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61

  ..續本文上一頁的近分定的當兄,修厭下的叁行觀,就能緣色界的叁部所斷法,修欣上的叁行觀及染無記心,就不能緣。無漏淨識緣于色界的叁部法,是約類智忍說的,如果是法智忍,那就不能緣了。

  無色通叁界各叁淨識緣 此明無色界。假定是屬于無色界所系的見苦、見集、修所斷法,一一都爲十識所緣。那十識呢

  就是叁界各有苦、集、修的叁識,叁叁如九,再加一無漏淨識,總此十識,一一皆容緣于無色界所系的叁部諸法。欲界與色界的各各叁緣,如前欲界緣于色界所說,自界的叁緣,如前欲界所說,無漏淨識所緣,如前色界所說,所以現在不再一一敘說。

  見減道所斷皆增自識行 此據滅道煩惱說,不是約道谛說。假定是屬欲界所系的見滅、見道所斷法,一一爲六識緣。那六識呢

  一、欲界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二、欲界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叁、欲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四、色修所斷善及無覆無記識;五、無漏識,謂滅、道法忍、減法智;六、欲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識叁這是緣欲界系見滅所斷法的六識。若緣欲界系見道所斷法的六識,五識如前見滅所斷能緣識,第六是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識。滅道爲什麼不互相緣呢

  因滅道下無遍行惑,不緣他部,所以不互相緣。欲界是這樣,上二界亦然。頌中說的自識,自谛下的能緣識,名爲自識。假定是屬色界所系的見滅、見道所斷法,一一爲九識緣。那九識呢

  一、欲界見苦所斷他界緣惑相應識;二、欲界見集所斷他界緣惑相應識;叁、欲修所斷生得、加行善識;四、色界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五、色界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識;六、色界修所斷生得、加行善識並異熟、威儀無記心;七、無色界修所斷加行善識;八、滅類智忍、滅類智;九、色界見滅所斷有漏緣惑相應識叁這是緣色界系見滅所斷法的九識。若緣色界系見道所斷法的九識,前七識如見滅說;第八道類智忍、道類智;第九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惑相應識。假定是屬無色界所系的見滅、見道所斷法,一一爲十一識緣。那十一識呢?以無色界的見滅所斷法說:叁界各有苦、集、修的叁識,叁叁就有九識,第十無漏識,謂滅類智忍、滅類智;第十一無色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識。以無色界的見道所斷法說:叁界各有苦、集、修的叁識,叁叁就有九識;第十無漏識,謂道類智忍、道類智;第十一無色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識。

  無漏叁界中後叁淨識境 此明無漏法境識。假定是屬不系的無漏法,那他就爲叁界中的見滅、見道、修所斷的後叁部識及無漏淨識的所緣境。所以無漏法,總爲十識所緣。那十識呢

  叁界見滅所斷無漏緣惑相應識有叁,叁界見道所斷無漏緣惑相應識有叁,叁界修所斷加行、生得善識有叁,叁叁有九識,再加無漏識爲十。唯無漏識須稍加分別的:假定是滅谛,就是減法忍、減法智、滅類忍、減類智;假定是道谛,就是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

  論文說:“爲結前義,複說頌日:見苦集修斷,欲色無色系,應知如次第,五八十識緣(欲界叁部五識緣,色界叁部八識緣,無色叁部十識緣)。見滅道所斷,各增自識緣工(識所緣)。無漏法應知,能爲十識境”。到此,已隨頌文略加解說,長行還有明事隨增一大段文。說來非常麻煩,所以略而不論。學者如欲了知,可

  閱論文,並參考各家注疏,當可了然。

  壬二 明有隨眠心

  有隨眠心二 謂有染無染 有染心通二 無染局隨增

  這頌是明我人的心識,由于有那煩惱的存在,所以就?有隨眠心,但那煩惱與心相應時,是不是決定隨增

  這不能決定的:或者有所隨增,如與惑相應,叫做相應隨增,如緣心未斷,叫做所緣隨增;或者有不隨增,如相應已斷,就不名隨增,雖則不隨增,仍名有隨眠,因爲伴性是不可斷的,所以約伴性說有隨眠;如所緣已斷,不但不名隨增,亦不名有隨眠。依此義門,所以這樣說道:

  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 什麼叫做有隨眠心

  隨眠就是五部九十八惑;心就是上十六識中的前有漏十五心;有者由于隨增、助伴的二義。顯宗二六說:“何等名曰有隨眠心?有隨眠名依何義立

  複由何等名有隨眠?且前所言叁界各五部十五種識名有隨眠心。如是諸心各有二種:謂遍、非遍行,有漏、無漏緣,染、不染心有差別故(答第一問)。依二義立有隨眠名:一是隨眠所隨增故,二以隨眠爲助伴故(答第二問)。由隨眠故名有隨眠,相應隨眠通斷未斷,所緣唯未斷心名有隨眠”。依頌文看,有隨眠心,大別爲二:一、與惑相應的有染心;二、有漏中善無記心的無染心。

  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 染無染心中的有染心,名有隨眠,此有隨眠,通于二種:一、有隨增;二、不隨增。有隨增者,是指相應、所緣的二種隨增。不隨增者,是指染心相應煩惱縛性已斷,再也沒有隨增的功能性。關于這隨增不隨增義,均如頌前所釋,茲不再論。唯不隨增而有隨眠的道理,或者不易了解,特再略爲一說。在相應縛已斷位,所以唯有隨眠非隨增者,因爲現實生命體中,已經沒有了煩惱,所以說是非隨增;因那助伴性,仍恒時的相應,所以說猶有隨眠。這助伴性是什麼

  就是染汙習氣,亦即類性。謂先來隨眠與心相應,現在雖則斷了隨眠,因所相應的心,不是由于道力所斷的,所以仍名有隨眠。如人原來是小偷,現在雖不再幹盜竊的工作,但仍名爲小偷。有漏善無記的無染心,在隨增不隨增中,唯獨限于隨增,所以說局。因無染心,不是惑所相應的,他的有隨眠,不是由于助伴,而是由于隨眠,緣無染心,隨眠未斷,名有隨眠。未斷,即表示有隨增的意義,所以唯局隨增,名有隨眠。

  俱舍法義卷二十說:“如是有隨眠心有兩種:一、有染,四部全,修道一分,印染汙心;二、無染心,修道善無記心。有染心亦有二:一、隨增有隨眠心;二、不隨增有隨眠心。若無染心,唯隨增有隨眠,無不隨增有隨眠心”。由是示圖曰:

  

  辛八 明次第起

  壬一 正明次第起

  無明疑邪身 邊見戒見取 貪慢瞋如次 由前引後生

  十隨眠的現起,有沒有他的次第

  就諸論看,都曾說到他的生起次第,不過各家的說法不一就是了。就實際言,諸隨眠的生起,應該沒有他一定的次第,所以正理五叁說:“理實煩惱行相無邊,以所待緣有差別故,無有決定次第而生”。話雖這麼說,“然有一類煩惱現行,前後相牽非無次第”。所以正理接著又說叁種次第不同,最後一說猶如本頌,而前二種所示的次第:一、約一類不善觀察身、邊、邪、見取、戒禁、疑、貪、慢、瞋、癡,如其次第前後生起;二、約一類禀性愚癡、癡、疑、身、邊、戒、禁、邪見、見取、貪、慢、瞋,如其次第前後生起。今頌所說的次第是:

  無明疑邪身邊見戒見取貪慢瞋 這是標出十種隨眠的次第:第一是無明,第二是疑,第叁是邪見,第四是身見,第五是邊見,第六是戒禁取,第七是見取,第八是貪,第九是慢,第十是瞋。

  如次由前引後生 這是解釋十種隨眠次第的理由:謂如上所列十種隨眠的次第,是由前前引生後後的。我人的煩惱現起,首先是由不共無明,對于四谛不能了達;由于不能了達四谛,對四聖谛也就沒有觀察的功能,因而接著就生起猶豫不決的疑惑,是苦呢還是不是苦呢h……是道呢還是不是道呢

  這麼一猶豫,若遇到邪說,就生起邪見,說是沒有苦集滅道的四聖谛,亦即撥無世出世間的因果;由于撥無四谛,所以引身見生,即于苦蘊中,撥無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便決定執著這生命體,以爲是我;從此我見,複執我有斷常,于是産生邊見;由于對我隨執斷常的一邊,以爲這就是能得那清淨涅槃的,所以就引生戒禁取;從這戒禁取,引見取的生起,因于如是妄計,執爲最極第一;見已見德緣之起貪,所以從此見取,次引貪生;對于自己所貪的,以爲勝過他人一籌,所以從此貪後,次引慢生;于他所起違己見中,情不能忍,生起極大的佾嫌,所以從此慢後,次引生瞋。這就是十隨眠前後生起的次第。

  壬二 明惑生起因

  由未斷隨眠 及隨應境現 非理作意起 說惑具因緣

  諸煩惱的生起,不是無因緣的,然而由幾因緣,煩惱才得現前?講到煩惱生起的因緣,那是有各式各樣的:有以方域爲惑起的因緣,如生南方的人,貪心特別來得猛盛,而生北方的人,瞋又特別來得熾然。有以邪論爲惑起的因緣,如習兵書講究戰爭的人,就增加了他的瞋恚,如喜聽娼妓放逸求樂的人,就增長了他的貪欲,如學外道典籍的人,愚癡就展轉增盛。有以寡聞爲起惑的因緣,如無知的人,煩惱就重些,多聞博學的,煩惱就輕些。有以時分爲惑起的因緣,如在某一時間內,生起某一類的煩惱,如在另一時間內,又生起另一類煩惱。像這樣說來,生起煩惱的因緣,真是多得很,然而在無邊因緣中,那最極殊勝的,唯有叁種。如說:

  由未斷隨眠 這是說隨眠由第一因力起。且如將起欲貪時,此欲貪隨眠,既未爲無問道所斷,又未爲解脫道遍知,所以說爲未斷未遍知欲貪隨眠。正理五叁說:

  “未斷未偏知欲貪隨眠者,叁緣故說未斷遍知:謂得未斷故;對治未生故;未遍知境故”。

  及隨應境現 這是說隨眠由第二境界力起。且如將起欲貪時,有順欲貪境現在前,然後欲貪才得生起。頌文的“隨應”二字,是顯示隨便什麼煩惱現起,如其所應,都必有隨順于他的境界現前。至于這順境足假是實,譬喻師與一切有者有诤論:譬喻師說諸境界,是沒有實在自體的,有部師說諸境界,無一是不成實的。彼此诤論,閱正理叁十五卷可知。

  非理作意起 這是說隨眠由第叁加行力起。且如將起欲貪時,有緣彼的非理作意生起。正理五叁說:“謂有如木境界現前,及有如鑽燧非理作意起,鑽境界木欲貪火生。此中何名非理作意

  謂于上妙衣服、花鬘嚴具、塗香、雕妝、粉飾嬌姿所顯女相糞…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