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生命觀 六▪P4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關系。當你受八戒的時候,你不是理直氣壯的說,是菩薩,那我相信,你就應當去承當。我是這樣回答的,我就應當承當。如果我不承當,我就覺得我無地自容,我在撒慌,我在做賊,我沒有言行一致,我沒有表裏如一,那能行嗎?學佛就是要學的跟佛一模一樣,至少應該差不多。你不離得很遠啊,你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就交給你了,你愛咋辦就咋辦,那不對。你否定了自己的努力,那還是不行的。所以每個人都是這樣轉過來的,轉糊塗了,轉懵了。那我們如何解脫輪回?解脫生死?從聖義谛角度看,我們說了,佛法是聖義谛的,不是世俗谛的,世俗谛就輪回啊。但你有了聖義谛,有了真谛結果就不一樣了。所以聖義谛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現象的轉換,你怕什麼?死了再換個頻道,死了再換個生命存在的現象,繼續修行,沒關系的。你應該樂觀的面對生死。那你原來很執著,很害怕,很恐懼,現在不了,無所謂,那就是改變了。所以說佛教徒最不怕死,怕死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很勇敢,佛教徒很大氣,佛教徒不小心眼,佛教徒不在乎,輸得起也贏得起,這就是佛教徒。相比之下的表現就不敢恭維了。因緣的聚合與離散,我們只是要接受無常變化的自然法則,很正常的因緣的組合啊,散啊,聚啊,散啊,生啊,死啊,很正常啊。

  我們已經告訴大家,龍樹菩薩已經告訴我們,“不生也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有沒有?有。但是是因緣的生,因緣的死;因緣的常,因緣的斷;因緣的依,因緣的異;因緣的來,因緣的出。有沒有?有。但是是因緣的。是因緣的,它就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那我們就說不,什麼叫不啊,就是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常沒有斷,沒有一沒有異,沒有老沒有年輕,沒有美沒有醜,沒有高沒有低,是因爲你的角度,是因爲你畫地爲牢了,是因爲你戴著眼鏡看世界了,所以你認爲它是實在的,你錯了,既然是因緣的聚合離散,只是要接受它,你不接受行嗎?你說我不願意死,可以這麼講,誰都不願意死啊,可最終我們發現他們都死了。誰沒死,誰都死了,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它,所以說我們要接受了就是放下,不是放棄,我們不能離開死亡,但是我們要放下對死亡的執著,對死亡的恐懼。隨似自然的原理觀察它當下就是沒有實體性的和合與變化,死亡是什麼?是散了,合和的,緣的,沒有實在性的。請問你執著死亡幹什麼?你爲什麼轉牛角尖,你從牛角尖裏出來你不就自在了嗎?你不就解脫了嗎?我一再告訴大家,什麼叫如意啊?如意來自佛教的,前面有個頭,頭是要回頭的,那個勾回頭才如意,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勇敢地面對死亡吧,死亡是一種緣聚緣散,對生而言,死是散,隨死而言,死是聚。因爲中因再聚,你在乎它幹什麼?你在乎的了嗎?你在乎反而生命的軌道墮落了。生命的質量下降了,如果你不在乎,你就升華了。洞察生命的當體,是無實在的生,同時也沒有實在的死。不是真的生也不是真的死,你怕什麼?不是真的生,你不在乎。得失啊。不是真的死,你就不在乎,害怕啊,恐懼啊,擔憂啊。有個笑話,說有個人非常關心死亡是怎麼回事。因爲他身體越來越差,他是個有地位的人,然後他就問手下人,他說你說死是什麼感覺啊?手下的說,好極了,好極了。爲什麼?他說如果不是好的話,那些死的人都跑回來了,一個也沒有回來嘛。你說是不是好極了。

  所以說你別在乎你就自在了,別在乎你就解脫了,因爲沒有實在的生,沒有實在的死,他們都在變化,就像你一點點地在變化,過去的你能回到過去嗎?回不到,你就灑脫一點嘛。由他去,不在乎。生死是不二,生死不是兩個,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你還怕什麼?你現在活著,生命正在變化,就是死,死了就是生。不要害怕。生死是平等的。平等了,你就更不害怕了。超越生死的現象,由此你就超越了,原來說有生有死,現在生死平等了,那條界限就沒了,這個圈就沒了。一旦沒了,你不就解脫了,你不就往生了嘛。沒了,你就跟空性相應了。沒有空性,阿彌陀佛不會有慈悲心的。極樂世界也是緣起,你跟他相應了,你去不了極樂世界,你來找我,找阿彌陀佛算帳,阿彌陀佛給我打妄語,可能打妄語嗎?他是醒來了,我們還在睡覺。你醒了就不問了,因爲你醒了。那是默契,那是完全的相應。那你就不會再問這個問題了。

  如此我們便能再每個現象的變化過程中,都能維持平靜、安甯、自在、歡喜,有智慧的歡喜,無所謂。很自在,沒關系,我到臺灣去,慈濟功德會他們很多的佛教徒,我們做不到,我先說到這點,我只能說我們很多人做不到,肯定一些人能做到。我死了,我肉體捐獻給醫院,慈濟醫院解剖,研究我吧,只要能對別人有好處,我做最後一次布施。你能嗎?那些解剖的人都是佛教徒,他們說這個屍體就是我的老師,你能嗎?你很難,當我面對他們解剖心髒的時候,我一刹那就有障礙了,我在考慮,這是心髒,他們在解剖,說白了很殘酷。當時覺得很殘酷,但是我想我如果不突破他,他就是障礙,所以我眼鏡直直地過去看。我覺得我沒有做惡夢,無所謂了。你自己是你自己的敵人,別人不是你的敵人,就像我罵你,你在乎了,你覺得你受傷了。我要罵你,你不在乎,你能受傷嗎?你不會受傷。就是因爲你自己沒有消化那種所謂的罵。你自己受傷了,誰傷害你的?不是我傷害你的,是你自己傷害你自己的。你如果消化了,能夠轉化,你馬上就解脫了嘛。現在我們很難消化,不會轉化,怎麼樣,就都擱在這裏了,種子啊,你說將來換個渠道的時候,他不就是憑這個嗎?所以說大家一定要把我住自己的那顆心啊。不要在乎,不要在意,不要執著,不要上當,不要受騙,千萬要自信。然而平時在身心方面,要求大家諸惡莫做,衆善奉行。佛教徒我說我們不看弟子規,如果能諸惡莫做,能夠衆善奉行,能夠自淨其義,那比弟子規還圓滿。諸惡莫做,只要是大家不歡喜的事我不做。當然你要算大帳,個別人歡喜那你不要做。大多數人歡喜的事那你做。衆善奉行,這件事只要是利益社會人群,我們就去做。你看近些年來,有些寺院搞慈善事業,能夠去幫助他人,能夠去助學,那些貧窮上不起學的孩子,那佛教徒去做影響不一樣。我記得去年的時候,那個元旦春節附近,我們做了一點事,他們就很詫異的。他們甚至要求我們不要做了,你們自己還不能維持你們自己,當你做的時候和不做的時候就不一樣。肯定不一樣。當然對佛教徒的形象改變的時候,那本身是善的引導。那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我們自己做了壞事的時候,對惡的引導,也是非常可怕的。尤其你在家裏,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還是佛教徒呢,你怎麼會這樣,這句話太深刻了,深刻的讓我承受不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佛教徒輸不起,因爲你已經不代表你個人了。我也不代表我個人了。所以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義,就是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不要在乎,自淨其義。但是還要對當下負責任,前提是你自淨其義,怎麼淨啊?照見五蘊皆空,身體都是假的,你在乎什麼?你能帶這個身體上極樂世界?是這個肉體去嗎?肯定不是。所以你不要在乎他。當然你也不要去作賤他,你不要去傷害他。所以隨緣了舊業,切莫造新秧。這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義。所謂自淨其義,就是講阿賴耶識的雜質淨化,我自己釀的種子就是善的,淨化了,淨化到一定程度,大圓鏡智,利益分明,沒有挂礙,所以轉八識成四智,叁元宗講二智,唯識宗講四智,那是因緣不一樣,針對不同類的衆生而講的,怎麼到那二智,到這四智了呢?是因爲有人需要四智來引導,有人需要二智來引導,因緣不一樣,所以就有二和四智的區別。其實也沒有二也沒有四,只是你需要二的時候,就給你二,你需要四的時候,就給你四。其實哪裏有二,哪裏有四,只是一種方便說而已。

  

  

《佛法的生命觀 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