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所以无上界超越,能证第三不还果。为什么上界身必不起于见道
第三句颂解释无色界身不得见道说:
无闻无缘下 谓于无色界中,无容得闻无我圣教,但是要入见道,必须听闻此致,如果离了听闻无我圣敌,那是决定不能入于见道的。又彼无色界,不能缘于下之欲界,但是见道,一定要先缘欲界苦,如不缘下欲界苦,是也不能人于见道的。无色界中,既无正闻,又不缘下,当然是就没有见道了。怎知色界没有见道?第四句颂释说:
无厌及经故 谓于色界中,无有厌苦,不但无厌于苦,而且还著定乐,可是要入见道,必须厌离于苦,如无厌苦之心,不得入于见道。又经中说:“有五补特伽罗(五那含),此处通达,彼处究竟”。此处,就是欲界,通达,就是见道;彼处,就是色界,究竟,就是涅槃。既然是在欲界见道,而于色界入般涅槃,可知上界是无见道的。
丑五 明六种性
寅一 六阿罗汉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
如前所说,预流果等的打学圣者,是有多种差别的,但无学的阿罗汉果,是不是也有多种差别呢
也有的!总有六种差别。于中,初句标名数,次句列名字,后一颂辨差别。辨差别中,前二句约前五辨;后二句约后一辨。
阿罗汉有六谓退至不动 这是标数列名。阿罗汉,由于种性的差别,佛在经中说有六种不同。杂含三颂闩:“罗漠有六种” 。中含三十大品福田经说二十七贤圣中云:“居士!云何九无学人
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 、安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第一退法者,谓得阿罗汉果以后,偶然遇到一点异缘,立即就起修惑,退失所得之果,而降为不还果、一来果、或预流果等。第二思法者,谓得罗汉果的圣者,因恐所得果的退失,常常的想要杀害自己,希求早日结束生命,而入于无余涅槃,所以名为思法。第三护法者,谓证果的罗汉圣者,对于前所得的阿罗汉果,常常的都能为之防护,使其不再退失。第四安住法者,谓得果的圣者,女住于所得之果,既离殊胜的退缘而不再失,亦离殊胜的加行而不上进。第五堪达法者,谓得果的圣者,共性具有堪能的作用,就是堪能好修练根,迅速的达于次之不动性。第六不动法者,谓一旦证得罗汉果后,不特不再为烦恼所动,就是无论遭遇到什么事情,也不会有所退动。
前五信解生总名时解脱 此中,上句示能所生,下句辨别异名。六种罗汉当中,前五种性,是从先来有学位上信解性之所生的,所以此五总名时爱心解脱,为什么
因恒时爱护自己所证得的果法,所以名为时爱;因心解脱一切的烦恼系缚,所以名为解脱。或简单的说为时解脱,因要等待时机,方能人定及解脱的。所谓待时,约略有六:一、得好食时,二、得好衣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所时,五、得好说法时,六、得奸同学时。为什么要待这些胜时
因前五种的罗汉,是属于钝根性的,假定没有这些殊胜的时缘,那是不能证得罗汉妙果的。
后不时解脱从前见至生 此中,上句辨异名,下句示所从。六种罗汉当中,最后不动种性罗汉,因为是属利根的关系,不要等待像上所说的好时机,随时随地都有解脱见修二惑的可能,所以名为不时解脱;或因不为烦恼之所退动,及心解脱烦恼系缚,所以亦名不动心解脱。当知此小时解脱的罗汉圣者,是从前学位属于利根性的见至性所生的。
寅二 人性先后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如是像上所说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来所有的
还是其后方得的子关于这个,那是没有一定的,为什么
现在分别如下:
有是先种性有后练根得 于六阿罗汉中,最初的退法种性,必定是先有的,因他最是极下,无有先,非此性可后成。共后思法等的五种性,不特定有先有的,而且亦有后得的。如有先来学位是思法性,后至无学果位,还是思法种性,或有在先学位,是退法种性,后至无学果位,从退练根成思。又如有先学位是护法性,后至无学果位,还是护法种性,或有在先学位,是退法种性,后至无学果位,从退练根成护。如思法、护法是这样,当知安住、堪达、不动,随其次第,也应当作这样的说。如是有先护法,后即不转护法,亦有先护法转成余三,这样,其余的一切,也可作这样的说。在此,我们还要知道的,就是退法种性的罗汉,不一定真正要退的,乃至堪达种性的罗汉,也不一定真正能堪达的,现在所以说有六种性的差别,不过是约容有而建立的,约此容有而言,三界皆有六阿罗汉。假定有人一定坚执:退者必定是退,乃至堪达必能堪达,那就唯有欲界,具有六种种性,色无色的上二界中,就唯有安住及不动的二种种性了,为什么
因彼上界,无有退失,所以缺无退法,无有自害,所以缺无思法,无有自防,所以缺无护法,无有练根,所以缺无堪达。麟说:“问:既无此四,如何言彼有六种性
答:彼虽不退,是此性人,故名退等” 。
寅三 从性果退
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
就上六种罗汉,分别退不退的时候,那一种性的罗汉,是从什么而退的
为从种性退
还是从得果退
答:
四从种性退 不动种性,不论就性就果,都是不会退的,现在姑且不谈。就可退的前五种性来说:其从种性退的,只有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的四种,最初退法一种,绝对没有从种性退的道理,因此种性,是居最下的,不能再有所退。从种性退的思法等四,是怎样退法的呢
谓从堪达法而退至安住法,由安住法而退至护法,自护法而退至思法,经思法而退至退法,名为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 具有退的可能性的前五种性,从退法起,直至堪达法止,都可从果位退的,就是从阿罗汉果退而至于不还、一来、预流的有学果,名为退果。然而于此须要简别的,就是思法等四,若性退,若果退,虽都有退,但均不是约先说的。如先在有学位,住思等的四性;今到达无学位,仍住思等的四性,其性与果,必定都没有退的道理,为什么
因是学无学的二道所成,非常坚牢稳固,不可能有退的。假使唯于无学位上,由退法等性,修练而成思等的四种性,因为唯是无学一道所成的,所以容有退的可能性。唯先退法,前面说过,只有退果义,没有退性义,因为其性就是退的,所以颂中听说的非先,不包含退法。于此我们所要问的:一道所成的思法种性阿罗汉,当其退住于学位时,必然是退思法种性吗
这是这样的:一道所成的思法种性阿罗汉,假定是退法种性人,证了阿罗汉果后,修练于根,成为思法种性的一类。而今此人生起烦恼,退阿罗汉,还住于学位时,不退思法种性者,因为在先学位,本是退法种性,现在退还学位之时,仍然是思法种性,这实在是表示胜进而非是后退。
再就果退不退来说:依照有部宗的意见:初预流果,是绝对不退的,因断迷理的见道烦恼,“谛理真实,楷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 。后之三果,许有退果的可能,因断迷事的修道烦恼,“事相浮伪,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据于经部宗的意见:初预流果及后罗汉果,绝对没有退果的可能,因为这是无漏圣道之所证的;中间的一来及不还二果,因为许有世俗有漏道之所证的,所以容有退果的意义。此外,大众部说:第四果不退,前三果有退。因烦恼惑还未完全断除,所得圣解还未圆满,所以前三果有退;因烦恼惑全部解决,所得圣解已经圆满,所以罗汉果无退。譬喻师等说:诸有四果,皆无有退。根据论主的判定,认为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是最契合于理的。经部说阿罗汉果有六,约现法乐住,论退不退,不约退果而言,假定是得果性,都名为不动的,不可说有六种。现法乐住,就是有漏的四静虑:“退此静虑,名为退法;思此静虑,名为思法;护此静虑,名为护法;安住静虑,名为安住法;堪达静虑,名堪达法;不退静虑,名不退法;约现法乐住,分六种性也”。经部师意,详如论说,此不具释。
寅四 六种学凡
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
阿罗汉有六种性,如前所说已知,但是除此以外,其余是否亦有六种性呢
设是有的话,能不能都修练根呢?颂文解答说:
学异生亦六 学指有学,意谓有学与异生,各各亦有六种性,因无学果的六种性,是从有学、异生的六种性来的,即由异生有六种性,有学也就有六种性,由于有学有六种性,无学也就有六种性,假定没有有学、异生的六种性,无学的六种性也就不可得。
练根非见道 不过讲到练根,必定不是在于见道,因于见道位,无有练根之道理的,为什么
由见道迅速,不容于此起彼练根加行的,所以说练根非见道。除此,于余位中,得起加行,能修练根。
寅五 三种退别
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
如说不动退现法乐,为什么不动法亦许有退义
虽说有退,但并没有什么相违过失,什么道理
颂解答说:
应知退有三已未得受用 讲到退,仔细分别起来,应知总有三种:一、已得退,就是已经获得的殊胜功德,由于特殊的因缘,复又退失。二、未得退,就是尚未获得的殊胜功德,即从未得的意义上,说名为退。唯此未得退,是约自种性功德未得说呢
还是约胜种性功德未得说呢?总约此二未得,名为未得退。三、受用退,就是已经获得的一切殊胜功德,在当受用的时候,忽然不现在前,约此不现,名之为退。于此三种退中,前二是以非得为体,后一只是不现在前而已。
佛唯有最后利中后钝三 约人分别,具几种退,是这样的:最高的无上佛陀,唯有最后一种受用退,不具前二。佛为什么会有受用退
正理第七十说:“以有决定所作事业牵引其心,虽有所余无量希有不共佛法,无暇起故”。这就是说,…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