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31

  ..續本文上一頁“眼以色爲食”。由于六根受用客觀的境界,因而就有苦樂等的只受不同。當共領受客觀境界時,如發生憂苦的情緒,就有損于生命體,若發生喜樂情緒時,就增益于生命體,所以說受用。

  建立前十四 這是結前所說。謂由流轉所依的六根,流轉受生的男女根,流轉安住的命根,流轉受用的五受根:總合起來,建立二十二根中的前十四根。

  還減後亦然 前十四根,以流轉的四義建立,後八種根,以還滅的四義建立,所以說還滅後亦然。一、信等五根,爲還滅的所依,因這五根是出生一切善法的根本動因,依此淨法向還滅的道路一步步邁進,終有到達最後目的地的一日。二、未知當知根,爲還滅的出生,因從有漏的異生位,不斷的向出世的聖者位進行,到十五心入于見道,在見道位上,無漏法初生,名爲未知當知根的。叁、已知根,爲還滅的安住,因從見道進入修道,在修道的過程中,由已知根的力量,常常持此最初所得的無漏法,相續無間的現起,使之安住不失。四、具知根,爲還減的受用,因從修道入于無學道,解決了一切煩惱,度脫了一切苦厄,由具知根的力量,受用現法樂住,所以名受用。

  二十二根的建立,固由流轉還滅的四義;就是二十二根的次第,也由流轉還滅的四義而排列的。所以二十二根的次第:先說內六根,次說女男根,再說命根及五受根,最後才說信等五根及叁無漏根。

  己叁 明根體性

  身不悅名苦 即此悅名樂 及叁定心悅 余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舍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叁根

  這兩頌,是明二十二根的體性。在界品的最末,舉出了根名,在本品的最初,略釋了根義,但根的體性,究竟是什麼,還未作具體的說明,所以特再舉兩頌以顯示之。講到根體,于中:眼等五根,爲取外界五境,而生內界五識的機關,其體爲有形的色法。意根爲過去六識生起後念六識的所依,其體爲無形的心王。這在界品講蘊處界時已說。男女二根,爲身根內的一分,非離身體而有,所以其體也屬色法。這在本品的開始,已經講過。命根,是保持身心和合的生命體的東西,屬于非色非心的不相應行法。這到不相應行法中,再爲詳說。信勤念定慧的五根,信勤二者,其體是心所中的大善地法,念定慧叁者,其體是心所中的大地法。這到講心所的地方再說,所以在這兩頌中所要說的,只五受根及叁無漏根。五受根以受爲體,叁無漏根以九根爲體。

  五受根,是以身心的感受不同而建立的:依身所感受的有苦有樂,就立爲苦根、樂根;依心所感受的有憂有喜,就立爲憂根、喜根;若身若心所感受的無苦無樂、無憂無喜,同立爲舍根。所以諸受總攝爲身受、心受。

  身不悅名苦 此明身受中的苦根。謂受心所與五識相應,俨納客觀的違逆境界,生起不悅的情緒,損傷肉體的康樂,名爲苦根。

  即此悅名樂 此明身受中的樂根。謂受心所與五識相應,領納客觀的適意境界,生起歡悅的情緒,增進肉體的康樂,名爲樂根。

  及叁定心悅 此明第叁禅中的心悅,亦屬樂根所攝。照通常說:意識相應的受,不足喜就是憂,無所謂樂的;但第叁禅中的心悅,特別例外,亦名爲樂,不名爲喜。這是什麼道理

  一、第叁禅中的心悅,其相非常安靜,沒有任何躁動,而喜相是粗動的,其得之者,身心的雀躍,如海水中的波濤鼓湧一般,叁禅有情,離此動態,所以不名爲喜,但名爲樂,二、第叁禅中的右情,前五識的活動,已經完全停止,沒有與五識相應的身受,唯有與意識相應的心受,因此,其內心所得的歡悅,但名爲樂,不名爲喜。正理九說:“或複樂根攝益殊勝,喜根攝益則不如是,由此第叁靜慮地樂,諸聖說爲所耽著處”。

  余處此名喜 此明心受中的喜根。余處,指第叁禅以下,所余的欲界及初二禅的叁地之處。在這叁處與意識所相應的受,若在內心中感到特別的歡悅,就名喜根。得此喜根的有情,不論在散地的欲界,定地的色界,無不味著于他,所以唯名爲喜,不名爲樂。同時,得此遍觸身心的喜受,就如貧人得寶一樣,一旦歡悅過度而又失去時,立刻就又生起憂惱:所以共相粗動,不能長久保持。

  心不悅名憂 此明心受中的憂根。謂受心所與意識相應,領納客觀不合已意的境界,生起不愉快的情緒,使精神上遭受打擊,以致萎靡不振,名爲憂根。

  中舍二無別 此明身心二受中的舍根。中謂處中或中庸之意:就是身心與外境接觸時,既不引生歡悅的情緒,也不引生不悅的情緒。以五識相應的身受言:既無益于肉體,亦無損于肉體;以意識相應心受言:既無耗于精神,亦無長于精神。他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的中庸受,所以名爲舍根。二指身心的二者,此處中受,在身心的兩方面,一樣任運而生,共行相的安住,也同樣的無別,所以雖通身受心受,但總立一舍根。

  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 此明最後的叁無漏根。九指意、喜、樂、舍、信、勤、念、定、慧的九根。這九根爲叁無漏根的自體。叁無漏根,是依見、修、無學的叁道而建立的,其建立的過程足這樣的:向解脫道前進的行者,當其正觀四聖谛理時,生起八忍八智的十六心,而于十五心位時,斷除迷理的八十八使的見惑,以契入于見道,在此見道位中,雖對四谛理還未透徹的知道,但到次念第十六心時,就可全部理解四聖谛是什麼了,所以在此位中所發的九根,名未知當知根。惠晖說:“八智名知,知四谛境有決斷故;八忍非知,未成決斷故。彼修行者,正起忍時,作未知苦谛行解,名未知,至後念智位,必當知苦谛,合名未知當知”,可說解釋得非常明白。第十六心中,盡知四聖谛的真理後,雖已踏上了修道的階段,但爲進一步斷除迷事的八十一品的思惑,仍得繼續不斷的觀察四聖谛理,所以在此位中所發的九根,名已知根。在修道長期修習的過程中,漸次漸次的斷盡迷事的惑染,證入最高的無學位,知道自己一切所作皆已完辦,既再沒有什麼煩惱可斷,亦再沒有什麼正道可修,所以在此位中所發的九根,名具知根。簡單的說:在見道位上,意等九法,爲未知當知根體;在修道位上,意等九法,爲已知根體;在無學道位上,意等九法,爲具知根體。所以說:“見修無學道,依九立叁根”。

  己四 諸門辨別

  庚一 有漏無漏門

  唯無漏後叁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余九根

  從此以下,有六個頌,約諸門分別二十二根。這一頌,是以有漏無漏門分別。在二十二根中,有那幾根是有漏的

  有那幾根是無漏的

  頌解答說:

  唯無漏後叁 後叁,足指未知當知、已知、具知的叁根。這叁根,在諸根的最役,所以說梭叁。二十二根中,唯獨屬于無漏而不通有漏的,就是這最後的叁根。因這叁根,是依見、修、無學的無漏叁道而建立的,在有漏位上,任何有情,都不可能有此叁根。

  有色命憂苦當知唯有漏 有色,指眼等五根及男女二根。這七根,是色蘊所攝的,所以名爲有色。爲色蘊攝的有色根,說他唯是有漏,寶疏認爲有釋義不盡之失,因爲色蘊攝的色法,不但有有漏色,還有無漏的無表色,怎可說唯有漏;此實沒有了解本頌意趣而起的責難,不足取!光記對此立一因明量,我以爲是很合理的:

  眼等五根女男根七應有色 宗

  以色蘊攝故————————因

  如五境:————————喻

  五境爲色蘊攝名色,有色七根爲色蘊攝,理當如五境名色。如是有色七根及命根、憂根、苦根,在二十二根中,一向屬于有漏,因從無始以來,其性質唯是有漏的,所以不遖無漏。

  通二余九根 除了上說的十叁根,其余的意、喜、樂、舍、信、勤、念、定、慧的九根,通于有漏、無漏之二,所以說通二。怎知這九根是通右漏的

  因未入無漏聖道前,在加行位所引發的,雖則說爛善的,但仍是有漏善,所以是有漏。怎知這九根是通無漏的

  因在見、修、無學的叁道位中,與叁無漏根爲體的時候,即成無漏。

  庚二 足異熟非異熱門

  命唯是異熟 憂及後八非 色意余四受 一一皆通二

  這一頌,是討論二十二根中,那幾根是異熟的

  那幾根是非異熟的

  是異熟,謂由善惡業所感的異熟報體;非異熱,謂不是由善惡業所感的異熟報體。于二十二根中,分別這個,大概足這樣的:

  命唯是異熟 在二十二根中,可以稱得上是異熟的,唯一命根。怎知命根決定是屬異熟

  因他是過去善惡業之所招感的果報,所以唯是異熟性。

  憂及後八非 憂是憂根,後八,是指信等五根及無漏叁根。如是九根,非異熟性。爲什麼

  要知凡是異熟性的:其一、必定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法;其二、必須是屬有漏性攝。若是善是惡的有記法,或出世的無漏法,不得名爲異熟。憂根是通善通惡的,信等五根是純善無惡的,都屬有記法,所以非異熟性。最後的叁無漏根,既然是屬無漏的,當然不是業所感的異熟報體,所以非異熟性。

  色意余四受一一皆通二 色指有色七根,意即意根,余四受爲五受中的苦樂喜舍的四受。如是十二根,一一皆通是異熟及非異熟之二。如有色七根,假使是依過去善惡業之所招感的果報,即是異熟性;假使是依現在飲食睡眠等之所長養的,即非異熟性。意根及余四受,也是這樣:爲業之所招感的,就是異熟性;爲善性或惡性,或像威儀路、工巧處等的無記,皆非異熟性攝。

  庚叁 有異熱無異熟門

  憂定有異熟 前八後叁無 意余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這一頌,是明二十二根的有異熟無異熟的論題。有異熟,足約能有當來異熟之果說的;無異熟,是約當來無有異熟之果說的。凡是有異熟的,必是有漏及有記法;凡是無異熟的,必是無漏或無記法。前頌以是非論異熟,此頌以有無談異熟,兩者的重心,可說都在業感,所不同的:前約當體而論,此約因果而言。那末,在二十二根中:有…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