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到愧疚。由于知道隨順大多數的意願,所以就能止息惡行而不再去造作了。

  二根 二根,就是無貪、無嗔的二善根。大乘加上無癡,稱叁善根。小乘爲何不說無癡子無癡是以慧爲體,慧在大地法中已說,所以大善地法中不再重說。正理論說:“已得、未得境界,耽著、希求相違,無愛染心名爲無貪”。對于已得的財利等,耽著不舍,對于未得的財利等,追求不已,這名爲貪。反過來說,對未得的世間名利,毫無愛染心,不去積極的追求,對已得的世間財利,毫無愛染心,不深刻的耽著不舍,名爲無貪。正理論說:“于情、非情無恚害意,哀憨種子說名無嗔”。人生存在世間,必然要與社會界、自然界發生接觸,但所接觸的人群和自然,不一定都能滿自己的心意,而且有時會有種種的痛苦逼迫而來,如不了解痛苦和痛苦的來源,就要生起嗔恚,假使了解,知道世問原足這麼一同事,那就不會對情與非情生起嗔恚,名爲無嗔。

  不害 不害,就是不損惱有情。有情在世間,不管是人類,或他類有情,都有無限的痛苦襲擊著,我們同情憐憨尚且不暇,那裏可以再忍心的去傷害他

  一個人能對人類及畜類,生起同情心,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使有情感受痛苦和威脅,是爲不害。

  勤 勤是精進,即努力向上的進趣心。依照一向所說是:未生的一切惡法,用力使他永遠不起,已起的一切惡法,速即努力使他斷除;未修的無量善法,從現在起令速修學,已曾修學的善法,更要繼續熏修使他增長。所以佛法講勤,是專約止惡行善說的。如不作善而反賣勁爲非作歹,在佛法說,這不是勤而是懈怠。所以必要:于一切損人利己的事,勇敢的去斷除,于人類社會有益的事,勇敢的去做叁逗才是佛法中講勤的本義。

  唯逼善心 此明大善地法得名的所以。大善地法之所以名爲大善地法,約有兩個意義:一是顯示他唯是屬于善性,二是顯示他可以遍于一切善心。就第二義說,簡別了欣與厭的二心所,因爲此二心所,性質雖然唯是善的,但不能遍于一切善心;就第一義說,簡別了十大地法,因爲十大地法,雖然可以遍于一切善心,但其性質不是唯獨善的(通叁性),完備的具有唯善與遍善心二義的,只信等十,所以得名大善地法。

  癸叁 大煩惱地法

  癡逸怠不信 昏掉恒唯染

  這兩句頌,是明大煩惱地法。其義與上大地法的解說相同。地指心王,心王爲大煩惱所依之地,名大煩惱地。于諸心所法中,假定是大煩惱地家所有的法,就名大煩惱地法。這六個大煩惱地法,如對比後代唯識學上所說的煩惱心所:癡在唯識學上,屬于根本煩惱,余五則屬大隨煩惱,二者分類,稍有不同。現依次第,解說如下。

  癡 癡是愚癡,沒有智慧的意思。論文稱爲無明、無智、無顯。明有照矚的功能,智有審抉的作用,顯具彰了的意義。現因愚癡煩惱的潛在,所有照矚、審抉、彰了的勝能,都已喪失,所以名爲無明、無智、無顯。正理論說:“癡謂愚癡,于所知境,障如理解,無辨了相,說名愚癡”。

  逸 逸是放逸,對不放逸言。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産生的原動力,放逸則是一切不善法生起的根源。放是放蕩,逸是縱逸。放蕩縱逸,就是毫無規律的心理行爲。有了這種煩惱在心理作祟,對于一切善業就不能修習,而成爲修諸善事所對治法。舉例說:修學佛法者,應多閱讀經論,修諸禅觀,可是有人一讀經、一靜坐,精神就提不起,而看小說、做遊戲,卻精神百倍,興味昂然。依佛法說,這即放逸。

  怠 怠是懈怠,懶惰的意思,就是不論做什麼善事,都不能勇猛無畏的去做,而爲大善地法中的勤所對治。正理論說:“怠謂懈怠,于善事業缺減勝能,于惡事業順成勇悍,無明等流,名爲懈怠”。如不務正業,專做壞事者,于月黑風高,深更半夜時,出發去幹盜竊偷取的勾當,一般而言,似也非常辛勞,但在佛法,認爲仍屬懈怠。

  不信 不信是信的反面。信是令心澄淨,不信當然就是心不澄淨。如行施戒,是善法因,由這善因,感樂果,能信得過去的,名之爲信,假定對這因果,內心不能印可,名爲不信。

  昏 昏是昏沈,令心沈醉不明的意思。昏沈雖爲人人所具有,但在修定者特別感到他的障難。修定,最主要的,要對所觀境,觀得清清楚楚。如所觀境,明了現前,是即有堪能性,假定昏昏沈沈,身心粗重,不能明了觀所緣境,是即無堪能性。

  掉 掉是掉舉,使心高舉妄動的意思。掉舉,本有身心的兩種,這裏是指心掉舉說,亦即通常講的打妄想。妄想本是人人有的,不過一向動著的人,不覺得他的活躍就是了。一旦靜坐而修定時,不盡妄想滾滾來,所以就成修定的大障礙。因爲心念高舉,妄想躍動,就不能安定的住于所緣。

  恒唯染 此明大煩惱地法得名的所以。大煩惱地法之所以名爲大煩惱地法,約有兩個意義:一是此六心所性唯染汙,二是此六心所恒遍于染。就第二義說,簡別了忿等小煩惱地法、貪嗔等、無慚無愧,因爲這些煩惱心所,在性質上,雖然唯是染汙的,但不絕遍于一切染汙;就第一義說,簡別了十大地法,因爲十大地法,雖是遍于一切染的,但由他的迩叁性,不可說是唯染。完備的具有唯染與遍染二義的,是癡等六法,所以得名大煩惱地法。

  癸四 大不善地法

  唯逼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這兩句頌,是明大不善地法。初句明大不善地法的理由,次句指出大不善地法的自體。

  唯遍不善心 此明大不善地法得名的所以。大不善地法之所以名爲大不善地法,約有兩個意義:一是顯示無慚無愧唯屬不善性,二是顯示無慚無愧遍一切不善心。就第二義說,簡別了忿等七(十中除谄诳憍)及嗔心所,因這八個煩惱心所,在性質上,雖然唯是不善性的,但並不是遍于一切不善心的;就第一義說,簡別了十大地法,因爲十大地法,雖則是遍一切不善心的,但由他的通叁性,不可說是唯不善心。完備的具有上述二義的,是無慚無愧,所以得名大不善地法。無慚及無愧 無慚是慚所對治法,無愧是愧所對治法。關于他的意義,到後“無慚愧不重,于罪不見怖”的兩句頌中再說。

  癸五 小煩惱地法

  忿覆悭嫉惱 害恨話诳憍 如是類名爲 小煩惱地法

  這一頌,是明小煩惱地法。初二句出體,後二句明得名所由。此十心所,在大乘唯識學上,叫做小隨煩惱。現依次解說如下:

  忿 忿是忿怒的意思。這唯約現前的境界說。謂對當前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一種憤慨的心理,即俗說“發火發怒”。忿怒于心,有時甚至掀動肝火,破口罵人,動手打人。

  覆 覆是蓋覆、隱覆、覆藏的意思。如我人做了一件不可告人的事,就把他隱瞞起來,不讓人知道,深怕因此而有損自己的聲譽,于己不利。其實,我人任做一件什麼事,不管怎樣,都是隱藏不了的,俗語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即或有時覆藏得了,但一反省起來,內心就會感到深深不安,而起無限的後悔。所以佛教主張人有了罪,就發露忏悔,不然,其罪更加深重。

  怪 悭是悭吝、倍惜的意思。悭與貪不同:貪不但對已得的深深染著,對未得的還熱烈的追求;悭只是對于已歸自己所有的財物或知識,不肯施舍于人,有法不施,名爲吝法,有財不施,名爲吝財。

  嫉 嫉是嫉妒、障礙的意思。就是見到他人有了榮譽或有益的事,心裏老是放不下,所謂“不耐他榮”,是此唯一的恃能。因爲這樣的關系,所以就想出種種方法,去打擊、破壞、障礙獲得榮譽者。這種嫉妒的心理,就是俗說的“妒火蒙心一,如不能達到破壞的目的,則又“憂心如焚”的,做出損人而不利己的勾當!

  惱 惱是惱怒、損惱的意思。這種心理的産生,是從忿恨的二種心理來的。如對一人忿忿不已,心裏就起痛恨,由于長期的懷恨在心,因而一遇機緣,兩相見面,惱怒暴發,立即施以報複,或血口噴人,或大打出手,一泄胸中之恨,名之爲惱

  害 害是傷害的意思,爲不害之所對治。有此害煩惱的心理存在,常常擾害得使他人在精神上,肉體上,感受苦痛。迫害狂者,對于衆生,一定是沒有悲愍心、同情心的。

  恨 恨是痛恨,就是對人結怨,懷恨在心。懷恨的人,大都悶在心裏,在外表上是看不出的。雖然不形于色,但實恨之入骨。如果恨意未俏,一旦碰到因緣,就起損惱,所以恨是惱的前奏。

  咨 谄足谄媚的意思。如一個本來無德無學的人,因爲向人有所要求,即對人現出種種的媚態,假獻殷憋,人說是就是,人說非就非,自己完全成了一副軟骨頭,只要獲得所求者的歡心,什麼醜態都可表現出來,名之爲谄。

  诳 诳是欺诳,不真實的意思。就是無德無學的人,爲了貪求名聞利養,假裝好像很有德學的樣子,甚而至于平時不燒香,見人則拜佛,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诳惑世間,博取名利,說之爲诳。

  懦 憍是憍傲,其義到下再說。

  如是類名爲小煩惱地法 此明小煩惱地法得名的所以。小煩惱地法之所以名爲小煩惱地法,約有四個條件:一、唯修所斷,二、唯意識地起,叁、唯無明相應,四、各別現行。于諸心所法中,對這四個條件,不管是缺四、缺叁、乃至缺一,都不夠資格,名小煩惱地法。完滿的具此四條件的,只有忿等十法,所以說如是類名爲小煩惱地法。至于何者缺一義、二義等,閱寶疏、光記可知,茲不贅說。

  辛二 明定俱生

  王一 辨欲界俱生

  欲有尋伺故 于善心晶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于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心所的名稱及其意義,都已約略說過,現來正式說明他們的俱生義。所謂俱生,就是每一種的心識生起,決不是單獨行動的,必有與他同時生起者蔔只不過多少不同而已。依叁界分別,欲…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