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當于所謂互助的原因。例如以叁枝槍,交又而立,其中隨一爲原因時,余二就爲結果。原來萬有諸法,不但在時間上繼起續生,有著前因後果的關系,而且在空間上互相資助,有著同時互因互果的關系。現在所說的俱有因,正是在同時上所立的原因法。
如大 上釋俱有因的意義,下示俱有因的相狀。說到他的相狀,本來是很多的,現在姑且舉出叁類,以例其余。這是第一類。如大,就是四大。四大更互相望,雖則有時有所偏增,有時無所偏增,但不論怎樣,地望于水火風,水火風爲地大田,水火風望于地,地爲叁大的因。此四大種,造所造色,必須互相和集,方有造色功能,所以約互相望名俱有因。
如相所相 這茫第二類。相是能相法,就是生住異減,所相是所相法,就是一切有爲。如能相相于所相時,所相爲能相果,能相爲所相因;若能相因所相而轉時,能相爲所相果,所相爲能相因,如是互爲因果,是爲俱有因義。
如心于心隨轉 這是第叁類。舊俱舍說:“心于隨心法,隨心法于心”,二者更互爲果。謂心與心隨轉法互相相望,心隨轉法爲心王的果,心王爲心隨轉法的因;反之,七王爲心隨轉法的果,心隨轉法爲心王的因,是即互爲果俱有因義。
心所 第叁類的互爲果,說到心隨轉法,但什麼是心隨轉法,上未指出,今略點明。分別言之,約有叁類。心所,就是四十六心所有法,爲第一類的心隨轉法。
二律儀 二律儀,就是靜慮律儀與無漏律儀,前者又名定共戒,後者又名道共戒。此二律儀,入定就有,出定就無,是隨心而轉的,爲第二類的心隨轉法。
彼及心諸相 彼指第一類心所與第二類的二律儀,及心是指心王。心所、二律儀、以及心王,各各皆有四相,所以說爲諸相。如是諸相,爲第叁類的心隨轉法。
是心隨轉法 這是結名。爲什麼這叁類法都名心隨轉呢
約有叁個理由,簡說如左。
由時 這是約第一理由說。時指生、住、滅、墮一世的四時。此四在形態上雖有不同,但總爲時間所攝,所以總名爲時。光記說等不通于時;那是對的,寶疏說等亦通于時,是不對的。墮一世,就是墮在某一世中。說生、住、滅,本已知墮于某一世中,如生是墮未來,住滅是墮現在,爲什麼還要說墮一世
雖然如此,可是未來法還未到達生相時,以及法已滅入于過去時,此未至生相法及過去法,爲叁相之所不攝,若不另說墮一世,那就不知此法與心王,是否也不相離,所以特于生、住、滅外,別說墮一世。諸隨轉法與此心王,由于在時間上,是同一生、住、滅及墮一世,所以名心隨轉。
由果等 這是約第二理由說。果是t果,等是等于異熟、等流。意思是說:諸隨轉法與此心王,同得一果,同感一異熟,同得一等流,所以名心隨轉。一果,是五果之一,然異熟、等流,亦屬一果所攝爲什麼要別說
當知這裏所說的一果,主要是取士用果及離系果,所以特爲別說。
由善等 這是約第叁理由說。善是善性,等是等取不善及無記。諸隨轉法與此心王,由于在叁性方面,是同一善性,同一不善性,同一無記性,所以名心隨轉。
如上所說,時有四種,果等叁種,善等叁種,總爲十因,以此十因名心隨轉。
壬叁 同類因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 唯等勝爲果 加行生亦然
聞思所成等
上說俱有因相,此說同類因相。同類,是相似的意思,即因與果同共性質的時侯,而說前者是同類因。一切諸法,不獨是刹那滅的,同時也以一樣的狀態而繼續的,這不外是此同類因及其等流果的相續。現在順著頌的次第,將同類因的意義,略爲說明。
同類因相似 這是總釋同類因。诮萬物中同一類者,在時間上前後相望,就其現象的相似,說明他的因果關系。例如前念善心爲後念善心之因,前念惡心爲後念惡心之因,前念後念共類相似,名同類因。論文舉善五蘊與善五蘊、染汙(依婆沙通不善及有覆)五蘊與染汙五蘊、無覆無記五蘊與無覆無記五蘊的例子,說明同類因義。如色蘊能與色爲同類因,亦能與余四蘊爲同類因,余四蘊等望于色等,皆得名爲同類因,其義亦然。
自部 相似名同類因,並非泛指一切相似法說的,必須要在自部中,方可說爲同類因。部有五部,就是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修所斷。前四屬于見道所斷,後一屬于修道所斷。如見苦只可與見苦所斷爲同類因,不可與其余四部爲同類因…………修所斷只可與修所斷爲同類因,不可與其余四部爲同類因,如是名爲自部。
自地 五部煩惱谷爲自部同類因,這只是約同在一地說,並不是異地相望,亦可爲同類因,因爲有漏法,某部屬于某地所系,那是一定的,決不可有所遷變。所謂地,是指叁界九地而言。欲界有一地,色無色界各有四地。如屬欲界五趣雜居地見苦所斷,就唯與欲界五趣雛居地見苦所斷爲同類因…………如屬無色界有頂地見苦所斷,就唯與無色界有頂地見苦所斷爲同類因,如是名爲自地。
前生 五部煩惱各爲自地同類因,這只是約在同一空間說,如在時間方面說,並非叁世各自爲同類因,唯說前生與後生果爲同類因,其義也還沒有完全,因爲未說與未生法爲同類因,必須要說前生與後相似,生未生法皆爲同類因,方是圓滿的同類因相。所謂前生,拿過去與現在未來相望,過去足前生。拿現在與未來相望,現在是前生。因此,過去不特可與現在爲同類因,亦可與未來爲同類因,而現在只可與未來爲同類因,小可與現在及過去爲同類因。未來爲什麼沒有同類因
因爲沒有前後次第的意義,所以小說未來有同類因。
道展轉九地 前說唯在自地有同類因,是專依有漏法說的,假定就無心聖道說,展轉相望,一一都可與九地爲同類因,而此九地又與前說不同,是指未至、中間、四靜慮、叁無色的九地,除此而外,欲界地沒有等引,小能引發無漏聖道,有頂地定非猛利,也不能引發無漏聖道。能引發無漏聖道的九地,其所引發的無漏道,展轉相望,得以相互爲同類因。如依未至地所引生的無漏道,不特可爲自地後念同類因,且亦可爲余八地之無漏道的同類因,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地所引起的無漏道,不特可爲自地後念同類因,且亦可爲余八地之無漏道的同類因。推求他的所以,因無漏道在諸地中,是屬客居性質,不爲任何一地的愛染執爲已有,所以雖地不同,但因是同類的關系,展轉得爲同類因。
唯等勝爲果 無漏聖道,雖一一得與九地爲因,然非一切爲一切因,那是爲誰做因呢
唯與等勝之果爲因,因無漏道是由勤修加行而生起的,不可說是只爲劣果之因!且舉例說:如八忍八智中的巳生苦法智忍,與未來的苦法智忍爲同類因,這就是等因;若此已生的苦法智忍,與未來的苦法智爲同類因,或與最高的無生智爲同類因,那就是勝因,因爲智是勝于忍的;如已生的苦法智,與未來的苦法智爲同類因,這是等因,與未來的無生智爲同類因,這是勝因,但苦法智決不爲苦法智忍的同類因,因爲智勝于忍,勝者不作劣法因。如是乃至諸無生智,唯與諸無生智爲同類因,因爲二者的勝能是相等的,所以無生智不爲劣因,因爲勝者不爲劣法作因,亦不爲勝因,因無生智最極殊勝,更無有法勝于無生智的。其次,已生見道與見道爲同類因,這是等因,見道與修道、無學道爲同類因,這是勝因,因後二道勝于初見道的。已生修道與修道爲同類因,這是等因,修道與無學道爲同類因,這是勝因,因無學道是勝于修道的,但修道決不爲見道因,因見道是劣于修道的。已生無學道唯與無學道爲同類因,決不與見修二道爲同類因,因見修二道是劣于無學道的。
加行生亦然 前明無漏道唯與等勝果爲同類因,此明有漏加行生法,亦唯與等勝果爲同類因,兩者是相同的,所以說亦然。
聞思所成等 加行所生善法是指的什麼呢
就是聞慧所成的功德,思慧所成的功德,修慧所成的功德。叁慧所成的一切,必須加功用行,然後方可生起,所以名加行善。如欲界聞所成慧爲聞慧同類因,這是等因,聞慧爲思慧同類因,這是勝因。欲界思所成慧但爲思慧同類因,這是等因,思慧不爲聞慧同類因,因思所成勝于聞所成的,聞思二慧不爲修慧同類因,因欲界散地,無修所成慧。色界聞所成慧爲聞慧同類因,這是等因,聞慧爲修慧同類因,這是勝因,但色界聞慧不爲思慧同類因,因色思定地,無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唯與修慧爲同類因,因爲是相等的。色界修慧不爲聞慧同類因,因修慧勝于聞慧的;無色界修慧不爲聞慧同類因,因無色界是無聞(沒有耳根)的;色無色界修慧不爲思慧同類因,因二界中無思,舉心思時,就巳入定。如將此加行善,分爲九品來說:“下下品爲九品因,下中品與八爲因,乃至上上品唯與土上品爲因,除前劣故”。加行善固然是這樣,而生得善及諸染汙,九品相望,卻可展轉爲同類因的。
壬四 相應因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上明同類因相,此說相應因相。相應因的自體,雖則是俱有因的一部,但俱有因通于宇宙萬打,就在物質方面,也是普遍著的,這可說是在特別限于心埋活動的法則一點上,而被稱爲特殊的一因,依照向來所說,二因的寬狹是這樣的:相應因唯獨局在心心所法方面,俱有因卻是通于一切有爲法的,所以說:“有相應因即俱有因,心心所芷,有俱有因非相應因,余色小相應法是”。
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 上叁字舉名,次五字出體,後二字釋相應義。決定,是簡別俱有因的,因俱有因,在心、心所、色、不相應等各方面,是不決定的,而相應因決定在心心所法方面,不適于其他,所以說決定。阿毗達磨諸論師言:“心與心所,心所與心心所,皆展轉力持而得生故,更互相應,一身二心不並起,故無相應義”。所以講到相應,唯有在心心所,而他所以相應,由于必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五…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