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性,當也就不說有長養性。
聲無異熟生 五塵境界中的聲塵,以五類法分別,只有所長養、等流性,而沒有異熟生。約有執受的大種音聲說,聲是發自有情根身之內的,如身體養得強壯,發出的音聲就洪皖,若身體長得消瘦,發音就做弱無力,所以聲雖可以鍛鏈,但主要還是與滋養有關。其次,聲是由同類因所生的,如從男子根身發出的是男聲,由女人根身發出的是女聲,而各各晉聲的前念與後念,皆流類相等,所以是等流性。爲什麼聲無異熟生呢?凡爲異熟生的,必由過去業因之所招感,無須待現在緣之所助成;而聲是隨現在內心的欲樂,然後才吐露出來的,並不是由過去的業力所感得的報體,所以聲無異熟生。
八無礙等流亦異熟生性 無礙,是沒有體積可以障礙的意思,這在十八界中,唯七心界及法界的八界,是無礙法。無礙的八界,于五類門中,有等流、異熟生的二性,而無所長養。如前一念所生心屬于善性,後一念心仍是善性,或前一念所生心屬于惡性,後一念心仍是惡性,因爲是由同類遍行二因所生的,所以是等流性。諸無礙法,都由過去異熟因所引生的,所以有異熟生性。八無礙法,無形無相,不是極微積集的物質體,不可長養合肥或瘦,所以無長養性。
余叁 余,指色香味觸四界。此四界在五類法中,通于異熟生、所長養、等流性的叁種。色等四界,本通情與非情,如有情肉體上的色等,是由過去的善惡業所感得的,爲異熟生性;業感得的生命出現後,由生活上的飲食資助,得以增長廣大,爲長養性;內外一切的色香味觸,在他繼續存在的時期中,今天看是這樣,明天看仍是這樣,總是前後均等,流類相似的,是爲等流性。還有,香味觸是無記性的,因而也有無記等流。所以此四界通于叁種性。
實唯法 實即五類法中的真實事,其體堅實而不可毀滅。十八界中含有真實性的,唯法界所攝的一分無爲法,所以說唯法。除這一分無爲法,其余十七界以及法界中的心所,不相應行,無表色諸法,因屬生滅變異而不堅實的有爲,所以不得名實。
刹那唯後叁 具有見道第一刹那無漏智性的,于十八界中,唯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的後叁。在從凡入聖的過程上說,悟入見道是有十六現觀的,當最初以苦法智忍的無漏真智,解決苦谛下的一切煩惱,踏進無漏見道時,這就是世第一的最後一刹那心,也就是第一現觀的一刹那性,但不可說是等流性。等流,要第一刹那、第二刹那……前後相等流類,才可叫做等流;可是,現在說的這一刹那性,是約前所未有的無漏真智說的,在這一刹那前,唯是有漏智,所以見道初無漏智,沒有同類遍行因的等流性。不特初證見道的第一刹那,名刹那性,就是與這一刹那相應的無漏五蘊,也是刹那性非等流性。所以後叁界有此刹那性者,因初無漏智相應的心,是意界、意識界;而與這俱起的心所及得、四相、道共無表,都是法界中的法。如表:
己九 釋得及成就義門
眼與眼識界 獨俱得非等
這兩句頌,是研究這樣一個論題:十八界中,有眼根界,過去沒有,現在有了,那眼識界是不是也先未得現在得
又眼識界,先前沒有,現在有了,那眼界是不是也先未得現在得?如是,就十八界一一追問,可有叁十六問,智者思之可知。得在根品不相應行法中,有詳細的說明,現來簡單的一說。有部說一切法實有,凡實有法必有所得,所以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得是非常重要的l法。得與成就的定相,稍爲不同:若這一法從未來向現在進發,當他剛要到達現在的生相,此時就名爲得;既得之後,相續而正流到現在的階段,雖仍爲我所有,因已得故,不名爲得,但名成就。得與成就大體相似,但從時間上加以劃分,就顯出他們的不同。所以得時不叫成就,成就時不叫做得。婆沙百六十二說:“問:得與成就何別
有說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有說最初得名得,後數數得名成就……”。得的定義是獲,現在哲學上叫做所屬性。如有一物,原不屬于我的,現在屬于我了,就名爲得。婆沙說:“先無系屬而有系屬名得,先有系屬而有系屬名成就”,亦即此意。得有能得所得的自體,如眼根的獲得,是由能得的得體舍得的。尤須知道的:得唯屬于有情,自然界是無得的。謂以有情的主觀,得客觀的無機所得法,能得的得是主動的,所得的法是被動的。
獨 限根與眼識相望,有四句分別。此中獨指前二句的單句:一、得眼根不得眼識:謂在有情的生命體上,眼根已慢慢的獲得生長,但眼識在眼根繼續生長的時期中,還沒有獲得。如于欲界受生的有情,除了化生,其余胎、卵、濕生,都是如此。以胎生說:初入母胎的新生命,從名色位向六根位進發時,眼根的細胞,在胞胎內就漸漸的生長,但眼識在胞胎內,決不會發生作用。眼根未生時叫未得,漸漸生長時名爲得。還有一說:無色界的有情生命窮盡,下生到色界二、叁、四靜慮天時,也唯得眼根不得眼識。因二靜慮以上的有情,五識是不起作用的。如詳細說:初靜慮的有情,只有眼耳身的叁識活動,無鼻舌二識的作用。到二禅天的有情,不但鼻舌二識的作用停止,就是眼耳身的叁識活動亦無。所以八識規矩頌說:“眼耳身叁二地居”。二、得眼識不得眼根:謂有情的生命體上,眼識作用已經生起,但限根還沒有獲得。如無色界的有情,下生色界的二、叁、四靜慮,或欲界的有情,上生這些地方時,雖在第一刹那已得眼根,但無眼識,有時是諸天中的有情,要看看本地或下地的世界,于是就向初禅天去借眼識,當開始借得眼識,見到初二禅天種種境界時,我們只可說他得眼識,不可說他得眼根,因爲當他生到二禅以上時,早巳成就了眼根,並不是現在才得。而識原來是沒有的,現在才從初靜慮中借得眼識,所以名得。此上兩句單句,在頌文中葉做獨,即單獨的得眼根,或單獨的得眼識之意。
俱得 此指四句中的第叁俱句,得限根亦得眼識。如無色界的有情,沒生欲界,或色界的初禅(梵世)時,根識能同時的獲得。界系門說:“無色系後叁”,無色界的有情,前五識及五色根,都是沒有的,而欲界與初禅,是有根有識的,所以從無色界下生欲界或初禅天時,不論是根或識,都是最初創得,所以名爲俱得。
非 此指四句中的第四非句,不得眼根亦不得眼識。如欲界有情上生無色界,無色界是無根無識的,所以由欲界生到此界,根識俱不可得。又如我們現刻正在觀色時,限根與眼識共同的取境,照理是應叫做俱得的,現在卻說非得,這是什麼道理
當知正觀色時,若根若識俱已成就,不成就決不能觀色,成就就不再得,所以說是非得。
等 等是等于成就,得有四句分別,成就亦然,所以說等。其四句者:一、成就眼根不成就眼識:如生色界二、叁、四靜慮天,因此叁地中,唯有限根而無眼識,所以生到這叁天時,唯成就眼根。眼識如不向初靜慮借,就無由生起,所以不成就。二、成就眼識不成就眼根:如生欲界的有情,眼根雖漸漸的生長,但還沒有成就,或雖成就而又損壞了的。可是,以界地的自性說,生欲界的有情,限識必定是
成就的,但初托胎及生後的盲人,不消說,眼根是不成就的。叁、成就眼根亦成就眼識:如生欲界的有情,得到眼根沒有失壞,或生色界初靜慮以至四靜慮,正當觀色時,觀色,證明了眼識已成就,但沒有限根,識不會起觀色作用,所以眼根也成就。四、不成就眼根也不成就眼識:如生無色界的有情,五根、五境、五識俱無。講到成就,必要先得,然後才可說,無色有情,根識俱不得,何可說成就?所以是俱不成就。
上就眼根對于眼識、眼識對于眼根,分別得與不得,成就與不成就,各有四句。雜心論中有與此相似的頌文說:“若彼得眼界,或彼所依識,二俱得不得,亦色及與舍”。從此類推,再拿限根望于色境,或眼識望于色境,分別得與成就,也各有此四句,如是總計,還有叁十四個四句分別。婆沙七十叁卷有詳細說明,可以參考,這兒不繁述了。
己十 內根外境之義門
內十二眼等 色等穴爲外
這兩句頌,是討論內外的問題,上句明內,次句明外。講到內外,婆沙有好幾處談到,因而光記與賓疏,都引婆沙說以明內外。光記據婆沙百叁十八明叁種內外,寶疏依婆沙七十四說內外,婆沙前後所講內外,雖各有他的意義,但依之解說本頌,我覺得寶疏所引比蚊符合今文,光記似有未妥。七十四分別內外有叁種說:一謂內六識身是染淨法所依止處,若與六識作所依者,名爲內處,作所緣者,名爲外處,故依法立內外處名。複次,若法是根立爲內處,若法是根義立爲外處。複次,岩法有境立爲內處,若法是境立爲外處”。可見此說與本頌是相合的。
內十二眼等 內是內界,十八界中屬于內界的,是能緣的眼等六識及識所依的限等六根,因這十二界是生命體上的根性的緣故。有人提出這樣的責難說:約處作爲所依止根名內,六識身轉爲過去,成爲意識的所依,固可名內,若六識住于現在立上,還沒有轉成意根時,是識非根,不爲心識依止,怎可名內
如識不應爲內,頌說“內十二眼等”,又如何遖
要知意根的自體就是六識,于意根位六識無缺,因而六識名之爲內。同時,六識即使未到意根位,也不超出意根之相, ,眺出意根範圍以外,所以名依,亦名爲內。
色等六爲外 這是說色等六境爲外界,因這些法都是根識所緣取的外在者,所以雜心論說:“當知六界是外”。
己十一 同分彼同分義門
法同分余二 作不作自業
這半頌是探討同分彼同分的問題:上句抉擇十八界的同分彼同分;下旬解釋同分彼同分義。本門討論這問題,其唯一的意趣,就在闡明十八界作用的互相聯系性;宇宙界的萬有諸法,爲十八界所攝盡,而十八界的所有,爲根境識叁包括無遺,所以本頌明根境識的相互關系,就是明十八界的相互關系,亦即明宇宙萬有的…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