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唯有法俱得、法後得的二種。婆沙說:“欲界善不善色,若在過去有叁世得,若在未來唯有未來得,若在現在有二世得,謂未來現在”。又說:“(色界)不定善色蘊,如欲界善不善色蘊說”。叁、有唯在叁世但有自世得,如欲界的無覆無記色等,因這唯有法俱得,而沒有前後起的。婆沙說:“(欲界)無覆無記一切色蘊,異熟生四蘊,及威儀路、工巧處多分四蘊彼得,世不雜、刹那不雜,若在過去得亦過去,若在未來得亦未來,若在現在得亦現在……(色界) 一切有覆無記、無覆無記色蘊,及威儀路、異熟生四蘊彼得,世不雜、刹那不雜,隨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無色界)異熟生四蘊彼得,世不雜、刹那不雜,隨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
上來總說,雖則是那樣,但若別說,又略有不同。先引婆沙百五十七文說:“諸未曾得無漏五蘊,及未曾得有漏修所成
並未曾得聞思所成,彼最初得,若在未來彼法唯有未來得,若在現在彼法則有未來現在得,若在過去彼法則有叁世得。擇滅非擇減法,雖非叁世攝而有叁世得。然擇滅得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有漏擇滅得,由離欲界染乃至無所有處染故起,是世俗道類。若未離染,彼滅唯有過去未來得;若已離染,彼滅即有叁世得。無漏擇滅得,由離叁界見修所斷染故起,是聖道類。欲界見苦所斷法擇滅,若苦法智未現在前,彼滅唯有未來得;若現在前,彼滅則有未來現在得,若已滅,彼滅則有叁世得。如是乃至有頂第九品法擇滅,若盡智未現前等,如理應知。非擇滅得唯是有漏,彼最初得,若在未來,彼減唯有未來得;若在現在,彼滅則有未來現在得;若在過去,彼滅則有叁世得”。此別說與前總說所不同的:別說是約初得重得的差別說,不同總說依于前後俱叁分別。文中的最初二字,就是簡別後念的。一到後念,後後相續,叁世法就各有叁世得了。別說既約最初以辨單複,當不可說叁世法各叁了。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即別說中的未來現在過去的次第,于俱舍中是沒有的。大體上說:婆沙與俱舍的叁世分別門是相同的,雖則婆沙沒有俱舍的總說,俱舍沒有婆沙的別說,好像有點差別,但在那意義上,可說毫無差別,關于這點,學者不可不知!
叁世法各叁的這句話,光記、寶疏都有他們詳細的解說,而且互相論說不同,如依俱舍法義作者看,兩家解說都未得論意。現我是依法義並參酌婆沙講的。至于各家所說,究有什麼不同,如此對研究,當可發現他們的異同所在,且可了知何者是真得論意的。
善等唯善等 這是叁性門。善等的善,是指所得的善法;等是等取所得的不善法及無記法。唯善等的善,是指能得的善得;等是等取能得的不善得及無記得。善惡無記的叁性是有爲法,凡是有爲法得,一定是隨所得法的性質不同而不同的:就是所得法的性質是善的,能得的得也是善的,所得法的性質是不善的,能得的得也是不善的,所得法的性質是無記的,能得的得也是無記的。爲什麼如此?因有爲法是有作用的,從其作用而引發自得。有爲法得雖隨所得法性類差別,但無爲法得卻有不同,此又可以分爲二類:一、擇滅無爲得,不是隨所得法判別他的性質,而是隨能證道判別他的性質,假定能證道足有漏的,那能得擇滅的得,也是有漏的,假定能證道是無漏的,那能得擇滅的得,也是無漏的。爲什麼如此
因諸擇滅的本身,沒有什麼作用,唯是由于道力求證那擇滅時,以引發那能得擇滅的得的。二、非擇滅無爲得,本身既沒有什麼作用,也不是由于道力的所求,所以唯依命根及衆同分,以顯示能得得的性質。寶疏說:“由此叁性之法各自性得得,雖得擇滅不由所得,得非擇滅依衆同分等,以道與擇滅同性,同分與非擇滅同性,由此二種雖不由所得,而得與所得必定同性,由此叁性必同性得”。
有系自界得無系得通四 這是系不系門。有系,是叁界的有漏法;無系,是非叁界的無漏法。自界得,是說爲叁界系的有漏法,如果他是屬于欲界所系的有漏法,那能得的得亦唯在欲界,如果他是屬于色界所系的有漏法,那能得的得亦唯在色界;如果他是屬于無色界所系的有漏法,那能得的得亦唯在無色界。得通四,是說不爲叁界所系的無漏法,其得通于四方面,就是叁界得及無漏得。講到無漏法,在界品開頭的“有漏無漏法” 一句頌中,曾經說有二種:一是有爲無漏,就是道谛;一是無爲無漏,就是擇非擇滅。把這分開來說:無爲無漏中的擇減得,通于色無色界及無漏,爲什麼
上面說過,擇滅得是隨能證道判共性質的,而能證道有有漏無漏的兩種:假定是以有漏道而證擇滅,那所引發的能得的得,就屬色無色界所系,因爲此二界中,是有有漏道可證擇滅的,所以證得擇滅的得,也就通彼二界。至于欲界所以沒有擇滅得,因爲欲界沒有能證道證擇滅的關系。假定是以無漏道而證擇滅,那證得擇滅的得,也就唯屬無漏,因爲是隨能證道而名無漏的。非擇滅得,通叁界系,不通無漏,爲什麼
上面說過,非擇滅得,是隨命根及衆同分,以判共性質的,命根及衆同分,既然通于叁界所系,那能得非擇滅的得,當然也就通于叁界所系。說得明白一點:欲界緣缺,得非擇滅,其能得得,即欲界系;色界緣缺,得非擇滅,其能得得,即色界系;無色界緣缺,得非擇減,其能得得,即無色界系:所以論說“非擇滅得通叁界系”。有爲無漏的道谛得,在四種中,唯是無漏,不通叁界,因爲道谛得,是隨所得判的,所得的道谛是無漏,能得的得自也是無漏的。如上所說無系得通四,是約叁類無系法總說的,並非一一無系法皆通四種,這不可不知!
非學無學叁 這是叁學門。叁學,是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頌中第一非字,應流至無學上面,稱爲非學非無學。叁指能得的得,意謂非學非無學法,其得通于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的叁種。頌文因受字數限製,只標非學非無學,但據論文看,叁學的能得得都談到的。有學法,就是有學身中的有爲無漏法,假定所得的是有學法,那能得的得也唯是有學的,因所得的有學法是有爲的,所以能得的得隨所得者判其性質,自然也是屬于有學的。無學法,就是無學身中的有爲無漏法,假定所得的是無學法,那能得的得,也唯是無學的,因所得的無學法是有爲的,所以能得的得隨所得者利其性質,自然也是屬于無學的。非學非無學法,就法說是一,而法上得,通于叁學。要明白這個,須先知什麼足非學非無學法,據論文說,“一切有漏及叁無爲,皆名非學非無學法”。諸有漏法不可修學,不是有學無學身中的有爲無漏法,所以名爲非學非無學。此有漏的非學非無學法,唯有非學非無學得,因爲有漏法是隨所得判的,所以能得的得必然也是非學非無學。非擇滅得,隨所依的命根及衆同分判,非聖道所引的擇減得,隨能證道判,此二種得,因爲都是屬于有漏的,所以並是非學非無學。假使以有學道所證擇滅得,其得也就是有學,因隨能證道而足有學的;假使以無學道所證擇滅得,其得也就是無學,因隨能證道而是無學的。由于所得的非學非無學法,有有漏及無爲的兩類,所以能得的得也就通于有學、無學、非學非無學的叁者。
非所斷二種 這是叁斷門。叁斷,足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所斷法,其能得得,也是見所斷;修所斷法,其能得得,也是修所斷。非所斷法,其能得得,通于修所斷、非所斷的二種。爲什麼?當知非所斷法,是指無漏法而言。所謂無漏法,主要的是指道谛及擇非擇滅。如非擇滅得及非聖道所證的擇滅得,就是屬于修所斷的,因爲一是隨所依判,一是隨能證道判的緣故。如聖道所證的擇滅得及有爲無漏的道谛得,就是屬于非所斷的,因爲一是隨能證道判,一是隨所得判,而不論是能證道或所得道,都是無漏的,所以是非所斷。至于見修二道所斷法,如其次第,唯是見修二道所斷得者,因所斷法,一定是有漏的,凡有漏法,必隨所得判其性質,所以唯有見修所斷得。
無記得俱起 上來六句是總明,此下四句是別說。因爲叁世法各有叁世得,這不過是總括的說,而諸有爲法實不一定都是這樣的,所以現在要將其中的差別加以簡別。無記得俱起的無記,是指無覆無記。如異熟生全以及非數習的威儀路工巧處的少分無記,由于他們的勢力做劣,在法前、法後、法俱中,唯有法俱得。即法若在過去,得亦在過去,法若在現在,得亦在現在,法若在未來,得亦在未來。論說唯法俱得,似乎是很簡單,而實于中“彰顯有前後俱得叁世各有叁及有法俱法後無法前者,若在未來唯未來得,在現有現未二得,若在過去具叁等義”,如前所引婆沙百五十七文可知。
除二通變化 所謂無記得俱起,這只是就某一部分說,並非一切無覆無記都如此的,如天眼天耳的二種神通以及能變化心,雖說也是無覆無記性的,可是他卻具有法前法後法俱的叁得,所以要把他除掉。二通慧及能變化心,所以有叁種得,約有兩個原因:一因他們的勢力強,在有爲法中,凡是勢力強者,不特有法俱得,而且有法前法後得,次強者,無法前得,有法俱法後得,而力最弱者,就唯有法俱得,無前後得了。二因他們是由加行差別所成辦的,所以具叁種得。還有極善串習的威儀路及工巧處,也是具有法前法後法俱之叁得的。
有覆色亦俱 在無記法中,不特無覆無記,唯有法俱得,就是有覆無記色,也唯法俱得,無法前後得。此中所說有覆無記色,就是色界初禅天的修所斷惑所發的身語表色,雖能發的煩惱,通于叁得,但所發的身語,唯有法俱,不說是下品的身語如此,就是極上品的身語,也不能發生無表,由此可以想見他的勢力做劣,正因勢力劣的關系,所以決定沒有法前法後得。或有人間:此有覆無記色,爲什麼唯在初定
這是有道理的:如欲界的有覆無記身邊二見,沒有發業的功用,所以欲界沒有此色;再如二禅已上,因爲沒有尋伺,也就沒有發業功能,所以亦無此色。有覆無記色…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