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煩惱立隨眠名。關于這隨眠名稱的解釋,光記與寶疏有著很大的不同:光記把隨與眠拆開來講,說微細義是解釋眠,其余叁義是解釋隨;寶疏說四義都是解釋隨眠的,不可割裂的分開來講。比較兩家所說,我們認爲寶疏所說是對的,因爲照光記那樣講,于義既不通,又無文這樣說,所以現在約四義總釋隨眠解說。
住流漂合執 此釋漏等四名的意義。住流是漏的意義:稽留有情于生死中久住名住,令有情于生死中不絕流轉名流,或于六瘡門中不淨流出名流,所以入論說:“稽留有情久住叁界,障趣解脫故名爲漏;或合流轉從有頂天至無問獄,故名爲漏;或彼相續于六瘡門泄過無窮,故名爲漏”。婆沙四七還有多義解釋漏的意思,現在一並引錄于此:二、留住義,唯合有情留住欲界、色、無色界。二、淹貯義,如濕器中淹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起中,淹貯業種能生後有。叁、流派義,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瘡門諸漏流派。四、禁持義,如人爲他所禁持故,不能隨意遊適四方,如是有情爲煩惱所禁持故,循璟諸界、諸趣、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界。五、購(與魅同)惑義,如人爲鬼之所購惑,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不應思而思,如是有情爲諸煩惱所購惑故,起身語意叁種惡行。六、醉亂義,如人多飲根莖枝葉花某等酒,便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倒放逸……煩惱流轉有情,乃至有頂,故名爲漏”。漂是暴流的意義:有情的一切殊勝功德事,常爲煩惱水之所漂奪,如水的暴流能漂沒一切一樣,所以叫做暴流。婆沙四八對此有叁義解說:二、漂激義,謂諸煩惱等漂激有情,令于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流轉。二、騰注義,謂諸煩惱等騰注有情,令于界、趣、生生死流轉。叁、墜溺義,謂諸煩惱等墜溺有情,合于界、趣、生生死流轉”。合是轭的意義:就是煩惱這東西,能逼令有情與種種的痛苦和合,使不得擺脫世間的苦難,所以名轭。婆沙四八說:“和合義是轭義,謂諸有情,爲四暴流所漂溺已,複爲四轭和合系礙,便能荷擔生死重苦。如牽搖牛置之轅轭,勒以秋秋能挽重擔。故一切處說暴流已,即便說轭,義相鄰故”。執是取的意義:就是煩惱這東西,執取五欲、我語等的彼彼自體,名之爲取。人論有多義釋取:“薪義是取義,能令業火熾然相績而生長故,如有薪故火得熾然,如是有煩惱故,有情業得增長。又猛利義是取義,或縫裹義是取義,如蠶處繭自纏而死,如是有情四取所纏,流轉生死喪失慧命”。
是隨眠等義 這是結上所說,如頌可知。
辛二 明結等五門
壬一 出結等體
癸一 標章
由結等差別 複說有五種
根本煩惱的隨眠與枝末煩惱的纏,在諸經中,佛曾說爲漏及暴流等,這在前面已辨別過了,但是不是就唯有這些子或者還可說爲別的名稱呢?答:有!是些什麼
由結等差別複說有五種 即上所說的諸煩惱,由于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的意義有別,所以複又說爲五種。在此有一問題必須解決的,就是前說的漏等四門,都曾說到並缰,現在所說的結等五門,爲什麼單言煩惱呢?當知煩惱是有通有別的,現在約通諸惑說,所以與前並沒有什麼相違。再者,前以隨眠及纏說爲漏等,所以差別的說爲隨眠並纏;現在所說的五門,于中既然有纏,不可再說缰爲缰,所以就存煩惱的通名。
癸二 別釋
子一 諸結
醜一 九結
結九物取等 立見取二結 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 缰中唯嫉怪
建立爲二結 或二數行故 爲賤貧因故 遍顯隨惑故 惱亂二部故
諸結,大體有叁類,就是九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煩惱所以名爲結者,婆沙說有系縛與合苦的二義,如爲欲界所系的煩惱,能系縛欲界的有情,使與欲界的諸苦相合而不相離,所以名結。頌中最初“結九”二字是總標,余句示龐立。于中,初句後叁字及第二句,明見、取二結的廄立,後二行頌,明嫉、悭二結的廢立。有差別者,前一行頌,約八缰家說,梭一行頌,約十缰家說。
結九 這是總標結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叁、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悭結。愛結,是說的叁界貪;慢結,是說的七慢;無明結;是說的叁界無知:此叁結,于叁界四谛修道的五部,各有其一,體各十五,合爲四十五。恚結,就是瞋恚,正理說“恚謂于違想及別離欲所攝受行中合心僧背”。這唯于欲界四谛修道的五部,各有其一,因爲上二界無瞋,所以體合有五。見結,足依五見中的身、邊、邪的叁見而立的。身邊二見,唯于叁界見道苦谛下而起,體合有六;邪見通于叁界四谛而起,體合十二。叁者總十八見,名爲見結。取結,是依五見中的見取、戒禁取的二見而立的。見取見,于叁界四谛,各有其一,體合十二;戒禁取見,于叁界苦谛及道谛下,各有其一,體合有六。二者總十八取,名爲取結。疑結,于叁界四谛,各有共一,體合十二。總此十二疑煩惱,名爲疑結。嫉、悭二結,都是屬于隨煩惱,唯欲界修道所斷,其體各一。如是像上所說,九結以百事爲他的自性,圖示如下:
物取等立見取二結 此明見、取二結的廢立。首先我們要問的,就是五見之中:爲什麼身、邊、邪的叁見合稱見結?又爲什麼將見取、戒禁取的二取合稱取結
簡單的答覆,約有兩個理由:一、叁見與二取,自體(物)各有十八,其數是相等的,所以約物等立見、取二結。二、叁見爲二取之所執取,是屬于所取的,二取能夠執取叁見,是屬于能取的,所以約取等立見、取二結。物等的各有十八,如前已說,茲不再釋;取等的能取所取,是怎樣的呢?如以戒取執彼叁見爲清淨的涅槃道,或以見取執彼叁見爲最極第一殊勝,所以叁見爲所取,戒見二取爲能取。
由二唯不善及自在起故纏中唯嫉怪建立爲二結 此約八纏家明嫉、悭二取的廢立。有人這樣問道:在諸隨煩惱中,爲什麼唯以嫉、悭立爲結呢?八纏家說,“這有兩個理由:一、嫉、悭二纏,一向以來,都是不善,不通善及無記;二、嫉、怪二纏,一向以來,都是獨立,不仗他力而自在現起。由于這兩種因緣,所以于八纏中,唯以嫉、悭二纏,別爲建立二結。婆沙五十、八義中的第叁義說:“以嫉與怪獨立離二,故立爲結,余纏不爾。獨立者,謂自力現行;離二者,謂一向不善。忿覆二纏雖能獨立亦複離二,而似隨眠爲隨眠相之所映奪,其相不顯故不立結”。除了嫉、怪具有這二義外,其余的六纏無一完具這二義的:如無慚、無愧,雖則說是唯屬不善,但不是獨立的自在現起的;如悔,雖則說是屬于自在而起的,但他亦通于善而不是唯不善的;余叁兩義皆無:所以一一不得立名爲結。
或二數行故爲賤貧因故遍顯隨惑故惱亂二部故 此約十纏家明嫉、樫二取的廢立。論主的意思,像上面的解釋,站在八纏家的立場說,固然可以,若在十纏家的立場說,就不對了,因爲具上二義的,不唯嫉、悭;忿、覆也有的,豈不是忿、覆也應立爲結嗎?然而不然,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嫉、悭所以立爲結者,不僅由于具上兩大理由,最主要的還是由于他的過失特重:一、此二隨惑,在有情的生命中,是不斷現行的。二、此二隨惑,爲有情所以賤及貧的原因,即嫉爲人下賤的原因,悭爲人貧窮的原因,所以婆沙說:“無威德者由多嫉妒,極貧窮者由多怪恪”。叁、此二隨惑,能遍顯隨惑的,這話怎講?因爲嫉與憂相應的,所以能遍顯戚的隨惑;因爲悭與喜相應的,所以能遍顯歡的隨惑。四、此二隨惑,能惱亂在家出家的二部衆,即在家者爲嫉悭財貨而被惱亂,出家者爲嫉怪教法而被惱亂。五、此二隨惑,能惱亂人天的二部衆,所以佛對僑屍迦說:“由嫉悭結人天惱亂”。六、此二隨惑,能夠惱亂天及阿素洛的二趣,婆沙五十說:“佛爲呵責天帝釋故,于彼契經說此二結。諸天中有蘇陀味勝阿素洛,阿素洛官有端正女勝彼諸天;天自怪味、嫉他美女,非天怪女、嫉他美味:由嫉悭結數與戰鬥”。七、此二隨惑,能惱亂他以及自衆,即悭能夠惱亂自衆,而嫉能夠惱亂他朋。由這種種之義,可以看出他的過重,所以特于隨煩惱中,別出此二爲結。頌中所說的惱亂二部,當知是包含後面的四種二部的。
醜二 五下分結
又五順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叁複還下 攝門根故叁
或不欲發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脫 故唯說斷叁
五順下分結,就是欲貪、瞋、身見、戒禁取見、疑。這是佛在其他的地方,依差別門而以結聲說的五種。于中,初叁句標體釋名,即初二字是示數,次叁字爲標名,第二第叁兩句示廄立,後五句通妨難,有正說異說的兩種。
又五順下分 欲貪等五爲什麼說他是順下分
下指欲界,因在叁界中,欲界是最下的,而欲界爲叁界的一分,所以又名分,下分之順名順下分。貪等五種,于下分法,能爲順益,故名下分。
由二不超欲由叁複還下 此明廢立,正釋順下的意義。我們知道,貪瞋二種,是欲界系的煩惱,即由此二煩惱,使令有情不得超脫欲界,所以說由二不超欲。萬一凡夫以有漏道斷此貪瞋,上生到有項天去,然由身見等的叁種煩惱的力量,仍然使他下生到欲界中來,因這身見等的叁結,不是凡夫所能斷的,所以說由叁複還下。這個道理,在婆沙四九以十二義明廢立中,于第七複次說:“複此,此五于彼欲界有情,猶如獄卒及防邏者,故遍立爲順下分結。謂初二結猶如獄卒,後之叁結如防邏者。如有罪人(喻凡夫人)禁在牢獄(喻欲界),有二獄卒(喻貪瞋)恒守禦之不合辄出,後有叁防邏者(喻身、戒、疑)常爲防邏。彼人設以親友財力,傷害獄卒走出遠去,叁防邏者還執將來閉置牢獄。若有異生,以不淨觀傷害貪欲,複以慈觀傷害瞋恚,離欲乃至無所有處,生初靜慮乃至有項,彼有身見、戒禁取…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