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諸師所說,二叁差別難辨,因爲都是屬于反诘的,這看論文可知,于此不再煩說;昆婆沙師所說,唯獨是指事別,于義不違于經,論主爲欲直依經說,不取前二,所以現在根據經說,略爲一談:一、如有問諸行是無常嗎

  那就應一向記:不錯,諸行是無常的。二、如有問故思造作業後,應當受什麼報果子那就應分別記:如所造的是善業,就受人天果,如所造的是惡業,就受惡趣果。叁、如有問士夫想與我爲一爲異

  那 就應反诘記:你所說的我,足依于什麼說的

  假定是依色蘊上的粗我說的,因爲色輿想是不同的,就應記說與想是差別的。四、如有問世間爲常二問)

  爲無常(二問)?亦常亦無常(叁問)

  非常非無常(四問)

  世爲有邊(五問)?無邊(六問)

  亦有邊亦無邊(七問)

  非有邊非無邊(八問)?如來死後爲有(九問)

  非有(十問)

  亦有亦非有(十一問)

  非有非非有(十二問)

  爲命者即身(十叁問)

  爲命者異身(十四問)?那就應舍置記:因這都是從自我出發的。如從現在的自我出發,依于過去世,有常無常等的四見;依于未來世,有邊無邊等的四見;依于如來涅槃,有有非有等的四見;再加即身、異身的二見:合爲十四不可記事。

  辛六 明惑能系

  壬一 約世明能系

  癸一 正明世系

  若于此事中 未斷貪嗔慢 過現若已起 未來意遍行

  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 余過未遍行 現正緣能系

  這是論究怎樣的隨眠在怎樣的境事上有所系縛。講到事系,本來是很多的,但現在所要辨的事系,唯就依緣及部類辨。正理五〇說:“就依緣者,謂眼識俱所有隨眠,唯于色處爲所緣系,于自相應諸心心所意處法處爲相應系……若意識俱所有隨眠,于十二處爲所緣系,于自相應諸心心所意處法處爲相應系。就部類者,謂見苦斷遍行隨眠,于五部法爲所緣系,于自相應諸心心所爲相應系,見苦所斷非遍隨眠,唯于自部爲所緣系,于自相應諸心心所爲相應系。如是一切隨應當說”。現約叁世時間辨系,首先標宗,就是“諸有情類于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系此事”;其次問起,就是“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系何事”

  于中,初一句總標所系事,下七句明能系惑;而在這七句中,前五句就自相惑說,後二句約共相惑說;在自相惑的五句中,初二句明過現意相應,次叁句明未來六識相應。未斷言與能系言,各通中間五處。

  若于此事中 這是總標所系事。系事,是指所系境事言。有人說叁逗就是于五蘊法上立所系。色法就是一一極徽,心心所就是一一刹那,于此諸法上,皆有煩惱緣,假定把一一極微及刹那心心所上的煩惱斷盡了,一一得一擇滅。如欲明白下面的頌文爲何,先當知道隨眠有二種:一是緣別法起的自相惑,即貪嗔慢叁者;一是緣多法起的共相惑,即見疑癡叁者。了知自共相惑的不同,下面的頌文,也就容易明白了。

  未斷貪嗔慢過現若已起 此明過去現在意識所相應的自相惑。未斷,即是顯示有能系的功用,因凡是能系的,必然是未斷的。于所系事上,如果還有未斷的貪嗔慢,即證明他仍有能系惑的存在。就叁世說:貪嗔慢叁于所系事上,如果是屬過去已生(簡別未生)而未斷(簡別已斷)的,或者是屬現在已生而未斷的,那他就能系于此事。所以必須說已生未斷者,因爲來生或者生了已斷,是沒有能系的作用的。于此或有人要問:貪嗔慢叁與意相應,既然系于叁世,爲何不把他說爲遍行?這有兩個理由:一因貪嗔慢是自相惑,不同共相惑的遍行;二因貪等雖系叁世,但不是叁界一切有情,都能決定遍起系叁世諸有漏法盡的。或有有情具有遍系自境之義,或有有情不具遍系自境之義,遍不遍系自境,其類是不一定的。如再說得明白一點:過現貪嗔慢中,若緣此事而起,就系于此事,若緣余事而起,就不系于此事。

  未來意遍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 此明未來六識相應的自相惑。意謂未來世的意識所相應的貪嗔慢叁,對于境事,不管是已生或者不生乃至未斷,遍于叁世皆能系縛。法勝六卷毗昙第叁說:“意地生不生法,亦緣縛叁世諸有漏法。何以故

  汲緣一切有漏法故”。正理五〇說:“雖于此事或生不生,但未斷時皆名能系”。所以然者,因爲未來意識,境流于叁世的,如有一類衆多意識與貪相應,或有一類衆多意識與嗔相應,乃至一類衆多意識與慢相應。其識雖在未來世境,但自遷流行于叁世。再說,未來意識是無量無邊的,所以不管對于什麼所緣境事,必都能夠遍緣。意識明白了,五識怎樣呢

  這要看他可生不可生的來分別:未來五識相應貪嗔,假定是未斷而可生的,那就唯獨系于自世,因爲五若已生,唯能爲現量緣,所以可生亦唯未來,可生既然唯在未來,已生而流至現在,亦即是唯系現在,已滅而落謝過去,亦即是唯系過去。顯宗說:“由此已顯五識相應可生隨眠,若至過去唯系過去,至現亦爾。義准若與意識相應可生隨眠,若在過現未斷,容系非自世法”。未來五識相應貪嗔,假定是未斷而不生的(非慧道所斷不生,只是緣缺不生,所以說未斷不生),亦能縛叁世及一切自所緣事。頌疏說:“謂所緣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在,或謝過去,識雖未來緣缺不生,由未斷故,性能系彼叁世境也”。正理五〇說:“諸與五識相應隨眠,若定不生亦縛叁世,謂彼境界,或在未來,或在現在,或在過去,彼雖已得畢竟不生,而未斷時性能系縛”。法義解釋這段文說:“且有眼識可緣色,眼生起緣缺得永不生,是則未來不生眼識,其色境在未來,次流在現,後滅若過,境已涉叁世,故名系叁世。由是須知緣與系別,雖是不緣而即能系。若眼識不得緣缺不生,隨境涉叁世系自世,然得永不生,常居未來,雖居未來,性是叁世色能系”。

  余過未遍行現正緣能系 此明六識相應的共相惑。余,指見、疑、無明,因這叁者,在貪等外,所以名余。就共相惑與六識的關系說:見與疑,唯是意識所相應的,無明,則通于六識。此所余的六識相應的見、疑、無明,不論是在過去,抑或是在未來,如果說是未斷的話,一一皆能遍緣叁世一切事境,因爲這是共相惑,所以于自所緣,必定能夠遍系。慧說:“共相惑與意識種類多故,緣一切境盡,如過去邪見撥過去,現在、未來亦然”。過未世雖如此,若現在世不然。現在世的見、疑、無明,當他正在緣境時,不管隨于什麼境界,都必能系此事。頌說正緣,是顯示緣境系事,必是在一物,而又是同時。唯于此中,有意識與五識的差別:五識必是現量的,所以現在正緣于色,就唯系于現在色事;假定意識現在前時,如果正緣過去未來之境,是就系于過去未來境事,如果正緣現在之境,是就系于現在境事。雖則說是意識相應有世偏,共相惑故有事遍,但因現在唯一刹那,于此一刹那中,如果緣于這境,是就不能緣于他境,因爲非定皆遍,所以不名遍行,與過未有多念,有著很大的不同。總前所說,聊列一表如下:

  

  癸二 叁世有無

  子一 有部以致理定宗

  叁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叁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此中有四種 類相位待異 第叁約作用 立世最爲善

  前約叁世明能系,我們已經知道,但由此而來的問題,就是關于過未的有無。如論說:“若實是有,則一切行恒時有故,應說爲常;若實是無,如何可說有能所系及離系耶”

  說有說無,似乎都成問題,必須把他探究清楚,然後方可辨能所系,所以正理五〇說:“今應思擇過去未來,爲實有無方可辨系”。但是講到過未有無,在佛教的學者中,是有著很大诤論的。那主要的,就是叁世有者與二世無者的兩大陣線的對立,而彼此又各擁有廣大的群衆,所以互相彈斥,誰也不肯讓誰。正理五〇對此也有透辟的說明:“然于過未實有無中,自古諸師懷朋黨執,互相彈樂,競興論道,俱申教理,成立己宗,處處傳問如斯诤論:實有論者廣引教理,種種方便破無立有;實無論者廣引教理,種種方便破有立無”。由此可知學者的诤論,是怎樣激烈的了。大體說來,有部是主張叁世有的,經部是主張二世無的;此二頌,是有部以教理定宗,後一頌,是經部舉理說廣破。正理五〇于頌前:先廣辨諸有相貌,明經部有非有爲境,皆能生覺,有部唯緣有境,覺方得生;次複辨去來實有假有,成立去來實有,破論主朋經部。所以衆賢論師特別聲明自己的立場說:“故我今者發大正勤,如理思惟立去來世,異于現在非畢竟無,謂立去來非如現有,亦非如彼馬角等無,而立去來體具是有,唯此符會對法正宗”。學者如欲知道正理論主所說的有相以及假有實有之辨,請閱順正理論卷第五十,此不詳說。頌初二句證成,次二句結宗,後四句答覆兩個問難。

  叁世有由說二有境果故 叁世有,這是標宗。意思是說:過去、未來、現在叁世,都是實有的。怎知叁世是實有的呢

  由聖教及正理可以證知。一、由經說故:雜合第叁有一經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尚無常,況複現在色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于現在色厭離,欲滅寂靜,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次廣約叁世說,今因現在極成,所以但引過未文。然說得最明白的,無過于正理:“謂世尊說過去未來色尚無常,何況現在

  若能如是觀色無常,則諸多聞聖弟子衆;于過去色勤修厭舍,于未來色勤斷欣求,現在色中勤厭離滅。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于過去色勤修厭舍,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于過去色勤修厭舍;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于未來色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于未來色勤斷欣求”。經中既說過去色有勤修厭舍,未來色有勤斷欣求,明知過去未來是實有的。二、二緣生故:我人的心識生起,必仗所依所緣的二緣,然後方可得生。雜含第八有一經說:“世聳告諸比丘:…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