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48

  ..續本文上一頁義平等,名爲相應。總而言之,吾人內心的現象發生活動時,不論心王心所,都不能單獨而起,必須二者的相應資助,互爲因果,乃名爲相應因。

  王五 遍行因

  遍行謂前遍 爲同地染因

  上明相應因相,此明遍行因相。此遍行因與前說的同類因,本來是相同的,而稍有差別者,同類因遍于宇宙萬有,遍行因唯就心所中十一遍行煩惱,以論其前因後果的關系。有情內心的煩惱,本來是極多的,但此十一種,是諸煩惱中最強烈而爲其他一切煩惱的原因,所以叫做遍行因。

  遍行 這就是指那十一遍行煩惱及其相應的俱有法。所謂十一遍行者:迷苦谛理的十惑中,取其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疑、無明的七種;迷集谛理的七惑中,取其邪見、見取見、疑、無明的四種。總此十一種煩惱,能爲一切煩惱的起因,所以得遍行名。

  謂前遍 前指前生,意思是說,唯有過去現在已生的遍行諸法,與後同地染汙諸法爲因。此中前生,是簡未來,因爲未來未起,沒有做因的資格。

  爲同地染因 遍行因,在時間方面,固唯前生可以爲因,在空間方面,亦唯可爲同地染汙諸法爲因,不可與異地染法爲因。茲將十一遍行惑,列表如下,用作參考:

  王六 異熟因

  異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上明遍行因相,此明異熟因相。這可說正是善惡的異名,是招至將來幸不幸之果的因。在狹義之下的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就是指這因果律。把他名爲異熟的所以,在婆沙雖有種種的異論,但論文舉昆婆沙師,把他解說爲異類而熟,就是因是善惡,果唯無記,因果其類,不同而熟,是異熟義。如以六因分別:俱有、相應、同類、遍行四因,唯是同類熟,此異熟因,唯是異類熟,兼具同類熟、異類熟之二者的,唯那體最寬廣的能作因。但經部說,由因變異而果方熟,是異熟義。要知果得熟名,必須具有二義:一、造業並不立即感果,要待相續、轉變(將欲感果)、差別(正感果時),而後果體才得生起。二、異熟果的生起,是看因的勝劣,因的勢力殊勝,果就速生,因的勢力贏劣,果就遲生。如以六因分別:俱有、相應二因所生的果體,只具有後一條件,而缺少前一條件;能作、同類、遍行叁因所生的果體,只具有前一條件,而缺少後一條件;兩義具備的,唯異熟因所生的果體,所以經部師說,異熟果不應由余五因得。

  異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 簡單的說,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善不善因可招異熟果,所以名爲異熟。但無記法爲什麼不招異熟

  因爲他的力量薄弱,如朽敗了的種子一樣,所以不招異熟。無漏法又爲什麼不招異熟

  因爲他缺乏愛水的滋潤,如沒有水潤的堅實種子一樣,所以不招異熟。而不善、善有漏法,具上兩種含義,所以得招感異熟果的異熟因名。

  辛叁 世分別

  遍行與同類 二世叁世叁

  上雖標出六因的名,顯示六因的體,但在叁世的時間中,還沒有分別何因通于何世,所以現在用這兩句頌略爲分別。

  遍行與同類二世 這是說遍行因與同類因,在叁世的時間中,唯通于過去與現在的二世,不適于未來,因爲未來沒有此二因的意義,其中道理在前已經說過了。

  叁世叁 這是說通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有異熟、相應、俱有的叁因。還有能作因,頌中未說到。論說:“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義唯應知通叁世非世”。通于非世的能作因,是指無爲法說的,因無爲法不墮世中。通于叁世的能作因,是指有爲法說的,因有爲法在叁世中遍有的。

  庚二明得果

  辛一 總舉果體

  果有爲離系 無爲無因果

  六因的體相以及在叁世中的確定,都已如前所辨,但因是對果而建立的,究有那些爲因所對的果

  此下略明由因得果。這兩句頌總舉果體。上句顯體,下旬釋疑。

  果有爲離系 講到因所得果,略有兩種:一、有爲果有四,就是異熟、等流、增上、士用四者;二、無爲果唯一,就是離系。果之所以分這兩類,是約他的不同來源說的:有爲果,由彼六因所引生的,是所引果;無爲果,由彼聖道所證得的,是所證果。證因與生因不同,所以非六因所攝。

  無爲無因果 或有人說:既然承認無爲是果,那就應該說他從因所生;既然承認無爲是因,那就應該說他能生于果!釋此難說:無爲法體,雖則可說是果,但他只是聖道所證果,並不是六因所引生果,所以說無爲無因。諸無爲法,雖則是能作因,但他只是就不障礙邊,說名爲因,並不是有能證或取與的功用,由于沒有能證的功用,所以沒有離系果,由于沒有取與的功用,所以沒有有爲果。顯宗九說:“是故擇滅,是因無果,是果無因;余二無爲,是因非果,無因無果理極成立”。正理十八也說:“有法能爲一因性者,謂無爲法;無法非因有法非果,所謂虛空及非擇滅”。

  卒二 對因配果

  後因果異熟 前因增上果 同類偏等流 俱相應士用

  如前所說,果有五果,如是五果,對前六因,那一果是由那一因得的,今當略爲配合說明。首須知道的:五果中的離系果,是由聖道所證,非由生因所生,所以在此只論六因得余四果,不論離系果。

  後因果異熟 後因,指異熟因,因他在前六因頌中,是屬最後說的。果異熟,倒過頭來,就是異熟果。意思是說:異熟果,是依異熟因所得的結果;或者是說:異熟因所感的果是異熟果。異熟因體爲善惡業,依那善或惡的業力,所感無記的果體,稱異熟果,因爲這是異于原因的或善或惡,而成熟的無記性的結果。

  前因增上果 前因,指能作因,因他在前六因頌中,是屬最初說的。增上果,是五果中的最後一果。意思是說:增上果,是依能作因所得的結果;或者是說:能作因所得的果足增上果。所謂增上,就是能作因,對于所得果,有種增上的能力。增上之果,名增上果。或有人說:能作因主要的功能唯無障住,有什麼增上可說?當知即由無障得增上名,假定因作障礙,彼果就不得生,由于因無障住,而後果方得起,所以得增上名。

  同類遍等流 此說同類因與遍行因所得的果,是等流果。所謂等流者,是說果與因同其性質。例如因是善的,果也是善的,因是惡的,果也是惡的。對同類因的果,就是此果。此外,遍行因爲一切煩惱的原因,由此因而所起的果也是煩惱的,在這默上是等流果。此二因所得的果,都是于因相似的,所以因性雖二,其果唯一。

  俱相應士用 此說俱有因與相應因所得的果,是士用果。所謂士用者,就是士夫的作用,從喻而得名的。如依士夫的作用,能成種種的事業。這主要的,可說是對動力因的果。論文把他的定義說爲:“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即說此法名士用果”,不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如將由人因事而産生某種果的情形加以擴大,此果是有極廣大的意義的。總之,苟發現那動力因,其果都成爲士用果。不過,這裏主要的是對俱有因、相應因的果而言。關于士用二字,正理有很好的解釋,如說:“此中士用、士力、士能、士之勢分,義皆無別,諸法功能,如士用故,名爲士用,如勇健人,似師子故,名爲師子”。士用果的範圍,既然極爲廣大,爲什麼此中但說俱有、相應二因得士用果

  因爲唯此二因,具足能得俱生,無間二士用果;又士用果,俱的意義特強,所以唯俱有、相應二因,獨能獲得俱士用果;再則俱有、相應二因,決定能得士用果,不如其他皆能定得,由這種種關系,所以此中但說俱有、相應二因得士用果。

  辛叁 別顯果相

  異熟無記法 有情有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系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

  是果名士用 除前有爲法 有爲增上果

  因果相對,決定如是,上來已經說過了,但諸果的相狀,究竟怎樣,現當略爲顯示。初二句顯異熟果相,第叁句明等流果相,第四句示離系果相,五六兩句辨士用果相,末後兩句彰增上果相。

  異熟無記法 此說在叁性中,唯無覆無記法,有異熟果,絕對不是在于善、染。假定異熟果是善或惡,那所造業就應沒有受盡的時期,可是事實不然,有情的生命體,到壽盡的時候,必然要暫告一段落,所以異熟果,唯是無覆無記中攝。

  有情 從善惡業生的名爲異熟,那非有情數亦應說他是異熟,因爲也是從善惡業生的,不可這樣比例:要知唯不共業所得之果,方可說爲異熟,若是共業所得之果,不得名爲異熟。有情的報體,是不共業所感的,唯個己生命獨自受用;非有情數法,是共業所感的,余可于中共同受用,爲欲簡彼共所受用的非有情數不是異熟,所以異熟果唯局有情。

  有記生 若說唯于有情有異熟的話,則在那有情數中的長養、等流,亦應說他是異熟。這也不可!要知此異熟果,其性與因不同,爲了簡別這些,所以說有記生。記是記別,一切不善及善有漏,能記異熟,名爲有記,換句話說,就是善惡業感的意思。異熟果,既然唯是有記生,可見是不通于等流、長養。等流通于叁性,不特不是唯有記生,其體亦非唯是無記;長養體雖屬于無記,因爲通叁性生,所以不是唯有記生。如是像上所說,名爲異熟果相。

  等流似自因 此明等流果相。與自因法相似,說名爲等流果,謂似同類、遍行二因:如同類因是善惡無記的,彼等流果相也是善惡無記的;如遍行因唯是染汙的,彼等流果相也唯是染汙的。有人這樣的難說:假定遍行因與同類因所得的等流果,都是相似于因的話,那就總名爲同類因好了,何必要分爲二因呢?二因雖等相似,但稍有所不同:遍行因的等流果與因相似,是約同地五部煩惱同是染汙性說的,不是約五部、叁性的種類說的;同類因的等流果與因相似,是約五部、叁性的種類說的,隨其性類,各望自部,雖則是同類因,若望余部,就不得做同類因的資格,因爲望于他部,如同是染汙類,那就屬于遍行因。所以偏行因雖得等流果,而不可說他就是同類因。

  離系由慧盡 此…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