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52

  ..續本文上一頁合而成二十種心。

  謂叁界善心分加行生得 前說叁界各有善心,即此叁界善心,一一分爲加行所得善、生得所得善二種,就成六種心。

  欲無覆分四 屬于欲界的無覆無記心,再分四種,那四種呢

  異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 這兩句頌,就是指出欲界的四種無記:一、異熟生,二、威儀路,叁、工巧處,四、通果心。威儀,就是行住坐臥的四大威儀,以色香味觸的四塵爲體,因爲足以威儀心之所緣的,所以名爲威儀路,而緣威儀路的心,就名爲威儀路心。如別分別,約有叁種:一、起威儀路心,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爲體,唯獨是屬于意識的。二、緣威儀路心,這雖通于眼鼻舌身四識以及意識,但眼等四識只能緣威儀路,不能緣起威儀路,而意識不特能緣威儀路,亦能緣起威儀路。叁、似威儀路心,就是泛泛然的緣于客觀外在的色等,所以這是通于六識的。工巧處,就是藝術、技藝,這有兩種:一是身工巧,就是雕刻、繪縷等;一是語工巧,就是歌詠、唱咀等。前身工巧,是以色香味觸四境爲體的,因爲身工巧一起,就不能離于四境;後語工巧,是以色等五境爲體的,因爲語工巧一起,就不能離于五境。工巧所以名之爲處者,是約他爲心之所緣說的。此工巧心,別爲分別,也有叁種:一、起工巧心,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爲體,唯獨是屬于意識的。二、緣工巧心二逗雖通于五識以及意識,但眼等五識,只能緣工巧處,不能緣起工巧處,而意識不特能緣工巧處,亦能緣起工巧處。叁、似工巧心,就是泛泛的緣于客觀外在的五境,所以這是通于六識的。通果心,就是能變化心以及天眼、天耳通果。這能變化心,緣于變化的色等四境,有時也緣于聲,因有發語通果心的。

  色界除工巧 此說色界無覆無記,須要除去工巧處,只有其余的叁種無記,爲什麼?因上界中,完全沒有造作種種工巧事的。

  余數如前說 此說除了叁界善分爲加行、生得、欲界無覆分四、色界無覆分叁外,其余無色界的無覆唯一異熟生、色無色界的有覆各一、欲界染汙心有不善、有覆的兩種、無漏的有學、無學心的二種,一概如前十二心中說,所以說余數如前說。頌疏說:“如是十二爲二十心:謂欲界八,二善、二染、四無記心;色界六種,前八心上,除不善、工巧二;無色界四,于前六心,更除威儀、通果二心;兼學無學,故成二十”。如是說來,我們知道,十二或二十,只是開合不同:合則爲十二,開則爲二十。關于二十心的相生,說來非常麻煩,現在姑且簡單的表列如下:

  辛二 得心多少

  叁界染心中 得六六二種 色瞢叁學四 余皆自可得

  于前所說的十二心中,當某一種心現前的時候,大約有幾種心可得呢

  這是沒有一定的!分開來說,叁界染汙心中:欲界染汙心得六種心,色界染心亦得六心,無色界染心得二種心,色界善心得叁心,有學心得四心,其余諸心現前,各各都是自得。順正理論,雖釋此頌,而據本論,多加別義,所以顯宗論,老實的將此頌改爲:“叁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種。色善二學叁,二無余自得”。今依頌釋如下:

  欲界染心得六 此說欲界染心正現在前的時候,可得欲界善、惡、有覆的叁心,色無色界各一有覆無記心,再加一有學心,總成六心。以欲界染心得欲界善心說,這有兩種可能:一是由疑續善,一是由界退還。疑是疑惑,屬于煩惱染心,從疑引發正見,續諸善根,此即欲界染心生欲界善。界是上界,有情從上界退,還來生于欲界,于續生位、必有染心,雖是染心

  但正生起染時,欲界善心,亦必于此時,起法前得而得之。從欲界染心得欲界不善、有覆及色界有覆心說,亦在兩種情形下:一是由起惑退,一是由界退還。前者是據離色界煩惱,後時生起欲染而退,當正生起欲惑退染心時,即能總得欲界不善及有覆心並色界有覆心。後者是約從無色界退,還來生于欲界,于續生位,必是染心,所以得欲界二染及色界染心。以欲界染心得無色有覆及有學心說,那就是由阿羅漢果,起欲界惑退,當正起欲染心,得無色有覆及有學心。是爲欲界染心得六種心。

  色界染心得穴 此說色界染心正現在前的時候+可得其自界的善、有覆、無覆的叁心、欲界的無覆無記心、無色界的有覆無記心,再加一有學心,總成六心。以色界染心得色界叁心及欲界無覆無記心說,那是據在無色界命終,還未生于色界,于續生位,必是染心,當正生起色界續生染時,即能總得自界叁心,欲界一通果心。色界染心得無色有覆無記心及有學心,那是據阿羅漢果,起色界惑退而言的。

  無色界染心得二 此說無色界染心正現在前的時候,于十二心中,唯得二心,那就是由阿羅漢果,起無色界惑而退,當正起染汙心時,得自無色界的有覆染心及有學心的二心。

  色善叁 此說色界善心正現在前的時候,于十二心中,能得自界的善心,欲色二界各一通果無記,合爲叁心。所以得此叁心,論說由于升進。如從欲界入未至定,得色界善心,這就是從欲界而入色界的升進。如斷欲界惑盡,以第九解脫道入根本地,得欲色二界的各一通果心,這就是從加行而入根本地的升進。因爲升進,所以就得心。

  學四 此說有學心正現在前的時候,于十二心中,可得有學心、欲色二界的各一通果心、無色界的善心,總成四心。得有學心,在初證入正性離生,于苦法忍位,爾時名得。得欲色二界的各一通果心,在以聖道離欲界染心,入根本地位,爾時名得。得無色界的善心,是在以聖道離色界染時。

  余皆自可得 余指前說染等心余,就是叁界的各一無覆無記心、欲及無色界的各一善心,再加一無學心,總合而爲六心。此之六心正現在前的時侯,一一唯可自得,不成就他,如無記唯無記,善唯是善,無學心唯無學心。

  上來所說,是依論主所說的得心多少,若依雜心所說的得心多少,與此稍有不同:如論主說染心現起,叁界總有十四心,而雜心說染心現起,叁界總共只有九心。此之不同,在于彼論約單得說,此論約重得說。如色界染心,一在欲界染時得,一在色界染時得,這就是重得;而雜心于中除去一心。又無色界染心及有學心,一在欲界染時得,一在色界染時得,一在無色界染時得,叁度而得,亦即重得;而雜心各各除去二心,加前所除一心,總除五心,所以得九。雜心說善心得欲界無覆、色界善及無覆、無色界善、學及無學的六七;此論約重得,說得色界善叁及有學四。雞心于此七中,除欲色界無覆各兩度得二、色善時得,二、學心時得)的一心,取余五心兼無學一,所以是就唯有六心。雜心頌說:“若得九種法,當知穢汙心,善心得六種,無記即無記”。論文說:“有余于此總說。頌日:慧者說染心,現起時得九,善心中得六,無記唯無記”。都是說的此意。

  分別隨眠品第五

  有情流轉的動力在業,從上業品所說,我們已經知道,但業的感果,不是單純的,單純的業,不能感果,必須還要其他的條件子以助力,方有感果的功能,然能助業一臂之力的,就是本品所說的隨眠。經說:“有漏有取,複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爲田,識爲種,無明暗覆,愛水爲潤,我慢灌溉,見網增長,生名色芽”。老實講:諸有漏業,所以活躍的將衆生牽引到這兒那兒,其基本原因,全在愛慢等的煩惱滋潤灌溉,一旦我人以對治道將諸煩惱徹底根治掉,再得不到愛水的滋潤,我慢的灌溉,其業必然就幹枯而再沒有受生的可能了。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見世間的諸離染者,于身語意的叁業活動中,雖仍不斷的造作種種的善業,但已沒有功能再招後有果了。所以證知不唯業是生死的動因,還有強有力的爲其助緣的隨眠在。不特如此,我人所以造生死業,並不是自己甘願的,而是隨眠在鼓動的,因爲煩惱一沖動,自己就做不得主,乃不得不聽命于他的指揮,于是造作無邊的罪業,奔放于叁有生死海中,無有了期。輪轉于世間的有情苦命兒,是由業感的,能感有情苦命兒的業力,是由惑造的,所以有說流轉生死的根本,是爲父的無明與爲母的貪愛。生死根本既在隨眠,諸有“智者應勤精進思擇隨眠速令除滅”!如自覺自己的煩惱淨盡,不再從自我的私欲私見而行動,就不會再作感生死的後有業。如明燈不再加油,不久自然會歸于息滅。但欲解決隨眠,首須認識隨眠,然後始可針對著子以剿絕。本品詳細的說明隨眠的種類、意義,所以叫做分別隨眠品,而在八品的次第上,這是位居于五,所以說第五。或有人說:從品的內容看,不唯講隨眠義,亦講結、纏、垢等,爲什麼品名獨標隨眠

  依光記說,這有兩個原因:一因隨眠的勢力強勝,二因隨眠的說明在前,由此品標隨眠之名。至于隨眠的釋名和意義,理當在此有個交代的,因本品的第叁十九頌,專門解釋隨眠等義,所以還是讓到那兒再說好,現在我們只要知道隨眠是根本惑就得了。

  戊叁 明有漏緣

  己一 明惑體

  庚一 明根本惑

  辛一 明增數

  壬一 明六隨眠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謂貪嗔亦慢 無明見及疑

  業品一開頭,就這樣告訴我們說:“世別由業生”。意謂世間的種種差別,都是由業之所支配的,由于有這種業,就有這法生,由于有那種業,就有那法生,事實確是這樣的。不過,業獨爲世間的因素,卻爲佛法之所不許,業之所以爲因而感果,乃是由于隨眠的助力,所以于緣起教初說隨眠。怎知隨眠能爲業助

  而隨眠又有幾種呢

  于中,初句答第一問,後叁句答第二問。

  隨眠諸有本 隨眠,即煩惱。本是根本。諸有的有,略說爲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中說爲九有,即五趣雜居地等的九地;廣說爲二十五有,即欲界有十四有(四大部洲、四惡趣、六欲天),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初禅中的大梵天、四禅的無想天、五淨居天),無色界有四有(四空天),合爲二十五有。天臺宗的學者,把這總攝一頌說:“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