慧,以俱(名義)爲所緣境,修所成慧,以義爲所緣境。所謂以名爲所緣境者,就是在聞慧的階段,對于文義的觀察,還沒有賂夠舍文而觀于義,且主要的是隨順師說的名句文身,于義差別有決定慧生,所以這慧葉做聞所成慧,約入方便說但緣名,其實不但是以名爲境的。所謂以俱爲所緣境者,就是到思慧的階段,爲欲了知別義的緣故,對于其義,複加精勤審思,爲使所思擇的別義,沒有絲毫的差錯,複又念師前所教的名句文身。文義先後印證,于是對差別義,生起決定慧,叫做思所成慧。“此加行時,由思義力,引念名故,說緣俱境”。所謂以義爲所緣境者,就是到修慧的階段,對于文義的觀察,已能舍文而觀于義,不待名言,就可證義差別,由此所生的決定慧,叫做修所成慧。正理五十九說:“諸瑜伽師此中立喻,如彩畫者習彩畫時,最初從師敬受畫本,審谛瞻相臨本仿學,數毀數習乃至刮真;然後背本數思數習,爲令所習無謬失故,複將比較所仿畫本,合己所造等本或增,不爾所習無增進理;由此後時所作轉勝,無勞觀本隨欲皆成。習叁慧法,應知亦爾。毗婆沙師複別立喻:如有一類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能離岸及浮所依;曾學未成,能暫舍離去之不遠,恐乏沈溺,複還趣岸,或執所依;曾善學者,能無勞倦不顧岸依,雖經極深險難洄液,能免淪沒自在浮渡:如是應知叁慧相別”。此據婆沙有部宗的意思,若依論主自己的見解,認爲這樣的解說叁慧,是有些不妥的,爲什麼

  因緣名時是聞慧,緣義時是修慧,如是,思慧豈不是不成了嗎?所以論文提出論主的意見說:“今詳叁相無過別者,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說所成言,顯叁勝慧,是聞思等叁因所成”。論主的這一解說,與成實論師的意思,是一樣的。如彼卷第二十,叁慧品說:“從叁藏十二部經中生名爲聞慧,以此能生無漏聖慧,故名爲慧。如經中說:羅喉羅今能成就得解脫慧,雖聞韋陀等世俗經典,以不能生無漏慧故,不名聞慧。若能思量諸經中義,是名思慧,如說行者聞法思惟義趣。又說行者聞法思惟義已,當隨順行,若能現前知見,是名修慧,如說行者于定心中見五陰生減,如諸經中說。汝等比丘修習禅定,當得如實現前知見”。雖正理五九舉此破後,說論主不達婆沙的意思,但實際上,那是免不了相亂過失的。

  辛二 明身器清淨

  具身心遠離 無不足大欲 謂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無

  治相違界叁 無漏無貪性 四聖種亦爾 前叁唯喜足

  叁生具後業 爲治四愛生 我所我事欲 暫息永除故

  凡依佛陀的教命而實踐的,不管是什麼人,都須先要清淨身器,但身器怎樣才得清淨而令所修得以速成呢

  講到身器清淨,大略由于叁因:一、身心遠離,二、喜足少欲,叁、住四聖種。所謂身器,身是修行者的所依身,器就是譬喻依身的。“教法依身運轉,法水如傳器物”,所以名爲身器。

  具身心遠離 清淨身器的第一動因,就是遠離身心。身心怎樣才得遠離

  外如斷絕惡友的交緣,不與惡友相往還,是就離去身上的穢相,而得身遠離;內如離去不善的思惟,不起不正的分別,是就離去心上的穢相,而得心遠離。說起來雖則是很容易的,行起來實在並不簡單,所以第二步必須做到:

  無不足大欲 因爲無不足與無大欲,爲身器清淨的第二動因。無不足,是喜足的意思,謂對所得沒有不感到滿足的。無大欲,是少欲的意思,謂對未得沒有過分追求的欲念。修行佛道者,果能少欲喜足,那就內能不雜奸邪之念,外可絕諸惡友之交。身心遠離,就易得成了。假定不是這樣,那就很難令心得定。不過所成問題的,就是無不足與無大欲,二者究竟有些什麼差別呢?答:

  謂已得未得多求名所無 意思是說:對于已經得到了的衣服等的資身之具,本是很好很多了的,但仍以爲不好不多,恨不得有更好更多的東西,心裏才得滿足,像這樣的過分多求,是爲不喜足,而這爲喜足之所無的。對于尚未得到了的日常生活的用品,要求越多越好,這是人類的大欲,而這爲少欲之所無的。婆沙四一說:“于未得色等種種追求,是多欲;于已得色等,複更希求,是不喜足”,是爲二者的差別。修學佛法者,以出離解脫爲本,令心遊于幽玄的境界,所以對于卑近外界的事物,不存拘泥,不生貪著,得能少欲喜足;假定拘泥于卑近的事物,沒有少欲知足的心意,那就內雜奸邪之念,外多惡友之交,是就成爲修善大業的大障了。

  治祖違界叁無漏無貪性 此辨能治等的諸門。治有能治所治,而此二者是相違的,如喜足與不喜足相違,而能針對治之,少欲與大欲相違,而能針對治之。界叁是明界系,意說少欲喜足,如果是有漏的,就通叁界:如欲界系善心相應喜足少欲,爲欲界系,色界系善心相應喜足少欲,爲色界系,無色界系善心相應喜足少欲,爲無色界系。假定是無漏的,那就通于未至等的九地。能治二種雖通叁界,所治二種唯在欲界。無貪性者,是顯喜足少欲的體性。喜足少欲的特質,既在不事貪求,當然是以無貪爲性的了。反過來,無喜足與大欲,既在貪得無厭,亦即以貪爲自體的了。

  四聖種亦爾 此明清淨身器的第叁動因,在于住四聖種。前說少欲喜足的自體爲無貪,而這無貪果對什麼東西而少欲喜足呢

  主要爲對于已得的衣服、飲食…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