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62

  ..續本文上一頁聚,起有情想所住持心俱,顛倒警覺,名非理作意”。

  總之,根本煩惱的生起,須具叁個條件:一、煩惱的自體,在我人的生命體中,尚未斷者;二、生煩惱緣的對象,是現存于外界的;叁、更在我人的內心,對于那個對象,妄爲分別而起非理作意,婆沙六一說:“說叁緣故,起欲貪隨眠:一、欲貪隨眠未斷未遍知;二、順欲貪纏法現在前;叁、于彼有非理作意……諸有情,叁因緣故,起諸煩惱,名具因緣:一由因力,二由境界力,叁由加行力”。

  說惑具因緣 上來所說的叁因,只是且據具因緣而生起者說,其實也有唯托境界力而生起的,如退法阿羅漢、不還及離欲異生,就是唯托境界力,不由其余的二因,因爲煩惱已斷,所以沒有未斷隨眠,因爲意樂清淨,所以沒有非理作意。但這乃是特殊的例外,若在我們普通的常人,必由上述的因緣力才得生起。還有,前說的欲貪是如此,諸余隨眠應知亦然;根本煩惱的生起是如此,枝末煩惱的現前,准之也就町燦。

  庚叁 雜明諸煩惱

  辛一 明漏等四門

  壬一 正明漏等四門

  欲煩惱並纏 除癡名欲漏 有漏上二界 唯煩惱除癡

  同無記內門 定地故合一 無明諸有本 故別爲I漏

  暴流轭亦然 別立見利故 見不順住故 非于漏獨立

  欲有轭並癡 見分二名取 無明不別立 以非能取故

  一切煩惱,統攝于根本、枝末的二類,其根本惑的體性,已如前說,其枝末惑的體性,到後再論。現在先來分別一下諸經論中所說的叁漏,四暴流、四轭、四取、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九結等的種種煩惱,看看這些煩惱是不是出于根本枝末的二類之外。此四頌,先明漏等四門。于中,前兩頌明叁漏,第叁頌明暴流及轭,第四頌明四取。第二二漏者,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這叁者,能使有情,久住在生死中,不絕的流轉于叁界,而于六根門頭泄漏過非,無有窮盡的,所以名之爲漏。第二四暴流者,就是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這四者,漂沒我人的善品,就如急流暴水,能漂諸物一樣,所以名爲暴流。第叁四轭者,就是欲轭、有轭、見轭、無明轭。這四者,令諸有情與界趣生共相和合,使受種種生死大苦,猶如車轭罵在牛的身上,合受痛楚一樣,所以名轭。第四四取者,就是欲取、我語取、見取、戒禁取。這四者,爲有漏法的所依,而執取生死的,所以名取。明白了他們的特性,再來說明他爲根本、枝末惑的所攝。

  欲煩惱並缰除癡名欲漏 此明欲漏。欲漏,是以欲界所系的四十一惑爲他的自性,即欲界系的根本煩惱叁十六(見惑叁十二、修惑四)中,除去四谛以及修道五部所起的五個癡煩惱,取其余的叁十一,再加枝末惑中的無慚、無愧、睡眠、掉舉、惛沈、悭、嫉、忿、覆、侮的十纏,合爲四十一惑,叫做欲漏。

  有漏上二界唯煩惱除癡&nb, sp; 此明有漏。有漏,足以色無色上二界所系的五十二惑爲他的自性,即色無色界各有根本煩惱叁十一 (見惑二十八、修惑叁)中,除去四谛以及修道五部所起的五個癡煩惱,取其余的五十二,爲有漏體。頌中的“唯”字,是于說言“唯”,非“唯”是煩惱爲有漏名“唯”,因有漏體,也有惛沈、掉舉兩個枝末惑(纏)的,雖然體有二纏,但今少分屬無,所以唯說言煩惱。正理五叁說:“色無色界雖複亦有惛沈、掉舉,而纏不應依界分別,上界纏少,不自在故(隨從他起,故不自在),由是有漏唯說煩惱,若纏亦依界分別者,則有漏體有五十六”。

  同無記內門定地故合一 此明上二界合爲有漏的所以。如是合說上二界爲有漏者,約有叁個原因:一、如欲界的煩惱,多屬不善性,有苦異熟、苦異熟果,但上界的煩惱,沒有苦異熟、苦異熟果,所以同是無覆無記性。二、同內門轉故,內門轉者,從多分說,緣定及身,從少分說,亦緣外色。叁、同依定地生故。由于有這叁義的相同,所以二界隨眠合爲一漏。

  無明諸有本故別爲一漏 此明無明漏。無明漏,是以欲漏、有漏五部所除的叁界所起十五種癡煩惱爲他的自性。諸煩惱中,所以別出無明爲一漏者,因爲他是叁有生死的根本。正理五叁說:“何緣唯此別立漏名

  爲顯無明過患勝故,謂獨能作生死根本。如契經說:無明爲因生于貪染,乃至廣說。又如頌曰:諸所有惡趣,此及他世間,皆無明爲根,貪欲所等起”。

  暴流轭亦然 此明四暴流與四轭,因這二者的自體,是與叁漏相同的,所以說亦然。欲暴流者,欲界所系的煩惱,其體有二十九,即前欲漏的四十一惑中,除去苦谛下的五見,集谛下的二見,滅谛下的二見,道谛下的叁見,合十二見,取其余的二十九惑爲體。二十九惑,是指貪、瞋、慢的各有五種,叁五成十五,加四谛下四個疑並枝末煩惱十。所以除去諸見,因要別開叁界諸見爲一見暴流的。有暴流者,上二界的煩惱,其體有二十八,即前有漏的五十二惑中,除去色界與無色界的各十二見,取其余的二十八惑爲體,就是貪十(上界各五)、慢十(上二界各五) 、疑八(上二界各四)。見暴流者,爲叁界四谛修道五部所起諸見的總稱,其體有叁十六。無明暴流者,爲叁界四谛修道五部所起的癡煩惱,其體有十五,與叁漏中無明漏同。四暴流如此,當知四轭,如暴流說。

  別立見利故 此明諸見別立的所以。于諸煩惱中,析出諸見,別立見暴流及見轭者,因爲見的推求性,特別來得猛利,所以別立。

  見不頤住故非于漏獨立 此明諸見不別獨立見漏的所以。漏之所以名漏,在于他有一般力量,能夠稽留有情于叁界生死中久住,使諸有情不輕易的跳出生死的魔掌,可是其性猛利的諸見,不順于住的意義,所以于漏不別獨立見漏的名稱,只可與其余的煩惱相合而說爲漏。正理五叁說:“謂令異生及諸聖者,等住生死故名爲漏,諸見無有合聖佳能,漏義不全故不別立”。

  欲有轭並癡見分二名取 此明四取的自體,同于四轭。欲轭並癡,名爲欲取;有轭並癡,名我語取;見轭分二:一、戒禁取;二、見取。欲取者,爲欲界所系的煩惱,其體有叁十四,即根本煩惱的二十四,與枝末煩惱的十纏。其根本煩惱的二十四,是指貪、瞋、慢、癡四者,一一通于四谛以及修道的五部,五四合爲二十,更加迷惑四谛的四個疑煩惱,所以總有二十四。我語取者,爲上二界的根本惑,其體有叁十八,就是上二界的四谛以及修道的五部,各有貪、慢、癡的叁者,色界五叁一十五,無色界亦五叁一十五,二界合論,計有叁十,更加迷惑上二界四谛的八個疑煩惱,所以總合有叁十八。此名我語取者,我語,是指內身,依內身而說我,名爲我語,上二界的煩惱,多緣內身而起,于生死中,實無有我,而取有我,但有言說,無有實義,所以名爲我語取。戒禁取者,其體有六,就是叁界苦、道二谛下的戒禁取見。爲什麼別立戒禁取見

  因非道計道的妄計,爲聖道的大怨,一執著了這個,就要舍去真道而不修了。同時他還有诳惑在家出家的力量,使在家衆妄計自餓爲生天道,而不如法的修十善業,使出家衆直以破衣粗食爲清淨道,而不如法修行叁十七道品。見取者,其體有叁十,就是叁界叁十六見中,除去六個戒禁取(每界有二),取其余的叁十見爲體。

  無明不別立以非能取故 此明無明不別立爲取的所以。在上叁漏、四暴流、四轭中,無明都曾獨立的占一地位,爲什麼在四取中反而不別立呢?所以不立無明別爲取者,當知取之所以爲取,約其能取諸有而言,無明以不了爲相,沒有能取的特性,所以不可獨立的別爲一取,只可與其余的煩惱相合而說爲取。

  上來所說四取的自體,是就有部而言,如就經部師說,那就又不同了。頌疏說:“依經部說,四取謂以貪爲體性:貪緣五欲境起,名爲欲取;貪緣六十二見起,名爲見取;貪緣戒禁取起,名戒禁取;貪緣叁界我語起,名我語取:故彼四取以貪爲體”。

  如是叁漏、四暴流、四轭、四取,雖有種種的煩惱,但皆于根本惑及枝末惑上,作適宜的分合,而別說爲漏等之名。所以叁漏、四暴流、四轭、四取,實即根本煩惱九十八與隨煩惱中的無慚等十,合爲百八煩惱而巳。

  壬二 別釋隨眠等義

  微細二隨增 隨逐與隨縛 住流漂合執 是隨眠等義

  上來所說隨眠、有漏、暴流、轭、取等名,名是能诠,必有他的所诠義,其所诠義是什麼呢

  本頌特爲作個別的解釋。

  微細二隨增隨逐與隨縛 此以四義釋隨眠義。一、做細:根本煩惱,不說不起,我們難知,就是現前,也難認識,不特凡夫如此,就是聖者亦然,如阿難陀說:“我今不知于同梵行起慢心不”

  我們試想想看,聖者如阿難陀,對于慢心的有無尚且不能了知,何況我們凡夫

  所以諸隨眠的行相,是極微細的。婆沙五十說:“做細義是隨眠義者,欲貪等自性行相,俱極徽細”。入論上說:“微細義是隨眠義,彼現起時難覺知故”。二、二隨增:隨增是隨順增長的意思。一爲所緣隨增,一爲相應隨增。這在界品開頭“于彼漏隨增”的一句頌中已經說過,現在再引正理五叁一段文說:“或如怨害伺求瑕隙,及如見毒,應知煩惱于自所緣有隨增義;亦如熟鐵丸能令水熱,及如觸毒,應知煩惱于自相應有隨增義”。這是約煩惱增長境界及相應法說。正理接著又說:二一皆同乳母令嬰兒隨增,乳母能令嬰兒增長,及令伎藝漸次積集;所緣、相應令諸煩惱相績增長及得積集”。這是約境界及相應增長煩惱說。叁、隨逐:謂煩惱這東西,從無始來,在有情的身心相續中,起煩惱得,由這煩惱得,隨逐有情,常爲種種的過患。四、隨縛:謂煩惱這東西,一旦發生現行活動的作用,就牢牢的系縛住有情,使合不得自在。正理五叁說:…口隨縛者,極難離故。如四日瘧及鼠毒等。有說:隨縛謂得恒隨,如海水行隨空行影”。由于上面所說的四種因緣,所以十種…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