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還執將來置在欲界”。然此五下分,如依義章說,具有四下義,立名下分結。一、界下,就是欲貪與瞋恚,唯有在欲界而不通于上二界。二、果下,就是貪、瞋、戎取叁者,能感叁途的弊惡之果。叁、人下,就是身見、戒取、疑叁,唯有在凡夫的身上生起,聖人決不起這叁種煩惱的。四、所障下,就是身見、戒取、疑叁,能障初果的證得,所以名所障下。
攝門根故叁 諸得預流果的聖者,已將五見及疑的六種煩惱斷了,爲什麼經中但說斷去身見、戒取、疑的叁結呢?如雜含二九說:“何等爲須陀洹果
謂叁結斷”。觀答這問題有二師義,此約第一師說。一、攝門:意謂身見唯在苦的一門,戒禁取通于苦道的二門,疑則通于四谛門。經說斷叁結,是總攝彼叁門的。二、攝根:意謂五見及疑,俱是屬于根本煩惱,現在雖則只說身見、戒取及疑的叁根本惑,但已攝取其余的叁根本惑,因爲是隨轉的緣故。如邊見隨身見轉,見取隨戒禁取轉,邪見依于疑轉:所以斷此叁種,就能攝彼叁根。正理五四說:“言攝根者,身見等叁是余叁根,以邊執見、見取、邪見,如其次第,隨有身見、戒禁取、疑叁勝根而得轉故”。不管從攝門或攝根講,表面上雖則說是斷叁,而實際上已說斷六,所以經說預流斷叁結與實際斷六根本惑,並沒有什麼沖突。
或不欲發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脫故唯說斷叁 此約第二師說。一個人要到什麼地方去,首先須排除叁障,否則是不會去的。那叁種障呢
一、覺得這地方對于自己有益,其他的地方或許不利于我,這麼一想,于是就不欲發趣而前去了。二、雖有心發趣前去,但因迷失正道,依于邪路而行,終歸不能到達目的地。叁、見有兩條道路橫在前面,並且都有人在不斷的來去,于是對于正道就生起猶豫,不知從此到彼是對是不對,因爲疑于正道,所以不能前進。在世間上要到一個地方去是如此,當知欲從生死的熟路同過頭來趣向于陌生的解脫道,也有這樣的相似叁障:一由于有身見,對灰身泯智的解脫涅槃,生起極大的怖畏,認爲果真是寂無所有,那還有什麼解脫可言
于是對于解脫不欲發趣。二、由于戒禁取,雖能生起趣求解脫的大志,但因迷失正路的關系,依于世間的邪道而行,不管你經過怎樣的辛苦,終是徒然而不能至于涅槃。叁、由于猶豫不決的疑惑,因爲不能善自觀察,見諸邪道也有很多人的修習。于是便對正道心懷猶豫,不知趣向解脫是對是不對,因爲如此懷疑,所以不能趣向解脫。佛爲顯示預流永斷像這樣的趣解脫障,所以唯說斷叁。
醜叁 五上分結
順上分亦五 色無色二貪 掉舉慢無明 合不超上故
前說順下分有五,此說順上分亦五,也是佛陀在其他地方所曾說過的,如長含八衆集經及陰持入經出。五順上分者,就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色貪,爲色界系的貪愛,其體唯一,就是色界修所斷的貪。無色貪,爲無色界所系的貪愛,其體亦唯一,就是無色界修所斷的貪。掉舉,爲色無色所系的枝末煩惱,這有二種,就是上二界的掉舉,唯獨是修所斷的。慢,爲色無色所系的煩惱,有二種,就是上二界的慢,亦唯修之所斷。無明,此唯修所斷的上二界癡。
順上分亦五 何謂順上分?上指色無色界,因這二界定在欲界之上的,而色無色各爲叁界的一分,所以又名分,上分之順名順上分。色貪等五,于上分法,能爲順益,故名順上分結。正理五四說:“要斷見所斷彼方現行故,見所斷惑未永斷時,亦能資彼合順下分,故要永斷見所斷惑,方現行者名順上分”。
色無色二貪掉畢慢無明 這是舉出五順上分結的名稱,其義如前已釋。然而在此須要知道的:名義上雖則五種,而實際體有八物,因掉舉、慢、無明,亦色無色界有別的。爲什麼此五說爲順上分呢
令不超上故 因這五種煩惱,能令有情,不超上界,而順益于上界的。婆沙四十九說:“問:何故唯修所斷立爲順上分結
答:貪趣上界名順上分。見所斷結亦令墮下,故不立爲順上分結。複次,上人所行名順上分,上人是聖,非諸異生。見所斷結唯異生起,故不立爲順上分結。于聖者中,唯立不還者所起諸結,名順上分。何故預流及一來者所起諸結非順上分結
答:順上分者,謂趣上生,預流一來所起諸結,亦令生下,故不立爲順上分結”。
子二 釋縛
縛叁由叁受
諸結差別已略解說,現在來說縛。縛是什麼意思?是系縛之義。本來結就是縛
,因爲結縛二相沒有什麼差別的,所以晶類足一說:“縛雲何
謂諸結亦名縛一。
然而經中(如雜含叁十二、增一第九)所以別說縛者,正理五四說:“以能系縛故
立縛名,即是能遮趣離染義”。正因結縛無別,所以甘露昆昙,將叁縛說爲叁結。
縛叁由叁受 經中說縛有叁種,就是貪縛、瞋縛、癡縛。而此叁縛是隨叁受所立的:一、于諸樂受貪縛隨增,因爲所緣、相應二種都隨增的。然此樂受有貪縛,是約勝及自身而言,如約對他來說,亦有瞋縛,比方見到怨家享受快樂的時候,自心中不期然的就會生起瞋恨來,而于貪瞋同時,必定有癡。二、于諸苦受瞋縛隨增,因爲所緣、相應二種都隨增的。然此苦受有瞋縛,是約勝及自身而言,如約對他來說,亦有貪縛,比方見到自己不滿意的人爲苦所逼,內心就起一種貪求,希望其苦永不離于彼身,而于貪瞋同時,必定有癡。叁、于諸舍受有癡縛,因爲所緣、相應二俱隨增的。准前舍受,亦有貪瞋,非如癡故。既一一受各具叁縛,爲什麼現在以叁縛別配叁受?當知這是世尊依多分理,說隨叁受建立叁縛。
隨眠前已說
隨眠前已說 關于隨眠,或說有六,或說有七,或說有十,或九十八,一一如前已說,這裏不再重達了。
子四 隨煩惱
隨煩惱此余 染心所行蘊
隨眠在前說過,我們固然知道,但隨煩惱是什麼,還有一說的必要。詳細的列彼隨煩惱相,如法蘊足論第九卷雜事品中說,這裏不能一一詳論。
隨煩惱此余染心所行蘊 依照光記的解釋,是這樣的:蘊是簡別無爲,行是簡別色等四蘊,心所是簡行蘊中的不相應行法,染簡心所中的善及無記,此余簡染汙中的根本煩惱,意謂在此根本煩惱之余”名爲隨煩惱。然而將釋隨煩惱,必須先解說根本惑。此諸根本煩惱,本亦名爲隨煩惱,因爲都是隨心而作惱亂事的。但在這本惑之余,複有異于諸根本煩惱法,屬于染汙心所行蘊所攝,隨著根本煩惱而起活動的,亦叫做隨煩惱,他之所以不名煩惱,因他不是屬于根本。由此可知,隨從根本起而惱亂有情之身心的,名隨煩惱。
子五 釋纏
醜一 正明纏
纏八無慚愧 嫉怪並悔眠 及掉舉悟沈 或十加忿覆
皆從貪所生 無愧眠悟沈 從無明所起 嫉忿從瞋起
在我人的內心,不但起貪等的十根本惑,隨從那根本惑,更有枝末煩惱與之俱起,此枝末煩惱,就是這裏所要說的十纏六垢。今先解釋十纏,初頌標舉纏數,次頌半明根本等流。
纏八無慚愧 纏,究竟有多少,兩說不同:依品類足論,說有八纏,依昆婆沙論,說有十纏。頌中的纏八,是據品類足說的。無慚、無愧二者,屬大不善地法,一切不善心起,必與之相應俱起。此二在根本中,雖已解釋過,不妨再略爲一論。對戒定慧等的諸功德法,及師長等的有德者,不生崇敬之心,無所忌憚,無所隨屬,名爲無慚;而于所造之罪,以自觀無恥爲性。凡爲具有戒定慧等諸善士所呵厭之法,說名爲罪,若有于此罪惡,不見有什麼怖畏,那就是無愧;而于所造之罪,以觀他無恥爲性。
嫉怪並悔眠及掉舉悟沈 此中有六纏:嫉、悭二者,屬小煩惱地法中的二種,是自他各別而現作用的。悔、眠二者,屬于不定地法。悔通善惡二性,眠通善惡無記叁性。依照他們的性質,本不可獨名纏的,現在所以把他說名爲纏,乃唯取他們染汙性的一邊。掉舉、惛沈二者,屬于大煩惱地法,凡染汙心的生起,必與之相應俱起。嫉以妒忌爲性,就是爲了求得自己的名譽財利,不願意見到他人的榮耀,所以對于他人的諸興盛事,總是使自己的內心不樂意。悭以恪惜爲性,就是對于自己的財物及所學得的正法等,堅固的耽著,不肯以一點兒惠施于人。悔,于自所作追悔爲性。眠,主要的是令心昧略爲性。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惛沈,舍身心惛重,于諸善法,不能堪任爲性。這都是在根品中解釋過的,所以毋須再一一詳說。
或十加忿覆 前依八纏說,今依十纏說。十纏,就是于上八纏之外,再加忿、覆二種隨煩惱。此二也是屬于小煩惱地法。對于情及非情的不饒益境,合心憤發不已,說名爲憤;對于自己所作的罪惡,恐怕別人知道而失去利養,特用種種的方法將他隱藏起來,說名爲覆。然而是諸煩惱,爲什麼說名纏呢
正理五四說:“如是十種,系縛含識,置生死獄,故名爲纏;或十爲因,起諸惡行,合拘惡趣,故名爲纏”。如據長行說,不特隨煩惱叫纏,就是根本煩惱亦名纏。雜含叁十五說:“屍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爲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侮、疑,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生彼心法憂苦”。正因爲是這樣的道理,所以舍利弗昆昙第二十,將貪、瞋、癡說名爲叁纏。
無慚悭掉舉皆從貪所生 此下明根本等流,以顯示無慚等的法體。隨煩惱的建立,是約法從煩惱起而言,然則何法由何煩惱起呢
無慚、悭、掉舉叁者,都是從貪所生的,爲貪的等流,因要以貪爲近因,然後方得生起的。此中等流的意思:等是相似義,流是流出義,即隨煩惱的行相,相似于本惑,從本惑之所流出,所以名爲等流。
無愧眠悟沈從無明所起 此明無愧、睡眠、惛沈叁者,都是從無明所起,爲無明的等流,因這叁者的相貌,與無明是極相鄰近的。如無愧不了業因感果的道理,就與無明相似最好的例子。
嫉忿從瞋起 此明嫉、忿…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